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冯小刚的新作《集结号》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人想到了诸多的社会人生问题,如名与实、残酷与柔情、战争与和平等,从而使影片超越了一般的战争片范式,更偏向于哲学的思辨。
[关键词]冯小刚 《集结号》 正名
有人说,冯小刚是创作战争题材电影的大腕,但我只看过他的这部《集结号》。我感觉冯小刚所追求的并不是“再现”战争,也不是“表现”,他更注重“发现”,力图挖掘和发现战争留给人们的一些别的东西。冯小刚的战争影片是在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大前提下,更多地传达出他对战争的一种哲学思辨。
一、名与实: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集结号》根据杨金远小说《官司》改编,冯小刚没有着重炮火纷飞的战争场景,尽管开篇有长达十分多钟的由特技、音响和道具的现代技术运用的残酷的战争场面,但整个影片却重在刻画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兄弟情。影片使人关注的不是为四十七个兄弟牺牲值不值,“关键在于他们的牺牲不能是无意义的,不能得不到正名。谷子地坚持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不能让他的47个弟兄不明不白地死,要为他们正名,他们要得到一个承认。这些都跟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不违背。”
中国传统是非常重视“名”的。“雁过留声,人死留名”;有理想有抱负就得“扬名立万”;“死而不亡者寿”。名,体现了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的价值。对于在战争中死难的战士,他们的光荣与梦想往往是活着的人来实现的。活着的人如何对待他们,便成为了一个社会道德问题。影片中一再提到;像谷子地的情况,光写信的,全国有十几万。影片结尾有一个全景就是:一个烈士墓地,树立着无数的木板式墓碑,纵横交错,一望无际。因而,谷子地所做的。也可看成是追求社会公平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也是顺时顺势的。
要为英雄正名,道路何其艰难。谷子地凭的是什么?他出身贱微,没有文化,却有“良心”,执着而坚定。当然。也因为他们代表的是胜利的一方。那么,谷子地的目的是什么?是公平。尽管“胜利者是不被谴责的”,但列宁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哲学家们认为世上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无论怎样公平的社会,总会存在有不公平。正因如此,谷子地的行为才更有价值:人人都努力追求社会的公平,不能因为存在有不公平,就停止奋斗,多一点公平和少一点公平都无所谓。观众必然会有疑问:像谷子地这样的事都得到了公平吗?
逝者已矣,名对于他们已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了,而为他们扬名、正名,则既是政治、时势的权术,更是生者的一种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人生几何?对“死”当歌!更何况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英雄。影片不但是从另一个视野描写了战争,更在弘扬时代主旋律上有较深度的开掘。
关于影片的大团圆结局,冯小刚解释说是“顺着观众的心气走的”,“其实我是照顾自己,因为我是这么想的。我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当40多个弟兄日后终于被发现的时候,谷子地的那种心情。我不愿意看到当他死的时候,也没有看到结果。所以我照顾了自己的想法,而我的想法又和普通观众的想法很接近。”
二、残酷与柔情:英雄主义的人文精神
