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分类讨论题结论的归纳方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pgre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讨论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些文章对此作了大量的探讨,中学教师更是反复渗透,多次训练。但即便通过教师指导与训练,大部分学生(包括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分类讨论求得某个字母取值范围之后,仍不能正确使用结论归纳方式,而留下最后一点遗憾。本文旨在说明几种常见的结论归纳方式及区分方法。
  一般的,利用分类讨论求某个字母的取值范围之后,常见的有三种结论归纳方式:并列形式、并集形式、交集形式。我们把后两种合称为集合运算形式。
  1.并列形式
  将分类讨论的结果用并列复句的形式给出。基本格式为:当×××时,有×××;当×××时,有×××。
  例1:求函数y=f(x)=a(x+)-的值域.
  解:当a>0时,函数值域为[-,+∞);
  当a=0时,函数值域为{-};
  当a<0时,函数值域为(-∞,-].
  2.并集形式
  对每类的结果求并集作为最后的结论。基本格式为:符合题设的结论为P∪P。
  例2:求函数y=f(x)=x+|x-2|的值域.
  解:当x≥2时,f(x)=(x+)-,此时y≥4;
  当x<2时,f(x)=(x-)-,此时y≥.
  综上所述,f(x)的值域为[4,+∞)∪[,+∞),即[,+∞).
  3.交集形式
  对每类的结果求交集作为最后的结论。基本格式为:符合题设的结论为P∩P。
  例3:若对于任意的x∈[-2,1]时,不等式tx≤x+1恒成立,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解:(1)当x∈[-2,0)时,不等式即t≥x+,而f(x)=x+在[-2,0)上的最大值为f(-1)=2,故t≥x+恒成立,则需t≥-2;
  (2)当x=0时,无论t取什么实数,不等式都成立,即t∈R;
  (3)当x∈(0,1]时,不等式即t≤x+,而f(x)=x+在(0,1]上的最小值为f(1)=2,故t≤x+恒成立,则需t≤2.
  综上所述,t的取值范围是[-2,+∞)∩(-∞,2],即[-2,2].
  事实上,学生主要的困难在于是用并列形式还是用集合运算形式。
  通过上述分析,参考更多的例子,我们容易发现三种结论归纳方式的简易的区分办法。
  在题设P(a,x,y)中,a是常量,x、y是变量或未知量,且y随x的变化而变化。对结论的归纳方式,主要看被讨论量与所求量的关系。一般的,如果针对常量分类讨论而求变量x(或y)的范围,常常把每类的结果以并列形式写出,如例1;如果被讨论量与所求量一致,则常常把每类的结果求并集作为最后结果,如例3的解法二;如果针对变量x分类讨论二次变量y或者常量a的范围,则常常用集合运算形式给出结果,如例2、例3的解法一。至于是用交集形式还是用并集形式,这不难由题意及交集、并集的意义区分。当然变量与常量是相对的关系,即使在同一道题目里,这种相对关系也可以发生变化,这就需要细心。如:“已知a∈[-2,1]∪(1,5),求关于x的方程-a+3=0的解的取值范围。”在这个问题中,只考虑求根,a是常量,但考虑解x=|a-1|(a-3)的取值范围时,x是随着a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应把a当成变量。依上所述,分类求x的范围后,需把每类的结果求并集。
其他文献
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手段单一,严重地制约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制约着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农村中小学,小学语文教师也需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科研水平。自从2009年我校装配了远程教育站后,我就一直思考着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主动尝试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利用视频动
摘 要: 多媒体用于作文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如何正确利用,如何利用好,使之更好地为作文教学服务,是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尝试的问题。  关键词: 多媒体 作文教学 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为什么学生普遍都“怕写作文,厌写作文”?对此问题我曾深入思考过,主要是作文课教师讲授手段单一,学生感觉枯燥无趣,缺乏吸引力。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教学模式,把多媒体设备用于作文教
摘 要: 教育者应该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对学生充满期待,并通过各种方式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本文主要阐述了赏识期待教育的若干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发现 赏识 期待 教育理论探索     一、引言  语文课外阅读《给每一株草开花的时间》,文中写道:朋友去远方做事,把他的庭院交给我留守。我极懒,那些破土而出的草芽我从不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并使之成燎原之势,进而养成创新的习惯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肩负的历史重任。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但是,若使用不当,学生
由于地域的原因,县城中学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他们的作文整体水平较差,更不用说达到“文书俱美”的境界。我参加了多次中考高考改卷工作,亲自聆听了专家的教诲,认为,“文书俱美”是指作文好、书写好、语句好、构思好的作文。县城中学的生源既成事实,但“文书俱美”并不是空中楼阁,不可实现。据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思想、认识要深刻透彻。  在认识上,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观察是心灵的门户,儿童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认识事物常常先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他们能从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社会中,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是学生作文素材的直接来源。  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