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但教学资源的开发并不是无限度的,首先,引入资源要把握时机,适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动情点;其次,资源的开发要适度,始终围绕教材、扎根课堂、紧系学生,张弛有度;最后,应使用恰当的形式引用资源,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服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开发教学资源 适时 适度 适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一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针对这个问题,我结合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七颗钻石》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用鲜活的生活资源,为语文课堂注入源头活水。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篇童话,它寄寓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这则童话内容浅显,而且学生在小学时就已学过,对课文内容、主题都已了解。因此我在执教时,注重开发教学资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课堂上,在学生整体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水罐几次神奇的变化,并说说每一次“变”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已经找出导致水罐变化的原因是小姑娘和她母亲的爱心行为。本文是一篇歌颂爱的文章。但此时学生对爱的理解仅仅是喊口号式的,比较肤浅,并不真正理解文中所倡导的爱的含义。因此我引入了几则课外材料,以下为教学片断:
师:归根结底,这就是一个爱的故事,小姑娘一次比一次高尚的爱心行动感动了上天,也感动了无数读者。但是,你真正理解爱吗?让我们一起来看几则材料。(PPT出示)
材料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翻译: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材料二:丛飞: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却获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材料三:列夫·托尔斯泰亲自编写《列夫·托尔斯泰启蒙读本》,旨在教育俄国“整整两代的孩子”——“不管沙皇的孩子还是农民的孩子”。
师:根据这几则材料,结合课文,你能说说你对爱的理解吗?
生1:我想爱应该是互相帮助,不是有句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吗?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也会很快乐。
生2:不仅要帮助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且要帮助陌生人,像丛飞一样,无私地捐助那些陌生的失学儿童,这才是真正的爱、博大的爱。
生3:我认为爱是同舟共济,就像在汶川大地震中,大家互相帮助,彼此支撑,共渡难关,解放军战士不顾自身的安危救助受灾群众,还有很多志愿者,大家彼此并不相识,但在灾难面前却紧紧的团结在一起。
生4:这就是博爱。
师:(播放歌曲《大爱》)因为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但是,我们不但要沐浴爱心的温馨,而且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你现在最想把你的爱奉献给谁?……
二
《七颗钻石》蕴含大爱,但在学生的心中,“爱”仅仅是一个口号式的名词,而通过对孟子、丛飞和列夫·托尔斯泰三则材料的探究,学生理解了爱的内涵,同时也体会到这篇文章不仅在颂扬爱,而且在教导人们怎样去爱。这些教学资源的介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掀起了高潮,使整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欣喜之余,反思这次成功的经历,我对开发教学资源的要点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资源引入要适时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说的是做事要讲究把握时机,时机把握得好,获益自然也就大。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教学资源也是如此,什么时候、什么环节用,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案例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材料是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一个补充介绍,按照常规,一般在导入时介绍作者、交代背景,但这样做的话这就只是一则普通的背景材料,对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毫无帮助。因此我把它放到拓展探究环节中出示,学生对托尔斯泰顿时肃然起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而此时歌曲《大爱》的播放更是恰到好处,拨动了学生的感情之弦。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资源的使用也是如此,一定要把握时机,要在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动情点,在学生意犹未尽、处于愤悱状态之时适时引入,这股“活水”方能水到渠成。
(二)资源开发要适度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大胆开发教学资源固然重要,但资源的开发要把握“度”,多元开发而要有“界”,这个“界”便是教材。案例中引入了三则课外材料,时通古今,涵盖中外,但三则材料都是对“大爱”这一主题的阐释和升华,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对教材的适度延伸,它们始终围绕教材、扎根课堂、紧系学生,张弛有度。
语文课堂犹如一道菜肴,教学资源就像调味的盐,没了或少了,感觉淡而无味;多了或乱了,无法入口。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始终应紧紧围绕教材,围绕教学,围绕学生,避免因容量过度、浅尝辄止而导致表层理解、缺乏深度,因偏离文本、标新立异而导致离谱教学、糟蹋名著,因脱离实际、喧宾夺主而导致虚化阅读、转移重心……于漪老师曾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开发,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只有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立足于课堂实际,才能将语文课堂烹调成一道语文味十足的美味佳肴。
