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俱忘心澄澈 莫让修芦碍月生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45713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得失与终点、起点、过程关系的背后,是主体不同胸襟与品位的体现,我们最需要的是保持一种从容、淡然的心态。我们的生活,除了得失,还有家国的责任与自我的担当。文题在外在形式、内在思维、思想内核上延续传统的同时,在降低审题难度、注重自我判断、巧妙关照现实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完成了对当下的巧妙回应,完成了时代旋律与逻辑思维双重期待的突围,彰显了文化大省的自信。
   关键词 浙江作文;延续;回应;突围
   2021年浙江卷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卷今年的作文仍然延续了材料作文的样式:提供三句对同一话题不同看法的材料,由学生综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要求上仍然采用“三自”政策:即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先来看题意的理解。
   诚然,人生说到底是一场得与失的过程,得到了,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们的能力得到了承认,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观,我们的人生由此而幸福。失去了,则是另一种情形,我们可能灰心丧气,我们会慨叹命运不公,我们会埋怨生活残酷。得失与否,确实是我们生活幸福与否的重要参照。
   那么,对于得失,这种理解是必然的吗?这里有必要分析一番得失的概念。
   一是对象。可以是幸福、健康,也可以是地位、名声;可以是金钱、荣誉,也可以是功利、富贵;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悠闲、恬淡、安宁……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心绪与不同的人生。
   二是定位。面对陶渊明挂冠封印,有人认为是失去了官位,但陶渊明却觉得是获得了安闲;面对李白赐金放还,有人认为是失去了学士荣耀,但李白却觉得是得到了自由;面对乌台诗案,有人认为是苏轼的人生跌入了万劫不复,但对宋代文坛来说,苏轼却获得了重生的契机……不同的视角,可见出不同的胸襟与不同的品位。
   把得与失看成终点的,我们往往重结果,轻过程,只以成败论英雄,所有过程努力一概抹杀。于是,我们的眼中只有刘邦,没了项羽。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于是,我们社会多了喧闹,少了安宁。于是,我们的大学里多了许多“空心人”“985废物”“小镇做题家”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的生活,正如纪伯伦所说的,“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把得与失看成起点的,考虑事情利字当头,首先想着有怎样的获得,会失去什么,凡事权衡利弊,患得患失。学生眼中,只有分数,没了兴趣;企业者眼中,只有利润,少了担当;科学工作者眼中,只有科技成果,没有人文关怀;利益得失驱使下,我们的社会网红走俏、直播喧嚣、抖音泛滥、娘炮成灾。
   把得与失看成过程的,行动的唯一指南是得,人生一味向前,汲汲于功利,负重前进,一心一意埋头赶路,忽略了路上的风景,缺少了行进的意趣。我们的旅游,匆匆赶往目的地,“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朋友圈一发,什么全忘了”,完全忘记了旅游是让自己匆忙的脚步慢下来,与工作保持适当的距离,让自己与山水对话,让灵魂得以憩息片刻的初衷。
   实际上,在我们的一生中,得失是贯穿始终的旋律,有得必有失,不是一切失去都意味着缺憾,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我们最需的,是一种淡然的态度,让自己明白“心地清净不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保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心态,让自己“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做到“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坐观天外云卷云舒”。如此,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一种从容,不急不躁,不疾不徐,走向生命的彼岸。
