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情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的确,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激情是语文的魅力,对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堂,学生缺乏兴趣,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课堂实效不高。我们说,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本文就如何运用激情促进课堂教學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情韵交融;激情洋溢;有效课堂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过:激情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的确,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激情是语文的魅力,对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堂,学生缺乏兴趣,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课堂实效不高。我们说,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老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高效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想提高课堂实效,教师首先要有情感、有激情,始终是想学生所想,和学生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一个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以下三点将给我们启发:
一、抓语言表达——抑扬顿挫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这时老师应该从基本功练起,从朗诵入手,提高口头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如教学古诗《鹅》引导学生朗读时作这样的停顿。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学生声情并茂。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我们头脑中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长着白色的羽毛的鹅浮在绿色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水,缓缓向前移动,这只鹅真美啊!学生作恰当的停顿后,不仅正确地理解了诗句意思,也把作者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语感得到培养。通过我的教学实践,“书声琅琅,情韵交融,抑扬顿挫”已成为学生朗读的风气,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课堂结构——张弛有度
有人说,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授课就要精心设计,审时度势,在开篇引导、课堂指导、收尾诱导上下一番苦工夫。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要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预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度的高峰,课堂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就会是一汪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课堂结构上的高潮既是教师有意制造的,也是课堂流程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没有高潮的语文课,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三、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表现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语文教师的激情最好是文一点、清淡一点、甚至古典一点,我觉得古典一点的情感是最美的情感、是最耐久的情感、也是最有“语文味儿”的情感。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如我在上《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时,我请学生对“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句话的理解。这时班中3名学生对这句话作了不同的理解。但第四位学生站起来说:“家把爸爸妈妈、孩子结为一个整体,每个人在家里都有自己的位置。可是我的妈妈因发生车祸而过早地离开了我,爸爸后来又结了婚,我处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我没有了自己的位置,我……很难过。”这时我没有说话,而是走近这位学生,把他抱起来,从心里把他抱起来,用轻柔、体贴入微的真挚动作,用专注的眼神抚慰孩子受伤的心,无声的此刻无限的激情。激情进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它既是没有止境的科学,也是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行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学激情是教师学识、修养、个性的外化,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解读文本的能力,还要有对学生、教育和生活真挚的爱,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激情才是有魅力的。生命,因为激情而更美丽;课堂,因为激情而更动人。
关键词:情韵交融;激情洋溢;有效课堂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过:激情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的确,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激情是语文的魅力,对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堂,学生缺乏兴趣,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课堂实效不高。我们说,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老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高效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想提高课堂实效,教师首先要有情感、有激情,始终是想学生所想,和学生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一个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以下三点将给我们启发:
一、抓语言表达——抑扬顿挫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这时老师应该从基本功练起,从朗诵入手,提高口头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如教学古诗《鹅》引导学生朗读时作这样的停顿。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学生声情并茂。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我们头脑中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长着白色的羽毛的鹅浮在绿色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水,缓缓向前移动,这只鹅真美啊!学生作恰当的停顿后,不仅正确地理解了诗句意思,也把作者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语感得到培养。通过我的教学实践,“书声琅琅,情韵交融,抑扬顿挫”已成为学生朗读的风气,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课堂结构——张弛有度
有人说,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授课就要精心设计,审时度势,在开篇引导、课堂指导、收尾诱导上下一番苦工夫。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要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预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度的高峰,课堂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就会是一汪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课堂结构上的高潮既是教师有意制造的,也是课堂流程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没有高潮的语文课,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三、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表现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语文教师的激情最好是文一点、清淡一点、甚至古典一点,我觉得古典一点的情感是最美的情感、是最耐久的情感、也是最有“语文味儿”的情感。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如我在上《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时,我请学生对“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句话的理解。这时班中3名学生对这句话作了不同的理解。但第四位学生站起来说:“家把爸爸妈妈、孩子结为一个整体,每个人在家里都有自己的位置。可是我的妈妈因发生车祸而过早地离开了我,爸爸后来又结了婚,我处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我没有了自己的位置,我……很难过。”这时我没有说话,而是走近这位学生,把他抱起来,从心里把他抱起来,用轻柔、体贴入微的真挚动作,用专注的眼神抚慰孩子受伤的心,无声的此刻无限的激情。激情进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它既是没有止境的科学,也是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行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学激情是教师学识、修养、个性的外化,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解读文本的能力,还要有对学生、教育和生活真挚的爱,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激情才是有魅力的。生命,因为激情而更美丽;课堂,因为激情而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