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普类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站有一定地位,其不好教、不愿教,是广大一线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它貌似姓“科”,其实姓“语”。它有对科学知识认知的任务,但更需要关注承载知识的语言现象、文本情趣。本文针对科普类散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结合具体生动的教学实例,从文本语言、情感、趣味、实践四元素入手,就如何上出科普类散文浓浓的语文味,实现科普类散文本色回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科普类散文语文味追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c)-0135-0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新一代公民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于是现行教材中出现了《太阳》、《大自然的语言》、《电脑住宅》、《呼风唤雨的二十一世纪》、《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恐龙的灭绝》、《自然之道》、《月球之谜》等不少富有时代气息的科普类散文。它们形式简短,内容科学,语言准确,条理清晰。知识性、科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它不但具有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还承载关注知识的语言现象、文本情趣。但此类文章不好教、不愿教,是广大一线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从无趣低效走向有味高效。那么,该如何借助科普类散文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各种语文教学元素,让科普类散文教学实现本色回归,充满语文味呢?下面结合笔者执教过的几篇科普散文课例,谈谈相关教学策略。
1 在语言训练中追寻科普类散文的语文味
“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叶圣陶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习积累特色语言也就成了语文教学根本任务之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科普类散文因为阅读对象的特殊性,语言呈现和表达方式都颇具特色,是训练学生理解、品析语言的好材料。因此,教学科普散文要“回到自家田,种好自己的园”,最重要的是要发挥文本优势,透过各种语言现象细细体会作品的语言之“妙”。
以《太阳》一文为例:本篇文章在语言上注重前后的逻辑关系,思维缜密,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显著特点,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概括文意的能力。
(1)列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对于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有多大学生很茫然。此时让学生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算一算、比一比后就体会到太阳的巨大了:我们每个人头上的头发大约是10万根,太阳与地球的比例,就像13个同学的头发和你的一根细发一样。
(2)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如果没有太阳……我们吃的……穿的……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这一段课文节奏鲜明,条理清晰,韵律十足,朗朗上口,具有明显的散文特点。教学时应抓住这些句子进行朗读指导,细细体会作者在客观的描写中自然流露的热爱太阳的情感。
2 以情感触发来追寻科普类散文的语文味
“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对学生有情,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这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时,所说的话。事实上,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即便他叙述再客观冷静,语言再严谨科学也是如此。因此,语文老师应当着力挖掘科普散文的情感元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去经历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情感之旅。
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为例题,笔者以这样一段话,引领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所以,老师建议你们再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读着读着,我是否高兴了?悲伤了?忧虑了?愤怒了?担心了?生气了?感动了?惊讶了?……”
我就是这样调动了文本的情感因子,推动学生穿透内容,触及情感,通过不断的阅读,读出言表之意,探出言里之意,悟出言外之意。
3 在趣味学习中追寻科普类散文的语文味
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科普散文的乐趣,他们才会真正喜欢上科普散文。
在对《新型玻璃》的教学中,我从一些优秀课例中得到启示,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与玻璃紧密相关(板书课题《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所介绍的玻璃与我们已知的玻璃有什么不同? 请大家先自由通读课文,然后推选五名同学扮演玻璃厂的新闻发布人(厂长任组长),介绍新产品,要求抓住文中描述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的部分,在发布会上推介、宣传。其余同学以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各媒体的记者,对新产品进行采访。
生1:各位记者,女士们,先生们(生齐笑,鼓掌),我是新型玻璃厂的厂长。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产品推介”新闻发布会……
生2:我是《绍兴晚报》的记者(众笑),请问“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
……
上述教学片断只所以有了别样的生趣,是因为改变了以往的讲授方式。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学,充分激活了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率高,活跃了创新性思维,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4 在拓展实践中追寻科普类散文的语文味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在科普类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拓展实践资源,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拓内容:从知识维度出发,从内容上关照。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是这样拓展的:知道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后,同学们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途径找到喷瓜、椰子等书上没介绍的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特殊方法。这类实践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丰富更立体的感知。
二拓语言:从语言纬度出发,迁移或转换表述方法。实际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做到,既有知识内容的延伸,又有活用语言的拓展,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能的最优化。
