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培养学困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本人结合自己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困生
积极健康
生活态度
对中学生来说,积极的生活态度表现在热爱学习,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对生活热爱,自尊自重,有强烈的责任心等等。相反,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以下症状,如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失眠、逃避、恐惧、烦躁和过多的内疚自责等。说明已经出现困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怎样使学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提到学困生,无不摇头叹息,说他们是“孺子不可教”,
“朽木不可雕”。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教师们换个角度,放弃门缝里看人的偏见,就会欣喜地发现学困生并非不可救药,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心态,对学困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志向、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作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并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随时比较和修正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克制约束不良心态的滋生发展,用教师美好的灵悟、理智来塑造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使学困生领悟到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对“我”的进步寄予很大的希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后进生转变思想,鼓足勇气,直面现实,积极向上,鼓励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学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教师的情感理智融入他们的心田,并能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二、家访谈心
家访就是深入学生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所受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的过程,也是老师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的过程。通过家访,我们发现,有的学困生在班上寡言少语,不大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在家却异常活跃,性格开朗有的学困生在校内表现积极主动,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深受师生的喜爱,而在家则表现得极为自私、懒惰,不愿为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学困生经过家庭离散的打击,性格大多孤僻、敏感,长期压抑的生活氛围更使其心理日趋失衡,学习生活受到影响,对家庭的失望,对父母的仇视恶化为对整个社会的漠然和敌视等等。针对种种情况,教师的谈心必不可少,或是对其有关人生的畅谈点拨,或是对其平时言行举止的宽容,或是对其生活上的嘘寒问暖,或是对其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等等,使这些孩子感到来自老师的温暖,明白自己没有被抛弃、被遗忘,有人在关心自己。教师通过这样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身人格上的包容和生活真理,帮助他们形成真确的人生观念、健康的心理。当然,教育者要及时地把以上家访、谈心的情况做好记录,以便比较教育过程中的前后变化。
三、开设讲座
人的行为总是在心理支配下的行动,结合学困生实际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心理发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如:开学时进行“首因效应与成功”、“目标、进取、成功”、“成就感与成功”等专题讲座,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立下壮志学习中,介绍预习、听讲、作业、复习等学习心理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悲观气馁时,进行“挫折、容忍、成功”等讲座,教导他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取得新成就,当班级出现许多小团体,影响集体团结时,可作“小团体与集体”的讲座,教育他们处理好小团体与班集体的关系,关心班集体,同学问团结友爱,鼓励同学之间大胆交往,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还可以作些有关心理咨询的知识讲座,帮助他们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和实质,以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引导他们大胆地进行心理咨询,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四、开展咨询
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可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这里要求咨询员以平等、热情、友善、诚恳的态度关心咨询者,给咨询者以安全感、亲切感与信任感。
五、宽容忍让,塑造美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对学困生的宽容是指教师能客观认识与处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宽容不是迁就,教师对学困生的宽容态度是使教师赢得学生尊敬的重要感情基础。学困生是发展的,并在发展中成长,不可能没有缺点,不可能没有过失,有的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犯了错误,就横眉怒目、厉声训斥,或反唇相讥、挖苦嘲弄。简而言之,就是难以宽容学生的过失。有的学困生尽管在教师的批评、体罚下,口头检查了自己的错误,但从根本上讲没有得到教育,反而对教师或敬而远之,或退避三舍,有时甚至嫉恨教师。因此对学生缺乏宽容忍让的教师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真正情感关系的。教师应该认识到一定的宽容忍让比直接训斥更能感化学生,使学生接受教育。即令是学生当面顶撞或表现出一些有辱自己身份的行为,也应不失长者风度,仍心平气和去说服教育,这样才可能使他们形成一种内疚感和自责感,从而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接受教师的批评与教育。
实践证明,作为一名老师,能运用好心理科学这个有力武器,去教育、管理好每一位学困生,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适应高风险、快节奏、强竞争的环境,使之成为心理健全、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困生
