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为什么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膳食指南》中关于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第4条写道:“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为什么要把鱼、禽、蛋和瘦肉放在一起说呢?因为它们都属于动物性食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荤腥食物。对人类来说,动物性食物是人体所需的优质蛋白、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性食物中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富含必需氨基酸,尤其富含赖氨酸和蛋氨酸。将动物性食物与谷类或豆类食物搭配食用,可明显发挥蛋白质的营养互补作用。
然而动物性食物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可能导致高脂血症,增加患动脉硬化的危险性。此外,动物性食物含热量高,如果进食过多而又缺乏运动的话,会造成热量过剩进而导致肥胖。
可见,动物性食物不可不吃,但也不可多吃,吃到适量最好。如何做到呢?读了下文,你不但可以对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特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为你从种类繁多的动物性食物中选择你所需要的食品打一点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你也会有一个量化的概念:动物性食物吃多少为宜?
8、吃鱼有什么好处?
翻开世界地图,在北美洲西北部有一块面积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叫阿拉斯加。阿拉斯加原属俄国,1867年同阿留申群岛一起,被美国以每平方公里4.7美元的价格买去,现在是美国的一个州。阿拉斯加的土著居民叫爱斯基摩人,打鱼为生。近几十年来医学研究发现,爱斯基摩人很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究其原因,发现与他们平时大量吃海鱼有关;在日本地区的调查也发现,沿海渔村的居民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较内地农民低。芬兰地区的研究发现,与经常吃鱼的人比较,一周吃不到一次鱼的人更容易罹患轻微忧郁症。
古人云:“鱼之味,乃百味之味,吃了鱼,百味无味。”可见古人是将鱼当作“鲜”的极品的。鱼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鱼类的营养:
鱼有哪些营养
鱼类中蛋白质含量达15%-20%,属优质蛋白质。鱼肉肌纤维较短,蛋白质组织结构松软,水分含量多,肉质鲜嫩,容易消化吸收,消化率达87%-98%,因此更适合老人、儿童和病人使用。鱼肉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粘蛋白,烹煮后胶原蛋白和粘蛋白溶解在鱼汤中呈溶胶状,冷却后成为凝胶,这就是鱼汤凝固成乳白色胶冻样的原因。鱼类含有一种含硫氨基酸叫牛磺酸,它能使人血脂成分中容易造成动脉硬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而对于对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却能使之增加,从而有利于防止人体动脉硬化。牛磺酸还有促进婴儿大脑发育、提高眼的暗适应能力的作用,因此牛磺酸现已作为婴儿食品中的营养物,加入配方奶粉里使奶粉营养更加完善。
鱼类中脂肪含量低,一般在1%-10%。大部分鱼如大黄鱼、小黄鱼、胖头鱼等只含有1%-3%的脂肪;有些鱼如草鱼、鲤鱼、带鱼等脂肪含量在5%一8%。但有个别的鱼如鳊鱼脂肪含量可达15%。由于脂肪含量少,产生热能亦少,所以鱼类是高蛋白、低热量的食物,是比家禽、家畜肉类都要优越的动物性食物。俗话说吃四条腿的(猪、牛)不如吃二条腿的(鸡、鸭),吃二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鱼类)。表明了鱼类在动物性食物中的地位。
鱼类含无机盐1%-2%,包括钙、磷、钾、铜、锌、硒等,这些都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海鱼含碘特别丰富,每公斤海鱼含碘达500-1000微克,而淡水鱼含碘仅为50-400微克。要知道,碘是人体内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原料,缺了就会患病。曾几何时,在推行加碘盐之前的岁月里,在远离海岸的内陆地区经常见到的“大脖子病”,其发病原因就是缺碘。
鱼类特别是鱼肝含有极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维生素A对人体视力健康至关重要,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会患夜盲症。维生素D则对人体内钙的吸收利用不可或缺,少了它,就会患佝偻病等疾患。维生素A和维生素D都属于脂溶性维生素,所以当它们被做成药品时都是以胶丸的形式,而不是以药片的形式出现。
此外,鱼类中还含烟酸、维生素B1和B2等。这些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缺乏时就会患病,例如维生素B1缺乏时就会患一种以心脏损害为主的疾病,叫脚气病。
说说深海鱼油
上文说到生活在寒冷的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他们很少罹患心脑血管病,其原因被认为与他们常吃深海鱼类有关。确切地说,是海鱼中的什么营养成分产生了这样的奇效呢?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与鱼油有关。
