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踌躇”的父爱与“聪明”的犊心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dla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影》一文,是朱自清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一篇纪实散文。文章叙述规整,描绘朴素,它恍然一幅黑白的底片,却能让一腔父爱淋漓尽致,偏执犊心纤毫毕现。
  文章从第二段开始,交代家庭境况: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总写不幸,其实两句的作用只是引领,让人揪心的是后面的几层语焉不详又实情暗表的意思。徐州父子相见,是以“满园狼藉的东西”为背景的,这个“满院狼藉”,可能是枯枝败叶无人打理,也可能是被弃置的物品凌乱摆放,总之,这是家境败落的第一幕;接下来的第三节,“回家变卖典质,还了亏空”,拆了东墙补西墙,体现了家无余蓄的艰难处境,是家境败落的第二幕;“又借钱办了丧事”,说明还亏空比当务之急的办丧事还须加紧处理,债务被逼索之急可见一斑,借钱办丧事,在这凄惶之间,只怕借的钱里也有饮鸩止渴的成分,偿还肯定首先要列入记事日程,这是家境败落的第三幕。父亲为“我”车站送行,正是在这些层层铺垫中拉开序幕的。
  送行之前,有一段插曲,“父親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还“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后来经过“颇踌躇了一会”和“他踌躇了一会”的两次踌躇之后,“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们读者不禁揣度,为什么明明预定好的事不落实,偏偏两度“踌躇”,改变决定。父亲想送就送,不送拉倒,为什么踌躇?——这是父亲在权衡为自己谋事和给儿子送行孰重孰轻;再看儿子的情况:“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两三次,是没什么要紧的了。”由此可见,父亲在饥荒压身,急于就业偿债的煎熬中,做出送这个本可不送的儿子的决定的。
  送行之际,父亲为“我”做了些什么呢?——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送“我”上车,拣定椅子,嘱“我”小心,嘱托茶房……时时忙忙碌碌,处处为“我”着想,简直把“我”当成不谙世事的小孩儿,而“我”呢?其实是天之骄子——中国最高学府的高材生,在那个认识几个字,会算加减法就能做账房先生的年代,大学生是绝对的凤毛麟角,父亲对“我”的爱有点不合时宜的强加意味,所以,“我”的抵触冒犯溢于言表,以至于闪念出“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幼稚心态。当然,两处心理描写是作者几年后再反观这件事,所产生的自嘲和内心愧疚,对父爱的不体谅和自己对小细节的过分计较,让父亲的爱与儿子的感产生错位,体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创造带给读者的体验之美、冲突之美。
  作者深受感动的,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的那个情景。长袍马褂的父亲,在攀越站台的那一刻,粗糙的月台磨砺的不仅是父亲的衣衫,还有他的尊严,脏污的不仅是父亲的手脚,还有他的颜面,考验的不仅是父亲的体能,还有他的真爱。父亲不顾囊中羞涩,不顾年老体衰,不顾有失体面,就在爬月台、穿铁路的过程中,让曾经不被理解的父爱终于侵进儿子的内心,从而让泪光里的背影熠熠生辉,照耀一代代热爱《背影》的读者。
  舐犊有爱,感恩含情。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这没有问题,而孩子能不能感受到父亲的爱,要靠的是内心自觉。本文作者用实录的笔法写父亲用行动表达父爱。写父爱,作者精心挑选的那些语言词汇,如“蹒跚的,肥胖的,黑色的”等,都是朴实无华的,不漂亮的,甚至略含贬义,其实这正是作者以朴写实,以拙藏爱的匠心所在。最终,父爱的背影成为种在“我”心灵的种子,它不因时空的转换而淡漠。而且它代表了一种爱的符号,即使父爱是沉默的、笨拙的、简单的,但这种挚爱还是教会了“我”感恩,让“我”铭记三春晖,且惜父子缘。
  在文章深层的而且中学生不曾了解的背景中,父亲曾因纳妾而去职,又因家庭风波而累及祖母病逝,都为儿子内心埋下积怨。儿子在行文过程中隐隐地表露了对父亲的不屑。时日流淌,隔阂可泯,父子情终究抵得过一切家庭哀怨罅隙,想到父亲的好,还有他那可怜的、笨拙的、无私的背影,自己还能苛求父亲什么呢?
  犊心终于理解了父意,曲折的心路历程告一段落,爱在历史长河里成为永久的胜利者。
  [作者通联:山东临清市康盛庄中学]
其他文献
一、“术”“道”游离:教学设计流行病  笔者以为,目前语文教学设计的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在各个环节内部,也不是在各个环节之间,而是在教学设计者的整体思维意识上表现出来的“术”与“道”的游离。何谓“术”与“道”?  “术”是形而下范畴,即方法、策略,涉及到的是教学设计的技术层面。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如何衔接,如何协调,以达到效能的最大化,这些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安排。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的引进,恰好能让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入   师:孩子们,看黑板(出示幻灯片一:涉江采芙蓉),几个字?   一女生(自信大方):五个字。   师(会心一笑):这叫几言诗?   生:五言诗。   师:非常好,五言诗。我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诗经、楚辞、汉赋,一直到晚清的龚自珍,这样一个诗歌的长河里,五言诗出场,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五言诗达到成熟,是一个朝代的终结。这个朝代应该是哪一个朝代呢?猜猜看。   (学生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与“学习任务群”中也都强调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阅读与鉴赏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和思辨水平,真正做到批判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版)对诗歌散文的教学建议为:“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对写作的类别做了明确要求:“写作理论类文本,如评论、随感、杂文等;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要求在诗歌散文评论和创作方面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由】  《雨霖铃》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上阕细致描摹离别的场景,借助景物渲染离别的悲伤之情;下阕动情想象离别后的生活,将别后的孤独、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堪称抒写离别之情的千古名篇。  词是配乐歌唱的诗体,它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词的内容就是根据曲调的高低快慢填写完成的,所以,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潜心涵泳,才能读出韵律感,品出音乐美。《雨霖铃》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能自发的进行学习,首先就要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进行研究,只有掌握心理变化规律,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国学经典《礼记》中提出,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长其善而能救其失”。这对于现代的教学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知心”与“长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就是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其认知规律,这
对朱自清先生《背影》的解读历来颇多,众说纷纭。但对这篇文章主题的解读,大多数版本的教材大致相同。以人教版为例,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不难得知,教材的编者还是更倾向于“父爱”这个主题,由此生发出来的教学目标即是围绕“父爱”来展开,诸如如何写父亲的背影的?这种深切的父爱的力量从何而来?……然而,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父爱”这一主题一望即知,并不存在理解的难度,教材的编者以此为主题、为基点也是基于学情的
从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角度来审视教材节选课文和整本书,有必要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各自价值,揣度教学目标定位和课堂教学设计。选文既是一座开放的宝山,可以鸟瞰全貌,也可以欣赏一方风景。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我以为,如何借助“这一篇”带动整本书的阅读鉴赏,无论是教授“这一篇”,还是整本书阅读鉴赏,都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观照,“这一篇”是整本书的“这一篇”,以点带面;整本书又是以“这一篇”为样本和
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之所以历久弥新,关键就在于该文奇巧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说,每一个情节都有意蕴,每一处描绘都有匠心。而我觉得自己的阅读,最有心得的地方是:“‘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一句。浓缩到一个字上,那就是——叫。  首先,我解释一下这个词在文中包涵的几层含义。文中没有用中性的动词“说”,也没有用力量更大性子更粗的“喊”,而是用了一个充满了原始野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河北省中考,作为区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