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校是一所初中寄宿制学校,对寄宿制学校而言,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留守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人是班主任和室友,如何处理好与老师、室友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是他们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内容。积石山县曾经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这里山大沟深、高寒阴湿、缺乏经济作物。因此劳务输出是积石山县的一大经济支柱,父母亲打工离家后,留守学生缺乏亲情关爱,缺少进行心理交流和倾诉的亲人。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小问题、产生一些小矛盾。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不正常行为表现,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帮助。
关键字:农村寄宿制学校;成长;体验;心理健康;宽松;平等
怎样针对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活环境,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谈一些认识。(在下文中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统称为留守寄宿生)
一、存在的问题
1.逆反心理比较强,有时呈明显的消极情绪
经过长期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留守寄宿生长期缺失父母亲的关怀,极易产生孤独感,有时也有焦虑、沮丧等不稳定情绪状况,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有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学生在焦虑、孤独、敌对、偏执等方面已明显高于全国常规指标。留守寄宿生长期缺乏安全感,有时对老师和生活辅导员的教育产生误解,因此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
2.自卑和暴躁
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都有攀比心理,这些留守学生的攀比心理主要集中在物质方面。在同一个宿舍,他们可能会在穿戴方面进行比较,往往可能会自卑。这种自卑是朝夕相处中产生的,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留守寄宿生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时候他们羡慕走读生能与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他们常常思念自己的亲人。而亲情的缺失使他们有了身心方面的困惑后,无法得到及时的排解和帮助,导致内心冷漠,有时暴躁不安,甚至出现偏执。留守寄宿生之间有时也会出现冷嘲热讽,影响正常的交往和相处。久而久之,会产生憎恨、仇视的心理,甚至出现暴力倾向。
3.人际关系紧张冷漠
农村初中留守寄宿生身心正处在迅速发展时期,因此在身心发展和人际方面常会遇到很多困扰和疑惑。而亲情关怀的缺乏,使留守寄宿生内心烦恼无处倾诉,导致缺乏基本的交流能力。研究显示,留守寄宿生对各种活动的兴趣较走读生偏低。团结和集体意识弱,不愿与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喜欢特立独行、独来独往,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生占91%的寄宿制学校,寄宿生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学生,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人格方面健康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重心。因此我校成立了近30个社团,在社团活动中,让留守寄宿生积极参加,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对消除他们焦虑、自卑的心理状态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方法过程
1.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首先要优化课堂的内容和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尊重、信任、鼓励、合作的氛围尤为重要。这些留守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就会产生积极而健康的行为,促使他们在积极、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在教师以情感为纽带、以爱为核心的氛围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人际交往的方法。
2.提倡开展班级内的心理辅导活动
班主任应利用周会和主题活动课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心理辅导活动,通过班主任的辅导,让班级中的留守寄宿生具有归属感、认同感。用班集体的行为目标和规范去影响每个留守寄宿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在进行心理辅导活动时,班主任应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留守寄宿生感悟自己不同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塑造发展自我的目的。
二、建议及对策
1.组织全体老师,对留守寄宿生进行一次家访,将所做的记录等资料做成档案,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关爱方案,将预防性普及与针对性疏导结合起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
2.父母着力培养留守寄宿生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由于父母不在留守寄宿生身边,因此往往可能产生较为极端的情绪波动。父母尽自己所能抽出时间和精力回家探望子女,做好安慰和疏导工作,让留守寄宿生有正确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父母也可以培养孩子写日记的学习习惯,让孩子记录自我生活和心理发展的历程。
3.教师引导留守寄宿生积极参与心理辅导活动,并将活動和自我成长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留守寄宿生为主体,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来强化心理体验,提升心理素质,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有了困难主动找老师、父母或监护人及时沟通,积极寻求安慰、支持和帮助。
总之,寄宿制学校留守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严格的职业道德去规范操作,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胡昆,丁海燕,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0(8).
2.候洋,徐展.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感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2008(8).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农村初中留守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329)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字:农村寄宿制学校;成长;体验;心理健康;宽松;平等
怎样针对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活环境,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谈一些认识。(在下文中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统称为留守寄宿生)
一、存在的问题
1.逆反心理比较强,有时呈明显的消极情绪
经过长期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留守寄宿生长期缺失父母亲的关怀,极易产生孤独感,有时也有焦虑、沮丧等不稳定情绪状况,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有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学生在焦虑、孤独、敌对、偏执等方面已明显高于全国常规指标。留守寄宿生长期缺乏安全感,有时对老师和生活辅导员的教育产生误解,因此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
2.自卑和暴躁
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都有攀比心理,这些留守学生的攀比心理主要集中在物质方面。在同一个宿舍,他们可能会在穿戴方面进行比较,往往可能会自卑。这种自卑是朝夕相处中产生的,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留守寄宿生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有时候他们羡慕走读生能与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他们常常思念自己的亲人。而亲情的缺失使他们有了身心方面的困惑后,无法得到及时的排解和帮助,导致内心冷漠,有时暴躁不安,甚至出现偏执。留守寄宿生之间有时也会出现冷嘲热讽,影响正常的交往和相处。久而久之,会产生憎恨、仇视的心理,甚至出现暴力倾向。
3.人际关系紧张冷漠
农村初中留守寄宿生身心正处在迅速发展时期,因此在身心发展和人际方面常会遇到很多困扰和疑惑。而亲情关怀的缺乏,使留守寄宿生内心烦恼无处倾诉,导致缺乏基本的交流能力。研究显示,留守寄宿生对各种活动的兴趣较走读生偏低。团结和集体意识弱,不愿与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喜欢特立独行、独来独往,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生占91%的寄宿制学校,寄宿生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学生,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人格方面健康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重心。因此我校成立了近30个社团,在社团活动中,让留守寄宿生积极参加,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对消除他们焦虑、自卑的心理状态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方法过程
1.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首先要优化课堂的内容和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尊重、信任、鼓励、合作的氛围尤为重要。这些留守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就会产生积极而健康的行为,促使他们在积极、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在教师以情感为纽带、以爱为核心的氛围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人际交往的方法。
2.提倡开展班级内的心理辅导活动
班主任应利用周会和主题活动课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心理辅导活动,通过班主任的辅导,让班级中的留守寄宿生具有归属感、认同感。用班集体的行为目标和规范去影响每个留守寄宿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在进行心理辅导活动时,班主任应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留守寄宿生感悟自己不同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塑造发展自我的目的。
二、建议及对策
1.组织全体老师,对留守寄宿生进行一次家访,将所做的记录等资料做成档案,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关爱方案,将预防性普及与针对性疏导结合起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
2.父母着力培养留守寄宿生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由于父母不在留守寄宿生身边,因此往往可能产生较为极端的情绪波动。父母尽自己所能抽出时间和精力回家探望子女,做好安慰和疏导工作,让留守寄宿生有正确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父母也可以培养孩子写日记的学习习惯,让孩子记录自我生活和心理发展的历程。
3.教师引导留守寄宿生积极参与心理辅导活动,并将活動和自我成长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留守寄宿生为主体,通过参与集体活动来强化心理体验,提升心理素质,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有了困难主动找老师、父母或监护人及时沟通,积极寻求安慰、支持和帮助。
总之,寄宿制学校留守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严格的职业道德去规范操作,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胡昆,丁海燕,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0(8).
2.候洋,徐展.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感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2008(8).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农村初中留守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32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