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行的高中2007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教材第二单元中,涉及世界市场的形成问题,对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分为以下四步,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那么如何理解其中的“雏形”,“进一步拓展”,“基本形成”和“最终形成”呢?
要弄清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首先从概念出发,弄清楚世界市场的涵义,世界市场,它是指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广义上指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上指国际商品交易的场所或领域。这里的世界市场应该指的由西方国家主导控制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性质上看,它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或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从范围看,它即包括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国内市场,还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市场。其次,以世界市场概念为依据结合历史事实来分析它发展的过程。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是由新航路的开辟引起的,雏形它是指事物未定型前最初的形式,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以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轮廓出现,偏重于引导者和其范围初步拓展。一方面由于新航路主要是有西欧人开辟的,后来西欧人利用此机遇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就为这个世界市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为西方国家所主导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根据世界市场含义偏重于通过贸易将世界各国的市场联系起来,在新航路开辟这一时期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伊比利亚阶段,西欧人(主要是指西班牙和葡萄牙)到达非洲沿海、印度南部、东南亚、南北美洲等的沿海地区,并在很多地方建立他们的殖民地,他们通过商业即对外贸易方式将他们各自发现的地方联系起来,如葡萄牙人向中国推销东印度群岛的肉豆蔻、丁香和肉豆蔻干皮帝汶岛的檀香,爪哇岛的药材和染料,以及印度的肉桂、胡椒和生姜,如此同时又收购中国的丝织品、木刻品、瓷器、漆器和黄金。但这一时期市场的性质还不是资本主义性质,不过已经显示出了西欧为中心和其领导地位。范围还只是限制在四大洲五大洋地区的沿海區域,还只是一个雏形,还要进一步发展。
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是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展导致的,这一时期的拓展偏向于在西欧主要国家殖民斗争的基础上对原有地域范围的扩大和商品贸易的加强,新航路开辟的先锋者葡萄牙和西班牙并没有因为世界市场的雏形的形成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走上强国之路,先后在十七世纪中期开始逐渐被西北欧的荷兰、法国、英国取代,最终英国在十八世纪中期,在争斗世界主导权争夺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当时“日不落”世界殖民帝国。一方面,西北欧这些国家,通过战争侵犯和掠夺伊比利亚人的原有的殖民范围,并从沿海逐渐向内地扩展。他们闯入了西班牙的美洲,和葡萄牙的东方,如荷兰在葡萄牙手中抢走了好望角殖民地,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点,抢夺了马六甲和现在的斯里兰卡。在美洲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还占领了南美的圭亚那,亚洲的爪哇、苏门答腊和婆罗洲部分等,法国在北美建以圣劳伦斯河流域为根据地,向西推进到苏必利尔湖,向南推进至俄亥俄河,在17世纪后期占领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路易斯安娜。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本地治里、昌达那加据点,在非洲侵略了马达加斯加等地,英国通过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夺得了大西洋航线的控制权,接着在1652——1674年间发动数次对荷战争,抢夺荷兰的殖民范围,最后发动对法国的此次战争,尤其是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打败法国,夺取了法国殖民范围,将法国排挤出印度,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整个圣劳伦斯河流域及密西西比河流域以东的广大土地以及格林纳达岛。到此,英国在全球建立的自己殖民范围,但是它的范围还是在沿海地带只是比伊比利亚时期有所延伸,那是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整个非洲的海岸轮廓以及南亚和东亚的海岸都已为人们所了解。但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仍有大半未探明,虽然澳大利亚西海岸以被荷兰航海者发现,但它在整体上几乎尚未为人所知,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内地基本上也是一片空白。中亚的情况,还停留在13世纪马可波罗的记叙阶段。[1]南北极地区更不为人所知。这些都由以后的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被人所知的。不过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已呈现出由英国来主导并且随着英国自身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被英国占领的殖民地也随之成为其经济附庸。这一时期的商品贸易较之以前规模扩大,洲际贸易以其巨大规模开始发展起来。如欧亚大陆的以往有限的贩运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贸易随着大宗生活必须品交易的扩大而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更是如此,出现繁荣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则被运回欧洲[2]。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促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用机器而非手工能生产出更多商品,从而为进步一加强世界之间的商品交换提供条件,同时,工业革命中形成的新的交通工具如蒸汽船,蒸汽火车等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另外工业革命还促使了为了追逐利润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给他们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了殖民扩展,这样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如英国在完成第一工业革命后不久凭着其坚船利炮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把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变成了英国的原料、商品输出地,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不过范围还只是限制在沿海,印度在这一时期也完全被英国控制,英国在印度铺设铁路网,从1870年的全长4000英里,到1880年时全长7000英里[3]通过这些铁路网把印度的大量原料如黄麻、含油种籽、小麦、棉花等等大量运送到海港从而运回英国加工然后变成成品出售到世界各地,印度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到十九世界中后期,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基本形成,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出现的,教材关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没有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这种说法,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这种描述,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比较恰当,世界市场的发展至今也未终止,还是处在一个发展的态势,不过教材在最后有这样一种描述“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4]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包括世界市场,从这个角度出发,“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这种描述也是正确的,在第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一方面,随着新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发明和使用,如汽车、飞机、电报、电话等的出现就为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提供了物质条件。