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既是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途径,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知识的价值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自我归因
正文: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既是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途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那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培养和激发呢?
一、 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价值
21世纪,是一个更加注重知识价值、更加强调学习能力的创新时代。处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从未如此凸显知识的力量与宝贵。知识已成为每个人成才与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本。
知识价值观是人们评价知识的价值以及对知识的需求所形成的观念系统, 学生的知识价值观直接支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从而也影响着人才的培养。
(一)知识的社会价值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学科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退耕还林换草、厄尔尼诺现象)、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二)知识的经济价值
生物学科是自然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学科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杂交水稻、试管婴儿、转基因技术、蓝色革命、生物防治、以菌治虫、植物的组织培养、无土栽培、节水农业),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与物理、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三)知识的教育价值
《课程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当一个人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或与自己的关系时,学习兴趣就随之产生。例如,为了集体的利益,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因而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或者为了得到父母、教师的赞赏,同学、朋友的尊重(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考试中得到好分数,在竞赛中取得胜利等,也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两者难分主次。开始时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逐渐转化为直接兴趣。而对学习的直接兴趣,若无特殊情况,大多能长期持续下去,并且愈来愈浓厚。实践表明对学習的直接兴趣是提高学习质量最有利的因素。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为以下三种:
(一)、增加教材趣味性
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扩充教材,增加知识的兴趣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世界本来是充满趣味的,可是认识世界,是通过现象看本质,由本质上升到理论。教材本身是由静止的图片和系统的理论组成。要让教材充满趣味性,就需要色彩斑斓的图片,生动的影像、科学而逼真的教具来充实和加强教材的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有趣的、能逐步掌握的、可获得科学知识的教材,肯定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入手。太易太难的教材,繁琐而乏味的讲解都不足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反而端庄的仪态、渊博的学识,形如流水的教学结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序的课堂组织,理论和实际的紧密联系都会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新知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会觉得饶有兴味,学习兴趣就会日益浓厚。
(三)、了解学生已有兴趣
了解学生已有的兴趣激发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学习兴趣很少凭空出现,它多半是已有兴趣的衍生物,因此,搞清学生已有的学习兴趣,就有了扩展和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基础。 例如,讲解克隆技术时,我们可以先联系孩子们喜欢看的《西游记》进行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想想猴哥都有哪些本领?拔下一根毫毛就可以变出千万只猴子,这是神话故事,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可能,它就是克隆技术(无性繁殖)。这样引入新课,孩子们一定对这节课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三、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学习能力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从未如此凸显学习的必需与必要。学习能力已成为全人类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能力。只有学生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学习能力,才可以尽情发挥,并带动其他能力一起发展,最终深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创造力等,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强势和弱势。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设定具体的学习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开展自己的学习生活。
“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法国莫泊桑),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有赖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初中的孩子好胜心和表现欲都比较强,家长要与之利用和引导,使之转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竞赛。在准备和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更具有意义的是在竞赛活动的参与中,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奖优"和“竞赛”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些方法如运用不当,则流弊较多,因此要慎重对待。
四、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 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归因研究虽然一直相当活跃,但归因理论真正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并不很早,这种影响始于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成就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并利用这个理论,对学生的今后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自我归因倾向
学生个体存在很大差异,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于事件的成败或是成绩的优劣的结果,形成了特定的归因思维,这种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老师会发现学生归因倾向主要分为四类,一是运气太差;二是自认为能力不足;三是试题难度太大,四是认为身心状态不佳,或是最近生病,或是青春期的萌动,或是家庭的变故。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指导中学生对自己学习或考试的成绩进行归因,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真正的原因,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从归因角度来看,能对自己工作、学习成败的原因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就能巩固成绩,不断进步,而学习成绩差、行为差的学生,倘若能找出自己学习、行为失败的原因,正确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也一定能改变落后的现状,迎头赶上。
(三)教师反馈是影响学生正确归因的重要因素
学生能否正确进行归因并养成归因的行为习惯,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并事关前途。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他归因。如何能客观、理智、清晰地进行归因呢?首先学生需要进行自我归因,然后教师进行他归因。最后将两者的结果比对,对学生的归因结果进行及时反馈。而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正确归因的重要因素。师生的归因结果若是产生分歧,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及时沟通,达成认知的一致,最终行动一致。并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努力的方向给予一定的指导。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除了以上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习动机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颗仁爱之心。要想成为一名仁爱之师,要有奉献精神,关心学生、体谅学生、宽恕学生,处处体现教师的敬业和仁爱。当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会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之所在。
关键词:知识的价值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自我归因
正文: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既是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途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那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培养和激发呢?
