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留给我们什么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ko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冯小刚的新作《集结号》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人想到了诸多的社会人生问题,如名与实、残酷与柔情、战争与和平等,从而使影片超越了一般的战争片范式,更偏向于哲学的思辨。
  [关键词]冯小刚 《集结号》 正名
  
  有人说,冯小刚是创作战争题材电影的大腕,但我只看过他的这部《集结号》。我感觉冯小刚所追求的并不是“再现”战争,也不是“表现”,他更注重“发现”,力图挖掘和发现战争留给人们的一些别的东西。冯小刚的战争影片是在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大前提下,更多地传达出他对战争的一种哲学思辨。
  
  一、名与实: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集结号》根据杨金远小说《官司》改编,冯小刚没有着重炮火纷飞的战争场景,尽管开篇有长达十分多钟的由特技、音响和道具的现代技术运用的残酷的战争场面,但整个影片却重在刻画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兄弟情。影片使人关注的不是为四十七个兄弟牺牲值不值,“关键在于他们的牺牲不能是无意义的,不能得不到正名。谷子地坚持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不能让他的47个弟兄不明不白地死,要为他们正名,他们要得到一个承认。这些都跟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不违背。”
  中国传统是非常重视“名”的。“雁过留声,人死留名”;有理想有抱负就得“扬名立万”;“死而不亡者寿”。名,体现了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的价值。对于在战争中死难的战士,他们的光荣与梦想往往是活着的人来实现的。活着的人如何对待他们,便成为了一个社会道德问题。影片中一再提到;像谷子地的情况,光写信的,全国有十几万。影片结尾有一个全景就是:一个烈士墓地,树立着无数的木板式墓碑,纵横交错,一望无际。因而,谷子地所做的。也可看成是追求社会公平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也是顺时顺势的。
  要为英雄正名,道路何其艰难。谷子地凭的是什么?他出身贱微,没有文化,却有“良心”,执着而坚定。当然。也因为他们代表的是胜利的一方。那么,谷子地的目的是什么?是公平。尽管“胜利者是不被谴责的”,但列宁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哲学家们认为世上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无论怎样公平的社会,总会存在有不公平。正因如此,谷子地的行为才更有价值:人人都努力追求社会的公平,不能因为存在有不公平,就停止奋斗,多一点公平和少一点公平都无所谓。观众必然会有疑问:像谷子地这样的事都得到了公平吗?
  逝者已矣,名对于他们已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了,而为他们扬名、正名,则既是政治、时势的权术,更是生者的一种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人生几何?对“死”当歌!更何况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英雄。影片不但是从另一个视野描写了战争,更在弘扬时代主旋律上有较深度的开掘。
  关于影片的大团圆结局,冯小刚解释说是“顺着观众的心气走的”,“其实我是照顾自己,因为我是这么想的。我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当40多个弟兄日后终于被发现的时候,谷子地的那种心情。我不愿意看到当他死的时候,也没有看到结果。所以我照顾了自己的想法,而我的想法又和普通观众的想法很接近。”
  