1866年人们铺设了一道横越大西洋的电缆,从而建立起了东半球和美洲之间的即时通讯网络。[5]另一方面,科学与生产相结合,推动了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原料和商品的贸易更频繁、规模更大。在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增长了三倍左右,亚非拉等地区非工业国家的原料不断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得西欧国家生产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也更为紧密了。此外,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世界
市场形成发挥重要作用的一方面,即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带来剩余资本,他们开始大量对外输入资本,如到1914年英国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这种对外输出资本的方式促使各西方强国去寻找殖民地来作为其投资场所,从而引起了帝国主义进一步发掘占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还未被其占领的非工业化地方,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如非洲大陆除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外在十九世纪末很快被瓜分完毕,引起瓜分非洲的领军国比利时占领了刚果;英国人在西非的尼日利亚不断向内地扩展,在东非它获得了肯尼亚殖民地和乌干达保护地。德国人在喀麦隆向内地扩张,在东非获得了坦噶尼喀。而法国是占领了西非除英国和德国在属地外的所有地区连同辽阔的撒哈拉大沙漠。在亚洲的中国,自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列强就掀起了瓜分了中国的狂潮,只是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他们采取了扶植代理人殖民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地区被变成了西方列强的地盘和财产,在1871年至1900年的30年间,英国的土地增加了425万平方英里,人口增加了6600万,法国土地增加了350万平方英里,人口增加了2600万,俄国在亚洲增加了500平方英里土地和650万人口,德国则增加了50万平方英里土地和1300万人口,连小小的比利时也设法获得了9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850万居民。[6]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
参考文献
[1] 斯塔夫里和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第454页.
[2] 斯塔夫里和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第457页.
[3] 斯塔夫里和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第573页.
[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历史2》,第36页。
[5] 斯塔夫里和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第491页.
[6] 斯塔夫里和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第503页.
要弄清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首先从概念出发,弄清楚世界市场的涵义,世界市场,它是指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广义上指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上指国际商品交易的场所或领域。这里的世界市场应该指的由西方国家主导控制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性质上看,它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或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从范围看,它即包括资本主义国家自身的国内市场,还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市场。其次,以世界市场概念为依据结合历史事实来分析它发展的过程。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是由新航路的开辟引起的,雏形它是指事物未定型前最初的形式,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以西方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轮廓出现,偏重于引导者和其范围初步拓展。一方面由于新航路主要是有西欧人开辟的,后来西欧人利用此机遇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就为这个世界市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为西方国家所主导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根据世界市场含义偏重于通过贸易将世界各国的市场联系起来,在新航路开辟这一时期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伊比利亚阶段,西欧人(主要是指西班牙和葡萄牙)到达非洲沿海、印度南部、东南亚、南北美洲等的沿海地区,并在很多地方建立他们的殖民地,他们通过商业即对外贸易方式将他们各自发现的地方联系起来,如葡萄牙人向中国推销东印度群岛的肉豆蔻、丁香和肉豆蔻干皮帝汶岛的檀香,爪哇岛的药材和染料,以及印度的肉桂、胡椒和生姜,如此同时又收购中国的丝织品、木刻品、瓷器、漆器和黄金。但这一时期市场的性质还不是资本主义性质,不过已经显示出了西欧为中心和其领导地位。范围还只是限制在四大洲五大洋地区的沿海區域,还只是一个雏形,还要进一步发展。
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是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展导致的,这一时期的拓展偏向于在西欧主要国家殖民斗争的基础上对原有地域范围的扩大和商品贸易的加强,新航路开辟的先锋者葡萄牙和西班牙并没有因为世界市场的雏形的形成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走上强国之路,先后在十七世纪中期开始逐渐被西北欧的荷兰、法国、英国取代,最终英国在十八世纪中期,在争斗世界主导权争夺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当时“日不落”世界殖民帝国。一方面,西北欧这些国家,通过战争侵犯和掠夺伊比利亚人的原有的殖民范围,并从沿海逐渐向内地扩展。他们闯入了西班牙的美洲,和葡萄牙的东方,如荷兰在葡萄牙手中抢走了好望角殖民地,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点,抢夺了马六甲和现在的斯里兰卡。在美洲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还占领了南美的圭亚那,亚洲的爪哇、苏门答腊和婆罗洲部分等,法国在北美建以圣劳伦斯河流域为根据地,向西推进到苏必利尔湖,向南推进至俄亥俄河,在17世纪后期占领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路易斯安娜。