原来深海鱼油中含有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是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noic acid,DHA)。这两种多不饱和氨基酸在一般文献中分别以其英文缩写EPA与DHA表示。人类食物脂肪中的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后者又进一步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一般来说,饱和脂肪酸如进食过多,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则具有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含饱和脂肪酸较多;豆油、玉米油等植物油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而橄榄油、茶油等植物油则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较多。鱼油虽然也属于动物脂肪,但与其他动物脂肪不同的是,鱼油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深海鱼油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但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获得,所以称为“必需脂肪酸”。DHA、EPA可降低人体血脂和血液粘稠度、减少动脉内壁损伤面的血小板凝聚与血小板栓塞,延缓血管损伤部位血管硬化的进程,有防治冠心病、防血栓形成及抗炎作用。
DHA在人类的脑组织及视网膜中含量丰富,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能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增加神经细胞突触之间的联系,增强信息传递,增强记忆力;对胎儿、婴幼儿及老年人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我儿子从美国学习回来,送给我的礼物是一瓶阿拉斯加深海鱼油(标签上是这样印的)。看着精致的塑料瓶内一粒粒晶莹透亮的琥珀色胶丸,作为一名医生,我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里我多浪费朋友们几分钟时间,说说我在深海鱼油方面的观点吧。
观点一:若有条件常吃海鱼,大可不必非吃“深海鱼油”不可。我们应多吃一些“完整”的食品,以“完整”的食品补充营养,这是最值得提倡的。一种营养素一旦从原生态的食物中被提炼出来,就失去了食物的本色。比如说钙,牛奶中的钙是有机钙,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而市面上出售的“钙片”是无机钙,虽然也可用于补钙,但没有牛奶中的钙那样容易被吸收利用。比如说一个橘子里的维生素C,当它从橘子中提炼出来时,它就成为一种化学物质了,虽然亦可 用于治疗维生素c缺乏,但也会有副作用。现在市场上供应的“深海鱼油”、“脑黄金”等保健品可供缺乏DHA和EPA的人群食用,但我认为通过多吃海鱼这个“完整”的食品,完全可以达到摄取DHA和EPA的目的。吃鱼时吃进去的除了DHA和EPA外,当然还包括鱼肉中的其他营养素,它们同样是人体所需要的呀。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市面上包装精美的“深海鱼油”和“脑黄金”价格不菲,与其买它们吃,还不如买鱼吃呢。
观点二:现在市售的所谓“深海鱼油”、“脑黄金”鱼龙混杂,购买者不可不察。当年发现爱斯基摩人患心脑血管病少是因为在冰天雪地里打鱼为生的他们成天以深海鱼类为食,进而又发现起关键作用的是藏身在深海鱼油中的DHA和EPA。于是就有精明的商家捕捉到了这个商机,开发出了“深海鱼油”、“脑黄金”,高价兜售发了财,接下来是在利益的驱使下群起仿效,而且是世界范围的仿效。如今遑论美国和加拿大,就是在新、马、泰等地,“阿拉斯加深海鱼油”随处可见。国内各药店内五花八门标着不同产地的“深海鱼油”更是不胜枚举。想想看,每条鱼身上能用来制造“深海鱼油”的原料只有两只眼睛周围的一点点脂肪。我不禁要问,那么多“阿拉斯加深海鱼油”都是真的吗?阿拉斯加深海鱼的产量究竟有多大?
观点三:切勿过量食用“深海鱼油”。鱼油中的DHA和EPA尽管有以上许多益处,但它们毕竟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容易产生脂质氧化,若过量食用可能产生许多自由基和活性氧。自由基和活性氧会对人体组织器官和细胞造成损伤。可见“深海鱼油”不可食用过量,否则有害。而若食用富含DHA、EPA的新鲜海鱼,则可避免吃进超量多不饱和脂肪酸所致的危害。
哪些鱼含DHA
我们以每100克鱼肉中的DHA含量是否超过1克作为界限,如果每100克鱼肉中DHA含量在1克以上,就把这种鱼叫做DHA鱼。这样的鱼有:鲔鱼(肥肉部分)、红甘、青花鱼、秋刀鱼、鳝鱼、沙丁鱼、鱼卵等。
每100克鱼肉中DHA含量在1克以下、数百毫克以上的鱼有:虹鳟、青鱼、蛙鱼、竹箧鱼、旋胡瓜鱼、日本叉牙鱼、星鳗、玉筋鱼、花鲫鱼、带鱼、鲻鱼、旗鱼、金眼鲷、鲣鱼等。
含少量DHA的鱼有:鲤鱼、牡蛎、鲈鱼、鲽鱼、比目鱼、多鳞鳝、燕鳐鱼、香鱼、大头鱼、章鱼、墨鱼等。
吃鱼要讲科学
要选鲜鱼、活鱼,不吃腐败变质鱼类。活鱼、鲜鱼的鱼体无损伤;刚死不久的鲜鱼鳃盖紧闭,鳃红清洁,鱼眼球凸起不混浊,鱼鳞紧附鱼体不易脱,鱼体表面粘液透明光滑,鱼体结实,鱼肉有弹性,肉质紧密。
不吃生鱼。生鱼肉中含有抗维生素B1的酶,这种酶可破坏维生素B1,从而导致维生素B1缺乏。鱼在烹调过程中,加热可使该酶失去活性。因此鱼不宜吃生,以避免维生素B1被破坏。此外,吃生鱼还可能染上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例如吃日本生鱼片,就有可能染上肺吸虫病。
不吃已死亡的黄鳝、甲鱼、乌鱼、河蟹及各种贝类;绝对禁止食用有剧毒的河豚鱼,以防中毒。
小鱼炸酥、炸透或加醋腌烹制,食用全鱼、鱼骨鱼刺,这样可获得较多钙质。喝鲫鱼汤能刺激乳汁分泌,是民间常用于产妇“下奶”的好食品。
鱼吃多少为宜
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营养学会1997年修订)推荐,每人每天可食用鱼、虾类50~100克。
国际上许多资料推荐,每周应吃两餐海鱼(注意不是淡水鱼)。
9、吃禽肉有什么好处?