  二、残酷与柔情:英雄主义的人文精神
  
  战争是残酷的,正是因为这种残酷,造就出了许许多多的平民英雄。以往战争题材的影片或侧重智慧和计谋,或表现英勇与壮烈,或二者兼而有之。冯小刚一方面想表现出这种残酷,另一方面又理想化地处理成,四十七个人的尸体都被集中到了一个坑道里。说冯小刚是理想化的,是因为这是一场惨烈的阻击战,活着的人似乎要先关注死人,这不合情理。当然,这不能不说,体现了冯小刚在战争片中的人文情怀。片中到处散布着这样一种情怀:带血的留着空字的家书,临死也不肯多用绷带留给活着的人,为掩护战友而牺牲自己,想念家乡、父母、妻儿老小……等等。
  《集结号》是一部英雄的神话。效死疆场的烈士自不必说,如瘸腿守陵的司号兵小梁子,为烈士正名不遗余力的谷子地、赵二斗等也都是真正的英雄。他们都有对敌人的残酷和对战友的侠骨柔情,影片在这一方面是把握得比较好的,没有使这些英雄沦为杀人或战争机器,我觉得这很重要。
  谷子地有时显得暴烈:他在前指导员被炸成两截时不肯接受敌人的投降而下令枪杀俘虏;他在找民政局领导时,因语言不合,会暴跳如雷,踢桌子扔椅子;在当年团长的墓前得知“集结号”的真相时甚至要砸毁墓碑。但这些暴烈似乎都事出有因,也更显血性汉子的阳刚之气。另一方面,他也不乏柔情;他对王金存的另眼相看,对王金存媳妇的安排;对赵二斗的舍身相救等,都体现出他对别人的真诚与古道热肠。能如此待人者其心必善,其情必深。那么这样的人会去打仗杀人必定有情可缘。这种英雄主义的人文精神是以往战争片中所少有的,尽管这还不足以解释战争的合理性,也是影片难能可贵之处了。
  小梁子的戏并不多,然而却给人很深的印象。他只出现了三次:除了最后一次是授勋外,一次是团长给谷子地下达阻击任务时,团长让他把自己特意留着的两包香烟拿出来给谷子地。再出现时,已经到了解放后,谷子地终于找到了能为自己证明的团长。团长却已长眠在烈士陵园,而小梁子则是陵园看守人。他拖着战争中打残的跛腿,解说自己为何当了看陵人,当谷子地从他口中得知集结号的真相而暴怒时,他声泪俱下极力维护着已经牺牲了的首长,甚至甘愿代人受过。这种忠诚,这种情感,不仅是当今社会所缺少的,也是许多没有过战争经历的人难以理解的。
  王金存这个人物是一个比较俗套的典型。从刚开始的一上战场就吓得尿裤子。到最后的壮烈牺牲,这样的人物、情节都低似曾相识。影片中他是鹤立鸡群的“文化人”,不但自己每天给家里的母亲和媳妇写信,还帮战友代写家书。但作为指导员,实在看不出他的才干与作为。其作用有三:首先他是一个平民英雄的代表。没有人生来不怕死,也没有人天生会打仗。“见点血就好”,血与火、生与死摆在面前的时候方显出英雄本色。其次,他又是一个“投笔从戎”的类型人物,尽管影片并没暗示他的学历出身。其三,是创作者们表现人文情怀的一根线。战友们对故乡、亲人的情怀,他成了最主要的诱发者、集散地。
  赵二斗是影片及影片主人公的救星。正名其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九连还有谷子地,而谷子地能为英雄正名却全靠赵二斗。从影片的思想内容看,赵二斗是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的楷模,而从故事的结构与进程看,他又是个穿针引线、必不可少的人物。
  其他如:排长焦大鹏是全连最勇敢的战士,却在牺牲前撒谎说:我听到集结号了。目的是不愿九连全都牺牲了,给弟兄们留条活路。神枪手李茂盛为团长从死尸身上找表而被敌人打死了,等等。这些英雄身上体现出的都是“爱”,关爱他人,不惜牺牲自己。这才真正完成了对战争英雄的塑造。这也是影片所传达出的 英雄主义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战争与和平:反思的尴尬
  
  影片留给人们思索的东西有很多:
  
  1、公平的尴尬
  影片涉及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和平时期三个阶段,就故事结构而言,解放战争是整个故事开篇,是造成谷子地们悲剧的缘起,也是剧情发展必不可少的铺垫。但从电影语言的角度看,影片的叙述啰嗦了些,确乎让这一段沦为了特技的卖弄,对人物缺乏更深层的刻画。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谷子地与连队其他人之间的兄弟情谊。所以,当谷子地为英雄正名而遭遇了到底是为英雄正名才能为自己正名呢,还是为自己正名才能为英雄正名的尴尬(这颇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时,就难免有更多的是为了个人的尊严,而非整个连队荣誉的错觉或歧义。当然,这种尴尬也并非都是影片技术层面的原因造成的,还有更深广的社会历史原因,然而更大的尴尬在于:谷子地穷尽生命追寻的公平真的公平吗?谷子地们是得到了公平,更多的无名英雄呢?真的是一个“公平”的典型掩盖了九十九个不公平吗?
  
  2、谁委屈了英雄
  战争中的牺牲都是不可避免的吗?影片似乎在告诉人们,是有人有意要让九连牺牲的。因为战争的规则是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一个建制不全的连队的牺牲能换来大部队的突围,这于战争而言就是最人道的了。但影片在此的漏洞太多。谷子地因为枪杀俘虏被关了禁闭,但关禁闭是否可看做是处理前的一种临时安置措施,而让他带队去送死才是终极处置呢?至少我当时就有这种感觉。谁知偏偏只有他大难不死,所以既没人来找他们,也没人为他们留下证明。如果有心,当时要证明他们的牺牲应该不是很难的吧?是谁委屈了英雄?这应该是影片无法回避的问题,但观众得到的却是诸如时间太长,文件太多,形势骤变之类的解释,并且是轻描淡写。就算刘团长后来也牺牲了,如小梁子所说“他一直有愧”,他就没有过为他们说话、为他们正名的机会?他可是升了副师长才牺牲的啊!所以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好像这既不能怨国民党反动派,也与日本鬼子无关,究竟该怨谁呢?因此,故事的逻辑性还存在疑问。所以影片只有草草了事,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因为不能让这事延续到反右、大跃进、文革吧,那就讲不完了。谷子地为战友正名这个文戏、主线几乎没有矛盾与对立面,因为中国的传统中好人大概是不能成为阻碍的。
  
