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资助贫困生是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而高中贫困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心理状况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文章作者按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把高中贫困生分成三大类别,并试图根据不同贫困生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救助,以期达到资助育人成才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贫困生;心理状况;救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18
作者简介:姜能森(1983—),男,湖南新宁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贫困生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由于贫困生大多数来自不完善的家庭,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普通学生存在着很大差异,就是贫困生内部也有很大的区别,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如何精准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成为贫困生救助的关键环节。湖南省泸溪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属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的一所普通高中,我校的贫困生数量多且具有代表性。笔者常年担任高中班主任工作,工作在高中贫困生扶贫工作的第一线,对高中贫困生的情况比较了解。通过平常的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高中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千差万别,我们大致可以把他们分为三大类别,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策略。
一、自强自立型,用经济救助护航
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笔者接触到的高中贫困生数以百计。在平日观察和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来自单亲家庭和农村家庭子女较多的高中贫困生自强自立的精神比较强。由于这些单亲家庭的父(母)亲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家庭,父(母)亲在生活中的自强自立精神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比较突出。而农村家庭子女较多的高中贫困生由于兄弟姐妹多,父母常年忙于挣钱养家,独立性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就是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学生从小目睹父母的辛劳,体验生活的困苦,其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所以在学习中比较主动,生活中比较简朴,思想上懂得感恩。例如晚安家居等企业资助我校高中贫困生而组建的“新长城自强班”学生就属于这一类,他们大都自强自立、志存高远、积极担当、品学兼优、喜欢自己、悦纳他人、相互勉励、相互支持,积极参与学校各类集体活动。特别是在学校举办的大型文艺体育竞赛活动中,这些学生不仅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且是活动的志愿者,为相关活动的举办奉献出了自立自强的青春力量。他们还主动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看望孤寡老人和儿童,缅怀革命先烈,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在不同的社会体验中茁壮成长。
面对这些高中贫困生,我们在救助中除了适当的经济救助,还需要给他们更多的展现自身优点和才华的机会。我们要积极支持他们独立自主地去战胜学业上的一切困难,同时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关心班集体,主动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感恩他人,回馈社会,让他们在不同的经历中体验成功。我们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书写一个又一个不服输的成功瞬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去证明“我是一个贫困生,但是我不会贫困一生”。他们的成功可以成为一种榜样的力量,形成一种示范作用,弘扬一种励志的正能量,产生一定的辐射效应,从而带动更多不同类型的高中贫困生和普通学生的自我成长。
二、自卑封闭型,点亮学生的心灯
在贫困生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突发性事件致贫,一部分是家庭中有成员常年大病而因病致贫,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家庭所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造成的。这几类高中贫困生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家庭长期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对他们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他们较少接触新鲜事物,知识面比较窄,对社会、对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都缺乏一定的了解,在自我表现能力方面与普通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这部分高中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一方面,这些高中贫困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精神经常高度紧张,防范意识强,对他人的言行举止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老师和其他同学很难轻易融入其内心和生活当中,所以他们比较容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这类高中贫困生的自尊心比较强,他们不愿提及经济上的窘迫,也不愿让同学怜悯和看不起,他们对自身的家庭贫困情况不轻易示人,出于强烈的自尊心,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这就是敏感、偏执和过激。在自卑与自尊的人格冲突中,有的高中贫困生还出现抵触来自学校、社会的资助的情况。我班曾经就有一位学生家庭确实贫困,家长多次向学校申请资助,但到学校给予她救助名额的时候,学生却主动放弃了,不是她家不贫困,也不是她品德高尚,而是她“好面子”,内心自卑。内心的自卑导致这些学生自尊心较强,学习的成就动机感强烈,他们对学习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然而由于“急功近利”,成绩往往“欲速则不达”,导致心理负担比较重,稍遇挫折,就会心灰意冷,甚至悲观绝望。