禽类是指鸡、鸭、鹅、鸽及野生禽类动物。各种禽肉营养成分大致相近,和畜肉的营养成分也比较相似。
禽类的营养特点
禽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及维生素。一般蛋白质含量15%~20%(鹅肉较少,在11%左右)。禽肉所含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高。
禽肉脂肪含量一般低于畜肉,其中所含必需脂肪酸的亚油酸占脂肪的20%左右。禽肉的脂肪熔点低,平均在33~44℃,易于消化。脂肪含量以鹅肉最多,为11.2%;鸭肉次之,为7.5%;鸡肉与鸽柔最少,在2.5%左右。
禽类含碳水化合物极少,均在1%以下,鹅肉几乎不含碳水化合物。
鸡肉不但富有营养,而且肉质细嫩,味鲜美,适合多种烹调方法,可热炒、炖汤,亦可凉拌冷食。鸡的全身上下都可以食用,有滋补养身之功效,有“济世良药”之称。
禽肉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特别是鸡肉中赖氨酸的含量比猪肉高13%。鸡肉最有营养的吃法就是熬汤。鸡汤可振奋精神、消除疲劳、缓解抑郁;还能改善鼻咽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支气管粘膜腺体的分泌功能,从而有利于清除侵入呼吸道的病毒,缓解感冒症状。鹅肉和鸭肉不仅总的脂肪含量低,所含脂肪的化学结构与猪肉也不同,更接近橄榄油,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能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鸭肉蛋白质主要是肌浆蛋白和肌凝蛋白,另一部分是间质蛋白,其中含有溶于水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此外还有少量的明胶。肉食含氮浸出物越多,味道越鲜美。鸭肉中含氮浸出物比畜肉多,所以鸭肉味美。老鸭肉的含氮浸出物较幼鸭肉多,野鸭肉含氮浸出物更多,因此,老鸭的汤比幼鸭鲜美,野鸭滋味更比老鸭好。
鸭肉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较多。每100克鸭肉中含有B族水溶性维生素约10毫克,其中6-8毫克是尼克酸,其次是核黄素和硫胺素;含维生素E90-400微克。
上述营养素中尼克酸是人体内重要的辅酶成分,在细胞呼吸中发挥作用,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供能物质的能量的释放有关,还参与脂肪酸、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所以尼克酸对心肌梗死等心脏病人有保护作用。每人每天的推荐摄入量为15毫克左右,只要吃200克鸭肉就够了。核黄素在细胞氧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硫胺素是抗脚气病、抗神经炎和抗多种炎症的维生素,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比一般人需要量更大。维生素E是抗氧化剂,可清除人体内多余的自由基,具有抗衰老作用。鸭肉还含有约0.8%-1.5%的无机物。与畜肉不同的是,鸡肉中钾含量最高,100克可食部分达到近300毫克。此外,还含有较高的铁、铜、锌等微量元素。总之,鸭肉的营养价值很高,经常吃一些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了解禽流感,放心吃禽肉
禽流感是一种发生在家禽身上的疾病,俗称“鸡瘟”。自古就有。禽流感的病毒并不可怕。只要煮禽肉的时间足够长就可以杀死病毒。所以,吃鸡肉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记得多煮一会儿。
美国农业部专家们在调查禽流感后表示,“只要确保煮熟煮透,任何来源的禽肉制品和蛋品都是可以安全食用的,禽流感病毒在烹制过程中就被杀死。”
禽流感主要是通过健康的禽类和被感染的禽类之间的直接接触,或者间接地接触受污染的器具和材料来传播的。禽流感病毒通常是通过病禽的排泄物和其呼吸道的分泌物来传播的,接触病禽的排泄物是最普遍的禽与禽的传播途径。因此,普通消费者应尽量避免接触活禽,以及装载或屠宰活禽用的 相关设备、器具等。另外,禽流感病毒也在蛋壳的表面被发现过,因此禽蛋的运输也是一种潜在的传播禽流感的途径,但通常禽流感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禽肉加工过程中操作得当能防止禽流感吗?答案是肯定的。烹饪禽肉时只要操作正确,不仅能杀灭禽流感病毒,还能消灭其他病毒和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专家提醒消费者,加工烹制禽肉时注意以下各点:接触食物前后要洗手;生肉、禽肉、鱼和其的汁液与其他食物要分开,以防止交叉感架;切完生肉后要用热的皂水洗手,清洗案板、刀和容器;在接触生的禽类后要用温水和肥皂洗手20秒钟;用一汤匙的氯化漂白剂和500毫升水的溶液消毒;使用温度计来确保食物加热到一定的温度。
10、吃禽蛋有什么好处
鸡蛋鸡蛋含丰富的优质蛋白,每百克鸡蛋含12.7克蛋白质,两只鸡蛋所含的蛋白质大致相当于3两鱼或瘦肉的蛋白质。鸡蛋蛋白质的消化率比牛奶、猪肉、牛肉和大米中的蛋白质高。鸡蛋中蛋氨酸含量特别丰富,而谷类和豆类都缺乏这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所以,将鸡蛋与谷类或豆类食品混合食用,能提高后两者的生物利用率。每百克鸡蛋含脂肪11.6克,大多集中在蛋黄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多,脂肪呈乳融状,易被人体吸收。
鸡蛋还含有其他重要的微营养素,如钾、钠、镁、磷,特别是蛋黄中的铁质达7毫克,100克。婴儿食用蛋类,可以弥补奶类中铁的匮乏。蛋中的磷很丰富,但钙相对不足,所以,将奶类与鸡蛋共同喂养婴儿就可营养互补。鸡蛋中维生素A、B2、B6、D、E及生物素的含量也很丰富,特别是蛋黄中的脂溶性维生素A、D和E容易被机体吸收利用。不过,鸡蛋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较少,应注意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搭配食用。
鸭蛋鸭蛋是具有护肤、美肤作用的食品。其美容作用略逊于鸡蛋。鸭蛋含有蛋白质、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1、维生素D、钙、钾、铁、磷等营养物质。鸭蛋中蛋白质的含量和鸡蛋相仿,而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超过鸡蛋很多。特别是人体中迫切需要的铁和钙在鸭蛋中更丰富,咸鸭蛋和鸽蛋中钙含量高出鸡蛋一倍,这对骨骼发育有利,并能预防贫血。鸭蛋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2,是补充B族维生素的理想食品之一。鸭蛋中蛋氨酸和苏氨酸含量最高。
