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国 忧国 强国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总理的救国之志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原诗没有题目。这首诗写于1917年9月周总理东渡日本留学之际;1919年3月,周总理归国前夕,以此诗书赠张鸿浩诸人,诗后有“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等语。
  全诗雄浑跌宕、波澜壮阔、大气浩然,充溢着济世救国的壮志和坚毅不屈的决心。
  诗歌大意如下:高歌一曲“大江东去”,我毅然决然地转过头来,迎着烈烈海风,东渡日本;精思深研各门科学,只为济世救国,出亿兆国民于水深火热。若像达摩大师一样,苦心孤诣,面壁十年,我定能飞龙破壁,一展宏图;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亦不愧为千古英雄豪杰。
  全诗四处用典,有力地拓展了诗歌的历史时空,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大江歌罢掉头东”典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与本诗的豪壮气势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面壁十年”典出《五灯会元》,达摩禅师在少林寺山洞里修禅,面壁十年,终于修成正果。“破壁”典出南朝画家张僧繇的故事,传说他在寺庙墙壁上画了四条龙,点上眼睛后,飞龙便破壁腾空而去。周总理运用神奇的想象,将两处典故巧妙嫁接,寄托个人情志,赋予历史故事以新的内涵。“难酬蹈海”典出近代爱国志士陈天华为唤醒民众,投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殉国的故事。四处用典与诗歌所写情志和谐一致,使气势更加雄浑,内涵更加丰富。
  从表达形式上看,全诗气势贯通,犹如长江大河,浩荡东流。全诗押“东”韵,分别为“东”“穷”“雄”,使人产生铿锵、慷慨的听觉想象,犹如金鼓铜钟伴奏,增加了诗歌的豪壮气势。
  
  二、葱茏不见梦难圆——朱总理的忧国之情
  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
  朱镕基
  
  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
  吉首学中多俊彦,张家界顶有神仙。
  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快然。
  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
  朱总理的诗词极为少见,这首七律写于2001年3月重游湘西之际。朱总理1944年至1946年,曾就读于湘西国立八中,因此诗中称湘西为“故地”。
  首联,“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故地湘西一别,已约六十年,恍若梦中:昼思夜想的故土,历经沧海桑田,应该另有一番崭新的天地吧。此联中,“梦”字内涵丰富,既可理解为六十年犹如昨日一梦,叹岁月流逝之速;也可理解为湘西的山山水水常入梦中,言对故地思念之深:还可理解为朱总理政事倥偬,思无旁骛,个人情思只能付之于梦。“梦”与“依稀”相映,使诗句缥缈灵动,寄托了诗人无限丰富的情感,这里有叹惋、有思念、有依恋,也有希冀与期盼。
  颔联,“吉首学中多俊彦,张家界顶有神仙”:历史悠久的吉首大学,云集德才出众、贤智明达之士;层峦叠翠、清幽奇丽的张家界,山巅或许居住着神仙。“神仙”一词,别有奇趣。可能是化用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含蓄赞誉吉首大学的“俊彦”;也可能是对张家界风景的赞叹,这么灵秀的山川,定然有神仙庇护吧;还可能是朱总理想起了少年时所听的神话,产生奇思妙想,童心复萌,脱口而出。
  颈联,“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勃兴的城市,一派繁荣昌盛;而周围光秃秃的山峦,却垂头丧气,郁郁不乐。“濯濯童山”一语,诗人由前文的故地之思、俊彦赞誉、风景赏叹、经济欣悦,陡然转入对“童山”的忧虑,道劲雄健。作为一国总理,他无暇沉溺于故地之思,耽于山水美景,安于经济繁荣,他有更高远的视野、更深沉的忧思。至此,一位为天地立心、以苍生为念的大国总理形象,隐隐从诗文中走出。
  尾联,“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浩浩汤汤、烟波浩渺的洞庭,葱葱茏茏、横无际涯的山林,何日才能再现眼前?此愿不遂,我梦难圆!在此联中,朱总理放眼国家的历史与未来,发出浩然长叹。
  朱总理这首七律,质朴典雅,情思流转,寄忧思于万民,托怀抱于河山,无愧为近体诗中上乘之作。
  
