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趋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书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教学的创新是师生互动的,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使英语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新课标理念的需要。要怎么才算有效,这是一个困扰了大多数教育一线的老师。老师辛辛苦苦地教了,学生也认认真真地学了,可最终学生也没有得到最好的发展。这就可以看出问题了,问题是学生没有得到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更新观念,改变教法,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从而热情主动地学习英语。
一、以人为本,备教学环节
第一,重视知识的引入。一堂课的引入如同一个故事的开头,教师要营造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对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开始知识和能力的渗透,学生才不会从心底抵抗教学的进程——事实上很多学生学习效果的不理想都归因于这种有意或无意排斥知识的渗透,比如打瞌睡、说与教学无关的话等。
第二,把握知识发生、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学生的参与,要放手让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他们在发现中获得满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自尊与自信。对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基础设计知识呈现方式或场境,并采用相应技术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发挥才能的环境。此外,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或性格特征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的长短,在教学教程中适时加入一些兴奋点,从而避免他们产生学习疲劳。
第三,重视课堂小结的准备。由于记忆与遗忘始终相伴,并且不同学生的记忆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课堂小结决不能草率应付了事,要想法让学生回顾与整理自己的思路。
第四,精选练习题,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不搞题海战术。通过精选,让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能从中提示某种规律或概括出方法的,能纵向或横向扩展、具备一题多解功能的题材目成为学生手中应用和巩固知识的平台,让学生能在作业的同时既用新知又能复习旧识就更好了。同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作业要求也应有区别,要让学生既有动力又有信心完成。
二、根据学生特点,备学生,优化教学活动
第一,要熟悉学生当前知识与能力现状,避免过高或过低要求学生。如此浅显的道理,做到却不容易。首先是我们教师是否真的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其次是我们教师是否能坦然对待考试和成绩。比如是否愿意花很多功夫在可能统考中“不考”的内容上补充知识与方法,比如有没胆量在“必考”的内容中对学生掌握和应用能力降低要求。认真学习教育学知识,从理论的高度摆正教学的心态。没有哪位老师不想让自己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没有哪位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力强过他人。可是如果不问学生基础与能力的现状,任意扩充教学内容,拔高能力要求,往往事与愿违,而且极有可能连最基本目标都达不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高年级的小学生,一节课接受单词的能力最多就8个,课外的新单词多一两个来辅助阅读,也许还可以接受,但如果为了让学生扩充知识面,毫无限制地增加课外知识和新词汇,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学生将会对英语学习进一步产生畏难情绪,为继续学习增加了阻力。反之,如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教师却任意降低难度和要求,这无疑是浪费学生大好时光,“无异于谋财害命”。所以,备课时必须遵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基本原则。
第二,要清楚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有效的学习指导,要把握好五个关键点。一是适时,在学生最需要指导时,不失时机地给与指导,以取得最大效益。二是适度,指导既不要包办代替,和盘托出,也不要指导不足,让学生手足无措,过犹不及。三是适当,指导的针对性要强,解决学生急于想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四是适合,指导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五是适应,关注学生的需要和需求,激励、唤醒、鼓舞,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三,要明白师生互动已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并被教师主动地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然而仅有互动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实际教学活动中,缺乏实效性的互动屡见不鲜,互动承载的内容很少或者没有。课堂上频繁而有效的互动,对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技能的挑战是巨大的,需要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智慧。这些智慧的形成,需要教师直面自己的“本领恐慌”,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勇于超越自我,逐渐形成新的教学本领。
三、构建评价体系,为有效课堂助推
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英语课程目标》提出“评价体系是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然而我们的评价意识与手段却都只是停留在考试与测验上,很少考虑到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和评价功能的全面性,通常认为评价就是试卷测试,并且只注重教学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把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的量化标准。事实上,外语教学目标中许多被期望的行为是难以单纯用试卷测验和分数来评价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多元化和发展性的,能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评估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用则殆”。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有必要回顾教学情况,反思教学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可以改進的方面等,我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1)有效检查预习情况了吗?
(2)学生们的参与程度高吗?
(3)学生的表现达到预期的目标了吗?
(4)教学重、难点是否把握准确,突破了吗?
(5)教学过程中活动效果怎样?
(6)学生在课堂检测中出现哪些问题?为什么?
