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阐述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行常规病灶区段清除术治疗,观察组行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感染率为0、乳房肿胀率4%、乳头凹陷率0、美观性满意度96%、复发率4%。对照组有效率76%、感染率为4%、乳房肿胀率8%、乳头凹陷率16%、美观性满意度60%、复发率24%。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疼痛(3.41±0.15)分,对照组疼痛(3.95±0.29)分,两组数据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行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有效率高,并发症少,且可有效改善乳房外形的美观度,降低复发率,使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区段切除术;随意皮瓣转移术;复发率
前言:乳腺炎为女性常见病,以发病时期的不同作为划分依据,可将其分为哺乳期乳腺炎、非哺乳期乳腺炎两种,后者多见于绝经期、老年期、青春期及婴儿期。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显著提升。发病后,患者通常可感乳房胀痛,且可见发热、肿块等症状。确诊后,立即给予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情进展。为改善疾病的临床疗效,本文于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隨机选取50例作为样本,阐述了疾病的治疗方法,并观察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抽签法随机分组,观察组年龄(43.25±25.18)岁,病程(8.47±2.10)d。对照组年龄(44.87±24.16)岁,病程(9.14±2.48)d。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理诊断)。(2)患者无手术禁忌症。(3)术前已签署知情同意书。(4)分组方式已经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病灶区段清除术治疗,方法如下:(1)术前采用MRI定位术区,明确病灶大小。(2)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根据病灶位置选择切口。(3)切除局部破溃皮肤,清除炎症及坏死病灶。(4)术后周围腺体组织给予填充缝合,残腔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残腔大者,应给予引流管。(5)病灶部位伴感染者,术后给予甲硝唑静脉滴注。
观察组行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1)病灶区段切除术:与对照组一致。(2)随意皮瓣转移术:采用整形外科随意皮瓣转移术,对创面进行缝合。清除较大病灶后,视皮肤松紧及乳房大小,对残腔周围游离腺体皮瓣进行移位,重新对合,对腺体组织进行缝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情况(包括乳房外形美观性满意度、复发率、疼痛评分3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有效率9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感染率为0、乳房肿胀率4%、乳头凹陷率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预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美观性满意度96%、复发率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疼痛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3:
3 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常规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行病灶区段切除术治疗,可有效切除病灶,抑制病情进展,治疗效果较好。本文研究发现,行常规病灶区段切除术治疗疾病后,患者有效率76%、感染率为4%、乳房肿胀率8%、乳头凹陷率16%、美观性满意度60%、复发率24%。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病灶区段切除术虽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较高,且患者对乳房外形美观性的满意度低,预后有待改善。
为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将随意皮瓣转移术与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应用到了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行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有效率高,并发症少,且可有效改善乳房外形的美观度,降低复发率,使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梅海涛,武煦峰.消痈散结汤加减联合强的松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的疗效及预后观察[J].四川中医,2019,37(02):166-170.
[2]曾辉光.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02):52-53.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区段切除术;随意皮瓣转移术;复发率
前言:乳腺炎为女性常见病,以发病时期的不同作为划分依据,可将其分为哺乳期乳腺炎、非哺乳期乳腺炎两种,后者多见于绝经期、老年期、青春期及婴儿期。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显著提升。发病后,患者通常可感乳房胀痛,且可见发热、肿块等症状。确诊后,立即给予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情进展。为改善疾病的临床疗效,本文于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隨机选取50例作为样本,阐述了疾病的治疗方法,并观察了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抽签法随机分组,观察组年龄(43.25±25.18)岁,病程(8.47±2.10)d。对照组年龄(44.87±24.16)岁,病程(9.14±2.48)d。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理诊断)。(2)患者无手术禁忌症。(3)术前已签署知情同意书。(4)分组方式已经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病灶区段清除术治疗,方法如下:(1)术前采用MRI定位术区,明确病灶大小。(2)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根据病灶位置选择切口。(3)切除局部破溃皮肤,清除炎症及坏死病灶。(4)术后周围腺体组织给予填充缝合,残腔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残腔大者,应给予引流管。(5)病灶部位伴感染者,术后给予甲硝唑静脉滴注。
观察组行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1)病灶区段切除术:与对照组一致。(2)随意皮瓣转移术:采用整形外科随意皮瓣转移术,对创面进行缝合。清除较大病灶后,视皮肤松紧及乳房大小,对残腔周围游离腺体皮瓣进行移位,重新对合,对腺体组织进行缝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情况(包括乳房外形美观性满意度、复发率、疼痛评分3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有效率9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感染率为0、乳房肿胀率4%、乳头凹陷率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预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美观性满意度96%、复发率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疼痛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3:
3 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常规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行病灶区段切除术治疗,可有效切除病灶,抑制病情进展,治疗效果较好。本文研究发现,行常规病灶区段切除术治疗疾病后,患者有效率76%、感染率为4%、乳房肿胀率8%、乳头凹陷率16%、美观性满意度60%、复发率24%。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病灶区段切除术虽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较高,且患者对乳房外形美观性的满意度低,预后有待改善。
为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将随意皮瓣转移术与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应用到了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行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有效率高,并发症少,且可有效改善乳房外形的美观度,降低复发率,使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梅海涛,武煦峰.消痈散结汤加减联合强的松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的疗效及预后观察[J].四川中医,2019,37(02):166-170.
[2]曾辉光.病灶区段切除术联合随意皮瓣转移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0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