战争是残酷的,正是因为这种残酷,造就出了许许多多的平民英雄。以往战争题材的影片或侧重智慧和计谋,或表现英勇与壮烈,或二者兼而有之。冯小刚一方面想表现出这种残酷,另一方面又理想化地处理成,四十七个人的尸体都被集中到了一个坑道里。说冯小刚是理想化的,是因为这是一场惨烈的阻击战,活着的人似乎要先关注死人,这不合情理。当然,这不能不说,体现了冯小刚在战争片中的人文情怀。片中到处散布着这样一种情怀:带血的留着空字的家书,临死也不肯多用绷带留给活着的人,为掩护战友而牺牲自己,想念家乡、父母、妻儿老小……等等。
《集结号》是一部英雄的神话。效死疆场的烈士自不必说,如瘸腿守陵的司号兵小梁子,为烈士正名不遗余力的谷子地、赵二斗等也都是真正的英雄。他们都有对敌人的残酷和对战友的侠骨柔情,影片在这一方面是把握得比较好的,没有使这些英雄沦为杀人或战争机器,我觉得这很重要。
谷子地有时显得暴烈:他在前指导员被炸成两截时不肯接受敌人的投降而下令枪杀俘虏;他在找民政局领导时,因语言不合,会暴跳如雷,踢桌子扔椅子;在当年团长的墓前得知“集结号”的真相时甚至要砸毁墓碑。但这些暴烈似乎都事出有因,也更显血性汉子的阳刚之气。另一方面,他也不乏柔情;他对王金存的另眼相看,对王金存媳妇的安排;对赵二斗的舍身相救等,都体现出他对别人的真诚与古道热肠。能如此待人者其心必善,其情必深。那么这样的人会去打仗杀人必定有情可缘。这种英雄主义的人文精神是以往战争片中所少有的,尽管这还不足以解释战争的合理性,也是影片难能可贵之处了。
小梁子的戏并不多,然而却给人很深的印象。他只出现了三次:除了最后一次是授勋外,一次是团长给谷子地下达阻击任务时,团长让他把自己特意留着的两包香烟拿出来给谷子地。再出现时,已经到了解放后,谷子地终于找到了能为自己证明的团长。团长却已长眠在烈士陵园,而小梁子则是陵园看守人。他拖着战争中打残的跛腿,解说自己为何当了看陵人,当谷子地从他口中得知集结号的真相而暴怒时,他声泪俱下极力维护着已经牺牲了的首长,甚至甘愿代人受过。这种忠诚,这种情感,不仅是当今社会所缺少的,也是许多没有过战争经历的人难以理解的。
王金存这个人物是一个比较俗套的典型。从刚开始的一上战场就吓得尿裤子。到最后的壮烈牺牲,这样的人物、情节都低似曾相识。影片中他是鹤立鸡群的“文化人”,不但自己每天给家里的母亲和媳妇写信,还帮战友代写家书。但作为指导员,实在看不出他的才干与作为。其作用有三:首先他是一个平民英雄的代表。没有人生来不怕死,也没有人天生会打仗。“见点血就好”,血与火、生与死摆在面前的时候方显出英雄本色。其次,他又是一个“投笔从戎”的类型人物,尽管影片并没暗示他的学历出身。其三,是创作者们表现人文情怀的一根线。战友们对故乡、亲人的情怀,他成了最主要的诱发者、集散地。
赵二斗是影片及影片主人公的救星。正名其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九连还有谷子地,而谷子地能为英雄正名却全靠赵二斗。从影片的思想内容看,赵二斗是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的楷模,而从故事的结构与进程看,他又是个穿针引线、必不可少的人物。
其他如:排长焦大鹏是全连最勇敢的战士,却在牺牲前撒谎说:我听到集结号了。目的是不愿九连全都牺牲了,给弟兄们留条活路。神枪手李茂盛为团长从死尸身上找表而被敌人打死了,等等。这些英雄身上体现出的都是“爱”,关爱他人,不惜牺牲自己。这才真正完成了对战争英雄的塑造。这也是影片所传达出的 英雄主义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战争与和平:反思的尴尬
影片留给人们思索的东西有很多:
1、公平的尴尬
影片涉及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和平时期三个阶段,就故事结构而言,解放战争是整个故事开篇,是造成谷子地们悲剧的缘起,也是剧情发展必不可少的铺垫。但从电影语言的角度看,影片的叙述啰嗦了些,确乎让这一段沦为了特技的卖弄,对人物缺乏更深层的刻画。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谷子地与连队其他人之间的兄弟情谊。所以,当谷子地为英雄正名而遭遇了到底是为英雄正名才能为自己正名呢,还是为自己正名才能为英雄正名的尴尬(这颇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时,就难免有更多的是为了个人的尊严,而非整个连队荣誉的错觉或歧义。当然,这种尴尬也并非都是影片技术层面的原因造成的,还有更深广的社会历史原因,然而更大的尴尬在于:谷子地穷尽生命追寻的公平真的公平吗?谷子地们是得到了公平,更多的无名英雄呢?真的是一个“公平”的典型掩盖了九十九个不公平吗?