   显然,我们过于看重得失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从历史层面来看,我们的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胜者为王败者寇”的观念深入其中,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官是为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这种以功名利禄主要内核的得失观传统延续至今天,已深入到国人骨髓,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教育上,学校追求的是一本率、名校率。家长送孩子上奥数班与才艺班,目的是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学习中能提分与加分。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在孩子剛出生时,就在孩子床头写块牌子:离高考还有6400多天。在这样的氛围中,衡水中学等名校成了家长顶礼膜拜的对象,“天王盖天虎,全上985。宝塔镇河妖,全上211”与“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响彻很多学校,“我是一头乡下土猪,立志去拱城里的白菜”成了不少学生的远大志向,而在今天的新闻上,我们更看到了众多家长在考场外烧香拜佛,让人恍然间错把学校当寺庙……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很喜欢拿一只只鸡,以鹰的高标准去培养。
   经济上,我们高喊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却忘记了文明的初衷。上市公司的老总,眼中只有利润,他们连庄稼人的耐心都已失去,巴不得今天投入,明天产出。房地产来钱快,不管做电视的、搞汽车的,一窝蜂涌向了房地产,没有了主业的投入,没有了技术的创新与产业的升级,短视的行为,让我们陷入了中国制造的泥淖——只有中低端的产品,缺少竞争力的技术,我们不会忘记,芯片成了中国人难以忘却的痛。在一片片急功近利的喧闹中,我们有一段时间看不到白云蓝天,只留下那一江污水向东流。
   文化上,我们的很多产业,眼中只有票房、收视率等功利的“得”,拼命迎合我们的观众。内容上,不断挖掘观众喜好的题材,演义、秘史、宫斗、神剧不断上演,一再拉低道德底线与观众审美水平。演员上,把颜值放在了第一位,一方面,明星们拿着天价的片酬,另一方面,我们的质量在不断下滑,情节、画面、色彩、剪辑、道具等粗疏错误之处比比皆是,丑陋的灵魂披上了艺术的外衣四处招摇撞骗,国际大奖仍然是我们遥不可及的冬天的童话。    确实,蒸汽机车轰鸣打开了通向现代的大门,三百年来工商业的急速发展,使得商品的充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不幸的是,我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类精神文明的衰败,五千年输给了三百年,在我们太执著于得失之时,哲人被敬而远之,艺术被扔在一边,富翁则成了被追捧的对象。我们的生活中只有房子、车子、票子,我们没有了趣味。没有了星河,没有了月亮,有的只是遍地的“六便士”。
   惠特曼有言,真正的诗人是能感受到天堂的欢乐和地狱的痛苦的。我们的生活除了得失,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如对国家、民族、人类,对历史、时代、社会、人民的担当,对自我生命的担当。在科技经济等理性力量占领人文关怀的当下,我们要让自己焦灼与烦燥的心灵有所皈依,让自己多一份恬淡与从容,多一份诗心与禅意,我们要为我们的世界留下一片蓝天白云,为我们的生活留一点烟雨迷蒙的场景与田园牧歌的生活,我们要让自己记得住那片乡愁,找得到回家的路。不为得失遮望眼,莫教修芦碍月生,我们在关心脚下的同时,还要仰望星空。
   跟2020年相比,浙江卷的作文出得相当平稳。没有像外界猜测的走向全国卷——立足时代、弘扬主旋律的家国情怀主题,仍然是立足思辩,关注自我,尽显浙江文化大省的自信。
   首先,外在形式上仍然是延续浙江卷自主命题的一贯传统,分四方面提示考生:材料、引题、命题、要求,让学生联得上去年,跟得上节奏,审得懂题意,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作文题展开全面思考。
   其次,内在思维上,仍然注重思辩,要思考得失与起点、过程、结果的关系,单写得失、起点、过程、结果都是偏离了题意,需要站在几者关系的角度,对材料展开联系与思考。
   再者,思想内核上,仍是以“人”为核心,思考生活,反思社会,关注时代,规划人生,可以从价值观层面寻找作文的丰富底蕴。
   从发展的一方面来说,今年文题的变化也是明显的。
   1.降低审题难度
   最近几年,为了防止考生投机,凸显考场意识,从源头上切断学生的宿构与套作,浙江卷在审题上都设有玄机。这种玄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多概念,2018年的文题是浙江卷自主命题以来最难的一次,除了出乎意料的宏大命题外,更在于其概念之多:浙江大地、浙江精神、务实、知行合一、经世济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与时俱进、浙江文化、浙江故事、浙江传奇,考场上的短时审题,学生根本理不清楚那么多概念的复杂关系。2019年概念有所下降:第一组是作家与读者;第二組由实而虚,将“你”化为作家,辨析“你”创造的“作品”——“你”的生活与读者的关系。其难度在于多概念中夹着比喻修辞,考生容易看走眼。2020年又回到了八个概念:自己、人生坐标、家人、期盼、社会、角色定位、错位、落差,显然,考生要理顺这八者的关系,需化一些时间。而今年,减少了概念,也没有了比喻手法,降低了审题的干扰。
