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训模式是构成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重要因素,“模式创新”是提高培训工作质效的迫切需要。本文以湖州市市属学校文综类教研组长培训班为例,提出“同伴会诊”培训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目标设计、行动路径和效果体会等,既取得了很好的培训实效,又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关键词】教师培训;同伴会诊;培训模式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而获得的,“任何知识都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参与到这种文化实践中去,是学习的一个认识论原则。”也就是说,你要学习游泳就应该在泳池里学习,而不是站在陆地上谈如何游泳。教师的培训学习也是如此,应该在教育、教学等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因而“走进教育现场”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元素和基本形式之一,在真实的情境中围绕教育、教学、管理等主题展开研究,更加富有精彩动感、更加可看可学。同时参训教师均为成人,他们是带着经验和问题而来的,他们的主动参与和互相交流学习非常重要,成人学习理论也认为:人类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需要成人在相关情境中亲历亲为——“在行动中反省”、“在行动中求知”,才能生成真正的理解,获得切实的掌握。基于此,我在湖州市市属学校文综类教研组长培训项目的《有效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这一专题,研制并实施了基于小组合作的同伴会诊培训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目标设计
湖州市市属学校文综类教研组长培训班于2012年3-4月举办,有来自市属17所学校的40位组长参加,60学时,共组织了3次集中培训。第一次集中培训主要是安排了教研组建设及活动方面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在此基础上的第二次集中培训,主要是进行实践体验,主题是“有效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这次培训的目标很明确,即提升教研组长策划有效教研的能力。教研组长是学科骨干教师,又是基层教学管理者,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和本班学员来自3门不同学科(政治、历史、地理)的实际,整期培训我们侧重于对学员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而教研组长履行管理职责的最重要载体就是“教研活动”。因而如何使教研活动不流于形式、不停留在简单的经验性的随机交流层面,真正使其富有实效既是组长们必须思考的一项基本却十分重要的命题,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学校校本教研的实效。
二、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基本认识
同伴会诊培训模式即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促成同伴间展开真诚交流、互相合作,围绕中心提出问题、诊断问题、给出建议,从而加深对某一研究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同伴间的这种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合作反思”的过程,在共同语言中产生共鸣,在不同声音中相互交流、越辩越明。该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是基于参训教师的特质;教研组长是学科骨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经验和知识,他们具备对某一问题思考、提出看法、讨论、归纳的这样一种能力和素质。二是受情境学习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及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等课改理念的启发;我想:我们亦应该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三是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特征;一个班级四五十人,逐一就问题发表观点或者感想,在操作上不太现实,效果也未必好,所以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即全班组成若干个学习共同体,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将组内讨论的观点归纳综合起来,最后推选代表全班交流展示。这样每个人的观点、想法都得到了陈述和展示,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还大大提升了培训的效率和效果。四是同伴间由于工作性质、专业背景等相似度较高,陌生感和距离感也较少,因此在研讨过程中彼此在行为上会更主动、思想上更自由、思维上更活跃。
三、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行动路径
(一)培训前的铺垫
1.理论引领:围绕主题,培训班邀请省教研室副主任张丰作《怎样有效策划教研组教师研修》的专题讲座。有理论分析,又借助真实案例呈现方法的指导,给学员们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厘清了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同时鼓励大家要在“理想的引领下做尽可能的实践”。
2.任务驱动:在本次集中培训前班主任先行将培训内容、形式等跟全体学员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要求学员围绕研修主题先行展开独立的研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阅读、思考、资料收集及材料撰写(主题:《我的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或《教研组建设及活动留给我的启示》)等工作,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便于在会诊时有话可说且有的放矢。