鹅蛋鹅蛋富含一种叫卵磷脂的物质,能帮助消化;蛋白质含量比鸡蛋和鸭蛋高得多。禽蛋中鹅蛋脂肪含量最高,相应的胆固醇和热量也最高,并富含铁元素和磷元素。鹅在家禽中以长寿著称,一般可以活到三十到五十岁,个别的甚至可达百岁高龄。鹅的产蛋量堪称世界冠军,年产六十至一百只蛋,个别的甚至能年产一百四十多只。和鸡蛋、鸭蛋相比,鹅蛋的产热量最高。
鸽子蛋鸽子蛋含有优质蛋白质、磷脂、铁、钙、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D等营养成分,可改善皮肤细胞活性、增强皮肤弹性;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色素使人面色红润,所以鸽子蛋对女人特别滋补,是滋阴补肾之佳品。儿童常吃营养丰富的鸽蛋,可增强免疫力。
鹌鹑蛋鹌鹑蛋的营养价值不亚于鸡蛋,含丰富的蛋白质、脑磷脂、卵磷脂、赖氨酸、胱氨酸、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1、铁、磷、钙等营养物质,可补气益血,强筋壮骨。鹌鹑蛋的蛋白质、脂肪含量都与鸡蛋相当,而它的核黄素(维生素B2)含量是鸡蛋的2.5倍。
鹌鹑蛋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还有高质量的多种磷脂、激素等人体必需成分;铁、核黄素、维生素A的含量均比同量鸡蛋高出两倍左右,而胆固醇含量则较鸡蛋低约三分之一,所以是病后体虚者、老人、儿童及孕妇的理想滋补食品。
每天吃多少禽蛋为宜
鸡蛋是高蛋白食品,一般来说,孩子和老人每天一个,青少年及成人每天两个比较适宜。不可食用过多,否则会导致胆固醇摄入过多,代谢产物增多,增加肾脏负担。
11、吃瘦肉有什么好处?
所谓瘦肉,并非不含脂肪,而是与肥肉相比脂肪含量少得多而已。各种瘦肉所含营养成分相近,约含蛋白质20%、脂肪1-15%、无机盐1%,其余主要为水分。注意,就脂肪含量而言,不同的肉类差别很大。
各种肉类供给的热能,也因含脂肪多少不等而差别很大。一般来说,猪肉、牛肉、羊肉都含饱和脂肪较高,禽肉、鸡及兔肉中含饱和脂肪较少。其中,兔肉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的肉类,鲜兔肉含蛋白质21%,而脂肪仅、1%-8%,含磷脂多而含胆固醇少。兔肉的纤维细嫩,易于消化,也易于吸收,是老年人和冠心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肉类含无机盐丰富,尤以含铁(红色瘦肉)、磷、钾、钠等较多,唯含钙较少。瘦肉也是维生素B1、B2、B12、PP的良好来源。瘦猪肉中的维生素B1含量相当高,但是,含维生素A却很少,几乎不含维生素C。
不少人认为冻肉的营养要比鲜肉差,味道也没有鲜肉美,因而总喜欢吃鲜肉而不愿吃冻肉。其实不然,国内外食品专家认为,食物经冷冻后再食用,有助于杀灭一些致病菌或抑制致病菌物质的生长,这符合卫生要求,对人类健康是有益的。因为,绝大部分致病菌和腐败菌为嗜中温菌,其生长繁殖最适宜的温度是20-40℃,在10℃以下生长繁殖能力就大为减弱,低于0℃时有些微生物虽能生长,但已不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对碳水化合物的发酵能力也很差。国家规定,保藏时间较长的肉必须在10℃以下。这样,不仅可使肉中的微生物停止生长,而且也杀灭了肉中的寄生虫,某种程度上比鲜肉更安全。
食品研究人员曾对冷冻保藏半年的猪肉进行过营养分析,每100克冷冻肉中的蛋白质为22.4%,脂肪10.73%,水分73%,其他无机盐、维生素与鲜肉所含的也几乎无差别。因此,食品专家认为,只要注意冷冻的温度和冷冻的时间及食品本身的卫生,冷冻肉与新鲜肉具有同样的营养。
民间流传着“吃肉不如喝汤”的说法,即认为肉汤的营养价值比肉高,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肉汤中含有瘦肉中部分水溶性物质,如无机盐和水溶性维生素等;也有少量的水溶性蛋白质和水解产物,如肽和一些氨基酸;还有一些含氮浸出物,如肌酐、肌酸、肌肽和嘌吟等。这些氨基酸和含氮物质能使汤味鲜美,它们溶解愈多,汤味愈浓,能刺激人体胃液分泌,增进食欲。但瘦肉中所含的绝大部分营养物质,仍存留在肉中,肉的营养价值肯定是比汤高的。因此,不应让老年人和病人只喝汤而不吃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既喝汤又吃肉。
每天吃多少瘦肉为宜
吃瘦肉每天别超过2两。
瘦肉吃多了对人体健康也会生危害,若把瘦猪肉作为日常膳食结构中主要的食物来源,会增加发生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别买皮薄颜色太鲜红纯瘦肉
“瘦肉精”学名克伦特罗,该药物既不是兽药,也不是饲料添加剂,而是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猪食用后在代谢过程中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提高了猪肉的瘦肉率,因此称为“瘦肉精”。但使用剂量须在人用药剂量的10倍以上,才能达到提高瘦肉率的效果。由于用量大、使用时间长、代谢慢,所以直至屠宰上市,“瘦肉精”在猪体内的残留量都很大,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会导致使人体慢性中毒,给消费者健康造成极大隐患。
建议消费者购买猪肉时要拣带些肥膘(1-2cm)的肉,皮不要太薄,颜色不要太鲜红。
《膳食指南》中关于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第4条写道:“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为什么要把鱼、禽、蛋和瘦肉放在一起说呢?因为它们都属于动物性食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荤腥食物。对人类来说,动物性食物是人体所需的优质蛋白、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性食物中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富含必需氨基酸,尤其富含赖氨酸和蛋氨酸。将动物性食物与谷类或豆类食物搭配食用,可明显发挥蛋白质的营养互补作用。
然而动物性食物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可能导致高脂血症,增加患动脉硬化的危险性。此外,动物性食物含热量高,如果进食过多而又缺乏运动的话,会造成热量过剩进而导致肥胖。
可见,动物性食物不可不吃,但也不可多吃,吃到适量最好。如何做到呢?读了下文,你不但可以对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特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为你从种类繁多的动物性食物中选择你所需要的食品打一点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你也会有一个量化的概念:动物性食物吃多少为宜?
