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少衡先生一如既往地在他熟稔且具有标签意义的官场题材里施展小说艺术的“拳脚”,他的最新中篇小说《暗自颤抖》也是这一路子。只不过,官场题材与杨少衡小说之间形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镜像关系:一方面,官场成为布景和舞台,官员成为一种身份和面具,身份和面具背后的人——人的境况、人的本性——才是小说家书写和思考的全部兴趣。另一方面,官场及官员这一特别场域,所形成的冲突和矛盾,成为小说叙事的独特动力——它的内在逻辑清晰地区别于乡土和城市等小说——使小说家对人的境况、人的本性的探究得以实现。所谓镜像,就是指这种虚虚实实、彼此映照的关系。
《暗自颤抖》是一篇关于恐惧的小说。恐惧是指一种惊慌害怕、惶惶不安的强烈压抑情绪,它属于心理学范畴。当恐惧产生时所引起的诸如小说中不断提到的主人公冒冷汗、不停颤抖甚至昏倒等生理变化时,恐惧发展为恐惧症,此时它属于神经医学的范畴。当然,小说家杨少衡不是想在小说中成为心理学家,来学术而深奥地来探讨恐惧,也不是想假扮成医生,来治疗主人公的恐惧症。他想做的,也是体现一个小说家价值的,即为我们提供文学意义上的恐惧——以故事、人物的方式来探究人类恐惧的本性。所以,《暗自颤抖》成了一篇官员恐惧心理的病相报告,与其说它是官场小说,不如说它是一篇精彩的心理小说。
在《暗自颤抖》中,文学意义上的恐惧大致表现为这样几点。
一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学画廊中的恐惧者形象。文学画廊中的疯子、吝啬鬼、硬汉等形象颇为常见,但恐惧者形象并不多见,因不多见,这种形象的塑造便有了一种文学上的开拓价值。县委书记詹一骥是小说塑造的恐惧者形象。詹一骥是一匹“良马”,工作能力強,还有幽默感,在县委书记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颇有影响”,却因“一棵树”处理不当,本来被看好的提拔却落空,调到市里另一岗位。几年后机缘巧合被重新起用再次担任另一县县委书记,从市领导找他谈话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十个手指头都在发抖,情不自禁”,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包围着他,总担心有事。詹一骥走马上任后,一些大事接踵而来,开发商跑路,售楼部起火,业主闹事。尽管“良马”詹一骥处置有力有方,但每一次他“都情不自禁地颤抖”,他自称为“暗自颤抖”,颤抖成为小说人物的一条心理线索。当事态无法掌控时,他的暗自颤抖变成了明抖,直至最后在孤注一掷地追逐省委书记时昏倒在地时,一个倒地的恐惧者形象立在了读者面前。詹一骥这一恐惧者形象的成立,源于小说家杨少衡在他身上赋予了两种特性。一是典型性——一系列的偶然事件让他的恐惧感一步步增大,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让詹一骥具有了某种突出的个性;二是非典型性——即使在普通日常生活中对恐惧的担忧也包围着小说主人公,“非典型环境中的非典型人物”,让詹一骥具有了某种普遍共性。当这两种特性集合在一个人物身上时,这个形象便具有了深入人心的可能。
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官员恐惧者的病相分析报告。小说通过故事的层层推进,展示了詹一骥暗自颤抖、恐惧由频率低到频率高、程度低到程度高的病症形成过程。作为一县之主的詹一骥总是说:“要是弄出乱子,我们承受不起。”虽说的是“我们”,实际上说的是“我”,出乱子,对上无法负责——乌纱帽会被摘,前途无望;对下无法交代——为官一方的良心过不去。詹一骥生活在“不出乱子”和“平息乱子”的循环恐惧中。这种恐惧的根源在哪里呢?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詹一骥向往升迁,时刻担心升迁的道路被掘断而产生恐惧。当掘断之事件发生时,恐惧几乎掠走了他全部勇气,终将昏倒过去,验证了哲学家罗素的一句话:“对权力的向往和迷恋会产生对权力的恐惧。”
三是为我们提供了某种认识:最大的恐惧是对恐惧的恐惧。詹一骥生活在职务的恐惧之中,一点风吹草动便如临大敌,蒙田说“没有任何情感会比恐惧更使我们手足无措”。詹一骥虽然没有手足无措,但糟糕的是,他知道恐惧不合理、不必要,但他无法控制恐惧不发生,官场的生活规则让他陷入更大的麻烦:对恐惧的恐惧成了他最大的恐惧。
