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类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开发及传播路径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h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杭州孔庙碑林的保护与传承为研究重点,以“商业化推广,保护性发展”为践行宗旨,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考察、访问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针对当前杭州孔庙碑林在保护、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国家政策与文创市场当下形势,对其进行商业化推广分析,并由此实现保护性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杭州孔庙碑林;商业化推广;保护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上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意指让文物与时俱进、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将文物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使其反映热点问题,才能让文物真正体现价值。
  杭州孔庙碑林不仅具有深刻的史学风采,而且见证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是活化思政教育的优质平台。然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仍制约其历史人文意蕴与思政教育价值的发挥。本文在梳理痛点的基础上,尝试从商业化开发及传播路径入手,提出新时代背景下有关碑林保护利用及开发的解决方案。
  1 杭州孔庙碑林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碑林发展实力受限,竞争力较同行匮乏
  下文试比较杭州孔庙碑林与中国四大碑林的陕西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从历史跨度、碑文数量、碑文记载内容、碑林布局规划等视角,剖析杭州孔庙碑林亟待改善和提升之处。
  从历史跨度和碑文数量来看,陕西西安碑林建于北宋 哲宗元祐二年(1087),收藏从汉代到近代的碑石、墓志4000余方,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书法艺术宝库。曲阜孔庙碑林保存汉代以来碑刻数千方。与上述碑林相较,杭州孔庙碑林收录的碑石年代间隔短,碑石数量也不及曲阜孔庙碑林一半。
  从碑文记载内容来看,陕西西安碑林为“馆庙合一”现代化博物馆,融汇以祭祀为主的“庙”与以儒学为主的“学”两种模式。曲阜孔庙碑林不仅记载了元、明、清三个朝代600余年的科举制度,也涵盖了极为丰富的真、草、隶、篆四体书法艺术形式。而杭州孔庙碑林主要记述南宋和清朝杭州及周边城镇的人文经济发展历史,在名家法帖的品种上远逊于陕西西安碑林,也不如曲阜孔庙碑林内容翔实。
  从布局规划设计来看,陕西西安碑林保存明清古建筑群风格,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层次分明,不仅保留了更为浓厚的历史感,也让参观者对碑林内部结构一目了然。曲阜孔庙碑林以“庙”的祭祀空间作为整体建筑群落核心,与内庭空间为次中心所产生的位置关系,构成两组不同功能的院落空间形式,左右对称,布局严谨。而杭州孔庙碑林布局规划则较为散乱,部分人造设计规划与孔庙折射的伦理特性和儒家思想显得格格不入。
  1.2 碑石记载残缺不齐,风化剥蚀严重
  历经风霜雨雪,原本记载历史事迹的碑石出现了日益腐蚀与朽烂的问题,大多已模糊难识。氧气、酸性气体、湿气、盐分、微生物和灰尘等对碑石的侵蚀,使碑面风化与剥蚀格外严重,笔画泐损,多字漫灭(图1)。这不仅破坏了碑林的美观性与完整性,也极大影响了游客与历史工作者对碑文内容与意义的深入研究。部分碑石放置室外,裸露于空气中,且缺少与游客间必要的物理距离,无疑更加剧了碑石的腐蚀速度(图2)。
  在此层面上,陕西西安碑林采取的保护措施尤其值得借鉴。为保护碑刻,陕西西安碑林一方面安装大量防止游客触摸碑刻的栅栏,另一方面采用大量玻璃罩封护措施,双管齐下既规避了摩擦、触摸等人为破坏的风险,又减缓了光照、风力侵蚀和雨水冲刷等自然腐蚀的速度。
  1.3 碑文内容晦涩艰深,缺乏知识普及
  碑林是认知门槛较高、难以快速领会的游览景观。民众思想素质、理论教养、认识水平的欠缺,往往对碑文内容与书法表现形式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兴致不高,更遑论探讨其中的历史人文意蕴与思政教育价值。
