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思维;语文课堂;生活;学科;作业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99—01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就不能发现真理。大家不要被已成的学说压倒。有怀疑就有批判,有批判就易于发现真理。在阅读活动中,没有怀疑和批判,就造就不出创新人才。”批判性阅读是阅读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它表现为在阅读过程中努力辨别真伪、识别优劣、发现偏差,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步步深化,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产生批判性思维。只有具备了批判鉴赏能力,才能在阅读中做出正确评价,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一、展开思维,走向生活
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思维的潜力是很大的,点拨得当即爆发出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展开思维的翅膀,勇敢创新。比如,笔者在教学《乌鸦与狐狸》一文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狐狸骗乌鸦错了吗?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从各执己见变成激烈的辩论。反对狐狸的学生主要是认为狐狸不该欺骗乌鸦;赞同狐狸的学生则认为狐狸虽然撒谎,但是鸟为食亡没有错,这不过是动物界的一个正常现象。这种激烈的争论,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摒弃了先入为主,产生了新的想法,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拓展延伸,深入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语文实践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在教学古诗《渔歌子》时,笔者将古诗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和体会。有学生在阅读后提出问题,认为 “风雨不能阻挡他,他的政治生涯中的困难也不能难住他,感情非常强烈,所以最后一句应该用感叹号。”紧接着又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句话应该用问号,理由是诗人的这句诗也可以说是一个问句,是对生活挫折的质疑。一时间,教室里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学生都说得头头是道。笔者没有明确告诉学生认同哪一个观点,而是把三个句子都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并分小组讨论。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和交流之后,学生终于有了自己的体会,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三、学科互通,拓展生活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各学科要协调统一,互相渗透。语文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史、哲、数、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必然要注意学科的相互联系。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与品德和科学两门课程相结合,可以达到学科间互通、互补、互相渗透的目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过分类,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给生字分类,然后再分类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感到新奇,而且还有利于记忆,使学生知道语文、数学密不可分。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学习始终充满好奇,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探索,使语文教学更富有趣味性,更具有吸引力。
四、布置作业,丰富生活
大多数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无外乎读读课文、写写字词、背背课文,日复一日,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其实,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突出一个“活”字,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业内容,让学生灵活多样地选择自己要做的作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如,学习了《西门豹治邺》后,教师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西门豹的其他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讲讲此类故事,说说自己的见解。识字作业更是如此,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作业。如,猜字谜、对口令、找朋友、表演等等。这样,作业就不再成为一种负担,学生也会觉得做作业是件好玩的事。
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文,语文学习中也充满了生活的影子。将生活与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这样既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巩固语文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99—01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就不能发现真理。大家不要被已成的学说压倒。有怀疑就有批判,有批判就易于发现真理。在阅读活动中,没有怀疑和批判,就造就不出创新人才。”批判性阅读是阅读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它表现为在阅读过程中努力辨别真伪、识别优劣、发现偏差,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步步深化,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产生批判性思维。只有具备了批判鉴赏能力,才能在阅读中做出正确评价,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一、展开思维,走向生活
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思维的潜力是很大的,点拨得当即爆发出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展开思维的翅膀,勇敢创新。比如,笔者在教学《乌鸦与狐狸》一文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狐狸骗乌鸦错了吗?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从各执己见变成激烈的辩论。反对狐狸的学生主要是认为狐狸不该欺骗乌鸦;赞同狐狸的学生则认为狐狸虽然撒谎,但是鸟为食亡没有错,这不过是动物界的一个正常现象。这种激烈的争论,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摒弃了先入为主,产生了新的想法,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拓展延伸,深入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语文实践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在教学古诗《渔歌子》时,笔者将古诗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和体会。有学生在阅读后提出问题,认为 “风雨不能阻挡他,他的政治生涯中的困难也不能难住他,感情非常强烈,所以最后一句应该用感叹号。”紧接着又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句话应该用问号,理由是诗人的这句诗也可以说是一个问句,是对生活挫折的质疑。一时间,教室里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学生都说得头头是道。笔者没有明确告诉学生认同哪一个观点,而是把三个句子都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并分小组讨论。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和交流之后,学生终于有了自己的体会,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三、学科互通,拓展生活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各学科要协调统一,互相渗透。语文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史、哲、数、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必然要注意学科的相互联系。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与品德和科学两门课程相结合,可以达到学科间互通、互补、互相渗透的目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过分类,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给生字分类,然后再分类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感到新奇,而且还有利于记忆,使学生知道语文、数学密不可分。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学习始终充满好奇,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探索,使语文教学更富有趣味性,更具有吸引力。
四、布置作业,丰富生活
大多数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无外乎读读课文、写写字词、背背课文,日复一日,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其实,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突出一个“活”字,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业内容,让学生灵活多样地选择自己要做的作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如,学习了《西门豹治邺》后,教师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西门豹的其他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讲讲此类故事,说说自己的见解。识字作业更是如此,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作业。如,猜字谜、对口令、找朋友、表演等等。这样,作业就不再成为一种负担,学生也会觉得做作业是件好玩的事。
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文,语文学习中也充满了生活的影子。将生活与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这样既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巩固语文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