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吕淑湘先生说:“成功教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往自己大脑中注入“源头活水”,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科普类散文课堂才会找到自己的回归之路,永远都会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科普类散文语文味追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c)-0135-0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新一代公民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于是现行教材中出现了《太阳》、《大自然的语言》、《电脑住宅》、《呼风唤雨的二十一世纪》、《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恐龙的灭绝》、《自然之道》、《月球之谜》等不少富有时代气息的科普类散文。它们形式简短,内容科学,语言准确,条理清晰。知识性、科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它不但具有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还承载关注知识的语言现象、文本情趣。但此类文章不好教、不愿教,是广大一线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从无趣低效走向有味高效。那么,该如何借助科普类散文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各种语文教学元素,让科普类散文教学实现本色回归,充满语文味呢?下面结合笔者执教过的几篇科普散文课例,谈谈相关教学策略。
1 在语言训练中追寻科普类散文的语文味
“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叶圣陶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习积累特色语言也就成了语文教学根本任务之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科普类散文因为阅读对象的特殊性,语言呈现和表达方式都颇具特色,是训练学生理解、品析语言的好材料。因此,教学科普散文要“回到自家田,种好自己的园”,最重要的是要发挥文本优势,透过各种语言现象细细体会作品的语言之“妙”。
以《太阳》一文为例:本篇文章在语言上注重前后的逻辑关系,思维缜密,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显著特点,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概括文意的能力。
(1)列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对于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有多大学生很茫然。此时让学生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算一算、比一比后就体会到太阳的巨大了:我们每个人头上的头发大约是10万根,太阳与地球的比例,就像13个同学的头发和你的一根细发一样。
(2)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如果没有太阳……我们吃的……穿的……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这一段课文节奏鲜明,条理清晰,韵律十足,朗朗上口,具有明显的散文特点。教学时应抓住这些句子进行朗读指导,细细体会作者在客观的描写中自然流露的热爱太阳的情感。
2 以情感触发来追寻科普类散文的语文味
“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对学生有情,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这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时,所说的话。事实上,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即便他叙述再客观冷静,语言再严谨科学也是如此。因此,语文老师应当着力挖掘科普散文的情感元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去经历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情感之旅。
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为例题,笔者以这样一段话,引领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所以,老师建议你们再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读着读着,我是否高兴了?悲伤了?忧虑了?愤怒了?担心了?生气了?感动了?惊讶了?……”
我就是这样调动了文本的情感因子,推动学生穿透内容,触及情感,通过不断的阅读,读出言表之意,探出言里之意,悟出言外之意。
3 在趣味学习中追寻科普类散文的语文味
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科普散文的乐趣,他们才会真正喜欢上科普散文。
在对《新型玻璃》的教学中,我从一些优秀课例中得到启示,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与玻璃紧密相关(板书课题《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所介绍的玻璃与我们已知的玻璃有什么不同? 请大家先自由通读课文,然后推选五名同学扮演玻璃厂的新闻发布人(厂长任组长),介绍新产品,要求抓住文中描述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的部分,在发布会上推介、宣传。其余同学以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各媒体的记者,对新产品进行采访。
生1:各位记者,女士们,先生们(生齐笑,鼓掌),我是新型玻璃厂的厂长。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产品推介”新闻发布会……
生2:我是《绍兴晚报》的记者(众笑),请问“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
……
上述教学片断只所以有了别样的生趣,是因为改变了以往的讲授方式。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学,充分激活了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率高,活跃了创新性思维,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4 在拓展实践中追寻科普类散文的语文味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在科普类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拓展实践资源,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拓内容:从知识维度出发,从内容上关照。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是这样拓展的:知道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后,同学们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途径找到喷瓜、椰子等书上没介绍的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特殊方法。这类实践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丰富更立体的感知。
二拓语言:从语言纬度出发,迁移或转换表述方法。实际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做到,既有知识内容的延伸,又有活用语言的拓展,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能的最优化。
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吕淑湘先生说:“成功教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往自己大脑中注入“源头活水”,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科普类散文课堂才会找到自己的回归之路,永远都会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