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明确课程性质时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语文老师,应当努力发挥语文实践活动的优势,解放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在濡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营造民主氛围,提供学生创新的环境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谐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也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多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1 发扬教学民主。实践活动组织、指导过程应该做到: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充分自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2 尊重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当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时,才能和教师一起积极思考。例如,选择活动的主题时,应有意识通过创设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并注意随着探究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探究的内驱力。
3 找准教师的角色定位。组织实施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必须从“台前”走向“幕后”,当好参谋、伙伴、向导,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湖南师范大学张传燧教授说:“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平等参与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只有找准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有效地参与和指导好实践活动。
二、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
我在组织“赛诗会”(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本想用比赛诗词背诵的形式组织这次活动,可是,有学生嘀咕:“没意思!小学时就组织过诗词背诵的竞赛了。”我顺势引导:怎样才有意思呢?学生们踊跃起来,出了很多主意。最后,我采纳他们的意见——为自己喜欢的诗词配图,可以自己绘制,也可以拍摄照片,同时,写一个配图解说。几周后的展示会上,学生的创意让我惊喜不已,一帧帧摄影作品精心选景,意境优美,一幅幅绘画虽然稚嫩却又韵味十足,甚至还有几个学生根据诗词的内容,发挥想象拍摄了一个“微电影”。这次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因为自己创造性的建议得到了采纳,自然兴趣浓厚,十分投入。这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极好的砥砺。
三、密切联系生活,锻炼学生创新的能力
为了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每年春天,我们组织《我与春天有个约会》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观察,欣赏,体味,摄影,绘画,写作,交流;每年秋天新生入学,我们组织新生开展《我们自己制定班规班约》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数据,提出合理化建议。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磨炼。我们组织《救救长江》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们面对着长江边一个又一个化工厂、一个个伸进长江的排污口,痛苦,愤怒,忧伤,深思,他们猛然发现,自己虽然住在长江边,却随时可能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他们认真撰写调查报告,连同自己拍摄的照片、提出的建议寄给了市环保局,掀起了一场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肯定的环保风暴。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黄桥“新四军东进纪念馆”,交流参观感言时,有学生提出:“新四军东进纪念馆”选址不当,特别是把“新四军东进纪念塔”设置在一个省道跟城区主干道的交叉路口,嘈杂、喧闹的环境是对先烈们的不尊重;同时又阻碍了来往车辆、行人的视线,妨碍了交通;狭窄的环境,也不便于参观者瞻仰,学习。对于学生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扬。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善于探究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语文实践活动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广阔天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梦想剧场。教师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精心创造活动情境,保证学生自由的活动空间,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营造民主氛围,提供学生创新的环境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谐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也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多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1 发扬教学民主。实践活动组织、指导过程应该做到: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充分自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2 尊重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当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时,才能和教师一起积极思考。例如,选择活动的主题时,应有意识通过创设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并注意随着探究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探究的内驱力。
3 找准教师的角色定位。组织实施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必须从“台前”走向“幕后”,当好参谋、伙伴、向导,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湖南师范大学张传燧教授说:“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平等参与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只有找准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有效地参与和指导好实践活动。
二、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
我在组织“赛诗会”(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本想用比赛诗词背诵的形式组织这次活动,可是,有学生嘀咕:“没意思!小学时就组织过诗词背诵的竞赛了。”我顺势引导:怎样才有意思呢?学生们踊跃起来,出了很多主意。最后,我采纳他们的意见——为自己喜欢的诗词配图,可以自己绘制,也可以拍摄照片,同时,写一个配图解说。几周后的展示会上,学生的创意让我惊喜不已,一帧帧摄影作品精心选景,意境优美,一幅幅绘画虽然稚嫩却又韵味十足,甚至还有几个学生根据诗词的内容,发挥想象拍摄了一个“微电影”。这次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因为自己创造性的建议得到了采纳,自然兴趣浓厚,十分投入。这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极好的砥砺。
三、密切联系生活,锻炼学生创新的能力
为了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每年春天,我们组织《我与春天有个约会》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观察,欣赏,体味,摄影,绘画,写作,交流;每年秋天新生入学,我们组织新生开展《我们自己制定班规班约》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数据,提出合理化建议。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磨炼。我们组织《救救长江》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们面对着长江边一个又一个化工厂、一个个伸进长江的排污口,痛苦,愤怒,忧伤,深思,他们猛然发现,自己虽然住在长江边,却随时可能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他们认真撰写调查报告,连同自己拍摄的照片、提出的建议寄给了市环保局,掀起了一场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肯定的环保风暴。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黄桥“新四军东进纪念馆”,交流参观感言时,有学生提出:“新四军东进纪念馆”选址不当,特别是把“新四军东进纪念塔”设置在一个省道跟城区主干道的交叉路口,嘈杂、喧闹的环境是对先烈们的不尊重;同时又阻碍了来往车辆、行人的视线,妨碍了交通;狭窄的环境,也不便于参观者瞻仰,学习。对于学生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扬。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善于探究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语文实践活动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广阔天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梦想剧场。教师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精心创造活动情境,保证学生自由的活动空间,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