2、谁委屈了英雄
战争中的牺牲都是不可避免的吗?影片似乎在告诉人们,是有人有意要让九连牺牲的。因为战争的规则是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一个建制不全的连队的牺牲能换来大部队的突围,这于战争而言就是最人道的了。但影片在此的漏洞太多。谷子地因为枪杀俘虏被关了禁闭,但关禁闭是否可看做是处理前的一种临时安置措施,而让他带队去送死才是终极处置呢?至少我当时就有这种感觉。谁知偏偏只有他大难不死,所以既没人来找他们,也没人为他们留下证明。如果有心,当时要证明他们的牺牲应该不是很难的吧?是谁委屈了英雄?这应该是影片无法回避的问题,但观众得到的却是诸如时间太长,文件太多,形势骤变之类的解释,并且是轻描淡写。就算刘团长后来也牺牲了,如小梁子所说“他一直有愧”,他就没有过为他们说话、为他们正名的机会?他可是升了副师长才牺牲的啊!所以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好像这既不能怨国民党反动派,也与日本鬼子无关,究竟该怨谁呢?因此,故事的逻辑性还存在疑问。所以影片只有草草了事,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因为不能让这事延续到反右、大跃进、文革吧,那就讲不完了。谷子地为战友正名这个文戏、主线几乎没有矛盾与对立面,因为中国的传统中好人大概是不能成为阻碍的。
3、《集结号》号称是一部商业电影,作为商业电影究竟是迎合观众重要还是艺术性重要
冯小刚自称这是“一部媚内的电影,讲述受委屈的英雄的主旋律故事”。为何“媚内”,当然是为票房《集结号》大量运用好莱坞电影的诸多元素,尽量使情节结构中国化,表现善有善报的传统观念来招徕观众,应该说是成功了。然而,艺术的生命是什么?票房真的能说明一切吗?
[关键词]冯小刚 《集结号》 正名
有人说,冯小刚是创作战争题材电影的大腕,但我只看过他的这部《集结号》。我感觉冯小刚所追求的并不是“再现”战争,也不是“表现”,他更注重“发现”,力图挖掘和发现战争留给人们的一些别的东西。冯小刚的战争影片是在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大前提下,更多地传达出他对战争的一种哲学思辨。
一、名与实: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集结号》根据杨金远小说《官司》改编,冯小刚没有着重炮火纷飞的战争场景,尽管开篇有长达十分多钟的由特技、音响和道具的现代技术运用的残酷的战争场面,但整个影片却重在刻画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兄弟情。影片使人关注的不是为四十七个兄弟牺牲值不值,“关键在于他们的牺牲不能是无意义的,不能得不到正名。谷子地坚持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不能让他的47个弟兄不明不白地死,要为他们正名,他们要得到一个承认。这些都跟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不违背。”
中国传统是非常重视“名”的。“雁过留声,人死留名”;有理想有抱负就得“扬名立万”;“死而不亡者寿”。名,体现了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的价值。对于在战争中死难的战士,他们的光荣与梦想往往是活着的人来实现的。活着的人如何对待他们,便成为了一个社会道德问题。影片中一再提到;像谷子地的情况,光写信的,全国有十几万。影片结尾有一个全景就是:一个烈士墓地,树立着无数的木板式墓碑,纵横交错,一望无际。因而,谷子地所做的。也可看成是追求社会公平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也是顺时顺势的。
要为英雄正名,道路何其艰难。谷子地凭的是什么?他出身贱微,没有文化,却有“良心”,执着而坚定。当然。也因为他们代表的是胜利的一方。那么,谷子地的目的是什么?是公平。尽管“胜利者是不被谴责的”,但列宁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哲学家们认为世上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无论怎样公平的社会,总会存在有不公平。正因如此,谷子地的行为才更有价值:人人都努力追求社会的公平,不能因为存在有不公平,就停止奋斗,多一点公平和少一点公平都无所谓。观众必然会有疑问:像谷子地这样的事都得到了公平吗?
