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创造社作家革命意识的辨析——以郭沫若、郁达夫和成仿吾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da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各种现代文学社团林立纷呈,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而创造社可谓“异军突起”,短时间内便在文坛声名鹊起。中国现代文学史习惯于以1925年“五卅”运动为界将创造社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创造社给人注重表现自我与追求纯艺术的印象,后期创造社具有表同情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强调文学写实性的特征。这一划分虽然大致揭示出了创造社演变的轨迹,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家转向过程中复杂而矛盾的思想观念。若想厘清前期创造社如何从追求文学的纯艺术倾向过度到强调文学要宣传革命的工具性作用,那么研究创造社的转向过程是十分有必要的。着眼于此,本文关注的重心不是转向之后的创造社,而是前期创造社。在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前期创造社作家在创作中流露出批判封建思想而张扬个性主义、反对“文以载道”而追求文学的独立地位、反抗专制制度而呼吁国富民强的变革情绪,他们虽然没有直接批判社会现实,但是作家们将反抗现实的情绪内化为思想中潜隐的革命意识,为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本文以前期创造社作家的革命意识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前期创造社革命意识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从“前期创造社文学梦与革命意识的生成”、“郭沫若文学理想与革命意识的情绪底色”、“郁达夫文学倾向与革命意识的矛盾结构”、“成仿吾文学理论与革命意识的历史使命”、“前期创造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意义”这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探析前期创造社革命意识的形成过程及艺术呈现。
其他文献
本文以古代棋类词汇爲选题,以古代围棋象棋词汇爲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词汇筛选等工作对棋类词汇作穷尽性的调查,揭示棋类词汇的整体面貌及其发展变化,展现棋类词汇系统和汉语词汇系统之间相互渗透的动态发展过程,“新词不断産生,旧词不断消亡”是词汇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棋类词汇系统作爲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样处於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棋类活动産生之後,相应的棋类词汇不断地産生与发展,渐而形成棋类词汇系统。棋类词汇中新造词,有一般新造词、比喻成词、借代成词、传説与典故成词等。而大部分棋类词汇来源於汉语词
唐陆德明所撰的《经典释文》是汇集先唐十四部经典音义的读经字典。其单部音义《春秋左氏音义》异文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爲《左传》异文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本文以《经典释文》爲研究素材,以《春秋左氏音义》中所标注所有异文爲研究对象,从语言学和文献学相结合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力求在前哲研究基础上寻找突破口和创新点。
  本文综合运用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对《春秋左氏音义》中的异文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与整理,统计出书中异文约871组,并在深入分析每组异文具体成因的基础上将其分门别类,不
梁僧伽婆罗译《孔雀王咒经》、唐义净译《佛説大孔雀咒王经》和唐不空译《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爲同经异译,作爲重要的佛教密宗文献,这三种译本里有着大量对应的佛教名物术语词。本论文以三种译本里的名物术语词作爲研究对象,利用梵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语音系统和构词特点对其中的音译词、意译词和合璧词进行了较爲全面的考察。
  论文从结构上分三个部分。首先从宏观上考察了《孔雀王咒经》三种译本对应的名物术语词,按其对应的特点分爲“音译方式对应”、“意译方式对应”、“音译意译对应”和“其他”四类,通过对比得出译音方式、语音演变
在汉语方言中存在一些高元音带擦的特殊音变类型,学内通常称其为擦化元音。擦化元音指的是声腔在调制元音的同时,在舌前处或唇部产生近似擦音的阻碍特征,是元音辅音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北部吴语与江淮官话区有着广泛的分布。
  本文选择苏州、丹阳、扬州三方言的高元音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它们的摩擦性质。苏州话历来被认为是吴方言的代表,丹阳地处于江淮官话和吴语的交界地带,扬州话为典型的江淮官话,三者呈现出了吴语与江淮官话的链式地理分布特征。主要采用声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以共振峰与频谱为基本线索,通过计算共振峰频率、共
“谁让NP+X”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构式,用来解释某一已然性事件的原因。表释因义的“谁让NP+X”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可以表达责备、无奈、责任、同情等多种情感。这种释因义的“谁让NP+X”是一种特殊构式,且有其特定的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特点。本文基于汉语语言事实,以“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释因义的“谁让NP+X”进行系统研究。
  在句法层面上,该构式的常项疑问代词“谁”不表疑问,“让”是语义虚化的动词,两者结合紧密,中间不能停顿或添加副词;在变
拟声词,即模拟自然万物声音的词,作为一种独特的词类,其历史悠久,《诗经》305篇中就有50多篇使用了拟声词。与其他词类相比,拟声词所承载的语音特性更加明显。《广韵》收録了近400个拟声词,通过对其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拟声词的语音特点,同时对利用《广韵》进行训诂实践,也有一定的帮助。
  《广韵》中大多拟声词今仍以书面语或方言口语的形式承袭沿用,但字形上有较大改变。《广韵》拟声词以发声对象的不同而分字相记,形音义关系密切,字形繁杂。今拟声词大多采用“节俭”原则,凡发声相同,均共用一个拟声词,字形简便。<
《隶辨》是一本以研究东汉碑刻文字爲主题的字书,大量收录东汉碑刻中具有代表性的讹变隶书文字。本文以《隶辨》爲研究素材,以东汉碑隶爲研究对象,将《隶辨》所收隶书文字拆解爲部件,通过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笔画层面和部件层面探讨东汉碑隶讹变的整体特点、趋势和背後成因,以期对东汉碑隶有更加直观的、系统性的了解。最後从使用者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文字内部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隶辨》中的讹变现象。使用者因素分爲五点:一是追求书写简便;二是爲区分字形,或装饰字形,或使字形平衡;三是文字使用者的文化水平;四是倾向於常用字
摘 要: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是珍藏和展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艾黎捐赠文物的重要场所,是弘扬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窗口,是加强中新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陈列馆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是开展国际主义教育、彰显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红色教育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的典型教材。文章从馆藏文物资源和红色教育资源入手,分析了陈列馆开展国际主义教育的背景条件、精神
期刊
探索性少年小说是新时期儿童文学亮眼的实绩之一。从它的发表载体——期刊的角度梳理其发生、发展、嬗变的轨迹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本文分析1980年代探索性少年文学崛起的多重动因,认为正是由于现代意义的“少年观”的引领,少年小说从儿童小说中分离出来,同时受到成人文学的牵引和启迪,发表阵地的引领与助推,在突破“教育工具论”的进程中,少年小说大胆地探索,拓展着自己的步伐,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儿童小说的风貌,其气象变得雄壮、阔大起来。1980年代的探索性少年小说呈现出多元的审美风貌,本文通过发表在江苏《少年文艺》上具体
本文以鲁迅逝世后的纪念活动为依据,就抗战背景下“鲁迅形象”的建构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重点突出了被阐释下的“鲁迅形象”的转变过程,即抗战初期由国共两党为首的各方势力共同阐释下的以凸显抗战团结为特点的“抗战先锋”形象,转变为抗战后期在中共独立革命话语体系阐释下形成的“文化旗手”形象,细致描述了前后期“鲁迅形象”塑造过程中内含的不同的建构理路和独特阐述元素,并深入分析了“鲁迅形象”的转变过程及其复杂成因。鲁迅形象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对抗战背景下“鲁迅形象”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与探析,既是对抗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