3.现场选择:我们通过自愿报名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最后选择了教研组建设相对比较健全的练市中学和湖州一中两所学校率先组织公开教研。
(二)培训中的观摩
在练市中学,全班学员现场观摩该校政治教研组的听评课课例式教研活动。首先听了该校政治教师的一堂高三二轮复习课:《收入与分配》,随后观摩了政治组的教师们在组长的组织下展开的评课活动。在评课活动中,上课老师先介绍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理念,并谈了课后的一些想法,后组内其余老师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研讨气氛非常活跃,组长最后作简短活动小结。
在湖州一中我们观摩的是该校历史教研组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教研活动。校领导介绍了该校教研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做法,后在该校历史教研组长的组织下,一场以“指导学生社团(春秋社)”为主题的活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各备课组分别介绍各自指导社团活动的方案,高一备课组是《书画同源——书画作品展示、欣赏》,高二是《反对战争 珍爱和平》。介绍完毕后,全体组员畅所欲言,对方案的预设目标、内容、实施过程等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问题和需改进之处。
(三)观摩后的会诊
两场观摩结束后,全班学员分别就所观活动进行会诊研讨,先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发言都非常诚恳,各抒己见,就事论事,肯定了优点,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现场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就听评课课例教研而言:评课“中规中矩”,缺少新意和策略;活动中有冷场情况出现;有的只说“好话”,而有的语言表达过于犀利;组长最后的小结针对性不够。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方面:下达给学生的任务“一刀切”;老师不能只是指导而要积极参与进去;缺乏对活动系统性全局性的研究整合;内容新颖,但形式上能否突破这种大家坐下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常态;缺少最后小结等。最后开出如下处方: 1.要营造教研组内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民主氛围,这是组员间进行对话、真实互动的重要保障,是开展有效教研的基础。
2.教研组长(或教研活动主持人)在活动前一定要精心策划,活动中注重动态调控,并且一定要做好活动小结,并书面记录下来。
3.有效教研活动应多在“研”字上下功夫,选择那些大家都感兴趣或感到困惑的问题,主题要明晰,目标的编制应该有全局概念。
4.要改进听评课的策略,明确目的性和主动性、细化评课内容、课前最好有清楚的布置分工,要避免泛泛而谈、偏离主题、研讨积极性不高、主持人唱独角戏等问题。
5.指导学生的活动,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设置任务,注重个性的发挥,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增强活动实效。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不能只停留在指导者的身份。
6.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开拓眼界和思维,致力于有效教研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理想的指引下作尽可能的实践”。
同伴会诊结束后,培训班还邀请了市教科研中心政治、历史两位教研员对所观教研活动及学员们的会诊作点评,两位老师不约而同的用了“当教研员几十年来,听课、评课无数,但评‘教研活动’还是第一次”这句话作开场白。并对“同伴会诊”这一培训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认为它充分调动了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同伴间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一棵树摇动了另一棵树”。
四、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效果与反思
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构建,立足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参训热情,使其“有效策划教研组教师研修”等方面的素养获得了提升,从训后座谈和问卷调查(不记名问卷调查显示:对培训模式持“很满意”的占94.1%,持“基本满意”的占5.9%;对培训效果持“很满意”的占91.6%,持“基本满意”的占8.4%;持“不满意”的两项均占0%)看来,显著成效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1.提升了参训教师对有效教研的认和理解。通过理论引领、任务驱动、现场观摩、会诊研讨等系统培训,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实实在在的进行了加强。特别是大多数组长原来“观课”很多,但像这样从整体上去观摩‘教研活动’还是第一次,原来“身在其中”对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很难觉察得到,这次静下心来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诊断,对一些不合理之处看的更清楚,也更能明其得失。