面对这部分高中贫困生,我们要加大对他们的心理帮扶,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我们要努力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要树立科学的贫困观。我们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贫困只是一种目前的家庭经济状态,而不是一种过错。正因为贫困,让他们拥有一种别人也许一辈子无法拥有的人生经历,那就是战胜贫困、成就自我的人生经历。这种人生经历势必会成为他们未来人生中最精彩、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而不会成为他们人生记忆中的沉重负担。我们要注重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克服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可以自信大胆地表达自身的需要与渴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鼓励他们肯定自己,欣赏他人,清楚、直接、真诚、形象地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在感情和真实生动的内心追求,积极乐观地对待周围的事物。
三、自暴自弃型,扶贫先扶志
在调查和接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高中贫困生是孤儿,他们在学习上自暴自弃,生活上自由散漫,存在着无所谓、听天由命的态度。这类高中贫困生家庭的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贫困的现状难以发生显著改变。同时,这类高中贫困生由于家庭长期依靠政府救济维持基本生活,对学习缺乏动力,在他们的内心有一种潜意识认为读书无法改变自身的处境和命运。他们认为因为家庭贫困,自己有可能中途辍学,即使考上大学也没有经济能力去完成学业,所以学习上的努力没有多大的必要,读书对自己命运的改变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在物质文明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在功利心的诱惑驱使下,甚至有小部分高中贫困生对救助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认为物质上的救助可能比自身长期的努力来得更多、更快、更直接。
对于这样的高中贫困生,教师在开展资助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帮扶,让学生认识到“贫贱不能移,不能以贫困为追求目标”。自暴自弃的高中贫困生长期陷入消沉、颓废的生活状态中,逆反心理严重,这其实就是一种不自信、不自强的表现。我们需要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意识,让他们树立自我奋斗的观念,志存高远,勤奋学习。我们需要鼓励他们对自我的生活和学习有一个全新的、长远的总体规划,努力为自己的人生高度负责,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念。
四、结语
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以及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而高中贫困生由于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经济上他们需要资助,心理上更需要帮扶。所以我们在资助工作中只有精准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让资助的“阳光”去培养更多祖国的栋梁。这才是我们资助学生的根本目的,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文俊.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体系構建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09(2):3-5.
[2]甘 宇.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关键词:高中贫困生;心理状况;救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18
作者简介:姜能森(1983—),男,湖南新宁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贫困生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由于贫困生大多数来自不完善的家庭,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普通学生存在着很大差异,就是贫困生内部也有很大的区别,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如何精准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成为贫困生救助的关键环节。湖南省泸溪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属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的一所普通高中,我校的贫困生数量多且具有代表性。笔者常年担任高中班主任工作,工作在高中贫困生扶贫工作的第一线,对高中贫困生的情况比较了解。通过平常的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高中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千差万别,我们大致可以把他们分为三大类别,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策略。
一、自强自立型,用经济救助护航
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笔者接触到的高中贫困生数以百计。在平日观察和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来自单亲家庭和农村家庭子女较多的高中贫困生自强自立的精神比较强。由于这些单亲家庭的父(母)亲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家庭,父(母)亲在生活中的自强自立精神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比较突出。而农村家庭子女较多的高中贫困生由于兄弟姐妹多,父母常年忙于挣钱养家,独立性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就是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学生从小目睹父母的辛劳,体验生活的困苦,其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所以在学习中比较主动,生活中比较简朴,思想上懂得感恩。例如晚安家居等企业资助我校高中贫困生而组建的“新长城自强班”学生就属于这一类,他们大都自强自立、志存高远、积极担当、品学兼优、喜欢自己、悦纳他人、相互勉励、相互支持,积极参与学校各类集体活动。特别是在学校举办的大型文艺体育竞赛活动中,这些学生不仅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且是活动的志愿者,为相关活动的举办奉献出了自立自强的青春力量。他们还主动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看望孤寡老人和儿童,缅怀革命先烈,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在不同的社会体验中茁壮成长。