一、 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价值
21世纪,是一个更加注重知识价值、更加强调学习能力的创新时代。处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从未如此凸显知识的力量与宝贵。知识已成为每个人成才与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本。
知识价值观是人们评价知识的价值以及对知识的需求所形成的观念系统, 学生的知识价值观直接支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从而也影响着人才的培养。
(一)知识的社会价值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学科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退耕还林换草、厄尔尼诺现象)、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二)知识的经济价值
生物学科是自然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学科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杂交水稻、试管婴儿、转基因技术、蓝色革命、生物防治、以菌治虫、植物的组织培养、无土栽培、节水农业),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与物理、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三)知识的教育价值
《课程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习兴趣大体上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两种。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当一个人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或与自己的关系时,学习兴趣就随之产生。例如,为了集体的利益,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因而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或者为了得到父母、教师的赞赏,同学、朋友的尊重(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考试中得到好分数,在竞赛中取得胜利等,也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两者难分主次。开始时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逐渐转化为直接兴趣。而对学习的直接兴趣,若无特殊情况,大多能长期持续下去,并且愈来愈浓厚。实践表明对学習的直接兴趣是提高学习质量最有利的因素。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为以下三种:
(一)、增加教材趣味性
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扩充教材,增加知识的兴趣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世界本来是充满趣味的,可是认识世界,是通过现象看本质,由本质上升到理论。教材本身是由静止的图片和系统的理论组成。要让教材充满趣味性,就需要色彩斑斓的图片,生动的影像、科学而逼真的教具来充实和加强教材的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有趣的、能逐步掌握的、可获得科学知识的教材,肯定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入手。太易太难的教材,繁琐而乏味的讲解都不足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反而端庄的仪态、渊博的学识,形如流水的教学结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有序的课堂组织,理论和实际的紧密联系都会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新知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会觉得饶有兴味,学习兴趣就会日益浓厚。
(三)、了解学生已有兴趣
了解学生已有的兴趣激发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学习兴趣很少凭空出现,它多半是已有兴趣的衍生物,因此,搞清学生已有的学习兴趣,就有了扩展和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基础。 例如,讲解克隆技术时,我们可以先联系孩子们喜欢看的《西游记》进行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想想猴哥都有哪些本领?拔下一根毫毛就可以变出千万只猴子,这是神话故事,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可能,它就是克隆技术(无性繁殖)。这样引入新课,孩子们一定对这节课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三、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学习能力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从未如此凸显学习的必需与必要。学习能力已成为全人类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能力。只有学生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学习能力,才可以尽情发挥,并带动其他能力一起发展,最终深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创造力等,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强势和弱势。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设定具体的学习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开展自己的学习生活。
“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法国莫泊桑),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有赖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初中的孩子好胜心和表现欲都比较强,家长要与之利用和引导,使之转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竞赛。在准备和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更具有意义的是在竞赛活动的参与中,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奖优"和“竞赛”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些方法如运用不当,则流弊较多,因此要慎重对待。
四、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 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归因研究虽然一直相当活跃,但归因理论真正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并不很早,这种影响始于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成就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并利用这个理论,对学生的今后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自我归因倾向
学生个体存在很大差异,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于事件的成败或是成绩的优劣的结果,形成了特定的归因思维,这种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老师会发现学生归因倾向主要分为四类,一是运气太差;二是自认为能力不足;三是试题难度太大,四是认为身心状态不佳,或是最近生病,或是青春期的萌动,或是家庭的变故。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失败的真正原因
指导中学生对自己学习或考试的成绩进行归因,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真正的原因,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如果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从归因角度来看,能对自己工作、学习成败的原因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就能巩固成绩,不断进步,而学习成绩差、行为差的学生,倘若能找出自己学习、行为失败的原因,正确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也一定能改变落后的现状,迎头赶上。
(三)教师反馈是影响学生正确归因的重要因素
学生能否正确进行归因并养成归因的行为习惯,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并事关前途。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他归因。如何能客观、理智、清晰地进行归因呢?首先学生需要进行自我归因,然后教师进行他归因。最后将两者的结果比对,对学生的归因结果进行及时反馈。而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正确归因的重要因素。师生的归因结果若是产生分歧,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及时沟通,达成认知的一致,最终行动一致。并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努力的方向给予一定的指导。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除了以上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习动机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颗仁爱之心。要想成为一名仁爱之师,要有奉献精神,关心学生、体谅学生、宽恕学生,处处体现教师的敬业和仁爱。当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会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