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古记载:“舜耕地,牛不走道,舜鞭己不责牛。”牛不走道,舜为什么要鞭己不责牛?这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很多人根据现代人的观念这样解释:牛不走正确的路,是因为人没有引导好,牛自己是不知道的,所以不应该责罚牛,应该追究自己的责任。并更进一步强加给现代的教育,以此来要求老师们仿效古人,面对那些问题学生,教师要反思自己,绝对不能把责任放在学生身上。
于是,当某重点高中的一名高二学生在课堂上看小说,因为老师没收了他的书,两人发生口角,最终这名学生手持利刃,亲手杀死了班主任时,不绝于耳的却是这样的评论:“孩子是受教育者,他之所以犯错,是教育者失职。”于是,当发生了北京某艺术职校的“辱师事件”后,就有某教育专家跳出来说,“我们不应该责怪孩子,孩子没有错。”这些论调都有要求教师做到“牛不走道,舜鞭已不责牛”这种境界的感觉,只不过老师现在不能“鞭己”,而要“杀己”。照此发展下去,会不会有一天,当学生不完成作业了,当学生骂老师了,当学生不高兴了,我们的教育专家就要求老师们“杀己”以谢罪?
当错在学生、老师连生命权益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这些一味指责教育者的专家是否想到,一味的放任,一味的包容,将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这种宗教信徒式的宽容、忍辱负重难道就是教育的底线吗?
其实,我觉得那些教育大家们可能误解了这句古语。“牛不走道,舜鞭己不责牛”其实并不是源于舜的佛教徒般的大度,而是源于远古时代对生命的崇拜和敬畏。远古时代人们对牛的崇拜可能和月亮有关,这是因为牛角的形状,颇似新月形,因对自然的敬畏导致了古人对牛及其他大动物的顶礼膜拜。所以在那个时代,牛是不能用鞭子来打的,是需要人们毕恭毕敬地崇拜的,牛高兴了给你犁点地,那是你的造化;不高兴了踢你一脚,那是你没有伺候好它,该你倒霉。这倒是和现在的教育环境有点相似,学生就是那些令老师们敬畏的牛:高兴了学点,不高兴了那就难说了。
应该说,人们是相信教育的,并且把这种信赖演变成了一种对责任的推卸。不少人相信教育是万能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做不好的教育”式的“教育万能论”现在很是时髦,特别是在那些教育大家或者专家们看来:只要是教育出了错,学生做错了事,那么责任一定在于教师。不管学生犯了什么性质的错误,甚至是犯了罪,都会以一句“要以教育为主”之类的永远正确却大而空的话作为结束语。其实,这种假大空的语言,或者是语录式的口号,在实际的教育中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没有了底线的宽容其实成了对学生的纵容。教育已经宽松得有点过了,超越了溺爱成了一种放纵。一边是日益难管的学生,一边是某些人高高在上的豪言壮语,中间便是可怜兮兮、战战兢兢教书的老师。我们的教育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宽松的氛围,温馨的生活。不准排名次,害怕学生承担不起;不准批评学生,害怕伤害了那些脆弱的心灵;犯了错误也要表扬,那是给了学生人性的关怀。但是我们的社会也是这样吗?社会生活不需要竞争吗?公务员考试不需要排名次吗?在社会上犯了罪不需要惩罚吗?如果把学生负担过重的责任强加给老师,那么它又会折射出多少教育者的尴尬与无奈呢?是谁在给老师排名呢?是谁还在用高考选拔人才呢?老师只是跟着指挥棒在跑,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也是受害者,至少老师不是负担的源责任者。
老师们拥有教育者的名义,却没有教育的权利。人们纷纷用自己的想法给教育戴上沉重的镣铐,却要老师戴着镣铐去跳轻松的舞蹈。有人把教育的理智溺爱成了一簇轻飘飘的棉花糖,却要老师用它把铁块锤炼成锋利的宝剑;有人把教育的权利弱化成了一把薄纸刀,却要老师用它清理杂乱的果枝。教育需要雕琢,就会有疼痛;教育需要清理,就会有删除。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不否认一个眼神改变一个学生的教育神话,在某个特殊的教育环境里,这种神话是可以存在的,但是要想改变一批人,改变一代人,仅有爱,仅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神话毕竟是神话,离现实的教育还是有一段距离,理智的教育,有爱有罚的教育才是明智的选择。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无所畏惧是可怕的。小时候,对父母无所惧,上学时对校纪校规无所惧,成人后对法律无所惧,那么做人就会没有底线。“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你还能指望他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有用之才吗?我们为什么要把用一句呵斥、一次惩罚就能改变的错误纵容成不能容忍的犯罪后,才动用法律手段去解决呢?
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哈佛的一名学生私自将校图书馆的一册珍本带出,后主动向学校认错并归还图书。霍里厄克校长肯定其勇气和诚实,接着还是将这名学生开除。20世纪80年代,日本一名女中学生因坚持留校方禁止的长发被除名,学生家长诉至法院而败诉,法院认为,日本之所以有今天,靠的是严守纪律。
可在我们的教育语境中,在素质教育的偏解下,校纪校规却束手无策,显得那么软弱无力,规章制度以爱的名义一味地退让,底线一天天降低。那么到底哪一天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底线?才会有理智?才会不以爱的名义再去自欺欺人?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才会有勇气面对自己,面对真实?