8、吃鱼有什么好处?
翻开世界地图,在北美洲西北部有一块面积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叫阿拉斯加。阿拉斯加原属俄国,1867年同阿留申群岛一起,被美国以每平方公里4.7美元的价格买去,现在是美国的一个州。阿拉斯加的土著居民叫爱斯基摩人,打鱼为生。近几十年来医学研究发现,爱斯基摩人很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究其原因,发现与他们平时大量吃海鱼有关;在日本地区的调查也发现,沿海渔村的居民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较内地农民低。芬兰地区的研究发现,与经常吃鱼的人比较,一周吃不到一次鱼的人更容易罹患轻微忧郁症。
古人云:“鱼之味,乃百味之味,吃了鱼,百味无味。”可见古人是将鱼当作“鲜”的极品的。鱼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鱼类的营养:
鱼有哪些营养
鱼类中蛋白质含量达15%-20%,属优质蛋白质。鱼肉肌纤维较短,蛋白质组织结构松软,水分含量多,肉质鲜嫩,容易消化吸收,消化率达87%-98%,因此更适合老人、儿童和病人使用。鱼肉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粘蛋白,烹煮后胶原蛋白和粘蛋白溶解在鱼汤中呈溶胶状,冷却后成为凝胶,这就是鱼汤凝固成乳白色胶冻样的原因。鱼类含有一种含硫氨基酸叫牛磺酸,它能使人血脂成分中容易造成动脉硬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而对于对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却能使之增加,从而有利于防止人体动脉硬化。牛磺酸还有促进婴儿大脑发育、提高眼的暗适应能力的作用,因此牛磺酸现已作为婴儿食品中的营养物,加入配方奶粉里使奶粉营养更加完善。
鱼类中脂肪含量低,一般在1%-10%。大部分鱼如大黄鱼、小黄鱼、胖头鱼等只含有1%-3%的脂肪;有些鱼如草鱼、鲤鱼、带鱼等脂肪含量在5%一8%。但有个别的鱼如鳊鱼脂肪含量可达15%。由于脂肪含量少,产生热能亦少,所以鱼类是高蛋白、低热量的食物,是比家禽、家畜肉类都要优越的动物性食物。俗话说吃四条腿的(猪、牛)不如吃二条腿的(鸡、鸭),吃二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鱼类)。表明了鱼类在动物性食物中的地位。
鱼类含无机盐1%-2%,包括钙、磷、钾、铜、锌、硒等,这些都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海鱼含碘特别丰富,每公斤海鱼含碘达500-1000微克,而淡水鱼含碘仅为50-400微克。要知道,碘是人体内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原料,缺了就会患病。曾几何时,在推行加碘盐之前的岁月里,在远离海岸的内陆地区经常见到的“大脖子病”,其发病原因就是缺碘。
鱼类特别是鱼肝含有极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维生素A对人体视力健康至关重要,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会患夜盲症。维生素D则对人体内钙的吸收利用不可或缺,少了它,就会患佝偻病等疾患。维生素A和维生素D都属于脂溶性维生素,所以当它们被做成药品时都是以胶丸的形式,而不是以药片的形式出现。
此外,鱼类中还含烟酸、维生素B1和B2等。这些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缺乏时就会患病,例如维生素B1缺乏时就会患一种以心脏损害为主的疾病,叫脚气病。
说说深海鱼油
上文说到生活在寒冷的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他们很少罹患心脑血管病,其原因被认为与他们常吃深海鱼类有关。确切地说,是海鱼中的什么营养成分产生了这样的奇效呢?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与鱼油有关。
原来深海鱼油中含有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是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noic acid,DHA)。这两种多不饱和氨基酸在一般文献中分别以其英文缩写EPA与DHA表示。人类食物脂肪中的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后者又进一步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一般来说,饱和脂肪酸如进食过多,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则具有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含饱和脂肪酸较多;豆油、玉米油等植物油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而橄榄油、茶油等植物油则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较多。鱼油虽然也属于动物脂肪,但与其他动物脂肪不同的是,鱼油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深海鱼油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但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获得,所以称为“必需脂肪酸”。DHA、EPA可降低人体血脂和血液粘稠度、减少动脉内壁损伤面的血小板凝聚与血小板栓塞,延缓血管损伤部位血管硬化的进程,有防治冠心病、防血栓形成及抗炎作用。