   二是表述繁杂。这一点浙江卷命制要多向上海卷与上海模拟卷学习。上海卷的高考表述自不必说,我们不妨看2018上海闵行区的模拟卷:生活中,人们往往在意他人的看法,然而,有时我们要做成一件事,又应该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显然,这是浙江卷2019年的出处,但这样的表述,学生一眼就能懂。2018年徐汇区高三一模的试题如下:生活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如何看待社会角色所蕴含的社会期待对自己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这与浙江卷的2020年也是神似,但语言干脆简洁,胜浙江卷一筹。
   而今年的浙江作文题,概念降为四个:得失、起点、过程、终点,表述没有修辞,不追求诗意,考生能很快明白命题者的意图。
   当然,降低难度并非没有难度,考生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得与失,没有将之与起点、过程、终点结合起来,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注重自我判断
   近年的浙江卷,考生基本上是代人立言:
   2016年,考生要做的是从“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中选择一个观点,并围绕选定的观点行文立意。
   2017年,考生只能谈读有字、无字、心灵这三本大书对人生的正面作用。
   2018年,只能围绕浙江精神对我们人生的影响与意义展开。
   2019年、2020年,学生可能需要点辩证:对于读者的呼声,我们要“纳诫以自善,秉己以自立”;对于个体与外在的落差与错位,我们既要“倾听外界”,又要“坚守自我”。
   而2021年,得失与三者究竟有没有关系,存在怎样的关系,需要考生自己判断——不单要自己判断,还要根据这个判断确立观点,围绕观点展开行文。显然,命题者抛给学生的是真问题,更能考察学生的识见:考生可以写三句话中的任何一句,也可以超越这三者的限制,进行更深意义上的思考,以显示自己不凡的洞察力。
   3.巧妙关照现实
   当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日益丰厚,抗疫取得成功,社会繁荣稳定。但社会资源的有限,实用主义仍然根植于我们心灵,我们内心仍隐藏着难以抹去的急躁与焦虑,无论是对物质、精神,还是对现实与理想,我们仍然过于现实与功利,过于纠结人生的得失,对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价值的思索,仍然极为稀缺。
   所以,解决了面包与牛奶等物质问题后,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我的内心,让自己获得自我生命的欢乐与自由,多些豁达,多些洒脱,云在青天水在瓶,枯者由其枯,荣者由其荣,笑谈红尘,且歌且行,即使身畔是俗世,坚守初心是天堂,让奔跑的脚步慢下来,让灵魂得以跟上,让人生行进中多一份自信、从容,生命生存中多一点诗意,多一点哲学,多一点艺术,生活画卷里多一些唐山宋水,多一些清风明月,多一些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多一些渭北春树、江东暮云。让尼采眼中的上帝不再死去,在焦大式的臭汗之外,我们的平常也多点林黛玉的“冷月葬诗魂”。
   表面上看,浙江卷回避了直面社会时政等重大热点主题,但在骨子里仍然是对我们当下的一种巧妙回应,对我们人性的一种关照。除了聚焦新课程倡导的思维能力,还暗合了审美意趣与文化传统。
   综上所述,浙江卷作文题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贴近生活、理性思辨的同时,以一种巧妙迂回的方式,关照了时代,落实了课标,回归了文化,完成了时代旋律与逻辑思维双重期待的突围,彰显了文化大省的自信,确实是一道不错的文题。
  [作者通联:浙江临海市台州中学]
其他文献
对朱自清先生《背影》的解读历来颇多,众说纷纭。但对这篇文章主题的解读,大多数版本的教材大致相同。以人教版为例,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不难得知,教材的编者还是更倾向于“父爱”这个主题,由此生发出来的教学目标即是围绕“父爱”来展开,诸如如何写父亲的背影的?这种深切的父爱的力量从何而来?……然而,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父爱”这一主题一望即知,并不存在理解的难度,教材的编者以此为主题、为基点也是基于学情的
从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角度来审视教材节选课文和整本书,有必要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各自价值,揣度教学目标定位和课堂教学设计。选文既是一座开放的宝山,可以鸟瞰全貌,也可以欣赏一方风景。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我以为,如何借助“这一篇”带动整本书的阅读鉴赏,无论是教授“这一篇”,还是整本书阅读鉴赏,都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观照,“这一篇”是整本书的“这一篇”,以点带面;整本书又是以“这一篇”为样本和
