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年级作文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作文起步,为小学后面几年的作文奠定了基础,地位相当重要。笔者以《家乡的秋天》为例,以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理念为理论指导,对小学语文三年级启蒙作文教学进行了探究。教是为了不教,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三年级的启蒙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教“例子”,教“兴趣”,教“习惯”,最终实现“不教”这一目的。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启蒙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1-091-1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关于如何教的问题,他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我们的学生,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一辈子受用不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最终目标。
笔者现以《家乡的秋天》写作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三年级启蒙作文教学。
一、教“例子”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以非常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课文语言流畅优美,表达方法清晰明了,是学生学习写作非常好的范本。首先,这篇课文的结构十分清楚,先总写北大荒秋天的到来,再分写北大荒秋天景色美丽、物产丰富,最后再总写北大荒的秋天。学生学完课文后能够理解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方式来构段的。其次,作者抓住了天空、小河、原野这三处景,在写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净、小河清、原野闹之美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如“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把小河比作透明的蓝绸子,写出了小河之清。又如“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高粱当做人来写,十分生动。在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后,我马上布置了以《家乡的秋天》为题的小练笔,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进行写作练习。
二、教“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1.重视体验,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在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后,我布置了以《家乡的秋天》为题的小练笔。我校坐落于著名江南水乡——同里,班上很多学生的家乡就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苏州。趁小练笔机会,我向班级同学介绍苏州的地域文化,带孩子们聆听苏州评弹、观看昆剧表演,在音乐、视频、亲身接触中感受苏州文化艺术的魅力。
苏州是班上很多学生的家乡,写苏州的秋天,就是写自己日常生活中亲身接触的东西,学生会有更真实的感触和体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2.个性作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布置不同的“个性化作业”。
比如在《家乡的秋天》练笔中,就可以要求他们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而有的同学基础较弱,整篇的作文写作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那么就可以要求他们进行片段的模仿写作。班上的学生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苏州吴江人,但还有一部分是“新吴江人”。我尊重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鼓励孩子们写自己想写的地方。不同的“家乡”的秋天也使得班上学生的练笔更加丰富多彩。
三、教“习惯”
在作文起步阶段,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批改、学生互改、学生自主修改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最终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
1.教师批改。
《家乡的秋天》练笔中,我高度肯定了学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三年级学生毕竟还小,作文在起步阶段,容易有些小错误,看了老师的修改后,他下次就可能避免再犯这些错误。我努力找出作文中具有典型性错误的地方加以批改;写得好、值得赞扬的地方,加以适当的眉批,给予学生鼓励。
三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下意识地仿照教师批改,有利于学生最终学会自主修改作文。
2.學生互改。
除了教师批改外,有时也可以让学生互改作文,让学生有一个互相学习、促进的机会。在《家乡的秋天》练笔时,我就让班级里的同学第一次尝试互改作文。三年级的孩子尝试同龄朋友间互改作文,体验到了习作和批改作文的乐趣,看到了其他同学作文中好的或不好的地方,也有利于学生最终学会自主修改作文。
3.自己修改。
三年级启蒙作文,除了教师批改,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自己动手修改的意识、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自己会改,才更有长进。在《家乡的秋天》练笔时,我继续强调和引导孩子先打作文草稿,然后自己修改,最后誊写作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到:“我以为学生既然要一辈子独自看书作文,语文教学就得着眼在这一点上,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三年级的启蒙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例子”,教“兴趣”,教“习惯”,为学生作文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不教”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华平.为了“不需要的教”的“教”——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核心的当代解读.语文教学通讯,2015.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启蒙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1-091-1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关于如何教的问题,他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我们的学生,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一辈子受用不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最终目标。
笔者现以《家乡的秋天》写作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三年级启蒙作文教学。
一、教“例子”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以非常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课文语言流畅优美,表达方法清晰明了,是学生学习写作非常好的范本。首先,这篇课文的结构十分清楚,先总写北大荒秋天的到来,再分写北大荒秋天景色美丽、物产丰富,最后再总写北大荒的秋天。学生学完课文后能够理解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方式来构段的。其次,作者抓住了天空、小河、原野这三处景,在写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净、小河清、原野闹之美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如“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把小河比作透明的蓝绸子,写出了小河之清。又如“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高粱当做人来写,十分生动。在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后,我马上布置了以《家乡的秋天》为题的小练笔,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进行写作练习。
二、教“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1.重视体验,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在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后,我布置了以《家乡的秋天》为题的小练笔。我校坐落于著名江南水乡——同里,班上很多学生的家乡就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苏州。趁小练笔机会,我向班级同学介绍苏州的地域文化,带孩子们聆听苏州评弹、观看昆剧表演,在音乐、视频、亲身接触中感受苏州文化艺术的魅力。
苏州是班上很多学生的家乡,写苏州的秋天,就是写自己日常生活中亲身接触的东西,学生会有更真实的感触和体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2.个性作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布置不同的“个性化作业”。
比如在《家乡的秋天》练笔中,就可以要求他们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而有的同学基础较弱,整篇的作文写作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那么就可以要求他们进行片段的模仿写作。班上的学生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苏州吴江人,但还有一部分是“新吴江人”。我尊重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鼓励孩子们写自己想写的地方。不同的“家乡”的秋天也使得班上学生的练笔更加丰富多彩。
三、教“习惯”
在作文起步阶段,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师批改、学生互改、学生自主修改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最终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
1.教师批改。
《家乡的秋天》练笔中,我高度肯定了学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三年级学生毕竟还小,作文在起步阶段,容易有些小错误,看了老师的修改后,他下次就可能避免再犯这些错误。我努力找出作文中具有典型性错误的地方加以批改;写得好、值得赞扬的地方,加以适当的眉批,给予学生鼓励。
三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下意识地仿照教师批改,有利于学生最终学会自主修改作文。
2.學生互改。
除了教师批改外,有时也可以让学生互改作文,让学生有一个互相学习、促进的机会。在《家乡的秋天》练笔时,我就让班级里的同学第一次尝试互改作文。三年级的孩子尝试同龄朋友间互改作文,体验到了习作和批改作文的乐趣,看到了其他同学作文中好的或不好的地方,也有利于学生最终学会自主修改作文。
3.自己修改。
三年级启蒙作文,除了教师批改,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自己动手修改的意识、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自己会改,才更有长进。在《家乡的秋天》练笔时,我继续强调和引导孩子先打作文草稿,然后自己修改,最后誊写作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说到:“我以为学生既然要一辈子独自看书作文,语文教学就得着眼在这一点上,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三年级的启蒙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例子”,教“兴趣”,教“习惯”,为学生作文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不教”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华平.为了“不需要的教”的“教”——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核心的当代解读.语文教学通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