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绝如缕的一线文脉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老板》是一篇书写女伶命运的小说,同它所沿袭的如《秋海棠》《啼笑因缘》《霸王别姬》之类小说的谱系和设定,将女伶的身世、经历、悲欢与时代的离乱相映照,用以获得更深的人生悲剧感,并作为时代的一个侧面。
   这篇小说其实包含了三个故事:苏谢月的后半生、苏芸华的一生、苏老板与周家小少爷的情感故事。苏谢月是老班主,他引出小说主角苏芸华的出身及成长。周家小少爷则在一场“革命与爱情”式的暧昧关系中,成为苏芸华成年且成熟的象征。也即是说,二者出现在故事的开头与结穴处,起到了见证与帮助主角苏芸华,以及推动叙事的功能。
   两个配角人物苏谢月、周家小少爷的出场,有着作者的考察与安排。从苏谢月到苏芸华,正是发生在民国初年从男旦到坤旦的娱乐潮流的变化。从昆曲到京剧的更替,则被安排到苏芸华的两处演唱段落。这都表明作者对民国梨园有一定的了解。在苏芸华与周家小少爷交往时,用演唱昆曲《桃花扇》的《寄扇》与《骂筵》来烘托民国与南明相似的社会氛围,也点明二人志向与趣味上的相投,并因此萌生情愫。这都是这篇小说的神来之笔。
   周家小少爷的故事,则直接从鲁迅的《药》里取来。因引来这一情节,也借来了鲁迅对时代与人情的洞察力的一丝灵光。夏瑜式的周家小少爷的出现,也将传统的“少爷与女伶”式鸳鸯蝴蝶派故事,转换得更具有历史的在场感。在《药》里,鲁迅给夏瑜的坟头添加了一个无名的花圈。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则是添加了一个苏芸华向周母归还周家小少爷的遗物怀表的细节。这些都成了小说中整体悲凉语境中的温情环节,使小说的色调丰富。
   作者对苏芸华的生与死皆有对应。在故事的开头,交代苏芸华为苏谢月从兵荒马乱中救出、收养,因而得以生存。到故事的结尾,苏芸华同样在路旁救得一個孤儿,但没有救活,自己不久也病死。这样一种对应虽属明线,但是可看出作者精心设置命运的循环以及寓意所在。
   以上为作者对故事构造的匠心之处,也是这篇小说得以成立的原因。作者在创作谈里,道及她对于《红楼梦》的追慕,苏老板两代的梨园故事,可视为一个小型梨园家族的兴衰。同样见证了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以及身处其间的人物的命运。这一写作目标,也体现在她对文字风格的营造上。作者采用了半文半白式的语言,这种语言配合民国梨园故事,是一种标配。虽然由于素养与功力的原因,尚不能表达完美,但能够看出作者以文字的繁复与意象的鲜明,来与所讲述的故事风格相合的追求,这个方面的典范当数张爱玲与白先勇,也形成了中国新文学不绝如缕的一线文脉。
  责任编辑 师力斌
其他文献
在我记事的时候,我就住在老小区内。老小区内没有什么绿植,但在我家小院后面,有一个公共的小花园,里面有一棵很大的枇杷树,枝繁叶茂。每到春夏的时候,绿叶下会藏着青果。这时,我就会和玩伴们一起做弹弓,打果子玩。  但是在树的后面住有一个老头,那老头无儿无女,据说仅有的一个儿子也因车祸去世了。这个老头似乎把树当成孩子一样呵护了,所以我们每次去总不免被他骂。  记得有一天,天很热,我站在枇杷树下,看着长得又
我不敢写,一个青筋裸露的母  亲  拄着拐杖挑潲水,种菜,扯猪  草的模样  直到有天,儿子把积攒了  一个冬天的鸡蛋带走,她有些  激动  有些兴奋,不停叮嘱,吃完了  回家再拿  我开始用一行行犀利的文字  试着解读,她脸上泛起的光芒  雪,终于停下。媳妇,孙子回  来了  她踮着小脚,倒水,递茶  邻居给的几块年糕  也塞进孙子手心。猪肉,青  菜,小白菜  一溜烟拖走了,小车绝尘而  去,
有一句“白师傅在吗”就够了!  要说重任,这个人没有任何的一枚总师、总指揮的手中帅印;要说头衔,这个人也没有专家、首席的任何一顶沉甸甸的帽子。但是他的一双手,因常年给卫星“加注燃料”,已经被“烧”得又粗又硬。他的家,还有一箱子的东西,什么?通行证,拿出来可以铺满一张大床,这种“证”是进入“特区”——中国卫星发射现场有武警把门的“燃料加注间”的身份证明,花花绿绿地数下来竟有97张,每一张都代表着一次
