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福清市的江阴码头,海风轻徐。
8月15日,融侨集团总裁助理林权指着正在动建的3#泊位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如果不出意外,将于明年初建成。”
同日,《中国经济周刊》从福州市江阴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下称“江阴集中区”)获悉,从2001年开始,随着江阴港区的进一步开发与建设,到2005年底,江阴集中区已签约项目75个,入区企业58家,吸引侨资1045814万元,占总投资的一半左右,完成工业产值138940.8万元。而到2010年,区内将建成13个码头泊位。
然而,从开发江阴半岛到建设江阴港区,再到福州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同一片土地,不同名称,见证了江阴集中区是如何通过新华侨资金促进发展的。
8年验明正身
事实上,江阴半岛从发现到开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发现与开发江阴半岛第一人的林文镜向《中国经济周刊》回忆了相关历程。
1987年,林文镜的林氏集团与福清市政府合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侨资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他引进的一家台资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但因福清没有港口,所有出口货物都要经陆路运往广州再出口,运输成本极高。为使这家企业安心生产,不撤出开发区,林文镜个人为企业补贴了运输费用达数百万美元。
这件事给了林文镜很大的刺激,他强烈意识到,福清市要有发展后劲,就必须建港口。
1992年,林文镜沿着福清市500多公里的海岸线徒步实地勘察。功夫不负有心人,面对江阴半岛,林文镜喜悦万分。
林文镜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江阴半岛让他兴奋的原因有三。”
第一,福清没有外港,必然会制约经济的腾飞,江阴若建成最具规模的外海深水港区,福清就有了持续发展的后劲。
第二,据专家预测评估,江阴半岛优越的自然条件,可建造1至30万吨级的大型深水泊位100个以上,可以建25万至30万吨级的航道,满足2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的靠泊和掉头需要,完全可开辟成一个国际型大港和国际性运转中心。
第三,江阴半岛与台湾一水相隔,距台中100海里、基隆150海里、高雄180海里。而台湾只有高雄一个10万吨级泊位,已不能满足台湾企业的航运需要。由于台湾已没有再建深水泊位的资源条件,所以台湾企业未来必然要借重江阴港拓展。
“在那时,江阴半岛是一片荒滩,而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林文镜先生用了近8年时间,每到一地,每一次会见领导和海内外工商人士,都必带上这本画册,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介绍推荐江阴半岛的开发建设。” 林权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1999年开春,福州市正式批复同意在江阴半岛建港。从此,林文镜又开始为如何让更多华侨资金进入江阴半岛而奔波了。
用新华侨余资建设
“我是第一批来江阴半岛开发的人。”8月15日,江阴集中区综合处林秉梁处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从无到有,现在区里集中近一半的侨资企业,在这投资的多半也是新华侨。”
华富(福建)江阴码头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华富江阴码头”)总经理廖枝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林文镜先生寄希望通过江阴半岛的开发来吸引更多华侨来投资,尤其是新华侨。比如像我们公司,6#、7#码头就是我们投的,两个码头初步投入的资金在8亿多美金。”
据廖枝金介绍,华富江阴码头的真正投资商—何回安先生,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去俄罗斯做工,并涉足房地产起家的,是一个典型的新华侨。
廖枝金笑着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我本身也在1979年去印尼做工的新华侨,看到江阴半岛的开发现在也回来了。”
“事实上,为了带动海内外客商投资开发江阴半岛,林文镜先生成为半岛开发的第一个投资人。”林权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1999年,码头刚筹建时,林文镜先独自承担了开发江阴港第一个5万吨级码头外资方的全部股份,给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外商以坚定信心。大家觉得,像林文镜这样成功的企业家如此看好江阴,说明这个投资项目有把握成功。于是原来备受冷淡的股份,一下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馍馍”。
今年4月,随着林文镜先生一封寄往中南海的信,江阴半岛的开发再次引起了中央的重视,重点是“吸引新华侨余资加快江阴半岛开发和把江阴半岛打造成海峡西岸共用的海港和对台经济特区”。
“5月份,福建省发改委对江阴半岛的开发进行专题调研,6月份,福州市也召开了专题研讨,目前我们正在起草加快江阴半岛开发的意见与建议。” 林秉梁处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种种迹象显示,江阴半岛的开发即福州新港的建设已是福建省“十一五”期间 “海西”建设的大梁。
“在开发江阴半岛上,如能吸引更多的新华侨余资进来的话,将是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侨务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思路。”8月15日,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李鸿阶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因为福建籍的新华侨大多数是在海外务工,在资金规模与技术力量等方面上都是很有限的,必须汇聚才有力量。”
事实上,林文镜先生一直在试验这个模式。林文镜说,“2002年开始,我着手做这方面的尝试。”
林文镜先后出资100多万元,邀请全球40多个国家的福清籍新华侨代表回福清考察江阴半岛投资环境。同时,林文镜还请专家完成了项目的前期评估和规划,然后把这些投资机会和项目无偿地推荐给新侨,鼓励新华侨联合家族或同乡的力量,投资江阴重化工业和码头建设。
目前,新华侨在江阴半岛的投资项目已达十余个,资金超过20亿元。在江阴获得成功后,林文镜带着新华侨走出福建,先到重庆,约有1000多位新华侨投资重庆,后来又往西安、武汉、长沙、南京、连云港、天津,新华侨投资的领域遍及地产、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旅游、第三产业等领域。
现在,林文镜每天仍能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福清籍新华侨的电话、传真,甚至登门拜访,他们纷纷要求林文镜给介绍推荐江阴投资的好项目。