《暗自颤抖》故事流畅,叙述丰满,除了主人公詹一骥塑造成功外,几个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是跃然纸上,是一篇意味深长的出色小说。
责任编辑 张颐雯
《暗自颤抖》是一篇关于恐惧的小说。恐惧是指一种惊慌害怕、惶惶不安的强烈压抑情绪,它属于心理学范畴。当恐惧产生时所引起的诸如小说中不断提到的主人公冒冷汗、不停颤抖甚至昏倒等生理变化时,恐惧发展为恐惧症,此时它属于神经医学的范畴。当然,小说家杨少衡不是想在小说中成为心理学家,来学术而深奥地来探讨恐惧,也不是想假扮成医生,来治疗主人公的恐惧症。他想做的,也是体现一个小说家价值的,即为我们提供文学意义上的恐惧——以故事、人物的方式来探究人类恐惧的本性。所以,《暗自颤抖》成了一篇官员恐惧心理的病相报告,与其说它是官场小说,不如说它是一篇精彩的心理小说。
在《暗自颤抖》中,文学意义上的恐惧大致表现为这样几点。
一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学画廊中的恐惧者形象。文学画廊中的疯子、吝啬鬼、硬汉等形象颇为常见,但恐惧者形象并不多见,因不多见,这种形象的塑造便有了一种文学上的开拓价值。县委书记詹一骥是小说塑造的恐惧者形象。詹一骥是一匹“良马”,工作能力強,还有幽默感,在县委书记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颇有影响”,却因“一棵树”处理不当,本来被看好的提拔却落空,调到市里另一岗位。几年后机缘巧合被重新起用再次担任另一县县委书记,从市领导找他谈话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十个手指头都在发抖,情不自禁”,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包围着他,总担心有事。詹一骥走马上任后,一些大事接踵而来,开发商跑路,售楼部起火,业主闹事。尽管“良马”詹一骥处置有力有方,但每一次他“都情不自禁地颤抖”,他自称为“暗自颤抖”,颤抖成为小说人物的一条心理线索。当事态无法掌控时,他的暗自颤抖变成了明抖,直至最后在孤注一掷地追逐省委书记时昏倒在地时,一个倒地的恐惧者形象立在了读者面前。詹一骥这一恐惧者形象的成立,源于小说家杨少衡在他身上赋予了两种特性。一是典型性——一系列的偶然事件让他的恐惧感一步步增大,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让詹一骥具有了某种突出的个性;二是非典型性——即使在普通日常生活中对恐惧的担忧也包围着小说主人公,“非典型环境中的非典型人物”,让詹一骥具有了某种普遍共性。当这两种特性集合在一个人物身上时,这个形象便具有了深入人心的可能。
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官员恐惧者的病相分析报告。小说通过故事的层层推进,展示了詹一骥暗自颤抖、恐惧由频率低到频率高、程度低到程度高的病症形成过程。作为一县之主的詹一骥总是说:“要是弄出乱子,我们承受不起。”虽说的是“我们”,实际上说的是“我”,出乱子,对上无法负责——乌纱帽会被摘,前途无望;对下无法交代——为官一方的良心过不去。詹一骥生活在“不出乱子”和“平息乱子”的循环恐惧中。这种恐惧的根源在哪里呢?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詹一骥向往升迁,时刻担心升迁的道路被掘断而产生恐惧。当掘断之事件发生时,恐惧几乎掠走了他全部勇气,终将昏倒过去,验证了哲学家罗素的一句话:“对权力的向往和迷恋会产生对权力的恐惧。”
三是为我们提供了某种认识:最大的恐惧是对恐惧的恐惧。詹一骥生活在职务的恐惧之中,一点风吹草动便如临大敌,蒙田说“没有任何情感会比恐惧更使我们手足无措”。詹一骥虽然没有手足无措,但糟糕的是,他知道恐惧不合理、不必要,但他无法控制恐惧不发生,官场的生活规则让他陷入更大的麻烦:对恐惧的恐惧成了他最大的恐惧。
《暗自颤抖》故事流畅,叙述丰满,除了主人公詹一骥塑造成功外,几个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是跃然纸上,是一篇意味深长的出色小说。
责任编辑 张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