逝者已矣,名对于他们已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了,而为他们扬名、正名,则既是政治、时势的权术,更是生者的一种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人生几何?对“死”当歌!更何况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英雄。影片不但是从另一个视野描写了战争,更在弘扬时代主旋律上有较深度的开掘。
关于影片的大团圆结局,冯小刚解释说是“顺着观众的心气走的”,“其实我是照顾自己,因为我是这么想的。我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当40多个弟兄日后终于被发现的时候,谷子地的那种心情。我不愿意看到当他死的时候,也没有看到结果。所以我照顾了自己的想法,而我的想法又和普通观众的想法很接近。”
二、残酷与柔情:英雄主义的人文精神
战争是残酷的,正是因为这种残酷,造就出了许许多多的平民英雄。以往战争题材的影片或侧重智慧和计谋,或表现英勇与壮烈,或二者兼而有之。冯小刚一方面想表现出这种残酷,另一方面又理想化地处理成,四十七个人的尸体都被集中到了一个坑道里。说冯小刚是理想化的,是因为这是一场惨烈的阻击战,活着的人似乎要先关注死人,这不合情理。当然,这不能不说,体现了冯小刚在战争片中的人文情怀。片中到处散布着这样一种情怀:带血的留着空字的家书,临死也不肯多用绷带留给活着的人,为掩护战友而牺牲自己,想念家乡、父母、妻儿老小……等等。
《集结号》是一部英雄的神话。效死疆场的烈士自不必说,如瘸腿守陵的司号兵小梁子,为烈士正名不遗余力的谷子地、赵二斗等也都是真正的英雄。他们都有对敌人的残酷和对战友的侠骨柔情,影片在这一方面是把握得比较好的,没有使这些英雄沦为杀人或战争机器,我觉得这很重要。
谷子地有时显得暴烈:他在前指导员被炸成两截时不肯接受敌人的投降而下令枪杀俘虏;他在找民政局领导时,因语言不合,会暴跳如雷,踢桌子扔椅子;在当年团长的墓前得知“集结号”的真相时甚至要砸毁墓碑。但这些暴烈似乎都事出有因,也更显血性汉子的阳刚之气。另一方面,他也不乏柔情;他对王金存的另眼相看,对王金存媳妇的安排;对赵二斗的舍身相救等,都体现出他对别人的真诚与古道热肠。能如此待人者其心必善,其情必深。那么这样的人会去打仗杀人必定有情可缘。这种英雄主义的人文精神是以往战争片中所少有的,尽管这还不足以解释战争的合理性,也是影片难能可贵之处了。
小梁子的戏并不多,然而却给人很深的印象。他只出现了三次:除了最后一次是授勋外,一次是团长给谷子地下达阻击任务时,团长让他把自己特意留着的两包香烟拿出来给谷子地。再出现时,已经到了解放后,谷子地终于找到了能为自己证明的团长。团长却已长眠在烈士陵园,而小梁子则是陵园看守人。他拖着战争中打残的跛腿,解说自己为何当了看陵人,当谷子地从他口中得知集结号的真相而暴怒时,他声泪俱下极力维护着已经牺牲了的首长,甚至甘愿代人受过。这种忠诚,这种情感,不仅是当今社会所缺少的,也是许多没有过战争经历的人难以理解的。
王金存这个人物是一个比较俗套的典型。从刚开始的一上战场就吓得尿裤子。到最后的壮烈牺牲,这样的人物、情节都低似曾相识。影片中他是鹤立鸡群的“文化人”,不但自己每天给家里的母亲和媳妇写信,还帮战友代写家书。但作为指导员,实在看不出他的才干与作为。其作用有三:首先他是一个平民英雄的代表。没有人生来不怕死,也没有人天生会打仗。“见点血就好”,血与火、生与死摆在面前的时候方显出英雄本色。其次,他又是一个“投笔从戎”的类型人物,尽管影片并没暗示他的学历出身。其三,是创作者们表现人文情怀的一根线。战友们对故乡、亲人的情怀,他成了最主要的诱发者、集散地。
