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陈云爱竹,更爱竹的气节——“寒来暑往,一袭淡绿;栉风沐雨,傲霜斗雪”。他曾写下一条幅,日:“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那正是他高洁品格的真实写照。
2.陈云早年胸怀大志,投身革命,出生入死,坚韧不拔。革命成功后,他身居高位,廉洁奉公,淡泊名利,两袖清风。
3.在杭州五云山西麓有一片竹林,名为云栖,是陈云晚年最爱的去处之一。那里,竹林深深,漫山遍野,山泉潺潺,曲径通幽,因山河间云水之气汇集于此而得名。陈云对这里有特殊的感情,他每到杭州必去云栖,有一年他一连去了九次。
4.在云栖,他或是静坐小憩,欣赏山岚竹影,或是踱步其间,沐浴竹林春风。有一年,他应杭州园林部门请求,欣然挥笔写下“云栖竹径”四个苍劲的大字。杭州市政府把字刻成石碑立于入口处,从此成为旅游者摄影留念的景点。
5.有一次,陈云在云栖竹径散步,遇上了几名游客,便与他们拉起了家常,逐个询问他们是哪里人。当其中一名游客说自己是上海人时,陈云拍拍他的肩,笑着用上海话说:“我和你是同乡啊!”
6.这个上海游客凝视着眼前这位慈祥的老人,觉得有些面熟。他想了想问:“您是中央领导人陈云同志吧?”陈云风趣地回答:“我是你的同乡人陈云。”
7.听说陈云在和大家聊天,游客们一下全拥上来,围了个水泄不通。陈云的警卫人员见状,十分担心领导的安全,要求大家散开。但大家看到陈云谈笑风生,平易近人,没人愿意离开。
8.陈云对警卫人员说:“他们不想离开,我也不愿与大家分开,我和他们的谈话还没有结束嘛!”于是,陈云继续与身边游客亲切握手,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9.在返回住地的车上,陈云对警卫人员说:“我本来就是来自江南的一个布衣,这次来到江南,能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其中还有我的同乡,这让我十分开心。”说时,他的脸上露出愉快的笑容。
10.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多年,陈云一直居住在北京北长街的一个院子里。院内有一幢二层楼房,这里既是陈云和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也是他和家人一起生活的地方。该屋年久失修,油漆剥落,老鼠出没,但陈云就是不让机关行政部门派人维修。
11.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北京不仅有震感,而且许多房屋受损。地震过后,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对楼房进行检查。他们发现陈云办公室的南墙出现了一条两米多长、两三厘米宽的裂缝。
12.机关行政部门请来了北京房建系统的技术人员对这幢楼房作了仔细检查。技术人员发现房顶的木支架发生错位松动,房基也不坚固。他们认为,如果再发生强烈余震,楼房可能会倒塌。
13.机关行政部门获悉这些情况后,觉得在余震反复出现的情况下,让陈云住这样的危房显然很不安全。于是,他们决定拆除老楼建新楼,给陈云找了一处临时住房,请陈云立刻搬过去。
14.陈云听到秘书汇报要搬家的事情后,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幢楼房虽然老了,我看总比北京一般市民的房子好吧?像这样的房子要拆掉,影响不好。做事不能脱离群众。我不搬。”
15.不久,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又动员陈云搬家,并催促说:“如果再发生强烈余震,您的安全问题怎么办?”陈云说:“是我决定不搬的,安全责任由我来承担。”
16.机关行政部门拗不过陈云,只得退而求其次,对这幢楼进行加固。但加固后,如出现强烈余震,楼房仍然有危险,怎么办呢?