  一方面,杭州孔庙碑林的碑帖摆放看似有强烈的层次感,但实则并未将参观展览主体—游客摆在核心位置。将不同著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混为一谈,过于追求碑帖自身形状和整体视觉效果,实则增加了观众对碑文的理解难度。另外,杭州孔庙碑林目前的展览陈列并未与大量现代科学技术相匹配,观众自然而然地将自身与碑林割裂成两个毫不相干的个体,缺乏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对历史意蕴与思政价值的认知也不尽如人意。
  2 相关解决方案
  2.1 打造文化符号,铸造中国品牌
  不断向广大民众普及和推介碑林文化知识,是保证其在年轻一代传承的首要任务,而碑林文化传播效果的实现需要在细分受众基础上实现。由于“分众化”特征在受众市场日益显著,碑林文化的符号创造需要更有针对性。基于碑林文化的小众性与疏离感,笔者将其初步定位为以下四类:一是熟悉并对碑林文化感兴趣;二是熟悉但无感于碑林文化;三是不熟悉并无感于碑林文化;四是不熟悉但对碑林文化感兴趣。
  划分受众后,笔者对杭州孔庙碑林进行针对性IP开发的试行方案探讨。针对第一类受众,相关衍生产品与形象需还原并保持碑林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具体表现形式可为名家字帖、文书史料等,具体宣传内容可着眼历史纵向深度。针对第二与第三类受众,IP开发需具有趣味性和亲民感,如用杭州圣因寺贯休十六罗汉形象制作的图画集等,更多利用青年群体网络集聚平台对碑林文化进行趣味性宣传,在不破坏遗迹的前提下衍生碑林周边,并盡可能创造网红打卡点。针对第四类受众,碑林文化传播需具有由浅入深的特点,起到对受众在该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
  下文运用特定的符号学方法(DIMT模式)分析杭州孔庙碑林的符号使用及其意义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其历史人文意蕴与思政教育价值(表1)。
  基于DIMT模式,其IP开发应具有“言”“象”“意” “道”四个层次的覆盖与升级过程,并主动对受众(尤其是二、三类)进行宣传投放。在“言”的层面,尽可能使传播语态年轻化,以达到扩大目标受众范围的效果。“叫卖”式宣传不仅能起到降低入门门槛的作用,还能吸引更多受众融入目标文化圈。在“道”的层面,应实现地方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丰富其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IP的逐渐升级意味着不同分类的受众需求都能获得满足,从而产生高强度的用户黏性。   2.2 举办线下活动,寻求合作发展
  作为知名度较弱的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孔庙碑林打破“沉默”的最佳途径是及时寻求合作共赢之路。如与西湖景区其他景点进行“捆绑销售”,不定期推出学习碑林文化获取景点入场券的活动,调动市场主体兴趣,制造“碑林热”的流行符号。同时,杭州孔庙碑林文物保护单位还可与篆刻行业、服饰行业与影视行业联手,推出碑林联名国潮产品、投放碑林推广视频,实现云浏览、云体验和文化宣传和文创产品的推广,从而获得更多流量。
  考虑到现在的文创产品内容类型普遍同质化,产业理念过于功利化,笔者认为杭州孔庙碑林经营的是创意,而非单纯售卖产品;其最终目的是更好修缮和保护文物,而非实现商业化。因此,结合西泠印社影响力与杭州亚运会的时事热点,笔者对杭州孔庙碑林提出两套宣传方案。
  2.2.1 与西泠印社联名
  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印学、书画研究民间艺术团体。基于此,相关文化机构制作文创产品时应充分考虑杭州孔庙碑林中碑文拓印与西泠印社中字体篆刻的高度黏合性。诸如以杭州孔庙碑林十六罗汉像为主体内容制成一系列纪念刻章,印章主干部分为碑石形状,印章底部延续西泠印社印章风格,从而组成极具文化气息的代表性文创产品。
  2.2.2 与亚运会联名
  适逢亚运会,相关部门可利用该热点拟定临摹拓片杭州碑林中的名家法帖作品,通过选取不同字体的文字,组成激励运动健儿和推广杭州孔庙碑林的宣传标语。
  2.3 传统交融现代,本国联结世界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可有效实现传统碑林文化在用户体验方面的转型升级。
  首先,使用VR技术,实现杭州孔庙碑林的数字化与现代化,提高碑林文化传播影响力。设置一系列以碑林书法、篆刻为元素的文化体验项目,不仅能帮助游客更深刻地体会碑林文化,也让景区获得一定增收,加快第三产业增长。其次,增加碑林文化的视听传播模式,为每块碑定制专属二维码,游客参观时只需“扫一扫”便可快速了解碑文的“前世姻缘”。同时,基于碑林历史文化、历史内容开设固定栏目板块,对碑林文化进行创意传播。《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火爆彰显了当代民众对文物修缮保护的猎奇心理。为此,以碑林修缮过程为素材的纪录片必然也是传播碑林文化的重要方式。视听语言将为碑林文化传播进一步打开受众市场,并为碑林文化的二次传播创造素材。最后,全方位推进碑林文化IP开发进程。近年来,古风手游及国产动漫作品发展势头迅猛,而作為历史性与完整性的文化符号,杭州孔庙碑林具有突出的场景化、现实性特征,无疑蕴藏着丰富的商业开发价值。因此,笔者建议以杭州孔庙碑林为原型,将其作为整体文化符号嵌入游戏中,玩家可通过模拟此场景中的历史人物,与碑林产生良性互动,形成系统性兼趣味性的“学中游,游中学”,让观众主动熟知孔庙碑林与相关文化,从而促进文化传播。