  三、仰望星空——温总理的强国之思
  仰望星空
  温家宝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系于人才。青年学子应如何进行自我培育?温总理2007年在同济大学演讲时所作的这首《仰望星空》,给我们以深思和启迪。
  “星空”,多为往圣先贤、文人墨客所钟情,它是科学求真的源泉、是道德修身的镜鉴、是文学想象的灵感。当我们的祖先,在劳作之余用惊奇的目光凝视满天的星星,诧异它们为什么不掉下来时,科学萌芽了;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墓碑上的镌刻,则彰显了“星空”给人们的道德深思;从‘《诗经》中“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的反复吟咏,到李白、杜甫……“星空”给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以灵感的滋润。
  “星空”以它特有的深沉、博大、庄严、辉煌,凝聚着人类精神世界中最珍贵的东西:智慧、道德和美。因此,温总理的这首诗歌,看似平易,实则蕴涵广博深厚。
  全诗分为四节,每节都有一个核心词,分别是:“真理”“正义”“胸怀”“炽热”。
  第一节:仰望浩瀚无垠的星空,我们深切地感到真理的无际与玄奥,乃至整个人类的智慧都无法将其穷尽。温总理用“苦苦地求索、追随”,表达自己对真理的渴慕向往和矢志不移。
  第二节:星空的“庄严”和“圣洁”,让诗人联想到人间的正义。温总理用“热爱”和“敬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因“爱”而执著,因“敬”而忠诚,因“畏”而恭谨,传达出一国总理对民族正义的担当和忠贞。
  第三节:星空的博大浩瀚,让人想起“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以天地比德,心灵的私念尘埃便会涤荡一空,从而获得“自由”和“宁静”,因此,这时的星空“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第四节:着重写星空的“美”,这种“壮丽而光辉”的美,象征着国家的事业、民族的未来,因此,它在我的心中燃起“炽热”的“烈焰”,“响起”希望的“春雷”。
  在这首诗中,温总理以“星空”为核,浓缩了真、善与美,而“仰望”的姿态,则蕴涵着温总理的强国之思,寄托着他对青年学子的深情期盼,正如他在演讲中说的:“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参考资料:
  [1]杨应彬、于幼军主编《新编爱国诗词一百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2]朱镕基《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中华诗词》2001年第3期。
  [3]温家宝《仰望星空》,《人民日报》2007年9月4日“副刊”。
  [4]钟志贤《仰望星空》,《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2期。
其他文献
分析全国19个地区30道中考作文题,感到中考作文命题正处在一个相对平稳而又蓄势待发的阶段。继近几年的命题充分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以来,今年有了进一步的探讨,同时也有“溯洄从之”的款曲。而这正是一种蓄势,它必将冲刺、突破。引来中考作文的革故鼎新。    一、视野:关注生活    生活,诚为写作的不二法门。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紧扣着学生的心、口,而学生的心、口,就系连着他们的生活世
成语“深居浅出”的使用日趋频繁,屡见于报章杂志及网络,如:  (1)无论是倪雷,还是晓通的其他高层,大多深居浅出,不事张扬,真容难以一见。(《电脑商报》2009年1月19日第22版)  (2)从1978年出道以来,齐豫一直过着深居浅出的生活,她在人们心目中总是那么清冷孤傲……(《音乐生活报》)2010年1月4日第B08版)  (3)我们无法猜测塞林格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深居浅出中到底收获了什么……(《
《中国语文人》(第一卷、第二卷)是由我国著名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专家饶杰腾先生倡议、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部关于语文教学人和事的专著,其内容主要是介绍从1979年到2009年30年间活跃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战线上的21位“语文人”的一个个生动感人的语文故事。  何谓“语文人”?是不是所有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人都可称“语文人”?不是。该书告诉我们:“语文人”应该真正地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几乎全身心地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2006年版)节选了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著名戏剧《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这一部分是全剧的高潮,戏剧冲突激烈,人物性格突出,是《哈姆莱特》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是能比较突出地显示莎翁戏剧创作成就的部分,能比较充分地实现教材编者让学生体会戏剧的冲突与性格的目的。  人们常说“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固然是因为莎士比亚戏剧主题丰富深刻,人物形象丰满多义,戏剧冲突
鲁迅的散文,犀利的讽刺占大多数,抒情之作在比例上是比较低的。当然,收入《朝花夕拾》的文章,有相当多温暖的抒情,表现了鲁迅对童年时代周围小人物的宽容甚至热爱。然而在以冷峻为主的杂文中,这样的温情是很少见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无疑是抒情的双璧。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两篇文章不断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解读文章不胜枚举,但质量普遍较低。钱理群先生指出,原因就是过分把文章当做社会历史的反映
尊师重教是我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是学问之道,更是做人之道。在当前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师德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优秀师德精神,又该如何坚守师德底线、恪守为师之尊严?本期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谈谈他多年来对师德的研究与思考,以飨读者。  中国教师:檀老师,您好!2017年11月,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有两首,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多次选入初高中语文课本,但对最后一句“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解释,各家稍有不同。有一种解释是:两座山好像推开大门,把青翠的山色送进来。  也许更简洁、更传神的解释就是去掉“好像”:两座山推开大门,把青翠的山色送进来。这种解释不强调修辞手法,而是直接把山当做人,这样诗意才更浓。  这里涉及诗歌欣赏中的想象力问题,即读者(学生)在读诗时,如何融入到诗
《兰亭集序》是一篇奇文。首先,奇在它本是散文,但其稿本还是个草稿,尚未正式誊清,颇有错字和涂改,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其次,它本是当时一群名人、贵人如谢安、孙绰、王羲之及其亲属王徽之、王玄之等人聚会所作三十余首诗歌的序言。其目的本是引导阅读诗歌的兴趣。但是,那些诗歌却得不到后世读者的青睐,几乎无人问津,而这篇序言却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  究其原因,似乎又并不太奇,那些诗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选入中学课本后,教材编者对原作作了大量的删节,尤其是删除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由于这些删除,中学师生很容易忽略小说的叙事结构、形象的文化意蕴、主旨的深层隐喻和象征,因而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的阅读成了浅阅读甚至误阅读。  一、叙事视角:“中国套盒”式的故事结构    叙事学理论认为, 小说的美学价值往往并不在小说故事本身,而在
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弗兰茨,卡夫卡(1883~19N4)堪称首屈一指的奠基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卡夫卡的创作就引起了西方文坛的关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20世纪作家所能创作出的最振聋发聩的作品,从而形成了持续的“卡夫卡热”。美国女作家欧茨称“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时至今日,且已成为传奇英雄和圣徒式人物”。卡夫卡也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第一人,欧美各种权威书评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