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少种树官员难升迁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x789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常常提起的一个词,就环境和自然资源来说就是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和开发包括野生动植物、矿产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是人们熟悉的一句古语,也是古人重视环境,注重保护大自然的真实写照。
  
  先秦:
  上山砍柴下河捕鱼要受季节的限制
  据史书记载,早在大禹的时候就颁发了保护自然资源的禁令,具体内容包括:春天三个月不能到山中砍伐树木;夏天三个月不能到水中捕鱼,因为这样不利于树木和鱼类生长。对自然万物的采伐利用应该符合它们生长的规律,这条禁令距今有三四千年了。
  西周时已经设立了专门管理山川林泽的官员,那时人们只能按照法定的时间砍伐林木。
  捕鱼和打猎同样也要受到规定时间的限制,否则要“执而诛罚之”,而且要根据山川林泽等自然资源的受保护情况对主管官员施以奖惩。
  春秋时期基本沿用了前代的规定,在鸟兽鱼虫产卵、繁殖的季节不准捕捉。
  
  秦朝:
  奉行重农抑商,与先秦法律接近
  秦代法典中有一篇《田律》,内容跟先秦时期的法律规定很接近,要求在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水道;只有到了夏天才能焚烧野草作为肥料;不准采伐刚发芽的植物,或者捕捉幼兽、幼鸟,掏取鸟卵;不准以下毒的方法捕捞鱼类;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罟(音同“古”)。这些禁令要到七月才能解除,只有遇到特殊情况如有人亡故需要伐木打造棺椁的时候,才可以不受禁令有关时间的约束。
  我国自古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百姓靠天吃饭,这可能就是我国很早就出现保护环境和资源立法的原因吧。
  
  汉朝:
  保护资源变主动,绿化面积成官员考核标准
  汉朝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立法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发展,它的《田律》和秦朝《田律》,在内容上相差无几。与此同时,汉代的皇帝不断通过颁发诏令的形式,告谕百姓要保护环境,勉励百姓多多植树。
  汉代以前只是被动地保护资源,强调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有度的利用开发。而自汉代起,开始通过皇帝诏令这种法律形式来积极主动地创造资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汉宣帝的时候,渤海郡守要求他的属民每人每年种一棵榆树。此后不仅渤海郡内延续了这一传统,它还作为一项政策被推广到其他地区,以至于辖区内植树绿化的面积成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之一。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地方官员会将种植树木作为惩罚手段来处罚那些犯有小的过错的属民。
  汉代的这种转变大大影响了后世立法,唐、宋、明、清各朝有关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立法几乎都体现在对田地的开发管理和劝民植树方面。
  
  唐朝:
  田地荒芜无人耕种,官员要受荆条抽打
  唐朝对土地、树木等资源的管理是与均田制的推行联系在一起的,强调对田地的充分利用,也强调地方官吏的督导责任。
  例如唐律规定,如果某地区田地荒芜,没人耕种,亩数达到管辖总数十分之一的,该地区各级官员都要被笞(用荆条抽打臀部)三十下,每多荒芜一分就加重一等刑罚。同时,领取了土地的户主如果让自己的田地荒芜也依同样的规定受罚。
  此外,按照法律规定,以均田制分得的土地,每亩应该至少种五十棵桑树、十棵榆树和十棵枣树,某些地区的土质不适宜种上面三种树的,可以改种其他树种,这一任务要在分到土地后三年内完成,并由地方官督促、统计。
  如果在规定年限内,土地户主种植的树木棵数没有达到法定要求,那么该地方官就要被笞四十下。
  
  宋朝:
  谎报灾情要挨板子,砍树最高可判死刑
  经过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对于宋代统治者来说,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广植桑麻意义重大,如此一来就可以积累财富,增强国力。
  所以,与唐朝相比,宋朝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一方面继承唐律的规定,对造成农田荒芜和植树不达标负有责任的官员处以刑罚,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立法。
  例如管辖地区遇到旱涝、霜雹、蝗虫等自然灾害的,主管官员如果没有及时上报灾情或者上报虚假受灾情况的,要杖七十;如果派到灾区复查的中央官员也谎报灾情,同样杖七十;百姓有砍伐桑树枣树做柴薪的也要处以刑罚,如果砍伐的数量很多,为首的可以被判处死刑,从犯也要流放三千里。砍树都可能被判死罪,可见宋朝统治者对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重视。
  在元代的法典中没有找到类似前朝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文。
  
  明清:
  官吏若未尽督导责任,处罚比前代减轻
  明清两朝的律典中都设有“荒芜田地”条,但明清律条对没有尽到督导责任的官吏从唐宋的笞三十减为笞二十。
  对婚姻家庭、土地田产、钱粮债务方面的犯罪,明清处刑比唐宋轻缓了,在杀人、抢劫、盗窃这一类犯罪上,处刑反倒加重,统治者把主要精力放在打击危害比较严重的犯罪上了。
  
