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机械类特别是机械加工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学习及今后的实践应用。为此,根据我在学院多年的该课程教学实践,从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授课时注意课程脉络设置,善于归纳总结;实践环节上,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采用多种考试方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键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方法;实验;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031-02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我院机械加工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全新的知识体系,术语概念多,内容涉及面广,难理解,且又缺乏严格的逻辑性。学生感到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内容繁杂零散抓不住要点,再加上技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基础较差,本课程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内容,探讨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我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认为主要原因有几方面因素:1、课程自身性质;2、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以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3、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针对以上原因,我在任教中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搞好新课导入,培养学习兴趣
老师讲的第一堂课给学生的印象最为深刻。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该课程的入门教育。也就是说一定要上好绪论课。在绪论课上除了向学生阐明该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之外,还要讲述相关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让学生有新奇、好奇、求知之感,多讲些新型金属材料的实际应用。如金属的超塑性成功应用于宇航员的座椅等。在讲授一些抽象的概念时,最好先能举出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例子,然后设疑,让学生思考,最后记住这个例子来理解和记忆概念。
此外,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多思、勤思、善思的习惯。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生疑-质疑-释疑”的良性循环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 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教师解释后取得的效果就很明显。如在学习金属的力学性能时,可提出疑问“为什么弹簧秤在称量超出其量程范围就会损坏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解释金属的力学性能,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多动脑,多尝试。
2 注意课程脉络设置,善于归纳总结
抓住本课程“工艺-组织-性能”这一主线,从而建立起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其内在规律,使其条理化,逻辑化。例如,“钢的热处理”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这四把“火”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他们相互之间特别容易混淆。每一把“火”的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和组织的变化相互之间容易发生干扰,加热温度范围、保温时间长短、冷却速度快慢直接决定着热处理材料的组织变化,而组织变化又影响着材料的性能。因此,在讲授每把“火”时,始终抓住“工艺-目的-组织-性能”这条线。在这章学完后,再将这几方面进行全面横向比较和总结。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
在上课前,留出几分钟时间学生共同回忆一下上节课的要点,加强反复强化记忆。针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比较差的现象,在每章讲授结束后,应留出课时上好小结课。帮助学生理出思路,把书读薄。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 增加直观教学,增强感性认识
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具的直观教学,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物化便于理解。在讲授金属晶体结构时,展示各种晶格、晶胞模型,用视觉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大脑处于活跃状态,从而轻松掌握了抽象的晶格、晶胞的概念。另外,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电化教学图声并茂、形象直观,既能对视觉产生冲击,又能唤起听觉,从而成为了当今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这样把教师枯燥无味的讲授变成生动有趣的主动获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典型的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时,让学生单凭想象来理解发生在微观世界三维空间中的例子运动变化是十分困难的。如利用多媒体做出3Dmax三维动画,将难以讲清楚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立体地表现出来,达到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难以取得的教学效果。
4 注重实验教学环节
金属材料学课程既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时较紧张的情况下,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情况,实验由原来的6个学时3个实验,增加到10个学时5个实验。同时,又对实验的内容进行了重新设置。过去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着实验方法单一、验证实验多、学生自主性实验少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改革,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比如,教师给出实际的工程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实验设计、选材,到工艺制定,到最后性能测试。此外,学生也可以在实习工厂参与实习教师的科研生产活动,做基础性分析性实验(热处理、表面处理、拉伸试验等等)。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综合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学结合)。
5 注重平时训练,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以往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是单纯地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训练和知识积累,考前拼命死记,考试只求及格,考后知识全忘。这种考试方法既不能够真正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不能够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应当把平时训练、课堂答疑、实际操作等加入到考核范围之中。为促使学生高度重视本课各章节重点内容的掌握,在考评学生成绩时,采用了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实验技能综合评定的方法来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将期末考试分为三个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三次实验成绩共占总成绩的10%,在讲完钢的热处理后安排一次热处理工艺选择大作业、讲完金属材料内容后安排一次材料选择大作业,两次大作业各占总成绩的10%共20分,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其余10%根据平时作业情况、上课出勤情况、课堂提问情况酌情确定。通过这种考评方式,真正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 胡志豪.金属材料热处理教学实践探讨[J].实验实训, 2005(7): 13.