2.改变了参训教师教研活动就是上传下达、听课评课、磨课等思维定势。通过同伴间的研讨尤其是对一中教研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观摩,学员多角度的认识了教研组功能和教研组长职责,极大的提高了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回顾本次培训,之所以效果不错,个人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认真做好前期调研。了解和掌握参训者现状、背景与需求等方面信息,以准确把握培训目标、任务和重点,这样才能在满足培训对象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内容的设置和培训方式的安排。以本班为例,根据教研组长的特性(是学科骨干,研讨、发言的能力较强)和需求,我们将内容重心设置在教研组建设和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上,并采用案例式、研讨式、会诊式等形式展开培训,效果就比较理想。
2.有效落实好集中前的分散。个体研修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一是为集中培训做好了知识心理准备。在对培训主题独立思考和内化的基础上参与集体交流互动,更加“有话可说”,有助于个性化知识的理解和获得;二是为自身专业发展做了点滴“微”铺垫。有助于学员改变“被动培训”的惯性,增强了主动阅读、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意识的增强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专业素养提升最根本的途径;三是个体研修时间安排上富有弹性,有利于和集中培训时间安排上的刚性互补。
3.用心选择好培训中的案例。培训中观摩案例的选择应该是根据学员的需求和问题提供的“典型案例”,贴合工作实际,并能有不同的类型特点。本案中,如果说听评课课例教研是常规必修课的代表,那么教研组指导学生团体活动就是一门知识拓展性质的选修课,形式各异、相得益彰。
4.深入组织好培训中的研讨。“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蜻蜓点水般的讨论不仅不能提升参训者的能力和素养,还会使我们的培训课堂失去吸引力。本次培训,我们在观摩了两场教研活动后均以先小组后全班的方式组织全体学员进行了研讨,组内人人发言,代表上台展示,按理说这个主题的培训至此可以告一段落了,但考虑到人总是说说容易做做难;说他人容易说自己难,为进一步提升培训质效,在校观摩研讨结束后,我们又在本中心以《我的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或《教研组建设及活动留给我的启示》为主题,还是以先小组后全班的方式人人通过课件自我介绍展示,人人观摩评点,并邀请了两位专家作现场点评。这样一来,学员们从听专家的、到观同行的、最后说自己的,认真听、努力看、执着行,一气呵成、水到渠成,大家置身其中,兴味盎然,觉得这样的培训活动不做表面功夫,有深度又贴合工作实际,自己呢也真正成为了培训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美]J·莱夫等.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石义堂.以需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刍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5)
[3]吴卫东.体验式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2(Z4)
[4]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21)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关键词】教师培训;同伴会诊;培训模式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而获得的,“任何知识都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参与到这种文化实践中去,是学习的一个认识论原则。”也就是说,你要学习游泳就应该在泳池里学习,而不是站在陆地上谈如何游泳。教师的培训学习也是如此,应该在教育、教学等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因而“走进教育现场”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元素和基本形式之一,在真实的情境中围绕教育、教学、管理等主题展开研究,更加富有精彩动感、更加可看可学。同时参训教师均为成人,他们是带着经验和问题而来的,他们的主动参与和互相交流学习非常重要,成人学习理论也认为:人类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需要成人在相关情境中亲历亲为——“在行动中反省”、“在行动中求知”,才能生成真正的理解,获得切实的掌握。基于此,我在湖州市市属学校文综类教研组长培训项目的《有效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这一专题,研制并实施了基于小组合作的同伴会诊培训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目标设计
湖州市市属学校文综类教研组长培训班于2012年3-4月举办,有来自市属17所学校的40位组长参加,60学时,共组织了3次集中培训。第一次集中培训主要是安排了教研组建设及活动方面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在此基础上的第二次集中培训,主要是进行实践体验,主题是“有效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这次培训的目标很明确,即提升教研组长策划有效教研的能力。教研组长是学科骨干教师,又是基层教学管理者,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和本班学员来自3门不同学科(政治、历史、地理)的实际,整期培训我们侧重于对学员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而教研组长履行管理职责的最重要载体就是“教研活动”。因而如何使教研活动不流于形式、不停留在简单的经验性的随机交流层面,真正使其富有实效既是组长们必须思考的一项基本却十分重要的命题,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学校校本教研的实效。
二、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基本认识