17.大家一起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们做了一个钢架金属罩,放在陈云的办公桌旁,让陈云坐在金属罩里办公,大家就比较放心了。
18.这样,唐山大地震之后的一段日子,陈云就在特制金属罩内办公。直至三年后,唐山重建基本完成,灾民都住进了新房,经机关行政部门反复劝说,陈云才同意搬出危房。这件事见证了陈云不顾个人安危,与灾民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19.陳云不收礼,有口皆碑。他说:“送礼是有求于我,收礼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因此,哪怕是有同志诚心向首长表示敬意,不管礼物再轻,他也来者必拒。
20.一次陈云外出视察工作后,坐火车回北京。当地领导发现陈云在视察期间不停地开会、谈话、调研,很辛苦,人瘦了许多。于是在陈云离开时,他们派两个人把两只母鸡和一些蔬菜装在柳条筐里,悄悄地抬上了车厢。
21.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发现此事,对当地的同志说:“首长是从不收人礼物的,这是他的一贯作风。”而后,请他们下车时把东西带回去。
22.当地同志态度非常坚决,说:“东西不多,也不是个人送的。陈云同志身体较弱,保证中央领导身体健康,我们也有责任。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你们不能拒绝,一定要收下这些东西。”
23.工作人员无法说服当地同志,觉得很为难。有位同志建议:“人家已经把东西送上车了,再要他们拿回去,面子上实在过不去。能否按照市场价格,把东西买下来7”当地的同志也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要让东西留在车上,回去也好有个交代。
24.几个工作人员商量来商量去,觉得这些办法都不妥,只好如实向陈云作了汇报。
25.陈云听完汇报,严肃地说:“不能开这个先例,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后就无法阻止了。如此下去,我们的党风岂不成问题了?还是请他们把东西带回去。”
26.工作人员说:“当地的同志心意诚恳,态度坚决,要他们把东西带回去恐怕很难做到。我们该如何对他们讲呢?”陈云坚决地说:“你对他们这样说,他们的心意我领了,但东西坚决不收!这是我为人处事的一条基本原则,原则问题是不能让步的。”
27.工作人员向地方同志原原本本转达了陈云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两个地方同志听罢,心中无比佩服。他们深感没有必要再坚持了,只好把东西拿下车,带回去了。
28.1960年11月上旬的一天,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让银装素裹的北京城变得分外寒冷。街上的行人穿着厚厚的冬装,许多家庭烧上了暖气。 29.大雪过后的一天,周恩来总理走进办公室,看到办公桌上有一份秘书写的报告,上面写着:“陈云同志感冒发烧,原因是天气太冷,他不让烧暖气。”
30.周总理看罢,对警卫人员说:“立刻派车,我要到陈云同志家里去。”周总理一边穿大衣,一边快步走出办公室。
31.来到了陈云的住地,周总理顾不上脱大衣,就大步流星来到二楼陈云的办公室。此时的陈云披着大衣,正靠在床头批阅文件。周总理从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处得知,这件大衣,陈云是春秋两用,到了冬天把厚绒扣上,就成了冬大衣。他的一件棉坎肩上打了三十二个补丁,竟然还在穿。
32.周总理见到陈云,生气地说:“天气这么冷,你怎么不烧暖气?”陈云回答说:“机关规定,n月15日开始烧暖气,现在时间还没有到啊。这个规定是我定的,我不能破这个例。”
33.周总理看着陈云那件“两用大衣”,紧紧握住他的手,关切地说:“陈云同志,天气这么冷,你不能坚持不烧暖气,你要爱护自己身体啊!”
34.周总理与陈云交谈后,找了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认真叮嘱:“陈云同志已经冻得感冒发烧了。从今天起,你们一定要烧暖气,这件事要听我的。”
35.在回來的路上,周总理对身边工作人员说:“陈云同志的大衣是两用的,你们要想办法,让我的大衣也变成两用的才好。”
36.周总理回到西花厅住地,见到夫人邓颖超后感慨地说:“陈云同志真会过日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啊!”