DHA在人类的脑组织及视网膜中含量丰富,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能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增加神经细胞突触之间的联系,增强信息传递,增强记忆力;对胎儿、婴幼儿及老年人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我儿子从美国学习回来,送给我的礼物是一瓶阿拉斯加深海鱼油(标签上是这样印的)。看着精致的塑料瓶内一粒粒晶莹透亮的琥珀色胶丸,作为一名医生,我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里我多浪费朋友们几分钟时间,说说我在深海鱼油方面的观点吧。
观点一:若有条件常吃海鱼,大可不必非吃“深海鱼油”不可。我们应多吃一些“完整”的食品,以“完整”的食品补充营养,这是最值得提倡的。一种营养素一旦从原生态的食物中被提炼出来,就失去了食物的本色。比如说钙,牛奶中的钙是有机钙,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而市面上出售的“钙片”是无机钙,虽然也可用于补钙,但没有牛奶中的钙那样容易被吸收利用。比如说一个橘子里的维生素C,当它从橘子中提炼出来时,它就成为一种化学物质了,虽然亦可 用于治疗维生素c缺乏,但也会有副作用。现在市场上供应的“深海鱼油”、“脑黄金”等保健品可供缺乏DHA和EPA的人群食用,但我认为通过多吃海鱼这个“完整”的食品,完全可以达到摄取DHA和EPA的目的。吃鱼时吃进去的除了DHA和EPA外,当然还包括鱼肉中的其他营养素,它们同样是人体所需要的呀。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市面上包装精美的“深海鱼油”和“脑黄金”价格不菲,与其买它们吃,还不如买鱼吃呢。
观点二:现在市售的所谓“深海鱼油”、“脑黄金”鱼龙混杂,购买者不可不察。当年发现爱斯基摩人患心脑血管病少是因为在冰天雪地里打鱼为生的他们成天以深海鱼类为食,进而又发现起关键作用的是藏身在深海鱼油中的DHA和EPA。于是就有精明的商家捕捉到了这个商机,开发出了“深海鱼油”、“脑黄金”,高价兜售发了财,接下来是在利益的驱使下群起仿效,而且是世界范围的仿效。如今遑论美国和加拿大,就是在新、马、泰等地,“阿拉斯加深海鱼油”随处可见。国内各药店内五花八门标着不同产地的“深海鱼油”更是不胜枚举。想想看,每条鱼身上能用来制造“深海鱼油”的原料只有两只眼睛周围的一点点脂肪。我不禁要问,那么多“阿拉斯加深海鱼油”都是真的吗?阿拉斯加深海鱼的产量究竟有多大?
观点三:切勿过量食用“深海鱼油”。鱼油中的DHA和EPA尽管有以上许多益处,但它们毕竟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容易产生脂质氧化,若过量食用可能产生许多自由基和活性氧。自由基和活性氧会对人体组织器官和细胞造成损伤。可见“深海鱼油”不可食用过量,否则有害。而若食用富含DHA、EPA的新鲜海鱼,则可避免吃进超量多不饱和脂肪酸所致的危害。
哪些鱼含DHA
我们以每100克鱼肉中的DHA含量是否超过1克作为界限,如果每100克鱼肉中DHA含量在1克以上,就把这种鱼叫做DHA鱼。这样的鱼有:鲔鱼(肥肉部分)、红甘、青花鱼、秋刀鱼、鳝鱼、沙丁鱼、鱼卵等。
每100克鱼肉中DHA含量在1克以下、数百毫克以上的鱼有:虹鳟、青鱼、蛙鱼、竹箧鱼、旋胡瓜鱼、日本叉牙鱼、星鳗、玉筋鱼、花鲫鱼、带鱼、鲻鱼、旗鱼、金眼鲷、鲣鱼等。
含少量DHA的鱼有:鲤鱼、牡蛎、鲈鱼、鲽鱼、比目鱼、多鳞鳝、燕鳐鱼、香鱼、大头鱼、章鱼、墨鱼等。
吃鱼要讲科学
要选鲜鱼、活鱼,不吃腐败变质鱼类。活鱼、鲜鱼的鱼体无损伤;刚死不久的鲜鱼鳃盖紧闭,鳃红清洁,鱼眼球凸起不混浊,鱼鳞紧附鱼体不易脱,鱼体表面粘液透明光滑,鱼体结实,鱼肉有弹性,肉质紧密。
不吃生鱼。生鱼肉中含有抗维生素B1的酶,这种酶可破坏维生素B1,从而导致维生素B1缺乏。鱼在烹调过程中,加热可使该酶失去活性。因此鱼不宜吃生,以避免维生素B1被破坏。此外,吃生鱼还可能染上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例如吃日本生鱼片,就有可能染上肺吸虫病。
不吃已死亡的黄鳝、甲鱼、乌鱼、河蟹及各种贝类;绝对禁止食用有剧毒的河豚鱼,以防中毒。
小鱼炸酥、炸透或加醋腌烹制,食用全鱼、鱼骨鱼刺,这样可获得较多钙质。喝鲫鱼汤能刺激乳汁分泌,是民间常用于产妇“下奶”的好食品。
鱼吃多少为宜
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营养学会1997年修订)推荐,每人每天可食用鱼、虾类50~100克。
国际上许多资料推荐,每周应吃两餐海鱼(注意不是淡水鱼)。
9、吃禽肉有什么好处?