同伴会诊培训模式即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促成同伴间展开真诚交流、互相合作,围绕中心提出问题、诊断问题、给出建议,从而加深对某一研究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同伴间的这种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合作反思”的过程,在共同语言中产生共鸣,在不同声音中相互交流、越辩越明。该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是基于参训教师的特质;教研组长是学科骨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经验和知识,他们具备对某一问题思考、提出看法、讨论、归纳的这样一种能力和素质。二是受情境学习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及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等课改理念的启发;我想:我们亦应该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三是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特征;一个班级四五十人,逐一就问题发表观点或者感想,在操作上不太现实,效果也未必好,所以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即全班组成若干个学习共同体,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将组内讨论的观点归纳综合起来,最后推选代表全班交流展示。这样每个人的观点、想法都得到了陈述和展示,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还大大提升了培训的效率和效果。四是同伴间由于工作性质、专业背景等相似度较高,陌生感和距离感也较少,因此在研讨过程中彼此在行为上会更主动、思想上更自由、思维上更活跃。
三、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行动路径
(一)培训前的铺垫
1.理论引领:围绕主题,培训班邀请省教研室副主任张丰作《怎样有效策划教研组教师研修》的专题讲座。有理论分析,又借助真实案例呈现方法的指导,给学员们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厘清了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同时鼓励大家要在“理想的引领下做尽可能的实践”。
2.任务驱动:在本次集中培训前班主任先行将培训内容、形式等跟全体学员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要求学员围绕研修主题先行展开独立的研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阅读、思考、资料收集及材料撰写(主题:《我的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或《教研组建设及活动留给我的启示》)等工作,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便于在会诊时有话可说且有的放矢。
3.现场选择:我们通过自愿报名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最后选择了教研组建设相对比较健全的练市中学和湖州一中两所学校率先组织公开教研。
(二)培训中的观摩
在练市中学,全班学员现场观摩该校政治教研组的听评课课例式教研活动。首先听了该校政治教师的一堂高三二轮复习课:《收入与分配》,随后观摩了政治组的教师们在组长的组织下展开的评课活动。在评课活动中,上课老师先介绍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理念,并谈了课后的一些想法,后组内其余老师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研讨气氛非常活跃,组长最后作简短活动小结。
在湖州一中我们观摩的是该校历史教研组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教研活动。校领导介绍了该校教研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做法,后在该校历史教研组长的组织下,一场以“指导学生社团(春秋社)”为主题的活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各备课组分别介绍各自指导社团活动的方案,高一备课组是《书画同源——书画作品展示、欣赏》,高二是《反对战争 珍爱和平》。介绍完毕后,全体组员畅所欲言,对方案的预设目标、内容、实施过程等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问题和需改进之处。
(三)观摩后的会诊
两场观摩结束后,全班学员分别就所观活动进行会诊研讨,先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发言都非常诚恳,各抒己见,就事论事,肯定了优点,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现场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就听评课课例教研而言:评课“中规中矩”,缺少新意和策略;活动中有冷场情况出现;有的只说“好话”,而有的语言表达过于犀利;组长最后的小结针对性不够。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方面:下达给学生的任务“一刀切”;老师不能只是指导而要积极参与进去;缺乏对活动系统性全局性的研究整合;内容新颖,但形式上能否突破这种大家坐下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常态;缺少最后小结等。最后开出如下处方: 1.要营造教研组内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民主氛围,这是组员间进行对话、真实互动的重要保障,是开展有效教研的基础。
2.教研组长(或教研活动主持人)在活动前一定要精心策划,活动中注重动态调控,并且一定要做好活动小结,并书面记录下来。
3.有效教研活动应多在“研”字上下功夫,选择那些大家都感兴趣或感到困惑的问题,主题要明晰,目标的编制应该有全局概念。
4.要改进听评课的策略,明确目的性和主动性、细化评课内容、课前最好有清楚的布置分工,要避免泛泛而谈、偏离主题、研讨积极性不高、主持人唱独角戏等问题。