  2.4 系统规划碑林,分级分类治理
  对遭受不同程度腐蚀的碑石进行重点突出、差别化监管是治理的第一步。对初步腐蚀的碑石进行科学及时的修补和保护,对难以识别的碑石根据拓片进行碑石的复制重刻,确保每一片碑石能清晰辨认。这不仅能降低游客和相关历史工作者对碑文内容的识别获取难度,同时降低了民众了解碑林文化的门槛。
  另外,规划碑石摆放须把碑文内容的系统性置于规则之首。这不仅方便游客对碑文内容进行系统性的阅读,也能避免因混淆历史事件序列带来的学术错误。在跨时代文化背景下,整体规划碑林的布局设计能将碑林文化延伸转化为发展政治、经济、旅游资源等多个领域的价值。
  3 总结
  碑林文化镌刻着人类灿烂文明的交流互鉴,书写下历史社会文化的源远流长,印证了华夏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采用商业化开发及传播途径推动碑林文化发展,有利于保障碑林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指导教师:王艳娟)
  参考文献
  [1]潘婧瑶.习近平谈文物保护工作的三句箴言[EB/OL].(2016-04-1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13/c1001-28273470.html.
  [2]田小波,胡静,徐欣,等.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理[J].经济地理,2021,41(1):191-201.
  [3]沈武.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 让故宫文创走进人们生活[N].中国文物报,2018-12-25(003).
  [4]李从宝.博物院文创品牌营销传播研究—以北京故宫文创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20.
  [5]马晶晶.当代博物馆文创产品与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吕梁学院学报,2015,5(4):59-63.
  [6]粟孟林.探析博物馆文创IP运营模式[C]//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北京:华教创新文化有限公司,2020:925-936.
其他文献
《隶辨》是一本以研究东汉碑刻文字爲主题的字书,大量收录东汉碑刻中具有代表性的讹变隶书文字。本文以《隶辨》爲研究素材,以东汉碑隶爲研究对象,将《隶辨》所收隶书文字拆解爲部件,通过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笔画层面和部件层面探讨东汉碑隶讹变的整体特点、趋势和背後成因,以期对东汉碑隶有更加直观的、系统性的了解。最後从使用者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文字内部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隶辨》中的讹变现象。使用者因素分爲五点:一是追求书写简便;二是爲区分字形,或装饰字形,或使字形平衡;三是文字使用者的文化水平;四是倾向於常用字
摘 要: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是珍藏和展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艾黎捐赠文物的重要场所,是弘扬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窗口,是加强中新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陈列馆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是开展国际主义教育、彰显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红色教育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的典型教材。文章从馆藏文物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入手,分析了陈列馆开展国际主义教育的背景条件、精神
期刊
探索性少年小说是新时期儿童文学亮眼的实绩之一。从它的发表载体——期刊的角度梳理其发生、发展、嬗变的轨迹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本文分析1980年代探索性少年文学崛起的多重动因,认为正是由于现代意义的“少年观”的引领,少年小说从儿童小说中分离出来,同时受到成人文学的牵引和启迪,发表阵地的引领与助推,在突破“教育工具论”的进程中,少年小说大胆地探索,拓展着自己的步伐,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儿童小说的风貌,其气象变得雄壮、阔大起来。1980年代的探索性少年小说呈现出多元的审美风貌,本文通过发表在江苏《少年文艺》上具体