禽类是指鸡、鸭、鹅、鸽及野生禽类动物。各种禽肉营养成分大致相近,和畜肉的营养成分也比较相似。
禽类的营养特点
禽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及维生素。一般蛋白质含量15%~20%(鹅肉较少,在11%左右)。禽肉所含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高。
禽肉脂肪含量一般低于畜肉,其中所含必需脂肪酸的亚油酸占脂肪的20%左右。禽肉的脂肪熔点低,平均在33~44℃,易于消化。脂肪含量以鹅肉最多,为11.2%;鸭肉次之,为7.5%;鸡肉与鸽柔最少,在2.5%左右。
禽类含碳水化合物极少,均在1%以下,鹅肉几乎不含碳水化合物。
鸡肉不但富有营养,而且肉质细嫩,味鲜美,适合多种烹调方法,可热炒、炖汤,亦可凉拌冷食。鸡的全身上下都可以食用,有滋补养身之功效,有“济世良药”之称。
禽肉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特别是鸡肉中赖氨酸的含量比猪肉高13%。鸡肉最有营养的吃法就是熬汤。鸡汤可振奋精神、消除疲劳、缓解抑郁;还能改善鼻咽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支气管粘膜腺体的分泌功能,从而有利于清除侵入呼吸道的病毒,缓解感冒症状。鹅肉和鸭肉不仅总的脂肪含量低,所含脂肪的化学结构与猪肉也不同,更接近橄榄油,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能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鸭肉蛋白质主要是肌浆蛋白和肌凝蛋白,另一部分是间质蛋白,其中含有溶于水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此外还有少量的明胶。肉食含氮浸出物越多,味道越鲜美。鸭肉中含氮浸出物比畜肉多,所以鸭肉味美。老鸭肉的含氮浸出物较幼鸭肉多,野鸭肉含氮浸出物更多,因此,老鸭的汤比幼鸭鲜美,野鸭滋味更比老鸭好。
鸭肉含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较多。每100克鸭肉中含有B族水溶性维生素约10毫克,其中6-8毫克是尼克酸,其次是核黄素和硫胺素;含维生素E90-400微克。
上述营养素中尼克酸是人体内重要的辅酶成分,在细胞呼吸中发挥作用,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供能物质的能量的释放有关,还参与脂肪酸、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所以尼克酸对心肌梗死等心脏病人有保护作用。每人每天的推荐摄入量为15毫克左右,只要吃200克鸭肉就够了。核黄素在细胞氧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硫胺素是抗脚气病、抗神经炎和抗多种炎症的维生素,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比一般人需要量更大。维生素E是抗氧化剂,可清除人体内多余的自由基,具有抗衰老作用。鸭肉还含有约0.8%-1.5%的无机物。与畜肉不同的是,鸡肉中钾含量最高,100克可食部分达到近300毫克。此外,还含有较高的铁、铜、锌等微量元素。总之,鸭肉的营养价值很高,经常吃一些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了解禽流感,放心吃禽肉
禽流感是一种发生在家禽身上的疾病,俗称“鸡瘟”。自古就有。禽流感的病毒并不可怕。只要煮禽肉的时间足够长就可以杀死病毒。所以,吃鸡肉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记得多煮一会儿。
美国农业部专家们在调查禽流感后表示,“只要确保煮熟煮透,任何来源的禽肉制品和蛋品都是可以安全食用的,禽流感病毒在烹制过程中就被杀死。”
禽流感主要是通过健康的禽类和被感染的禽类之间的直接接触,或者间接地接触受污染的器具和材料来传播的。禽流感病毒通常是通过病禽的排泄物和其呼吸道的分泌物来传播的,接触病禽的排泄物是最普遍的禽与禽的传播途径。因此,普通消费者应尽量避免接触活禽,以及装载或屠宰活禽用的 相关设备、器具等。另外,禽流感病毒也在蛋壳的表面被发现过,因此禽蛋的运输也是一种潜在的传播禽流感的途径,但通常禽流感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禽肉加工过程中操作得当能防止禽流感吗?答案是肯定的。烹饪禽肉时只要操作正确,不仅能杀灭禽流感病毒,还能消灭其他病毒和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专家提醒消费者,加工烹制禽肉时注意以下各点:接触食物前后要洗手;生肉、禽肉、鱼和其的汁液与其他食物要分开,以防止交叉感架;切完生肉后要用热的皂水洗手,清洗案板、刀和容器;在接触生的禽类后要用温水和肥皂洗手20秒钟;用一汤匙的氯化漂白剂和500毫升水的溶液消毒;使用温度计来确保食物加热到一定的温度。
10、吃禽蛋有什么好处
鸡蛋鸡蛋含丰富的优质蛋白,每百克鸡蛋含12.7克蛋白质,两只鸡蛋所含的蛋白质大致相当于3两鱼或瘦肉的蛋白质。鸡蛋蛋白质的消化率比牛奶、猪肉、牛肉和大米中的蛋白质高。鸡蛋中蛋氨酸含量特别丰富,而谷类和豆类都缺乏这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所以,将鸡蛋与谷类或豆类食品混合食用,能提高后两者的生物利用率。每百克鸡蛋含脂肪11.6克,大多集中在蛋黄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多,脂肪呈乳融状,易被人体吸收。
鸡蛋还含有其他重要的微营养素,如钾、钠、镁、磷,特别是蛋黄中的铁质达7毫克,100克。婴儿食用蛋类,可以弥补奶类中铁的匮乏。蛋中的磷很丰富,但钙相对不足,所以,将奶类与鸡蛋共同喂养婴儿就可营养互补。鸡蛋中维生素A、B2、B6、D、E及生物素的含量也很丰富,特别是蛋黄中的脂溶性维生素A、D和E容易被机体吸收利用。不过,鸡蛋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较少,应注意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搭配食用。