8月15日,融侨集团总裁助理林权指着正在动建的3#泊位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如果不出意外,将于明年初建成。”
同日,《中国经济周刊》从福州市江阴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下称“江阴集中区”)获悉,从2001年开始,随着江阴港区的进一步开发与建设,到2005年底,江阴集中区已签约项目75个,入区企业58家,吸引侨资1045814万元,占总投资的一半左右,完成工业产值138940.8万元。而到2010年,区内将建成13个码头泊位。
然而,从开发江阴半岛到建设江阴港区,再到福州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同一片土地,不同名称,见证了江阴集中区是如何通过新华侨资金促进发展的。
8年验明正身
事实上,江阴半岛从发现到开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发现与开发江阴半岛第一人的林文镜向《中国经济周刊》回忆了相关历程。
1987年,林文镜的林氏集团与福清市政府合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侨资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他引进的一家台资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但因福清没有港口,所有出口货物都要经陆路运往广州再出口,运输成本极高。为使这家企业安心生产,不撤出开发区,林文镜个人为企业补贴了运输费用达数百万美元。
这件事给了林文镜很大的刺激,他强烈意识到,福清市要有发展后劲,就必须建港口。
1992年,林文镜沿着福清市500多公里的海岸线徒步实地勘察。功夫不负有心人,面对江阴半岛,林文镜喜悦万分。
林文镜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江阴半岛让他兴奋的原因有三。”
第一,福清没有外港,必然会制约经济的腾飞,江阴若建成最具规模的外海深水港区,福清就有了持续发展的后劲。
第二,据专家预测评估,江阴半岛优越的自然条件,可建造1至30万吨级的大型深水泊位100个以上,可以建25万至30万吨级的航道,满足2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的靠泊和掉头需要,完全可开辟成一个国际型大港和国际性运转中心。
第三,江阴半岛与台湾一水相隔,距台中100海里、基隆150海里、高雄180海里。而台湾只有高雄一个10万吨级泊位,已不能满足台湾企业的航运需要。由于台湾已没有再建深水泊位的资源条件,所以台湾企业未来必然要借重江阴港拓展。
“在那时,江阴半岛是一片荒滩,而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林文镜先生用了近8年时间,每到一地,每一次会见领导和海内外工商人士,都必带上这本画册,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介绍推荐江阴半岛的开发建设。” 林权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
1999年开春,福州市正式批复同意在江阴半岛建港。从此,林文镜又开始为如何让更多华侨资金进入江阴半岛而奔波了。
用新华侨余资建设
“我是第一批来江阴半岛开发的人。”8月15日,江阴集中区综合处林秉梁处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从无到有,现在区里集中近一半的侨资企业,在这投资的多半也是新华侨。”
华富(福建)江阴码头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华富江阴码头”)总经理廖枝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林文镜先生寄希望通过江阴半岛的开发来吸引更多华侨来投资,尤其是新华侨。比如像我们公司,6#、7#码头就是我们投的,两个码头初步投入的资金在8亿多美金。”
据廖枝金介绍,华富江阴码头的真正投资商—何回安先生,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去俄罗斯做工,并涉足房地产起家的,是一个典型的新华侨。
廖枝金笑着对《中国经济周刊》说,“我本身也在1979年去印尼做工的新华侨,看到江阴半岛的开发现在也回来了。”
“事实上,为了带动海内外客商投资开发江阴半岛,林文镜先生成为半岛开发的第一个投资人。”林权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1999年,码头刚筹建时,林文镜先独自承担了开发江阴港第一个5万吨级码头外资方的全部股份,给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外商以坚定信心。大家觉得,像林文镜这样成功的企业家如此看好江阴,说明这个投资项目有把握成功。于是原来备受冷淡的股份,一下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馍馍”。
今年4月,随着林文镜先生一封寄往中南海的信,江阴半岛的开发再次引起了中央的重视,重点是“吸引新华侨余资加快江阴半岛开发和把江阴半岛打造成海峡西岸共用的海港和对台经济特区”。
“5月份,福建省发改委对江阴半岛的开发进行专题调研,6月份,福州市也召开了专题研讨,目前我们正在起草加快江阴半岛开发的意见与建议。” 林秉梁处长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种种迹象显示,江阴半岛的开发即福州新港的建设已是福建省“十一五”期间 “海西”建设的大梁。
“在开发江阴半岛上,如能吸引更多的新华侨余资进来的话,将是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侨务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思路。”8月15日,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李鸿阶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因为福建籍的新华侨大多数是在海外务工,在资金规模与技术力量等方面上都是很有限的,必须汇聚才有力量。”
事实上,林文镜先生一直在试验这个模式。林文镜说,“2002年开始,我着手做这方面的尝试。”
林文镜先后出资100多万元,邀请全球40多个国家的福清籍新华侨代表回福清考察江阴半岛投资环境。同时,林文镜还请专家完成了项目的前期评估和规划,然后把这些投资机会和项目无偿地推荐给新侨,鼓励新华侨联合家族或同乡的力量,投资江阴重化工业和码头建设。
目前,新华侨在江阴半岛的投资项目已达十余个,资金超过20亿元。在江阴获得成功后,林文镜带着新华侨走出福建,先到重庆,约有1000多位新华侨投资重庆,后来又往西安、武汉、长沙、南京、连云港、天津,新华侨投资的领域遍及地产、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旅游、第三产业等领域。
现在,林文镜每天仍能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福清籍新华侨的电话、传真,甚至登门拜访,他们纷纷要求林文镜给介绍推荐江阴投资的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