(7)我的教学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之,教师要以小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及特点为前提,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性学习,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感受语言的魅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让英语教学在创新中“亮起来”,让学生在创新教学中“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使英语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新课标理念的需要。要怎么才算有效,这是一个困扰了大多数教育一线的老师。老师辛辛苦苦地教了,学生也认认真真地学了,可最终学生也没有得到最好的发展。这就可以看出问题了,问题是学生没有得到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更新观念,改变教法,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从而热情主动地学习英语。
一、以人为本,备教学环节
第一,重视知识的引入。一堂课的引入如同一个故事的开头,教师要营造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对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开始知识和能力的渗透,学生才不会从心底抵抗教学的进程——事实上很多学生学习效果的不理想都归因于这种有意或无意排斥知识的渗透,比如打瞌睡、说与教学无关的话等。
第二,把握知识发生、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学生的参与,要放手让学生亲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他们在发现中获得满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自尊与自信。对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基础设计知识呈现方式或场境,并采用相应技术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发挥才能的环境。此外,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或性格特征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的长短,在教学教程中适时加入一些兴奋点,从而避免他们产生学习疲劳。
第三,重视课堂小结的准备。由于记忆与遗忘始终相伴,并且不同学生的记忆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课堂小结决不能草率应付了事,要想法让学生回顾与整理自己的思路。
第四,精选练习题,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不搞题海战术。通过精选,让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能从中提示某种规律或概括出方法的,能纵向或横向扩展、具备一题多解功能的题材目成为学生手中应用和巩固知识的平台,让学生能在作业的同时既用新知又能复习旧识就更好了。同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作业要求也应有区别,要让学生既有动力又有信心完成。
二、根据学生特点,备学生,优化教学活动
第一,要熟悉学生当前知识与能力现状,避免过高或过低要求学生。如此浅显的道理,做到却不容易。首先是我们教师是否真的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其次是我们教师是否能坦然对待考试和成绩。比如是否愿意花很多功夫在可能统考中“不考”的内容上补充知识与方法,比如有没胆量在“必考”的内容中对学生掌握和应用能力降低要求。认真学习教育学知识,从理论的高度摆正教学的心态。没有哪位老师不想让自己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没有哪位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力强过他人。可是如果不问学生基础与能力的现状,任意扩充教学内容,拔高能力要求,往往事与愿违,而且极有可能连最基本目标都达不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高年级的小学生,一节课接受单词的能力最多就8个,课外的新单词多一两个来辅助阅读,也许还可以接受,但如果为了让学生扩充知识面,毫无限制地增加课外知识和新词汇,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学生将会对英语学习进一步产生畏难情绪,为继续学习增加了阻力。反之,如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教师却任意降低难度和要求,这无疑是浪费学生大好时光,“无异于谋财害命”。所以,备课时必须遵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基本原则。
第二,要清楚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有效的学习指导,要把握好五个关键点。一是适时,在学生最需要指导时,不失时机地给与指导,以取得最大效益。二是适度,指导既不要包办代替,和盘托出,也不要指导不足,让学生手足无措,过犹不及。三是适当,指导的针对性要强,解决学生急于想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四是适合,指导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五是适应,关注学生的需要和需求,激励、唤醒、鼓舞,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第三,要明白师生互动已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并被教师主动地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然而仅有互动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实际教学活动中,缺乏实效性的互动屡见不鲜,互动承载的内容很少或者没有。课堂上频繁而有效的互动,对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技能的挑战是巨大的,需要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智慧。这些智慧的形成,需要教师直面自己的“本领恐慌”,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勇于超越自我,逐渐形成新的教学本领。
三、构建评价体系,为有效课堂助推
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英语课程目标》提出“评价体系是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然而我们的评价意识与手段却都只是停留在考试与测验上,很少考虑到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和评价功能的全面性,通常认为评价就是试卷测试,并且只注重教学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把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的量化标准。事实上,外语教学目标中许多被期望的行为是难以单纯用试卷测验和分数来评价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多元化和发展性的,能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评估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用则殆”。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有必要回顾教学情况,反思教学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可以改進的方面等,我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1)有效检查预习情况了吗?
(2)学生们的参与程度高吗?
(3)学生的表现达到预期的目标了吗?
(4)教学重、难点是否把握准确,突破了吗?
(5)教学过程中活动效果怎样?
(6)学生在课堂检测中出现哪些问题?为什么?
(7)我的教学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之,教师要以小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及特点为前提,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性学习,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感受语言的魅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让英语教学在创新中“亮起来”,让学生在创新教学中“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