37.新中国成立之初,陈云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严于律己。他对家人提出严格的约束,叫作“约法三章”:一、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二、不准翻看、接触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三、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
38.陈云严格要求他的家人一丝不苟地执行“约法三章”。他的爱人于若木在中央财经委上班,虽和陈云同一条路线,但她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陈云的子女上学,无论刮风下雨也从不用他的小汽车接送。
39.一次,陈云的小儿子陈方为买游泳用的脚蹼,从陈云的生活秘书石长利手中要了超出预算的钱。陈云知道后很生气,便把陈方叫到跟前,问:“你从哪儿拿的钱?”陈方回答:“石头(石长利)那儿。”“石头哪儿来的钱?”“你的工资。”“我的工资谁给的?”“人民给的。”
40.陈云不放松,一股劲儿继续问:“人民给我的工资你为什么用呢?记住,节约每一分钱都是节约人民的钱。我看你的行动。”陈方心悦诚服地认错,从此不再乱花钱了。
41.“文革”期间,陈云被下放到江西南昌工厂“蹲点”。一天,给陈云做饭的汪师傅生病请假回家,陈云叫从中科院下放到“五七干校”的大女儿伟力来帮忙做饭。伟力那时的月工资是五十六元。月底发薪时,陈云发现她还是拿了全额工资,便找她谈话。
42.陈云对伟力说:“你参加工作成了党和国家的人了,你离开干校到这里替代汪师傅做饭,就不能拿干校那份工资了,你的工资应该由我付。”
43.伟力一时还想不通,说:“那是干校同意的啊!”陈云严肃地对女儿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没有去上班就不能白拿工资。”他硬是要求伟力把干校已经发的那份工资退回去,改由自己每月给女儿发工资。
44.在此期间,陈云爱人于若木“受审查”,子女又分散在各地,陈云体弱多病,他的女婿、媳妇都曾先后到江西南昌青云谱陪伴、探望。陈云同样规定,前来探望、陪伴的亲属,探望期间工资一律退回原单位,不能多拿国家一分钱。
45.陈云任职期间,对于亲戚、故友来信,凡要求为他们子女安排或调动工作的,均嘱咐办公室同志一律按人民来信处理,不能给予特殊照顾,并亲自做好思想工作。陈云就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及亲朋好友:公私分明,不搞特殊;严守纪律,一丝不苟。
46.1968年,就读于北京师大女附中高中部的二女儿陈伟华,被分配到北京远郊怀柔县山区当教师。
47.临行前,陈云告诫女儿:“怀柔是个贫穷山区,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你到那里要有长期扎根、准备吃苦的思想准备。”
2.陈云早年胸怀大志,投身革命,出生入死,坚韧不拔。革命成功后,他身居高位,廉洁奉公,淡泊名利,两袖清风。
3.在杭州五云山西麓有一片竹林,名为云栖,是陈云晚年最爱的去处之一。那里,竹林深深,漫山遍野,山泉潺潺,曲径通幽,因山河间云水之气汇集于此而得名。陈云对这里有特殊的感情,他每到杭州必去云栖,有一年他一连去了九次。
4.在云栖,他或是静坐小憩,欣赏山岚竹影,或是踱步其间,沐浴竹林春风。有一年,他应杭州园林部门请求,欣然挥笔写下“云栖竹径”四个苍劲的大字。杭州市政府把字刻成石碑立于入口处,从此成为旅游者摄影留念的景点。
5.有一次,陈云在云栖竹径散步,遇上了几名游客,便与他们拉起了家常,逐个询问他们是哪里人。当其中一名游客说自己是上海人时,陈云拍拍他的肩,笑着用上海话说:“我和你是同乡啊!”