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之所以历久弥新,关键就在于该文奇巧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说,每一个情节都有意蕴,每一处描绘都有匠心。而我觉得自己的阅读,最有心得的地方是:“‘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一句。浓缩到一个字上,那就是——叫。  首先,我解释一下这个词在文中包涵的几层含义。文中没有用中性的动词“说”,也没有用力量更大性子更粗的“喊”,而是用了一个充满了原始野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河北省中考,作为区域性的
《背影》一文,是朱自清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一篇纪实散文。文章叙述规整,描绘朴素,它恍然一幅黑白的底片,却能让一腔父爱淋漓尽致,偏执犊心纤毫毕现。  文章从第二段开始,交代家庭境况: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总写不幸,其实两句的作用只是引领,让人揪心的是后面的几层语焉不详又实情暗表的意思。徐州父子相见,是以“满园狼藉的东西”为背景的,这个“满院狼藉”,可能是枯枝败叶无人打理,也可能是被弃置的
由于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变化巨大,学生大都意外连连、颇感突兀;而当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开庐山真面目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难度不太大,感觉还不错,有做模拟卷般的熟悉的感觉。笔者粗略分析之后,也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熟悉,基本上同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类似,保持了试卷风格和结构上的延续性。但同时,试卷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其实没有降低,尤其是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再次教学《祭十二郎文》,师生互动,探究课文,形成共识。  与一些专写重大事件、歌功颂德的悼文相比,韩愈的这篇祭文反其道而行之,专写生活琐事,通篇写生活琐事,事无巨细地反复叙写。文章不仅不让人觉得啰嗦、厌烦,恰恰相反,正因其絮絮叨叨,反复叙写生活琐事,充分地传达出了韩愈对侄儿十二郎的痛入骨髓的哀悼、追悔莫及之情。叔侄情深,令人动容。无怪乎苏轼说:“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也无怪乎人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阅读教学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实现的策略,既指阅读过程中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去准确、深刻解读文本,更指通过阅读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荷塘月色》是经典名
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青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然而有多少人的青春在追忆的时候,会毫无悔恨地自豪说,哎,那时谁的青春有我狂?至少,我的青春现在回想起来,十八岁之前都是苦涩的,枯燥的,同时还是乏味的,禁锢的。我的青春没有身体自由,也没有灵魂自由,我们是在传统的框框架架禁锢中长大的。青春明明是来时鲜花铺满路,如今回忆起来却是去时已荒芜。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的青春没有吴子尤的青春精彩!这是我最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经学写过很多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已经学习过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如进入情境,物我两忘,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多种感官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等;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能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当然这些方面还可以精益求精,可以进一步熟能生巧,但如果要让学生的游记写作,做到立意深刻独到,就必须引导学生探究由景生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进入由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