5.指导学生的活动,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设置任务,注重个性的发挥,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增强活动实效。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不能只停留在指导者的身份。
6.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开拓眼界和思维,致力于有效教研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理想的指引下作尽可能的实践”。
同伴会诊结束后,培训班还邀请了市教科研中心政治、历史两位教研员对所观教研活动及学员们的会诊作点评,两位老师不约而同的用了“当教研员几十年来,听课、评课无数,但评‘教研活动’还是第一次”这句话作开场白。并对“同伴会诊”这一培训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认为它充分调动了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同伴间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一棵树摇动了另一棵树”。
四、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效果与反思
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构建,立足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参训热情,使其“有效策划教研组教师研修”等方面的素养获得了提升,从训后座谈和问卷调查(不记名问卷调查显示:对培训模式持“很满意”的占94.1%,持“基本满意”的占5.9%;对培训效果持“很满意”的占91.6%,持“基本满意”的占8.4%;持“不满意”的两项均占0%)看来,显著成效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1.提升了参训教师对有效教研的认和理解。通过理论引领、任务驱动、现场观摩、会诊研讨等系统培训,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实实在在的进行了加强。特别是大多数组长原来“观课”很多,但像这样从整体上去观摩‘教研活动’还是第一次,原来“身在其中”对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很难觉察得到,这次静下心来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诊断,对一些不合理之处看的更清楚,也更能明其得失。
2.改变了参训教师教研活动就是上传下达、听课评课、磨课等思维定势。通过同伴间的研讨尤其是对一中教研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观摩,学员多角度的认识了教研组功能和教研组长职责,极大的提高了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回顾本次培训,之所以效果不错,个人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认真做好前期调研。了解和掌握参训者现状、背景与需求等方面信息,以准确把握培训目标、任务和重点,这样才能在满足培训对象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内容的设置和培训方式的安排。以本班为例,根据教研组长的特性(是学科骨干,研讨、发言的能力较强)和需求,我们将内容重心设置在教研组建设和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上,并采用案例式、研讨式、会诊式等形式展开培训,效果就比较理想。
2.有效落实好集中前的分散。个体研修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一是为集中培训做好了知识心理准备。在对培训主题独立思考和内化的基础上参与集体交流互动,更加“有话可说”,有助于个性化知识的理解和获得;二是为自身专业发展做了点滴“微”铺垫。有助于学员改变“被动培训”的惯性,增强了主动阅读、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意识的增强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专业素养提升最根本的途径;三是个体研修时间安排上富有弹性,有利于和集中培训时间安排上的刚性互补。
3.用心选择好培训中的案例。培训中观摩案例的选择应该是根据学员的需求和问题提供的“典型案例”,贴合工作实际,并能有不同的类型特点。本案中,如果说听评课课例教研是常规必修课的代表,那么教研组指导学生团体活动就是一门知识拓展性质的选修课,形式各异、相得益彰。
4.深入组织好培训中的研讨。“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蜻蜓点水般的讨论不仅不能提升参训者的能力和素养,还会使我们的培训课堂失去吸引力。本次培训,我们在观摩了两场教研活动后均以先小组后全班的方式组织全体学员进行了研讨,组内人人发言,代表上台展示,按理说这个主题的培训至此可以告一段落了,但考虑到人总是说说容易做做难;说他人容易说自己难,为进一步提升培训质效,在校观摩研讨结束后,我们又在本中心以《我的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或《教研组建设及活动留给我的启示》为主题,还是以先小组后全班的方式人人通过课件自我介绍展示,人人观摩评点,并邀请了两位专家作现场点评。这样一来,学员们从听专家的、到观同行的、最后说自己的,认真听、努力看、执着行,一气呵成、水到渠成,大家置身其中,兴味盎然,觉得这样的培训活动不做表面功夫,有深度又贴合工作实际,自己呢也真正成为了培训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美]J·莱夫等.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石义堂.以需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刍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5)
[3]吴卫东.体验式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2(Z4)
[4]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21)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