6.这个上海游客凝视着眼前这位慈祥的老人,觉得有些面熟。他想了想问:“您是中央领导人陈云同志吧?”陈云风趣地回答:“我是你的同乡人陈云。”
7.听说陈云在和大家聊天,游客们一下全拥上来,围了个水泄不通。陈云的警卫人员见状,十分担心领导的安全,要求大家散开。但大家看到陈云谈笑风生,平易近人,没人愿意离开。
8.陈云对警卫人员说:“他们不想离开,我也不愿与大家分开,我和他们的谈话还没有结束嘛!”于是,陈云继续与身边游客亲切握手,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9.在返回住地的车上,陈云对警卫人员说:“我本来就是来自江南的一个布衣,这次来到江南,能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其中还有我的同乡,这让我十分开心。”说时,他的脸上露出愉快的笑容。
10.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多年,陈云一直居住在北京北长街的一个院子里。院内有一幢二层楼房,这里既是陈云和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也是他和家人一起生活的地方。该屋年久失修,油漆剥落,老鼠出没,但陈云就是不让机关行政部门派人维修。
11.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北京不仅有震感,而且许多房屋受损。地震过后,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对楼房进行检查。他们发现陈云办公室的南墙出现了一条两米多长、两三厘米宽的裂缝。
12.机关行政部门请来了北京房建系统的技术人员对这幢楼房作了仔细检查。技术人员发现房顶的木支架发生错位松动,房基也不坚固。他们认为,如果再发生强烈余震,楼房可能会倒塌。
13.机关行政部门获悉这些情况后,觉得在余震反复出现的情况下,让陈云住这样的危房显然很不安全。于是,他们决定拆除老楼建新楼,给陈云找了一处临时住房,请陈云立刻搬过去。
14.陈云听到秘书汇报要搬家的事情后,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幢楼房虽然老了,我看总比北京一般市民的房子好吧?像这样的房子要拆掉,影响不好。做事不能脱离群众。我不搬。”
15.不久,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又动员陈云搬家,并催促说:“如果再发生强烈余震,您的安全问题怎么办?”陈云说:“是我决定不搬的,安全责任由我来承担。”
16.机关行政部门拗不过陈云,只得退而求其次,对这幢楼进行加固。但加固后,如出现强烈余震,楼房仍然有危险,怎么办呢?
17.大家一起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们做了一个钢架金属罩,放在陈云的办公桌旁,让陈云坐在金属罩里办公,大家就比较放心了。
18.这样,唐山大地震之后的一段日子,陈云就在特制金属罩内办公。直至三年后,唐山重建基本完成,灾民都住进了新房,经机关行政部门反复劝说,陈云才同意搬出危房。这件事见证了陈云不顾个人安危,与灾民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19.陳云不收礼,有口皆碑。他说:“送礼是有求于我,收礼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因此,哪怕是有同志诚心向首长表示敬意,不管礼物再轻,他也来者必拒。
20.一次陈云外出视察工作后,坐火车回北京。当地领导发现陈云在视察期间不停地开会、谈话、调研,很辛苦,人瘦了许多。于是在陈云离开时,他们派两个人把两只母鸡和一些蔬菜装在柳条筐里,悄悄地抬上了车厢。
21.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发现此事,对当地的同志说:“首长是从不收人礼物的,这是他的一贯作风。”而后,请他们下车时把东西带回去。
22.当地同志态度非常坚决,说:“东西不多,也不是个人送的。陈云同志身体较弱,保证中央领导身体健康,我们也有责任。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你们不能拒绝,一定要收下这些东西。”
23.工作人员无法说服当地同志,觉得很为难。有位同志建议:“人家已经把东西送上车了,再要他们拿回去,面子上实在过不去。能否按照市场价格,把东西买下来7”当地的同志也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要让东西留在车上,回去也好有个交代。
24.几个工作人员商量来商量去,觉得这些办法都不妥,只好如实向陈云作了汇报。
25.陈云听完汇报,严肃地说:“不能开这个先例,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后就无法阻止了。如此下去,我们的党风岂不成问题了?还是请他们把东西带回去。”
26.工作人员说:“当地的同志心意诚恳,态度坚决,要他们把东西带回去恐怕很难做到。我们该如何对他们讲呢?”陈云坚决地说:“你对他们这样说,他们的心意我领了,但东西坚决不收!这是我为人处事的一条基本原则,原则问题是不能让步的。”
27.工作人员向地方同志原原本本转达了陈云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两个地方同志听罢,心中无比佩服。他们深感没有必要再坚持了,只好把东西拿下车,带回去了。
28.1960年11月上旬的一天,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让银装素裹的北京城变得分外寒冷。街上的行人穿着厚厚的冬装,许多家庭烧上了暖气。 29.大雪过后的一天,周恩来总理走进办公室,看到办公桌上有一份秘书写的报告,上面写着:“陈云同志感冒发烧,原因是天气太冷,他不让烧暖气。”
30.周总理看罢,对警卫人员说:“立刻派车,我要到陈云同志家里去。”周总理一边穿大衣,一边快步走出办公室。
31.来到了陈云的住地,周总理顾不上脱大衣,就大步流星来到二楼陈云的办公室。此时的陈云披着大衣,正靠在床头批阅文件。周总理从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处得知,这件大衣,陈云是春秋两用,到了冬天把厚绒扣上,就成了冬大衣。他的一件棉坎肩上打了三十二个补丁,竟然还在穿。
32.周总理见到陈云,生气地说:“天气这么冷,你怎么不烧暖气?”陈云回答说:“机关规定,n月15日开始烧暖气,现在时间还没有到啊。这个规定是我定的,我不能破这个例。”
33.周总理看着陈云那件“两用大衣”,紧紧握住他的手,关切地说:“陈云同志,天气这么冷,你不能坚持不烧暖气,你要爱护自己身体啊!”
