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的内涵,就必须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将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尊重差异,体现个性,从最低点起步,分类指导,做到“分合”有序,动静结合,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各得进步,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就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定义、前提和策略等方面加以论述。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分层教学的前提
1.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学生之间,由于自身性别、遗传、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的影响,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思维、理解、接受、操作的能力并不是整齐划一、处于同一水平线的,而是有层次、有分别的。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了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所以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效果要明显。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给他们适当的问题和作业。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2.要认识到学生可以学好数学。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开动脑筋,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在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不足的学生,要更多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在安排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在分层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能解决的题组,让每位学生都能意识到:我和别人一样也能做,而且也能做好,让学生在心灵上能愉快地接受学习,从而自主有效地投入学习,慢慢地进入良性循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喜欢。
三、分层教学的策略
从新的教学观看,数学教学不是不同的学生一味地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唯一的教学环境,而是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1.分层设计,体现差异。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在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下,教师可以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有具体的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例如,对C组(提高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要求学生能掌握主要的知识,掌握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即可,重点在教师应多给予指导;对B组(发展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A组(跃进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学生的分层应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2.分层施教,彰显个性。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我国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认为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着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由于班级内的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应泛泛而教,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共同目标,又要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的差异进行设疑,让大家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鼓励C组学生大胆提问,启发他们勇敢回答问题,解决“疑点”,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多思考、多练习;对B组学生,由于他们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強,课堂提问时教师可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对于A组学生,教师则需要突出教师的导向作用,贵在指导,帮助他们揭示课程的内部规律,开拓思维,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和独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时,可考虑让C组学生做y2+2y-24,让B组学生做(x2+3x)+2(x2+3x)-24,让A组学生做(x2+3x-2)(x2+3x+4)-16,这样做不仅使问题层层加深,便于理解,还使每类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各类学生都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领略到获得学习的愉悦和欢乐,从而在愉快中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向高一层次的转化。
3.分层评价,共同进步。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对C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激励他们继续上进,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组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组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努力奋进,不断超越自己。总之,评价要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
总之,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是实现个别化教育的常用且有效的手段。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难度的数学,能够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分层教学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以及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教学对策。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分层教学的前提
1.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学生之间,由于自身性别、遗传、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的影响,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思维、理解、接受、操作的能力并不是整齐划一、处于同一水平线的,而是有层次、有分别的。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了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所以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效果要明显。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给他们适当的问题和作业。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2.要认识到学生可以学好数学。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开动脑筋,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在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不足的学生,要更多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在安排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在分层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能解决的题组,让每位学生都能意识到:我和别人一样也能做,而且也能做好,让学生在心灵上能愉快地接受学习,从而自主有效地投入学习,慢慢地进入良性循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喜欢。
三、分层教学的策略
从新的教学观看,数学教学不是不同的学生一味地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唯一的教学环境,而是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1.分层设计,体现差异。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在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下,教师可以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有具体的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例如,对C组(提高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要求学生能掌握主要的知识,掌握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即可,重点在教师应多给予指导;对B组(发展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A组(跃进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学生的分层应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2.分层施教,彰显个性。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我国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认为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着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由于班级内的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应泛泛而教,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中,既要重视学生的共同目标,又要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的差异进行设疑,让大家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鼓励C组学生大胆提问,启发他们勇敢回答问题,解决“疑点”,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多思考、多练习;对B组学生,由于他们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強,课堂提问时教师可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对于A组学生,教师则需要突出教师的导向作用,贵在指导,帮助他们揭示课程的内部规律,开拓思维,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和独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时,可考虑让C组学生做y2+2y-24,让B组学生做(x2+3x)+2(x2+3x)-24,让A组学生做(x2+3x-2)(x2+3x+4)-16,这样做不仅使问题层层加深,便于理解,还使每类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各类学生都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领略到获得学习的愉悦和欢乐,从而在愉快中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向高一层次的转化。
3.分层评价,共同进步。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对C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激励他们继续上进,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组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组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努力奋进,不断超越自己。总之,评价要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
总之,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是实现个别化教育的常用且有效的手段。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难度的数学,能够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分层教学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以及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教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