  民国:
  未解决好土地问题,环保法律成空文
  民国时期制定了大量借鉴自西方的法律,却找不到有关环境保护的条文。国民政府始终没有解决好土地问题,而环境保护作为一种长期投资,在眼前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好的情况下势必会受到影响。连年的战争让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成为空文。
  (摘自《法制晚报》2007年10月30日)
其他文献
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称帝,建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南海I号”这艘沉没于840多年前的船,恰好承载着宋高宗失落故国的叹息。它依然完好的巨大船身上,镂刻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而数以万计的器物,带出南宋王朝黎民生活的背影、工商百业的繁盛、海洋文明的兴盛与没落。  因为中原失落,战事频仍,国库难继,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针对贸易表现出新的态度:“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
期刊
德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宋代中国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  美国比较历史学家麦克尼尔认为:“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一书中说:“13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
期刊
2007年10月28日,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赢得总统选举,成为阿根廷历史上第一位民选产生的女性总统。  费尔南德斯现任参议员,54岁;她的丈夫内斯托尔·基什内尔现任总统,57岁。夫妻两人于今年12月10日“交接班”。  尽管当事人基什内尔和费尔南德斯否认,但如果说过去4年多时间两人是“夫唱妇随”,那么,今后4年或许将转为“妇唱夫随”。    首轮直接胜出  阿根廷国家选举委员会对2/3
期刊
中央部委需要准备一场 “花钱大竞赛”。  在2007年底前仅剩的两个月中,他们需要花掉3000亿到4000亿元人民币,以完成年初财政部批准给他们的预算支出。因为在之前的9个多月中,他们只花掉了总预算的六成多资金。  财政部警告说,如果他们不能如期按年初预算花掉这些钱,那么在编制2008年的预算支出时,也许就不会再拨给他们那么多钱了。目前,2008年的预算编制已经开始。  这是中国中央财政体系的一个
期刊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抓自身学习要站位高,最后要升华到哲学高度,企业家做得最好的时候就是哲学家,科学家做得最好的时候也是哲学家,政治家做得最好的还是哲学家。    怎样当好国企的一把手,是国企“老板”们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命题。结合笔者的实际,我总结了国企“老板”的十条“军规”。  第一条,圣者在位,能者在职。这是古人的一句话,也叫做“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你应该做到让你的部下永远
期刊
2007年9月5日上午,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的一次庭审上,成都市检察院以“集资诈骗罪、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三项罪名对黎安心和李玲提起公诉。公诉材料显示,在2000年11月至2006年5月期间,黎安心以公安厅副处长的身份为担保,以情妇李玲做泸州老窖酒生意为名,集资高达1029万元。除去已还的200余万元外,其余800多万元至今下落不明。    情妇:酒与爱情  2006年5月22日,黎安心与债权
期刊
2007年10月24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开启深空探测领域的全新篇章。  6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制队伍,用短短3年时间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书写了中国航天器研制历史上的传奇。  “事情千头万绪,而我们必须万无一失。”叶培建在卫星进场等待发射的50多天里极少休息,一会儿出现在测试厂房,一会儿出现在监控室,
期刊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一向以敢言和充满争议的形象著称于世,他滔滔不绝的口才在电视节目中找到了最佳的发挥空间。1999年至今,查韦斯执政将近9年,他亲自主持的周日电视直播栏目“你好总统”已经播出了296期,他在利用电视媒体治国理政方面长袖善舞,在委内瑞拉逐渐培育出颇具特色的“电视政治”。    是脱口秀,也是现场办公会  2007年9月23日,第295期“你好总统”节目在委内瑞拉西部苏利亚州的一座石化工
期刊
1973年8月8日发生在日本东京的“金大中绑架案”曾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之一,其从发生到解决都留下了很多疑团。近年来,韩国政府逐步解密了一些文件,渐渐剥开了30年前这宗绑架事件前后的真相。2007年10月24日,韩国“查明国情院历史事件真相的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对“金大中绑架事件”的最终调查报告。虽然数十年来一直有关于朴正熙指使绑架金大中的种种传言,但是这是韩国政府首次承认朴正熙卷入了金大中绑架事件
期刊
领导才能不但要体现在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率上,更要体现在充分激发他人的积极性上。    我们被各种基本事务和日复一日的紧急情况弄得筋疲力尽,此外,我们还需要盯住瞬息万变的市场动态,跟上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不断制定各种应变对策。我们已经善于修理自己正在使用的自行车,但有时却忘了思考以下问题:我们想在何处结束这场没有终点的自行车比赛?这种赛事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个人相信,花些时间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