34.周总理与陈云交谈后,找了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认真叮嘱:“陈云同志已经冻得感冒发烧了。从今天起,你们一定要烧暖气,这件事要听我的。”
35.在回來的路上,周总理对身边工作人员说:“陈云同志的大衣是两用的,你们要想办法,让我的大衣也变成两用的才好。”
36.周总理回到西花厅住地,见到夫人邓颖超后感慨地说:“陈云同志真会过日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啊!”
37.新中国成立之初,陈云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严于律己。他对家人提出严格的约束,叫作“约法三章”:一、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二、不准翻看、接触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三、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
38.陈云严格要求他的家人一丝不苟地执行“约法三章”。他的爱人于若木在中央财经委上班,虽和陈云同一条路线,但她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陈云的子女上学,无论刮风下雨也从不用他的小汽车接送。
39.一次,陈云的小儿子陈方为买游泳用的脚蹼,从陈云的生活秘书石长利手中要了超出预算的钱。陈云知道后很生气,便把陈方叫到跟前,问:“你从哪儿拿的钱?”陈方回答:“石头(石长利)那儿。”“石头哪儿来的钱?”“你的工资。”“我的工资谁给的?”“人民给的。”
40.陈云不放松,一股劲儿继续问:“人民给我的工资你为什么用呢?记住,节约每一分钱都是节约人民的钱。我看你的行动。”陈方心悦诚服地认错,从此不再乱花钱了。
41.“文革”期间,陈云被下放到江西南昌工厂“蹲点”。一天,给陈云做饭的汪师傅生病请假回家,陈云叫从中科院下放到“五七干校”的大女儿伟力来帮忙做饭。伟力那时的月工资是五十六元。月底发薪时,陈云发现她还是拿了全额工资,便找她谈话。
42.陈云对伟力说:“你参加工作成了党和国家的人了,你离开干校到这里替代汪师傅做饭,就不能拿干校那份工资了,你的工资应该由我付。”
43.伟力一时还想不通,说:“那是干校同意的啊!”陈云严肃地对女儿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没有去上班就不能白拿工资。”他硬是要求伟力把干校已经发的那份工资退回去,改由自己每月给女儿发工资。
44.在此期间,陈云爱人于若木“受审查”,子女又分散在各地,陈云体弱多病,他的女婿、媳妇都曾先后到江西南昌青云谱陪伴、探望。陈云同样规定,前来探望、陪伴的亲属,探望期间工资一律退回原单位,不能多拿国家一分钱。
45.陈云任职期间,对于亲戚、故友来信,凡要求为他们子女安排或调动工作的,均嘱咐办公室同志一律按人民来信处理,不能给予特殊照顾,并亲自做好思想工作。陈云就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及亲朋好友:公私分明,不搞特殊;严守纪律,一丝不苟。
46.1968年,就读于北京师大女附中高中部的二女儿陈伟华,被分配到北京远郊怀柔县山区当教师。
47.临行前,陈云告诫女儿:“怀柔是个贫穷山区,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你到那里要有长期扎根、准备吃苦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