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朱自清先生《背影》的解读历来颇多,众说纷纭。但对这篇文章主题的解读,大多数版本的教材大致相同。以人教版为例,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不难得知,教材的编者还是更倾向于“父爱”这个主题,由此生发出来的教学目标即是围绕“父爱”来展开,诸如如何写父亲的背影的?这种深切的父爱的力量从何而来?……然而,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父爱”这一主题一望即知,并不存在理解的难度,教材的编者以此为主题、为基点也是基于学情的考虑。然而若仅仅停留在“父爱”这个层面上,这篇文章背后的意蕴便失去了生机,与一般文本无异了,之所以成为经典,必定有其深刻而丰厚的特质所在。所以,基于这点考虑,笔者认为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写“父爱”,其背后呈现出来的是中国传统“父权”社会形态下的家庭形态,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代代传承的一个缩影。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作者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中国传统的“父权”社会中,男性无疑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角色,是顶梁柱,是一把手,即使现在,这种思想和认识依然根深蒂固。男性占有绝对的权力,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颇多。诸如:读书求官、传宗接代、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男性背负着繁多而沉重的担子前行。中国传统家庭讲究聚族而居,家族越是庞大,处在顶峰的男性的责任和担子就愈加重大,而且这种家庭责任的背负是讲究传承的,我们经常这样说“子承父业”就是这么个道理。父辈的影子消逝了,下一辈子承父业,大到国家社稷,小到家业,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前仆后继,生生不息。
我们且看文中的父与子。文中的朱父即是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作为一个男性,作为一个大家庭的一把手,作为顶梁柱,他有责任,也有义务背负起家庭的这些重担。差使交卸还要继续谋事养家糊口,母亲过世后又要改变颓唐的家境,父子生隙又担心教子无方,父子异地又想念儿孙,身体抱恙担心大去之日不远……朱父实在是背负了太多太多,然而他不能叫苦,也不能放下不管,他只得背负着这些沉重的担子前行。祖母去世,满院狼藉,他却安慰朱自清“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丧事完毕后,他还要到南京谋事;担心朱自清路上安全,他还要亲自去送……作为一个男人,朱父的心情可想而知,也许他不愿意让儿子看到这一切,所以他总是把背影留给儿子。
再来看文中的“子”。《背影》中鲜明地呈现出两个不同的“我”,一个是“旧我”,一个是“新我”。文中有两处写道“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其中的“那时”分明地將“旧我”与“新我”划清界限。“旧我”太过自我,缺乏担当。如回家奔丧,见到满院狼藉不去安慰父亲却“簌簌地流下眼泪”;丧事完毕,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便置其父于不顾而在外勾留一日;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却嫌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却暗笑他的迂……
直到望父买橘,朱自清才如梦初醒。望父买橘,多么平常的一件事,甚至是不起眼的一件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件极普通的事情让朱自清的自我意识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甚至是一种经过灵魂拷问后的大彻大悟。那么为何这次背影让朱自清如此难忘而泪眼婆娑呢?“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可见家境何等惨淡;“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足见父亲老境颓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可见父亲爱子心切。看到父亲的背影,朱自清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我们可以试想,当时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他想到了什么呢?也许他想到了父亲的不容易,也许他想到了自己的不懂事,也许他想到了以前的种种,也许他想到了父亲老去的那一天,也许他看到了将来的自己,也如父亲这般……其实,父亲的影子何尝不是自己的影子呢?此时的朱自清已为人父,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他怎么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家庭的一把手要承担什么呢?也许他原来并不知道或者并不理解,但就是父亲买橘子时的那个背影触动了他的心弦。父亲的背影不再是那般高大伟岸,是那么孱弱,让人心疼,这不就是岁月和生活双重压迫下的那个影子吗?这个背影艰难而窘迫。也许不久有一天,父亲的背影就会永远消逝;而自己又将成为一个新的影子,继续负重前行。父亲的背影无时无刻不像针扎一样刺进朱自清的眼里和心里。于是,就在那一刻,朱自清抛弃了“旧我”,找寻到了“新我”,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于是,就在那一刻,朱自清领会了作为一个男人和一个父亲该背负起来的担子;于是,就在那一刻,朱自清父亲的影子已然传承到了朱自清的身上。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不就是一个崭新的自我的开始吗?无论是父亲还是朱自清,他们无不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前行,正是因为父亲的那一个背影才让朱自清醒悟。也许这正是父亲的背影让人感动又难忘的原因之一吧。