【关键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方法;实验;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031-02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我院机械加工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全新的知识体系,术语概念多,内容涉及面广,难理解,且又缺乏严格的逻辑性。学生感到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内容繁杂零散抓不住要点,再加上技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基础较差,本课程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内容,探讨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我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认为主要原因有几方面因素:1、课程自身性质;2、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以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3、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针对以上原因,我在任教中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搞好新课导入,培养学习兴趣
老师讲的第一堂课给学生的印象最为深刻。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该课程的入门教育。也就是说一定要上好绪论课。在绪论课上除了向学生阐明该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之外,还要讲述相关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让学生有新奇、好奇、求知之感,多讲些新型金属材料的实际应用。如金属的超塑性成功应用于宇航员的座椅等。在讲授一些抽象的概念时,最好先能举出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例子,然后设疑,让学生思考,最后记住这个例子来理解和记忆概念。
此外,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多思、勤思、善思的习惯。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生疑-质疑-释疑”的良性循环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 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教师解释后取得的效果就很明显。如在学习金属的力学性能时,可提出疑问“为什么弹簧秤在称量超出其量程范围就会损坏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解释金属的力学性能,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多动脑,多尝试。
2 注意课程脉络设置,善于归纳总结
抓住本课程“工艺-组织-性能”这一主线,从而建立起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其内在规律,使其条理化,逻辑化。例如,“钢的热处理”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这四把“火”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他们相互之间特别容易混淆。每一把“火”的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和组织的变化相互之间容易发生干扰,加热温度范围、保温时间长短、冷却速度快慢直接决定着热处理材料的组织变化,而组织变化又影响着材料的性能。因此,在讲授每把“火”时,始终抓住“工艺-目的-组织-性能”这条线。在这章学完后,再将这几方面进行全面横向比较和总结。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
在上课前,留出几分钟时间学生共同回忆一下上节课的要点,加强反复强化记忆。针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比较差的现象,在每章讲授结束后,应留出课时上好小结课。帮助学生理出思路,把书读薄。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 增加直观教学,增强感性认识
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具的直观教学,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物化便于理解。在讲授金属晶体结构时,展示各种晶格、晶胞模型,用视觉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大脑处于活跃状态,从而轻松掌握了抽象的晶格、晶胞的概念。另外,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电化教学图声并茂、形象直观,既能对视觉产生冲击,又能唤起听觉,从而成为了当今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这样把教师枯燥无味的讲授变成生动有趣的主动获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典型的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时,让学生单凭想象来理解发生在微观世界三维空间中的例子运动变化是十分困难的。如利用多媒体做出3Dmax三维动画,将难以讲清楚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立体地表现出来,达到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难以取得的教学效果。
4 注重实验教学环节
金属材料学课程既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时较紧张的情况下,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情况,实验由原来的6个学时3个实验,增加到10个学时5个实验。同时,又对实验的内容进行了重新设置。过去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着实验方法单一、验证实验多、学生自主性实验少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改革,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比如,教师给出实际的工程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实验设计、选材,到工艺制定,到最后性能测试。此外,学生也可以在实习工厂参与实习教师的科研生产活动,做基础性分析性实验(热处理、表面处理、拉伸试验等等)。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综合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学结合)。
5 注重平时训练,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以往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是单纯地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训练和知识积累,考前拼命死记,考试只求及格,考后知识全忘。这种考试方法既不能够真正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不能够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应当把平时训练、课堂答疑、实际操作等加入到考核范围之中。为促使学生高度重视本课各章节重点内容的掌握,在考评学生成绩时,采用了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实验技能综合评定的方法来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将期末考试分为三个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三次实验成绩共占总成绩的10%,在讲完钢的热处理后安排一次热处理工艺选择大作业、讲完金属材料内容后安排一次材料选择大作业,两次大作业各占总成绩的10%共20分,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其余10%根据平时作业情况、上课出勤情况、课堂提问情况酌情确定。通过这种考评方式,真正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 胡志豪.金属材料热处理教学实践探讨[J].实验实训, 2005(7):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