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本地治里、昌达那加据点,在非洲侵略了马达加斯加等地,英国通过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夺得了大西洋航线的控制权,接着在1652——1674年间发动数次对荷战争,抢夺荷兰的殖民范围,最后发动对法国的此次战争,尤其是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打败法国,夺取了法国殖民范围,将法国排挤出印度,夺取了法国在北美的整个圣劳伦斯河流域及密西西比河流域以东的广大土地以及格林纳达岛。到此,英国在全球建立的自己殖民范围,但是它的范围还是在沿海地带只是比伊比利亚时期有所延伸,那是南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整个非洲的海岸轮廓以及南亚和东亚的海岸都已为人们所了解。但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仍有大半未探明,虽然澳大利亚西海岸以被荷兰航海者发现,但它在整体上几乎尚未为人所知,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内地基本上也是一片空白。中亚的情况,还停留在13世纪马可波罗的记叙阶段。[1]南北极地区更不为人所知。这些都由以后的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被人所知的。不过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已呈现出由英国来主导并且随着英国自身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被英国占领的殖民地也随之成为其经济附庸。这一时期的商品贸易较之以前规模扩大,洲际贸易以其巨大规模开始发展起来。如欧亚大陆的以往有限的贩运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贸易随着大宗生活必须品交易的扩大而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更是如此,出现繁荣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则被运回欧洲[2]。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是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促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用机器而非手工能生产出更多商品,从而为进步一加强世界之间的商品交换提供条件,同时,工业革命中形成的新的交通工具如蒸汽船,蒸汽火车等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另外工业革命还促使了为了追逐利润资产阶级在工业革命给他们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了殖民扩展,这样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如英国在完成第一工业革命后不久凭着其坚船利炮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把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变成了英国的原料、商品输出地,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不过范围还只是限制在沿海,印度在这一时期也完全被英国控制,英国在印度铺设铁路网,从1870年的全长4000英里,到1880年时全长7000英里[3]通过这些铁路网把印度的大量原料如黄麻、含油种籽、小麦、棉花等等大量运送到海港从而运回英国加工然后变成成品出售到世界各地,印度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重要组成部分。到十九世界中后期,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基本形成,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出现的,教材关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没有用“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这种说法,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这种描述,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比较恰当,世界市场的发展至今也未终止,还是处在一个发展的态势,不过教材在最后有这样一种描述“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4]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包括世界市场,从这个角度出发,“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这种描述也是正确的,在第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一方面,随着新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发明和使用,如汽车、飞机、电报、电话等的出现就为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提供了物质条件。1866年人们铺设了一道横越大西洋的电缆,从而建立起了东半球和美洲之间的即时通讯网络。[5]另一方面,科学与生产相结合,推动了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原料和商品的贸易更频繁、规模更大。在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增长了三倍左右,亚非拉等地区非工业国家的原料不断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得西欧国家生产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也更为紧密了。此外,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世界
市场形成发挥重要作用的一方面,即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带来剩余资本,他们开始大量对外输入资本,如到1914年英国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这种对外输出资本的方式促使各西方强国去寻找殖民地来作为其投资场所,从而引起了帝国主义进一步发掘占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还未被其占领的非工业化地方,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如非洲大陆除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外在十九世纪末很快被瓜分完毕,引起瓜分非洲的领军国比利时占领了刚果;英国人在西非的尼日利亚不断向内地扩展,在东非它获得了肯尼亚殖民地和乌干达保护地。德国人在喀麦隆向内地扩张,在东非获得了坦噶尼喀。而法国是占领了西非除英国和德国在属地外的所有地区连同辽阔的撒哈拉大沙漠。在亚洲的中国,自甲午中日战争后,各列强就掀起了瓜分了中国的狂潮,只是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他们采取了扶植代理人殖民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地区被变成了西方列强的地盘和财产,在1871年至1900年的30年间,英国的土地增加了425万平方英里,人口增加了6600万,法国土地增加了350万平方英里,人口增加了2600万,俄国在亚洲增加了500平方英里土地和650万人口,德国则增加了50万平方英里土地和1300万人口,连小小的比利时也设法获得了9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和850万居民。[6]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
参考文献
[1] 斯塔夫里和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第454页.
[2] 斯塔夫里和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第457页.
[3] 斯塔夫里和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第573页.
[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历史2》,第36页。
[5] 斯塔夫里和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第491页.
[6] 斯塔夫里和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版,第5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