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新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这些都是数学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仅是对数学教学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但在传统的教学质量观中,知识教育或片面的能力教育占据了绝对中心,对于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情感因素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了种种缺陷,也对落实素质教育设置了很多障碍。因此,重新认识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迫切而必要的。课堂上曾做了两个小实验:
实验1:教师向甲、乙两班分别布置了学习任务,说法、目的要求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他向乙班加了一句话:这节所讲的内容下节课要测验。实验表明,听到这句话的乙班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测验中凡讲到的内容,基本上都答对了,速度也比较快,而甲班则不如。
实验2:一次数学测验,A、B两个学业差不多的学生都得了52分,教师在班上批评了A生,对B生不但没批评,还表扬他对某道题的解法有独特见解。实验发现:B以后上数学课兴趣很高,而A生则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待期末考试时,A生得了27分,而B生增加到79分。
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学生的一种随动机所诱发的注意力和情感因素在数学学习中起积极作用。实验一中,实验对象被动地接受了老师“下节课要测验”的要求,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接受是被动的,无法维持较长时间,而且如果经常采用这种方式的话,还可能让学生感到厌倦;实验二中的实验对象B确是从内心被老师的“表扬”所打动,从内心真正喜欢上了数学这门学科,而且这样的情感是能够维持很久,甚至他的一生。
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的情感思想目标,借鉴布卢姆情感目标分层原理(接受──反映──价值──组织──性格化),学生的情感发展过程及相对应的情感教育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形成──保持──内化。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用和一颗乐于奉献的精神。由于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批评要适度,忠告有分寸)
2. 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
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培养兴趣呢?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创设情景法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定理;用讲讲、练练或议论等方式上习题课或复习课;等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其次,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做一些投影片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目前已有不少学校装备了电脑教室,有大量的数学教学软件可以让课本上的图形动起来,用动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图象变换的全过程(如各种函数图象的画法、柱锥台体的割补和旋转变换、等),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通过讲解祖冲之研究圆周率、陈景润勇探歌德巴赫猜想、华罗庚自学成才……我国古代“百鸡问题”、“韩信点兵”、“猴子分桃”、“鸡兔同笼”……使学生从一件件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中获得榜样的力量,从一道道数学趣题中感受到数学还是有血有肉、洋溢着生命气息的肌体,而不是一具干枯僵硬的躯壳。
3. 用数学的美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
数学中也有美。比如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化为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几何中五角星的美、黄金分割的美、圆形的美、图形对称和谐的美、推理论证严谨内在的美、解题方法新颖巧妙的美,数学公式的对称、统一美等等,数学王子高斯巧算“1+2+3+……+100”的故事、希伯斯为发现无理数而英勇献身的故事、古印度国王用麦子奖励世界象棋发明者的趣事等等。这些,我们应当不断地揭示并展示给学生,培养其审美的意识,陶冶其审美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其在数学上刻苦努力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数学美普遍存在于数学之中,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真是“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数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数学美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欣赏、去感受,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逐渐形成数学美感。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的本质,展示数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激发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关注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充分发挥情感作用,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让每一位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更加有效。
收稿日期:2012-04-18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这些都是数学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仅是对数学教学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但在传统的教学质量观中,知识教育或片面的能力教育占据了绝对中心,对于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情感因素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了种种缺陷,也对落实素质教育设置了很多障碍。因此,重新认识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迫切而必要的。课堂上曾做了两个小实验:
实验1:教师向甲、乙两班分别布置了学习任务,说法、目的要求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他向乙班加了一句话:这节所讲的内容下节课要测验。实验表明,听到这句话的乙班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测验中凡讲到的内容,基本上都答对了,速度也比较快,而甲班则不如。
实验2:一次数学测验,A、B两个学业差不多的学生都得了52分,教师在班上批评了A生,对B生不但没批评,还表扬他对某道题的解法有独特见解。实验发现:B以后上数学课兴趣很高,而A生则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待期末考试时,A生得了27分,而B生增加到79分。
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学生的一种随动机所诱发的注意力和情感因素在数学学习中起积极作用。实验一中,实验对象被动地接受了老师“下节课要测验”的要求,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接受是被动的,无法维持较长时间,而且如果经常采用这种方式的话,还可能让学生感到厌倦;实验二中的实验对象B确是从内心被老师的“表扬”所打动,从内心真正喜欢上了数学这门学科,而且这样的情感是能够维持很久,甚至他的一生。
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的情感思想目标,借鉴布卢姆情感目标分层原理(接受──反映──价值──组织──性格化),学生的情感发展过程及相对应的情感教育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形成──保持──内化。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用和一颗乐于奉献的精神。由于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批评要适度,忠告有分寸)
2. 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
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培养兴趣呢?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创设情景法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定理;用讲讲、练练或议论等方式上习题课或复习课;等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其次,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做一些投影片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目前已有不少学校装备了电脑教室,有大量的数学教学软件可以让课本上的图形动起来,用动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图象变换的全过程(如各种函数图象的画法、柱锥台体的割补和旋转变换、等),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通过讲解祖冲之研究圆周率、陈景润勇探歌德巴赫猜想、华罗庚自学成才……我国古代“百鸡问题”、“韩信点兵”、“猴子分桃”、“鸡兔同笼”……使学生从一件件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中获得榜样的力量,从一道道数学趣题中感受到数学还是有血有肉、洋溢着生命气息的肌体,而不是一具干枯僵硬的躯壳。
3. 用数学的美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
数学中也有美。比如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化为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几何中五角星的美、黄金分割的美、圆形的美、图形对称和谐的美、推理论证严谨内在的美、解题方法新颖巧妙的美,数学公式的对称、统一美等等,数学王子高斯巧算“1+2+3+……+100”的故事、希伯斯为发现无理数而英勇献身的故事、古印度国王用麦子奖励世界象棋发明者的趣事等等。这些,我们应当不断地揭示并展示给学生,培养其审美的意识,陶冶其审美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其在数学上刻苦努力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数学美普遍存在于数学之中,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真是“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数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数学美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欣赏、去感受,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逐渐形成数学美感。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的本质,展示数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激发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关注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充分发挥情感作用,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让每一位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更加有效。
收稿日期:201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