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sky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的影响下,单纯的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改变,变成教师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知识。毋庸质疑,课改不仅改变了以前那种了无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教学方式,而且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满堂问”式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学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学生质疑”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异彩纷呈。这些教学模式尤其是后两种都是很抓人眼球、很时髦的教学方式,如果运用得当,无疑会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不是就要“退居二线”,甚至是“退隐江湖”?教师是不是就该摒弃传统的“讲解”的教学方式呢?
  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功。教师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用准确、明晰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合乎逻辑的、生动活泼的讲述,不仅能促使学生紧张地思维,使学生洞开心扉,受到启发、教益,而且能让学生品尝到知识的甘甜,进而萌发探求更多知识的欲望。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经常引用这句话来鞭策学生,警戒学生。殊不知,我们都忽略了前半句,懵懂无知的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领”,他们怎么才能“进门”呢?我认为这样的“领”并非是“满堂灌”,也绝非是“越俎代庖”。当然口若悬河、言不及义就要另当别论。
  
  首先,触“例”才能旁通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课文虽然只是个例子,但它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尤其是典型、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学生就能够触类旁通。语文课堂就是运用这个例子教会学生识字、读书、说话、作文的教练场。例如一篇观点积极向上、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谋篇布局规范的议论文,如果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抓住其心理,对文章结构、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不但会使他们的内心感到震撼,而且能教会学生去独立阅读议论文,甚至能写出简单的议论文。这样的例子细致入微地讲一篇,收获往往就会出人意料。
  议论文《说勤》,课文短小精悍,但非常典型、规范: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中间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结尾总结深化论点。我带着学生细致地分析完之后,随即读了一篇类似的小议论文,学生马上就能找到中心论点,指出所用的论据,并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的。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做了一篇仿写《谈毅力》。写出来的文章虽然有些幼稚,比较肤浅,但从整体上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议论文的写法。
  课文只是个例子,但利用得恰到好处,它就是“成功的秘诀”。
  
  其次,“登堂”才能“入室”
  
  一提到“讲”,人们就会想到滔滔不绝,“讲”就错了吗?就不符合新的教学理念了吗?辩证法告诉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关键要看讲的内容是什么。如果是新知识,学生还一无所知,教师却三言两语带过,学生只会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似懂非懂,他怎么会渴望探求到更多的新知识?而对语文学习至关重要的知识,或者是规律性的东西,教师不精讲,学生怎么能增长语文学习的能力,怎么能很好地落实“双基”?当然,在学生理解范围之内或超出不多的知识或问题则完全可以留给学生。所以必要时要给学生“搭”个稳固的台阶,引领他登上“厅堂”。
  文言文中,翻译句子几乎是每年中考必考的题型,可学生的失分率却非常高。事实上,学生完全可以不丢分或少丢分。我曾经作了一个尝试,在讲每一册的文言文时,我先详细地讲一下翻译的原则:“增、补、删、留、调、意”,再明确“增”即增加;“补”即补出省略成分;“删”即去掉无意义的文言虚词;“留”即保留人命、地名、官职等;“调”即倒装句要恢复正常语序;“意”即比喻句要翻译出本意,然后再作示范。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的翻译都比较准确,对于课外阅读结合注释也能理解大概意思。还有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题型,考察用词的准确性,有点难度,但只要学生明白了答题的方法,它纵然有“七十二般变化”,又能奈学生何?这样的“讲解”是“授人以渔”,怎能说是多余呢?
  与之相反,在该引领的时候不引领,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尴尬。有一位老师在讲《愚公移山》时,问学生,“愚公‘智’吗?”有的学生说“愚公不智,他不但自己受累,还牵连到后代”。教师肯定了他的说法后,并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神话结尾的意义及文章写作的目的,以致后来老师再问“愚公精神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时学生中就出现了“没有意义”的答案。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关键时必要的引领和讲解却“缺席”了,不但让自己很难堪,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杯水,也不是一桶水,而是去探求、去寻找知识的能力。赞科夫也曾说过:“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我想,无论何时,总不能让学生去“闭门造车”吧?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语文教育中的一大变革,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催化剂。但我们因此曲解教师的作用,淡化教师的“引领、讲解”,那必然会导致主轴的偏离。■
其他文献
教学设想 空白,本是一种绘画技法。画家在画中留下空白,欣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去补充那些“空白”,领悟画家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空白地带。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大音稀声,大爱无言,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正是一篇巧妙利用空白艺术的典范作品。本课拟在前课时积累词汇把握线索理解情
X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众多的诗人以其独具的慧眼和敏感的心灵为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传世佳作。精选一些篇目的诗词让学生读、赏,既是对祖国宝贵文学遗产的继承,也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更可以使学生在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优秀的古典诗词有如珍贵的“明前茶”一样,浓缩着诗人对生活特有的敏感睿智,传递着他们独有的人生体
屈原《离骚(节选)》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一句,有“美人”一词,课本①解释为是指楚怀王,本人认为此解不甚妥当。显然这比起人教版2004年前的版本解释为“美好的理想”与“心中的女子”要确切些,因为前者说明了“美人”还是指男子,后者“美好的理想”与“心中”具有“志向”的意味,而“志向”这一词在古代是用来形容男子的,因此可以设想后者的理解是由“男子”这一基本义项生发的意思,而“美人”指的是
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与邓小平的农业第二个飞跃都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农业的首要问题.但二者在发展的基础条件、推进方式、根本动力、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以及最终目标等方面存在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一、进入问题情景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  长期以来的应试倾向已使学生形成一种保守心态,习惯于某一种固定模式的
有人说: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青翠欲滴的绿叶。有了词语的“绿叶”,这棵大树才展现出更蓬勃的生命力,同样,只有与树枝、树干、树根紧密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更加光彩照人。因此,品味赏析记叙文中词语可以从挖掘内涵和寻找美点两个方面着手:挖掘内涵——准确把握“叶”与“枝、干、根”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即联系文章的主旨、人物、作者、上下文等,把握词语的
乡镇成人学校是面向农村成人和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开展教育培训的专门学校.是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提高农村成人和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阵地.是开展农村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