鸭蛋鸭蛋是具有护肤、美肤作用的食品。其美容作用略逊于鸡蛋。鸭蛋含有蛋白质、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1、维生素D、钙、钾、铁、磷等营养物质。鸭蛋中蛋白质的含量和鸡蛋相仿,而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超过鸡蛋很多。特别是人体中迫切需要的铁和钙在鸭蛋中更丰富,咸鸭蛋和鸽蛋中钙含量高出鸡蛋一倍,这对骨骼发育有利,并能预防贫血。鸭蛋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2,是补充B族维生素的理想食品之一。鸭蛋中蛋氨酸和苏氨酸含量最高。
鹅蛋鹅蛋富含一种叫卵磷脂的物质,能帮助消化;蛋白质含量比鸡蛋和鸭蛋高得多。禽蛋中鹅蛋脂肪含量最高,相应的胆固醇和热量也最高,并富含铁元素和磷元素。鹅在家禽中以长寿著称,一般可以活到三十到五十岁,个别的甚至可达百岁高龄。鹅的产蛋量堪称世界冠军,年产六十至一百只蛋,个别的甚至能年产一百四十多只。和鸡蛋、鸭蛋相比,鹅蛋的产热量最高。
鸽子蛋鸽子蛋含有优质蛋白质、磷脂、铁、钙、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D等营养成分,可改善皮肤细胞活性、增强皮肤弹性;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色素使人面色红润,所以鸽子蛋对女人特别滋补,是滋阴补肾之佳品。儿童常吃营养丰富的鸽蛋,可增强免疫力。
鹌鹑蛋鹌鹑蛋的营养价值不亚于鸡蛋,含丰富的蛋白质、脑磷脂、卵磷脂、赖氨酸、胱氨酸、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1、铁、磷、钙等营养物质,可补气益血,强筋壮骨。鹌鹑蛋的蛋白质、脂肪含量都与鸡蛋相当,而它的核黄素(维生素B2)含量是鸡蛋的2.5倍。
鹌鹑蛋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还有高质量的多种磷脂、激素等人体必需成分;铁、核黄素、维生素A的含量均比同量鸡蛋高出两倍左右,而胆固醇含量则较鸡蛋低约三分之一,所以是病后体虚者、老人、儿童及孕妇的理想滋补食品。
每天吃多少禽蛋为宜
鸡蛋是高蛋白食品,一般来说,孩子和老人每天一个,青少年及成人每天两个比较适宜。不可食用过多,否则会导致胆固醇摄入过多,代谢产物增多,增加肾脏负担。
11、吃瘦肉有什么好处?
所谓瘦肉,并非不含脂肪,而是与肥肉相比脂肪含量少得多而已。各种瘦肉所含营养成分相近,约含蛋白质20%、脂肪1-15%、无机盐1%,其余主要为水分。注意,就脂肪含量而言,不同的肉类差别很大。
各种肉类供给的热能,也因含脂肪多少不等而差别很大。一般来说,猪肉、牛肉、羊肉都含饱和脂肪较高,禽肉、鸡及兔肉中含饱和脂肪较少。其中,兔肉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的肉类,鲜兔肉含蛋白质21%,而脂肪仅、1%-8%,含磷脂多而含胆固醇少。兔肉的纤维细嫩,易于消化,也易于吸收,是老年人和冠心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肉类含无机盐丰富,尤以含铁(红色瘦肉)、磷、钾、钠等较多,唯含钙较少。瘦肉也是维生素B1、B2、B12、PP的良好来源。瘦猪肉中的维生素B1含量相当高,但是,含维生素A却很少,几乎不含维生素C。
不少人认为冻肉的营养要比鲜肉差,味道也没有鲜肉美,因而总喜欢吃鲜肉而不愿吃冻肉。其实不然,国内外食品专家认为,食物经冷冻后再食用,有助于杀灭一些致病菌或抑制致病菌物质的生长,这符合卫生要求,对人类健康是有益的。因为,绝大部分致病菌和腐败菌为嗜中温菌,其生长繁殖最适宜的温度是20-40℃,在10℃以下生长繁殖能力就大为减弱,低于0℃时有些微生物虽能生长,但已不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对碳水化合物的发酵能力也很差。国家规定,保藏时间较长的肉必须在10℃以下。这样,不仅可使肉中的微生物停止生长,而且也杀灭了肉中的寄生虫,某种程度上比鲜肉更安全。
食品研究人员曾对冷冻保藏半年的猪肉进行过营养分析,每100克冷冻肉中的蛋白质为22.4%,脂肪10.73%,水分73%,其他无机盐、维生素与鲜肉所含的也几乎无差别。因此,食品专家认为,只要注意冷冻的温度和冷冻的时间及食品本身的卫生,冷冻肉与新鲜肉具有同样的营养。
民间流传着“吃肉不如喝汤”的说法,即认为肉汤的营养价值比肉高,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肉汤中含有瘦肉中部分水溶性物质,如无机盐和水溶性维生素等;也有少量的水溶性蛋白质和水解产物,如肽和一些氨基酸;还有一些含氮浸出物,如肌酐、肌酸、肌肽和嘌吟等。这些氨基酸和含氮物质能使汤味鲜美,它们溶解愈多,汤味愈浓,能刺激人体胃液分泌,增进食欲。但瘦肉中所含的绝大部分营养物质,仍存留在肉中,肉的营养价值肯定是比汤高的。因此,不应让老年人和病人只喝汤而不吃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既喝汤又吃肉。
每天吃多少瘦肉为宜
吃瘦肉每天别超过2两。
瘦肉吃多了对人体健康也会生危害,若把瘦猪肉作为日常膳食结构中主要的食物来源,会增加发生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别买皮薄颜色太鲜红纯瘦肉
“瘦肉精”学名克伦特罗,该药物既不是兽药,也不是饲料添加剂,而是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猪食用后在代谢过程中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提高了猪肉的瘦肉率,因此称为“瘦肉精”。但使用剂量须在人用药剂量的10倍以上,才能达到提高瘦肉率的效果。由于用量大、使用时间长、代谢慢,所以直至屠宰上市,“瘦肉精”在猪体内的残留量都很大,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会导致使人体慢性中毒,给消费者健康造成极大隐患。
建议消费者购买猪肉时要拣带些肥膘(1-2cm)的肉,皮不要太薄,颜色不要太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