我始终认为:当教育只剩下纵容,就绝非仅仅是教育的不幸。
于是,当某重点高中的一名高二学生在课堂上看小说,因为老师没收了他的书,两人发生口角,最终这名学生手持利刃,亲手杀死了班主任时,不绝于耳的却是这样的评论:“孩子是受教育者,他之所以犯错,是教育者失职。”于是,当发生了北京某艺术职校的“辱师事件”后,就有某教育专家跳出来说,“我们不应该责怪孩子,孩子没有错。”这些论调都有要求教师做到“牛不走道,舜鞭已不责牛”这种境界的感觉,只不过老师现在不能“鞭己”,而要“杀己”。照此发展下去,会不会有一天,当学生不完成作业了,当学生骂老师了,当学生不高兴了,我们的教育专家就要求老师们“杀己”以谢罪?
当错在学生、老师连生命权益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这些一味指责教育者的专家是否想到,一味的放任,一味的包容,将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这种宗教信徒式的宽容、忍辱负重难道就是教育的底线吗?
其实,我觉得那些教育大家们可能误解了这句古语。“牛不走道,舜鞭己不责牛”其实并不是源于舜的佛教徒般的大度,而是源于远古时代对生命的崇拜和敬畏。远古时代人们对牛的崇拜可能和月亮有关,这是因为牛角的形状,颇似新月形,因对自然的敬畏导致了古人对牛及其他大动物的顶礼膜拜。所以在那个时代,牛是不能用鞭子来打的,是需要人们毕恭毕敬地崇拜的,牛高兴了给你犁点地,那是你的造化;不高兴了踢你一脚,那是你没有伺候好它,该你倒霉。这倒是和现在的教育环境有点相似,学生就是那些令老师们敬畏的牛:高兴了学点,不高兴了那就难说了。
应该说,人们是相信教育的,并且把这种信赖演变成了一种对责任的推卸。不少人相信教育是万能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做不好的教育”式的“教育万能论”现在很是时髦,特别是在那些教育大家或者专家们看来:只要是教育出了错,学生做错了事,那么责任一定在于教师。不管学生犯了什么性质的错误,甚至是犯了罪,都会以一句“要以教育为主”之类的永远正确却大而空的话作为结束语。其实,这种假大空的语言,或者是语录式的口号,在实际的教育中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没有了底线的宽容其实成了对学生的纵容。教育已经宽松得有点过了,超越了溺爱成了一种放纵。一边是日益难管的学生,一边是某些人高高在上的豪言壮语,中间便是可怜兮兮、战战兢兢教书的老师。我们的教育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宽松的氛围,温馨的生活。不准排名次,害怕学生承担不起;不准批评学生,害怕伤害了那些脆弱的心灵;犯了错误也要表扬,那是给了学生人性的关怀。但是我们的社会也是这样吗?社会生活不需要竞争吗?公务员考试不需要排名次吗?在社会上犯了罪不需要惩罚吗?如果把学生负担过重的责任强加给老师,那么它又会折射出多少教育者的尴尬与无奈呢?是谁在给老师排名呢?是谁还在用高考选拔人才呢?老师只是跟着指挥棒在跑,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也是受害者,至少老师不是负担的源责任者。
老师们拥有教育者的名义,却没有教育的权利。人们纷纷用自己的想法给教育戴上沉重的镣铐,却要老师戴着镣铐去跳轻松的舞蹈。有人把教育的理智溺爱成了一簇轻飘飘的棉花糖,却要老师用它把铁块锤炼成锋利的宝剑;有人把教育的权利弱化成了一把薄纸刀,却要老师用它清理杂乱的果枝。教育需要雕琢,就会有疼痛;教育需要清理,就会有删除。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不否认一个眼神改变一个学生的教育神话,在某个特殊的教育环境里,这种神话是可以存在的,但是要想改变一批人,改变一代人,仅有爱,仅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神话毕竟是神话,离现实的教育还是有一段距离,理智的教育,有爱有罚的教育才是明智的选择。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无所畏惧是可怕的。小时候,对父母无所惧,上学时对校纪校规无所惧,成人后对法律无所惧,那么做人就会没有底线。“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你还能指望他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有用之才吗?我们为什么要把用一句呵斥、一次惩罚就能改变的错误纵容成不能容忍的犯罪后,才动用法律手段去解决呢?
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哈佛的一名学生私自将校图书馆的一册珍本带出,后主动向学校认错并归还图书。霍里厄克校长肯定其勇气和诚实,接着还是将这名学生开除。20世纪80年代,日本一名女中学生因坚持留校方禁止的长发被除名,学生家长诉至法院而败诉,法院认为,日本之所以有今天,靠的是严守纪律。
可在我们的教育语境中,在素质教育的偏解下,校纪校规却束手无策,显得那么软弱无力,规章制度以爱的名义一味地退让,底线一天天降低。那么到底哪一天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底线?才会有理智?才会不以爱的名义再去自欺欺人?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才会有勇气面对自己,面对真实?
我始终认为:当教育只剩下纵容,就绝非仅仅是教育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