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操作学习的意义在于将抽象的直观化,为学生学习数学铺设一个阶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形成具有稳定性和可迁移性的数学思维方法。
一、语言内化是操作与抽象的“桥梁”
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交流,是一种具体动作上升到语言概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充分给予学生说的自由与空间,充分的感悟。
《笔算除法》教学片段启示:
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了算式:52÷2。进一步让学生口算,学生感受到了有困难或不方便,从而引导笔算。先让学生进行试算,结果出现了几种情况。
师:笔算除法怎样算正确呢?请同学们借助小棒分一分,想一想怎样列竖式。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让一位学生在投影仪上操作,教师边提问,学生边操作。即先把四捆平均分成两份,再把剩下的拆开分。
教师再让学生观察课件,演示拆分的过程。
结合小朋友的分和课件的演示,说说竖式是怎样列的,然后教师边写边提问,逐步完成竖式过程。
乍看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注重数形结合。教学过程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学习效果超过半数的同学笔算的式子错误,有小部分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学生没有经历“内化”的过程,没有了内化又怎能让学生外显呢?看别人操作,看课件演示,学生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展示结束,教师应该让学生静下来想一想自己是如何操作的,把操作的过程说给同桌听或小组交流,当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与语言的内化后,才能很好地进行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
二、发挥想象是操作与抽象的“桥梁”
数学想象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混合体,因此它有时是再造的,有时则是创新的。对数学理论的创新而言,数学想象在活动中常常导致重大的数学发现。尤其在儿童或少年时期的数学学习中,能够运用和发挥想象将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的领悟发挥重大作用。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都是找不到现实的原形的,所以要充分发挥想象。
《直线和线段》教学片段启示:
(1)动作演示:教师将一团毛线的一端双手各捏住一点,然后拉直、再拉直,让学生直观感知直线。
(2)课件演示:
把这条直线向两方延长一些(直线的两方闪烁延长。)
问:还是直线吗?
这条直线还可以再延长吗? (课件演示:直线的两方继续闪烁延长)
还还可以再延长吗? (课件演示再延长,到了大屏幕的两端)。
(3)闭眼想象
学生随着教师“延长、延长、再延长、再延长……”闭眼想象。
“直线的两端长出了教室、到了操场、穿过了校园、到了路边、继续延长……”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直线向两端继续延长到了宇宙。既抽象出了直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长的特征,又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让学生说一说此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归纳小结直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长的特征。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操作的本质,遵循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切不可为操作而操作,操作不是一种“装饰”,而是一种帮助学生抽象的手段,而如何利用好操作,为进一步的抽象服务又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操作与抽象很近也很远,就看我们有没有搭建好这一座桥梁。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抽象的“桥梁”
多媒体是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上课运用了电脑。多媒体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上复习课时,题目多易使学生疲倦,如能穿插一些恰当的优美的图片切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不疲劳。当学生答对时,有音乐反应,答错时会给予鼓励。把练习题分层要求,和小朋友做游戏一样,生动活泼的界面上,看谁过关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感到使用多媒体教学既有趣,又能学得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如教学复習课20以内的进位、退位法,在做练习题时,每出一道,都有判断对错反应,做对了,音乐铃声,文字反应“好极了,请做下一题”。做错了“呯”,文字反应“做错了,再努力”。并且不能做下一题,一直到正确为止。小学生一般都有一种不服输的个性,小小的成功对他们也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幻灯片的制作大多是静止的,即使是可以移动的,也不形象,缺乏生动性,多媒体制作就可以弥补这一点。如教学长方体,立方体,在powerpoint或authoware可以非常容易地制作电脑动态演示:
学生就很清楚地看到一共有五个立方体。
总之,在操作和抽象之间应架设一座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充分体验中逐步完成操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速著.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斯苗儿主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一、语言内化是操作与抽象的“桥梁”
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交流,是一种具体动作上升到语言概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充分给予学生说的自由与空间,充分的感悟。
《笔算除法》教学片段启示:
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了算式:52÷2。进一步让学生口算,学生感受到了有困难或不方便,从而引导笔算。先让学生进行试算,结果出现了几种情况。
师:笔算除法怎样算正确呢?请同学们借助小棒分一分,想一想怎样列竖式。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让一位学生在投影仪上操作,教师边提问,学生边操作。即先把四捆平均分成两份,再把剩下的拆开分。
教师再让学生观察课件,演示拆分的过程。
结合小朋友的分和课件的演示,说说竖式是怎样列的,然后教师边写边提问,逐步完成竖式过程。
乍看教学设计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注重数形结合。教学过程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学习效果超过半数的同学笔算的式子错误,有小部分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学生没有经历“内化”的过程,没有了内化又怎能让学生外显呢?看别人操作,看课件演示,学生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展示结束,教师应该让学生静下来想一想自己是如何操作的,把操作的过程说给同桌听或小组交流,当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与语言的内化后,才能很好地进行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
二、发挥想象是操作与抽象的“桥梁”
数学想象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混合体,因此它有时是再造的,有时则是创新的。对数学理论的创新而言,数学想象在活动中常常导致重大的数学发现。尤其在儿童或少年时期的数学学习中,能够运用和发挥想象将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的领悟发挥重大作用。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都是找不到现实的原形的,所以要充分发挥想象。
《直线和线段》教学片段启示:
(1)动作演示:教师将一团毛线的一端双手各捏住一点,然后拉直、再拉直,让学生直观感知直线。
(2)课件演示:
把这条直线向两方延长一些(直线的两方闪烁延长。)
问:还是直线吗?
这条直线还可以再延长吗? (课件演示:直线的两方继续闪烁延长)
还还可以再延长吗? (课件演示再延长,到了大屏幕的两端)。
(3)闭眼想象
学生随着教师“延长、延长、再延长、再延长……”闭眼想象。
“直线的两端长出了教室、到了操场、穿过了校园、到了路边、继续延长……”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直线向两端继续延长到了宇宙。既抽象出了直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长的特征,又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让学生说一说此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归纳小结直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长的特征。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操作的本质,遵循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切不可为操作而操作,操作不是一种“装饰”,而是一种帮助学生抽象的手段,而如何利用好操作,为进一步的抽象服务又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操作与抽象很近也很远,就看我们有没有搭建好这一座桥梁。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抽象的“桥梁”
多媒体是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上课运用了电脑。多媒体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上复习课时,题目多易使学生疲倦,如能穿插一些恰当的优美的图片切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不疲劳。当学生答对时,有音乐反应,答错时会给予鼓励。把练习题分层要求,和小朋友做游戏一样,生动活泼的界面上,看谁过关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感到使用多媒体教学既有趣,又能学得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如教学复習课20以内的进位、退位法,在做练习题时,每出一道,都有判断对错反应,做对了,音乐铃声,文字反应“好极了,请做下一题”。做错了“呯”,文字反应“做错了,再努力”。并且不能做下一题,一直到正确为止。小学生一般都有一种不服输的个性,小小的成功对他们也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幻灯片的制作大多是静止的,即使是可以移动的,也不形象,缺乏生动性,多媒体制作就可以弥补这一点。如教学长方体,立方体,在powerpoint或authoware可以非常容易地制作电脑动态演示:
学生就很清楚地看到一共有五个立方体。
总之,在操作和抽象之间应架设一座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充分体验中逐步完成操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速著.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斯苗儿主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