(三)资源形式要适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选择适宜的教学资源使用方式尤为重要。案例中,三则材料如果只是作为补充材料用PPT让学生浏览一下,那么它只能在学生脑中增加一些文字碎片。用探究的形式,将三则材料以及课文内容连缀成有机整体,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地阅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资源,是对课堂的拓展,对教材的延伸。因此,它以何种形式运用,始终应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有人说:“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我们应有效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为语文课堂注入源头活水,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绽放智慧的花朵。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开发教学资源 适时 适度 适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一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针对这个问题,我结合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七颗钻石》这篇课文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用鲜活的生活资源,为语文课堂注入源头活水。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篇童话,它寄寓了作者美好的愿望: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这则童话内容浅显,而且学生在小学时就已学过,对课文内容、主题都已了解。因此我在执教时,注重开发教学资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课堂上,在学生整体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水罐几次神奇的变化,并说说每一次“变”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已经找出导致水罐变化的原因是小姑娘和她母亲的爱心行为。本文是一篇歌颂爱的文章。但此时学生对爱的理解仅仅是喊口号式的,比较肤浅,并不真正理解文中所倡导的爱的含义。因此我引入了几则课外材料,以下为教学片断:
师:归根结底,这就是一个爱的故事,小姑娘一次比一次高尚的爱心行动感动了上天,也感动了无数读者。但是,你真正理解爱吗?让我们一起来看几则材料。(PPT出示)
材料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翻译: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材料二:丛飞: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却获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材料三:列夫·托尔斯泰亲自编写《列夫·托尔斯泰启蒙读本》,旨在教育俄国“整整两代的孩子”——“不管沙皇的孩子还是农民的孩子”。
师:根据这几则材料,结合课文,你能说说你对爱的理解吗?
生1:我想爱应该是互相帮助,不是有句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吗?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也会很快乐。
生2:不仅要帮助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且要帮助陌生人,像丛飞一样,无私地捐助那些陌生的失学儿童,这才是真正的爱、博大的爱。
生3:我认为爱是同舟共济,就像在汶川大地震中,大家互相帮助,彼此支撑,共渡难关,解放军战士不顾自身的安危救助受灾群众,还有很多志愿者,大家彼此并不相识,但在灾难面前却紧紧的团结在一起。
生4:这就是博爱。
师:(播放歌曲《大爱》)因为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但是,我们不但要沐浴爱心的温馨,而且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你现在最想把你的爱奉献给谁?……
二
《七颗钻石》蕴含大爱,但在学生的心中,“爱”仅仅是一个口号式的名词,而通过对孟子、丛飞和列夫·托尔斯泰三则材料的探究,学生理解了爱的内涵,同时也体会到这篇文章不仅在颂扬爱,而且在教导人们怎样去爱。这些教学资源的介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掀起了高潮,使整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欣喜之余,反思这次成功的经历,我对开发教学资源的要点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资源引入要适时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说的是做事要讲究把握时机,时机把握得好,获益自然也就大。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教学资源也是如此,什么时候、什么环节用,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案例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材料是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一个补充介绍,按照常规,一般在导入时介绍作者、交代背景,但这样做的话这就只是一则普通的背景材料,对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毫无帮助。因此我把它放到拓展探究环节中出示,学生对托尔斯泰顿时肃然起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而此时歌曲《大爱》的播放更是恰到好处,拨动了学生的感情之弦。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资源的使用也是如此,一定要把握时机,要在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动情点,在学生意犹未尽、处于愤悱状态之时适时引入,这股“活水”方能水到渠成。
(二)资源开发要适度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大胆开发教学资源固然重要,但资源的开发要把握“度”,多元开发而要有“界”,这个“界”便是教材。案例中引入了三则课外材料,时通古今,涵盖中外,但三则材料都是对“大爱”这一主题的阐释和升华,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对教材的适度延伸,它们始终围绕教材、扎根课堂、紧系学生,张弛有度。
语文课堂犹如一道菜肴,教学资源就像调味的盐,没了或少了,感觉淡而无味;多了或乱了,无法入口。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始终应紧紧围绕教材,围绕教学,围绕学生,避免因容量过度、浅尝辄止而导致表层理解、缺乏深度,因偏离文本、标新立异而导致离谱教学、糟蹋名著,因脱离实际、喧宾夺主而导致虚化阅读、转移重心……于漪老师曾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开发,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只有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立足于课堂实际,才能将语文课堂烹调成一道语文味十足的美味佳肴。
(三)资源形式要适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选择适宜的教学资源使用方式尤为重要。案例中,三则材料如果只是作为补充材料用PPT让学生浏览一下,那么它只能在学生脑中增加一些文字碎片。用探究的形式,将三则材料以及课文内容连缀成有机整体,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地阅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资源,是对课堂的拓展,对教材的延伸。因此,它以何种形式运用,始终应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有人说:“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我们应有效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为语文课堂注入源头活水,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绽放智慧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