赵二斗是影片及影片主人公的救星。正名其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九连还有谷子地,而谷子地能为英雄正名却全靠赵二斗。从影片的思想内容看,赵二斗是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帮助他人的楷模,而从故事的结构与进程看,他又是个穿针引线、必不可少的人物。
其他如:排长焦大鹏是全连最勇敢的战士,却在牺牲前撒谎说:我听到集结号了。目的是不愿九连全都牺牲了,给弟兄们留条活路。神枪手李茂盛为团长从死尸身上找表而被敌人打死了,等等。这些英雄身上体现出的都是“爱”,关爱他人,不惜牺牲自己。这才真正完成了对战争英雄的塑造。这也是影片所传达出的 英雄主义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战争与和平:反思的尴尬
影片留给人们思索的东西有很多:
1、公平的尴尬
影片涉及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和平时期三个阶段,就故事结构而言,解放战争是整个故事开篇,是造成谷子地们悲剧的缘起,也是剧情发展必不可少的铺垫。但从电影语言的角度看,影片的叙述啰嗦了些,确乎让这一段沦为了特技的卖弄,对人物缺乏更深层的刻画。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谷子地与连队其他人之间的兄弟情谊。所以,当谷子地为英雄正名而遭遇了到底是为英雄正名才能为自己正名呢,还是为自己正名才能为英雄正名的尴尬(这颇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时,就难免有更多的是为了个人的尊严,而非整个连队荣誉的错觉或歧义。当然,这种尴尬也并非都是影片技术层面的原因造成的,还有更深广的社会历史原因,然而更大的尴尬在于:谷子地穷尽生命追寻的公平真的公平吗?谷子地们是得到了公平,更多的无名英雄呢?真的是一个“公平”的典型掩盖了九十九个不公平吗?
2、谁委屈了英雄
战争中的牺牲都是不可避免的吗?影片似乎在告诉人们,是有人有意要让九连牺牲的。因为战争的规则是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一个建制不全的连队的牺牲能换来大部队的突围,这于战争而言就是最人道的了。但影片在此的漏洞太多。谷子地因为枪杀俘虏被关了禁闭,但关禁闭是否可看做是处理前的一种临时安置措施,而让他带队去送死才是终极处置呢?至少我当时就有这种感觉。谁知偏偏只有他大难不死,所以既没人来找他们,也没人为他们留下证明。如果有心,当时要证明他们的牺牲应该不是很难的吧?是谁委屈了英雄?这应该是影片无法回避的问题,但观众得到的却是诸如时间太长,文件太多,形势骤变之类的解释,并且是轻描淡写。就算刘团长后来也牺牲了,如小梁子所说“他一直有愧”,他就没有过为他们说话、为他们正名的机会?他可是升了副师长才牺牲的啊!所以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好像这既不能怨国民党反动派,也与日本鬼子无关,究竟该怨谁呢?因此,故事的逻辑性还存在疑问。所以影片只有草草了事,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因为不能让这事延续到反右、大跃进、文革吧,那就讲不完了。谷子地为战友正名这个文戏、主线几乎没有矛盾与对立面,因为中国的传统中好人大概是不能成为阻碍的。
3、《集结号》号称是一部商业电影,作为商业电影究竟是迎合观众重要还是艺术性重要
冯小刚自称这是“一部媚内的电影,讲述受委屈的英雄的主旋律故事”。为何“媚内”,当然是为票房《集结号》大量运用好莱坞电影的诸多元素,尽量使情节结构中国化,表现善有善报的传统观念来招徕观众,应该说是成功了。然而,艺术的生命是什么?票房真的能说明一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