积极健康
生活态度
对中学生来说,积极的生活态度表现在热爱学习,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对生活热爱,自尊自重,有强烈的责任心等等。相反,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以下症状,如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失眠、逃避、恐惧、烦躁和过多的内疚自责等。说明已经出现困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怎样使学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态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提到学困生,无不摇头叹息,说他们是“孺子不可教”,
“朽木不可雕”。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教师们换个角度,放弃门缝里看人的偏见,就会欣喜地发现学困生并非不可救药,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心态,对学困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志向、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作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并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随时比较和修正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克制约束不良心态的滋生发展,用教师美好的灵悟、理智来塑造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使学困生领悟到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对“我”的进步寄予很大的希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后进生转变思想,鼓足勇气,直面现实,积极向上,鼓励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学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教师的情感理智融入他们的心田,并能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二、家访谈心
家访就是深入学生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所受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的过程,也是老师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的过程。通过家访,我们发现,有的学困生在班上寡言少语,不大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在家却异常活跃,性格开朗有的学困生在校内表现积极主动,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深受师生的喜爱,而在家则表现得极为自私、懒惰,不愿为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学困生经过家庭离散的打击,性格大多孤僻、敏感,长期压抑的生活氛围更使其心理日趋失衡,学习生活受到影响,对家庭的失望,对父母的仇视恶化为对整个社会的漠然和敌视等等。针对种种情况,教师的谈心必不可少,或是对其有关人生的畅谈点拨,或是对其平时言行举止的宽容,或是对其生活上的嘘寒问暖,或是对其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等等,使这些孩子感到来自老师的温暖,明白自己没有被抛弃、被遗忘,有人在关心自己。教师通过这样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身人格上的包容和生活真理,帮助他们形成真确的人生观念、健康的心理。当然,教育者要及时地把以上家访、谈心的情况做好记录,以便比较教育过程中的前后变化。
三、开设讲座
人的行为总是在心理支配下的行动,结合学困生实际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心理发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如:开学时进行“首因效应与成功”、“目标、进取、成功”、“成就感与成功”等专题讲座,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立下壮志学习中,介绍预习、听讲、作业、复习等学习心理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悲观气馁时,进行“挫折、容忍、成功”等讲座,教导他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取得新成就,当班级出现许多小团体,影响集体团结时,可作“小团体与集体”的讲座,教育他们处理好小团体与班集体的关系,关心班集体,同学问团结友爱,鼓励同学之间大胆交往,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还可以作些有关心理咨询的知识讲座,帮助他们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和实质,以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引导他们大胆地进行心理咨询,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四、开展咨询
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可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这里要求咨询员以平等、热情、友善、诚恳的态度关心咨询者,给咨询者以安全感、亲切感与信任感。
五、宽容忍让,塑造美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对学困生的宽容是指教师能客观认识与处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宽容不是迁就,教师对学困生的宽容态度是使教师赢得学生尊敬的重要感情基础。学困生是发展的,并在发展中成长,不可能没有缺点,不可能没有过失,有的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犯了错误,就横眉怒目、厉声训斥,或反唇相讥、挖苦嘲弄。简而言之,就是难以宽容学生的过失。有的学困生尽管在教师的批评、体罚下,口头检查了自己的错误,但从根本上讲没有得到教育,反而对教师或敬而远之,或退避三舍,有时甚至嫉恨教师。因此对学生缺乏宽容忍让的教师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真正情感关系的。教师应该认识到一定的宽容忍让比直接训斥更能感化学生,使学生接受教育。即令是学生当面顶撞或表现出一些有辱自己身份的行为,也应不失长者风度,仍心平气和去说服教育,这样才可能使他们形成一种内疚感和自责感,从而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接受教师的批评与教育。
实践证明,作为一名老师,能运用好心理科学这个有力武器,去教育、管理好每一位学困生,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适应高风险、快节奏、强竞争的环境,使之成为心理健全、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