本文以鲁迅逝世后的纪念活动为依据,就抗战背景下“鲁迅形象”的建构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重点突出了被阐释下的“鲁迅形象”的转变过程,即抗战初期由国共两党为首的各方势力共同阐释下的以凸显抗战团结为特点的“抗战先锋”形象,转变为抗战后期在中共独立革命话语体系阐释下形成的“文化旗手”形象,细致描述了前后期“鲁迅形象”塑造过程中内含的不同的建构理路和独特阐述元素,并深入分析了“鲁迅形象”的转变过程及其复杂成因。鲁迅形象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对抗战背景下“鲁迅形象”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与探析,既是对抗战时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各种现代文学社团林立纷呈,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而创造社可谓“异军突起”,短时间内便在文坛声名鹊起。中国现代文学史习惯于以1925年“五卅”运动为界将创造社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创造社给人注重表现自我与追求纯艺术的印象,后期创造社具有表同情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强调文学写实性的特征。这一划分虽然大致揭示出了创造社演变的轨迹,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家转向过程中复杂而矛盾的思想观念。若想厘清前期创造社如何从追求文学的纯艺术倾向过度到强调文学要宣传革命的工具性作用,那么研究创造社的转向过程是
【关键词】洞门遗址;原地埋藏;狩猎采集;流动作业;旧石器时代  【摘要】洞门遗址是丁村遗址群东部黄土台塬区发现的一处原地埋藏的石器地点,石制品主要分布于黄土顶部第一条古土壤条带(S1)中,在马兰黄土(L1)中也有零星发现。初步研究表明,这是一个人类活动比较明显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其特定的埋藏环境、连续堆积的地层结构和石制品特点揭示了丁村人在洞门遗址一带的活动轨迹和行为特点,表明洞门遗址不是临时性
期刊
摘 要: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砌筑城墙的材料和工艺历经几百年的岁月,城墙自身强度降低。同时由于城墙顶面、立面防排水设施失效,加速了风化、剥落、鼓胀等各种病害的产生和发展,城墙内外立面多处出现风化、鼓胀、裂缝、剥落等病害情况,需实时监控城墙本体的变化情况,建立城墙本体安全状况监测系统,通过全站仪、振弦式测缝计、经纬仪等仪器,定期进行监测数据分析,严重部位建立预警以利于城墙维护。文章通过介绍近几
期刊
摘 要:图书馆文献保护与修复的工作对象,根据纸张类型分为手工纸和机制纸,按照历史年代分为古籍和民国文献。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在流转与保存过程中,由于“炙、盗、兵、蠹”的原因损毁严重,而传统修复速度跟不上、材料难以获取促使文献修复行业发明新技术、使用新方法,纸浆滴补在文献修复的实践中有速度快、操作简易的优势,有利于推进馆藏文献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文献修复;纸浆滴补;修复效果  常州图书馆成立于19
期刊
本文围绕着国内学界对“竹内鲁迅”的接受现状,产生了对当下鲁迅研究的思考。在梳理整个中国鲁迅研究两个传统——“左翼鲁迅”传统——“启蒙鲁迅”传统的脉络中,试图以“竹内鲁迅”的接受为切入点,思考中国学界鲁迅研究的现状以及如何重新建构鲁迅形象?并提出一种“回心”式的发问即鲁迅研究在立足于两种传统下,是否在对“竹内鲁迅”的接受中而实现一种新的阐释范式的可能。
  本文首先在第一章呈现了第一种鲁迅研究传统:从瞿秋白到毛泽东所建构的以政治革命为根底的“左翼鲁迅”传统,并在呈现这一传统的过程中,论述了这一传统在高
摘 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体系机构,博物馆的公益性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社会教育价值日益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进入新时代,基层博物馆如何利用资源创新发展,让博物馆馆藏文物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已成为新时代博物馆研究领域面临的新课题。文章以界首市博物馆社会教育实践为例,立足创新开展社会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