  3、《集结号》号称是一部商业电影,作为商业电影究竟是迎合观众重要还是艺术性重要
  冯小刚自称这是“一部媚内的电影,讲述受委屈的英雄的主旋律故事”。为何“媚内”,当然是为票房《集结号》大量运用好莱坞电影的诸多元素,尽量使情节结构中国化,表现善有善报的传统观念来招徕观众,应该说是成功了。然而,艺术的生命是什么?票房真的能说明一切吗?
其他文献
[摘要]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深受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宣扬了存在主义的价值观和自由观。女主人公莎拉的命运抉择也体现了作者的女权主义观,揭示了在压抑人性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冲破世俗束缚,追求平等自由、自我价值、爱情价值的女权主义的意识觉醒。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女权主义 存在主义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也是后现代文学经典。作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小说家
摘要 影视音乐作为用以增强影视作品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载体,其主要性表现为视觉的可靠性,表现的共融性,内容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影视音乐 可靠性 共融性 不确定性    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影视音乐是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但音乐叙事本身具有间接性。其完成间接叙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借助文字或其他语言媒介,创设特定情景来叙事,如音乐本身的标题,解释、说明等:二是置音乐于某种特定的
守候風雨 黄龙奇摄/徕卡M10,焦距200mm,光圈F8,速度1/250秒  在老舍的笔下,草原有着美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草原是如此的可爱。当与草原的一切临别时是那样的不舍,因此才会在《草原》文中的最后发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慨吧。黄龙奇摄影作品展现了草原的淳朴、蒙古族同胞的情愫、蒙古马的状态和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情怀。黄龙奇的摄影作品以情为线,以点带面,使影像产生了纵深感和厚重感
[嘉宾]是枝裕和  [整理]刘夏璇 李昱霄  一、在创作中保持发现的意识  大学生电影节(以下简称大影节):您在拍电影之前作为テレビマンユニオン(一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员工制作了很多电视节目、纪录片,这些制作对您此后拍摄电影有怎样的影响?  是枝裕和(以下简称是枝):就那些年的经验而言,一边看已经拍摄到的素材,一边有新的发现,重写剧本,在无法预测的情况下拍摄,不知道结果会走向何处,在这过程中感受
摘要 《战争与和平》的主人公娜塔莎对外表美孜孜追求,在思想和行为上自觉地以男权观念为准绳,历来备受人们的称赞,被视为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贤妻良母形象。然而,在女权主义理论的观照下,娜塔莎并非像传统评论所认为的那样完美。相反,其肉体被人为制造,其精神被刻意塑造,她只不过是一个在肉体和精神上均被阉割过的躯体而已,是一个丧失自我和个性的、缺乏灵魂的木偶。  关键词 娜塔莎 女权理论 贤妻良母 被阉割的女
[摘要]2006年“金基德事件”引发人们对金基德《呼吸》的关注,媒体纷纷认为这是金基德向公众妥协、投其所好的一部影片,实际并非如此。将《呼吸》与金基德之前导演作品相比较,我们发现《呼吸》依然体现出金基德的一贯风格。金基德还是金基德。  [关键词]金基德 《呼吸》 暴力 失语 救赎    2007年的韩国电影继续沉沦,在影院票房冠军位置多被欧美影片占据、制作费泡沫满天飞的季节,“曲线救国”的金基德还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他的十四行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坛上最优秀的篇章。  十四行诗(sonnet),又被译为“商籁体”诗。是西方文学中常见的诗歌形式之一。十四行诗是一种形式完整、格律严谨、以歌咏爱情为主的小诗,十三、四世纪盛行于意大利,起最主要代表者为彼得拉克。16世纪传人英国,
一、 黄梅戏电影发展阶段概述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片,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延续至今已有111年历史。1955年,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问世,瞬间如一缕山野的风,带着泥土的清香,吹遍了海内外,香满四溢。时至今日,黄梅戏电影先后问世了19部作品,不仅成为“中国戏曲电影”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还为中国电影贡献了独特的清新质朴的美学风格。  回首黄梅戏电影的发
[摘要]本文通过对金庸小说中反面人物慕容博形象的分析,表明金庸的悲剧人物创作成就不仅在于塑造了众多的古典悲剧人物形象,还在于成功地塑造了悲剧性的反面人物,证明了方面人物也可以具有悲剧性,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充实了悲剧理论,为文学人物画廊增加了一个新的典型形象。  [关键词]悲剧 反面人物    一    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金庸小说的读者。此话绝非夸张。作为新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金庸创作的小说无疑
摘要 青年导演王超在电影中描绘生活现实,揭示。灵真实,他对底层民众生存处境及生存状态有着忧心与关注,企图在电影中救赎人生救赎人性,显示了其人文反思和理性观照。  关键词 王超电影 底层 救赎    “底层写作”是近年文坛上的热点,影坛上近年来也有着为数不少的“底层电影”,像《泥鳅也是鱼》、《落叶归根》、《耳朵大有福》、《一年到头》等等。青年导演王超迄今已执导三部影片,也均立足底层,叩问生存,焕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