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所说的那样: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朱自清突然意识到父亲的背影将来总有一天会消逝,也许就是在望父买橘那一刻,父亲的背影深深地镌刻在朱自清的心里,让他懂得了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担负的责任,而这些以前他并未理解。终有一天,失去了父亲的影子的遮蔽和呵护的朱自清也长成了一颗大树,重新背负起家庭的责任和担子,负重前行。也许,在那一刻,他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成长了,成熟了,成人了。
[作者通联:山东东营市实验中学运河路校区]
在中国传统的“父权”社会中,男性无疑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角色,是顶梁柱,是一把手,即使现在,这种思想和认识依然根深蒂固。男性占有绝对的权力,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颇多。诸如:读书求官、传宗接代、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男性背负着繁多而沉重的担子前行。中国传统家庭讲究聚族而居,家族越是庞大,处在顶峰的男性的责任和担子就愈加重大,而且这种家庭责任的背负是讲究传承的,我们经常这样说“子承父业”就是这么个道理。父辈的影子消逝了,下一辈子承父业,大到国家社稷,小到家业,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前仆后继,生生不息。
我们且看文中的父与子。文中的朱父即是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作为一个男性,作为一个大家庭的一把手,作为顶梁柱,他有责任,也有义务背负起家庭的这些重担。差使交卸还要继续谋事养家糊口,母亲过世后又要改变颓唐的家境,父子生隙又担心教子无方,父子异地又想念儿孙,身体抱恙担心大去之日不远……朱父实在是背负了太多太多,然而他不能叫苦,也不能放下不管,他只得背负着这些沉重的担子前行。祖母去世,满院狼藉,他却安慰朱自清“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丧事完毕后,他还要到南京谋事;担心朱自清路上安全,他还要亲自去送……作为一个男人,朱父的心情可想而知,也许他不愿意让儿子看到这一切,所以他总是把背影留给儿子。
再来看文中的“子”。《背影》中鲜明地呈现出两个不同的“我”,一个是“旧我”,一个是“新我”。文中有两处写道“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其中的“那时”分明地將“旧我”与“新我”划清界限。“旧我”太过自我,缺乏担当。如回家奔丧,见到满院狼藉不去安慰父亲却“簌簌地流下眼泪”;丧事完毕,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便置其父于不顾而在外勾留一日;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却嫌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却暗笑他的迂……
直到望父买橘,朱自清才如梦初醒。望父买橘,多么平常的一件事,甚至是不起眼的一件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件极普通的事情让朱自清的自我意识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甚至是一种经过灵魂拷问后的大彻大悟。那么为何这次背影让朱自清如此难忘而泪眼婆娑呢?“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可见家境何等惨淡;“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足见父亲老境颓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可见父亲爱子心切。看到父亲的背影,朱自清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我们可以试想,当时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他想到了什么呢?也许他想到了父亲的不容易,也许他想到了自己的不懂事,也许他想到了以前的种种,也许他想到了父亲老去的那一天,也许他看到了将来的自己,也如父亲这般……其实,父亲的影子何尝不是自己的影子呢?此时的朱自清已为人父,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他怎么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家庭的一把手要承担什么呢?也许他原来并不知道或者并不理解,但就是父亲买橘子时的那个背影触动了他的心弦。父亲的背影不再是那般高大伟岸,是那么孱弱,让人心疼,这不就是岁月和生活双重压迫下的那个影子吗?这个背影艰难而窘迫。也许不久有一天,父亲的背影就会永远消逝;而自己又将成为一个新的影子,继续负重前行。父亲的背影无时无刻不像针扎一样刺进朱自清的眼里和心里。于是,就在那一刻,朱自清抛弃了“旧我”,找寻到了“新我”,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于是,就在那一刻,朱自清领会了作为一个男人和一个父亲该背负起来的担子;于是,就在那一刻,朱自清父亲的影子已然传承到了朱自清的身上。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不就是一个崭新的自我的开始吗?无论是父亲还是朱自清,他们无不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前行,正是因为父亲的那一个背影才让朱自清醒悟。也许这正是父亲的背影让人感动又难忘的原因之一吧。
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所说的那样: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朱自清突然意识到父亲的背影将来总有一天会消逝,也许就是在望父买橘那一刻,父亲的背影深深地镌刻在朱自清的心里,让他懂得了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担负的责任,而这些以前他并未理解。终有一天,失去了父亲的影子的遮蔽和呵护的朱自清也长成了一颗大树,重新背负起家庭的责任和担子,负重前行。也许,在那一刻,他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成长了,成熟了,成人了。
[作者通联:山东东营市实验中学运河路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