一 上山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正是出游的好时节。   逆流而上,经捞刀河、浏阳河、涟水、渌水、洣水、蒸水、耒水、舂陵水,到达湘江潇水的发源地蓝山县野狗岭,再沿厚河入香炉石山。   上午十点,雨越下越大。雨本来已在云上,却偏要下来。雨滴趴在叶尖或花瓣,无论是树,是草,还是花,都沉甸甸地弯起腰,一副受孕了,还害羞又恃宠而骄的样子。风带着雨,倾斜身子,钻到了我的伞下。好吧,雨水淋湿了我,我
对于那个地方,那段逝去的岁月,我一直不敢动笔,其实,是不知怎么动笔。站在拒马河岸边,静下来,仔细谛听,刻意打量:这么一处山环水绕的好景致,这么个祥和安静的好地方,天蓝的,把白云都衬得银亮了,而我却听到了纷乱的声响,欢涌的涛声里分明有着将士们踊跃喧嚣的生命,连随遇而安的河卵石似乎都比赛着奔腾的力量。我疑惑了,难道,这里曾是古代的战场吗?我又一次审视眼前的景致,虽然,河水东去,恬静安详,阳光下,两岸的
1946年3月,大地回暖。一队革命青年背起简单的行囊从延安出发了。他们是带着中国共产党的“扎根群众、发动群众”的使命,向着东北行军。“东北很大,落脚何处得走着瞧。”除了途中坐了三段短途火车和在内蒙古大草原搭了一段长途汽车外,他们一路靠布鞋跋涉了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历时五个月,秋风落叶时到达了哈尔滨。  李清泉老师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进入国际化的大城市,他们穿得比这个城市的贫民还破旧,因囊中羞涩
我是陕西渭南读者江自流,读了贵刊2016年第12期党益民的短篇小说《硬弦》,觉得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人物生动又富于传奇色彩。记得作者党益民早年是以获“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用胸膛行走西藏》为读者所熟知的,他后来发表在《北京文学》的报告文学《守望天山》也感人至深,还拍成了电影,影响广泛。不过从他个人简介中,我发现他还出版了《藏光》《戴子弹项链的女孩》《喧嚣荒塬》《一路格桑花》等长篇小说,而且数量比报
杨少衡先生一如既往地在他熟稔且具有标签意义的官场题材里施展小说艺术的“拳脚”,他的最新中篇小说《暗自颤抖》也是这一路子。只不过,官场题材与杨少衡小说之间形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镜像关系:一方面,官场成为布景和舞台,官员成为一种身份和面具,身份和面具背后的人——人的境况、人的本性——才是小说家书写和思考的全部兴趣。另一方面,官场及官员这一特别场域,所形成的冲突和矛盾,成为小说叙事的独特动力——它的内在逻
小小的一块橡皮上竟能雕刻出各式精美的图案!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实验中学橡皮章社团的同学们,就拥有此项技艺。此时橡皮是一种载体,一经他们精雕细琢,便化身为别致的艺术品,承载了同学们对所雕刻事物的喜爱。动漫人物、自然景物、参天建筑……都可以成为橡皮章的雕刻对象。同学们将刻录在橡皮章上的图案,印在课本、书信之上,或分享给同学玩伴,或邮寄给远方朋友。  手刻橡皮印章,是使用小型雕刻刀具在专用于刻章的橡皮砖(与
一  告诉每一根琴弦,  什么样的雨叫血雨;  告诉每一个笛孔,  什么样的风叫腥风。  受30多万颗头颅的委托,  石头城又一次敲响警钟!  一半,留给眼前的画,  一半,送给明天的梦……二  请鸽哨,请鸽哨暂停一下歌唱,  请画眉,请画眉暂停一下梳妆。  快快打开所有的窗户,  聆听警报庄重的宣讲。三  我的同胞啊!  和平,并不是湖畔的雾挂。  翻開惨不忍睹的一页,  为的是不让历史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