面对这些高中贫困生,我们在救助中除了适当的经济救助,还需要给他们更多的展现自身优点和才华的机会。我们要积极支持他们独立自主地去战胜学业上的一切困难,同时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关心班集体,主动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感恩他人,回馈社会,让他们在不同的经历中体验成功。我们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书写一个又一个不服输的成功瞬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去证明“我是一个贫困生,但是我不会贫困一生”。他们的成功可以成为一种榜样的力量,形成一种示范作用,弘扬一种励志的正能量,产生一定的辐射效应,从而带动更多不同类型的高中贫困生和普通学生的自我成长。
二、自卑封闭型,点亮学生的心灯
在贫困生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突发性事件致贫,一部分是家庭中有成员常年大病而因病致贫,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家庭所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造成的。这几类高中贫困生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家庭长期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对他们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他们较少接触新鲜事物,知识面比较窄,对社会、对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都缺乏一定的了解,在自我表现能力方面与普通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这部分高中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一方面,这些高中贫困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精神经常高度紧张,防范意识强,对他人的言行举止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老师和其他同学很难轻易融入其内心和生活当中,所以他们比较容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这类高中贫困生的自尊心比较强,他们不愿提及经济上的窘迫,也不愿让同学怜悯和看不起,他们对自身的家庭贫困情况不轻易示人,出于强烈的自尊心,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这就是敏感、偏执和过激。在自卑与自尊的人格冲突中,有的高中贫困生还出现抵触来自学校、社会的资助的情况。我班曾经就有一位学生家庭确实贫困,家长多次向学校申请资助,但到学校给予她救助名额的时候,学生却主动放弃了,不是她家不贫困,也不是她品德高尚,而是她“好面子”,内心自卑。内心的自卑导致这些学生自尊心较强,学习的成就动机感强烈,他们对学习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然而由于“急功近利”,成绩往往“欲速则不达”,导致心理负担比较重,稍遇挫折,就会心灰意冷,甚至悲观绝望。
面对这部分高中贫困生,我们要加大对他们的心理帮扶,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我们要努力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要树立科学的贫困观。我们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贫困只是一种目前的家庭经济状态,而不是一种过错。正因为贫困,让他们拥有一种别人也许一辈子无法拥有的人生经历,那就是战胜贫困、成就自我的人生经历。这种人生经历势必会成为他们未来人生中最精彩、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而不会成为他们人生记忆中的沉重负担。我们要注重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克服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可以自信大胆地表达自身的需要与渴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鼓励他们肯定自己,欣赏他人,清楚、直接、真诚、形象地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在感情和真实生动的内心追求,积极乐观地对待周围的事物。
三、自暴自弃型,扶贫先扶志
在调查和接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高中贫困生是孤儿,他们在学习上自暴自弃,生活上自由散漫,存在着无所谓、听天由命的态度。这类高中贫困生家庭的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贫困的现状难以发生显著改变。同时,这类高中贫困生由于家庭长期依靠政府救济维持基本生活,对学习缺乏动力,在他们的内心有一种潜意识认为读书无法改变自身的处境和命运。他们认为因为家庭贫困,自己有可能中途辍学,即使考上大学也没有经济能力去完成学业,所以学习上的努力没有多大的必要,读书对自己命运的改变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在物质文明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在功利心的诱惑驱使下,甚至有小部分高中贫困生对救助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认为物质上的救助可能比自身长期的努力来得更多、更快、更直接。
对于这样的高中贫困生,教师在开展资助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帮扶,让学生认识到“贫贱不能移,不能以贫困为追求目标”。自暴自弃的高中贫困生长期陷入消沉、颓废的生活状态中,逆反心理严重,这其实就是一种不自信、不自强的表现。我们需要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意识,让他们树立自我奋斗的观念,志存高远,勤奋学习。我们需要鼓励他们对自我的生活和学习有一个全新的、长远的总体规划,努力为自己的人生高度负责,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念。
四、结语
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以及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而高中贫困生由于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经济上他们需要资助,心理上更需要帮扶。所以我们在资助工作中只有精准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让资助的“阳光”去培养更多祖国的栋梁。这才是我们资助学生的根本目的,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文俊.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体系構建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09(2):3-5.
[2]甘 宇.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