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与爱尔兰后裔的崛起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t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将近两百万爱尔兰人移民北美。大多数人聚集在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城市,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从事最辛苦的体力劳动,遭到主流社会的排斥。坚定的天主教信仰、激进的民族主义,让爱尔兰移民紧密团结在教会和工会周围。他们在教会的帮助下逐步提升受教育水平,从事更专业的工作,沿着社会阶梯不断进步。他们在工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把控政治,选举出爱尔兰移民自己的市长和总统。从1846年大移民时期的饥荒难民,到1960年爱尔兰后裔当选总统,爱尔兰移民用四代人的时间完全融入美国并占据美国主流社会,成为美国政坛不可忽视的力量。
  【关键词】政治;民族主义;爱尔兰后裔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59-02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重点科研创新基金项目“英语课堂‘讲好中国故事’策略研究”(XKYCXJJ2020018);2018年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爱尔兰研究科研创新团队(2018KYTD04)。
  一、大饥荒及民族主义
  16世纪60年代开始,英格兰逐渐加强了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夺取爱尔兰人的土地,残酷镇压和屠杀爱尔兰人。长达两个世纪的压迫统治中,爱尔兰人愈加团结,愈加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和反英情绪不断被激发。
  漫长的反抗时代,爱尔兰民众在斗争中形成了激进民族主义。1609年开始,为了加强控制,英国招徕大量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迁居到阿尔斯特省进行殖民统治。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与信仰新教的英国殖民者发生冲突。1641年爱尔兰起义,造成4000—— 6000殖民者丧命。其中波塔丹屠杀是此次起义的标志性事件。屠杀和起义引起伦敦愤怒,克伦威尔率领军队对德罗赫达、韦克斯福德进行了屠城。此后克伦威尔制定的更严苛的殖民方案,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开启了爱尔兰起义,被镇压的循环。
  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带给了爱尔兰人启发,零星反抗变为团结革命。爱尔兰人联合会成立,组织军队达10万人。在其领导下,爱尔兰革命于1798年在全国各地爆发。起义虽然失败,但在爱尔兰民众心中种下了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革命种子。
  联合会领导人丹尼尔·奥康奈尔成功将无动于衷、逆来顺受的大众鼓动起来,赋予他们政治热情。《惩治法案》压迫下的爱尔兰农民没有土地,不享有政治权利,但他们并非不过问政治。被压抑的政治需求和斗争精神,在爱尔兰人大批移民到美国之后,被展现淋漓尽致。奥康奈尔在过去30年中一手调教出来的政治组织能力,让爱尔兰人在不到十年间成长为纽约政坛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二、从饥荒难民到政坛领袖
  (一)社区。初到美国的爱尔兰人由于宗教信仰、贫困被主流社会不容,爱尔兰人渐渐形成了独属于爱尔兰人的社区。社区中只有爱尔兰人及后裔、只有天主教教堂,与其他种族和文化不相容,成为爱尔兰文化在美国的“飞地”。这对保留并形成鲜明的美国爱尔兰文化,保留特异性少数族裔文化有重要作用。
  爱尔兰社区居民关系密切。第二代爱尔兰人受教育水平、工作技能、社会阶层较他们的父辈上了一个台阶,享受更好的工作和更好的社区环境,部分已进阶美国中产阶层,融入了美国社会。不管是生活在中产社区还是工薪社区,爱尔兰人总是保持密切的社会关系:互相熟悉、互相帮助、内部通婚。
  爱尔兰社区治安良好。各家大门敞开,孩子们尽情玩耍。社区里警察和居民熟识,一旦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警察立即告知家长。因此爱尔兰社区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第三代人品行良好、受教育程度高。超越他们以无一技之长、酗酒、打架而著称的父辈,跻身美国中产阶层。
  社区的酒馆是爱尔兰人活动中心。爱尔兰人喜欢闲暇时刻在酒吧饮酒,酒吧不仅仅是酒类消费的场所,也是爱尔兰人重要的社交场所。酒吧是各类人群聚集、各种信息分享的场所,酒吧的经营者通常具有超强的社交能力。他们知晓社区几乎每个人、每件事,为求职者分享就业信息,帮助生活困难的家庭寻找经济收入,促成生意等。自然而然,酒吧经营者成为当地议员的最佳候选人。酒吧经营者成为成功的商人,继而成为成功政治家不乏案例。Charles Murphy 是四家酒吧的经营者,任何人有困难都可以随时找到他,“他是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因为他把手放在人民的脉搏上。”纽约市民主党组织在他的带领下发展壮大,其实力超出纽约市,伸向国会大厦。
  (二)教会。教堂是爱尔兰社区的精神中心和文化活动场所。如同Kerby Miller所说:“天主教是爱尔兰人生活的核心机构,也是爱尔兰人身份认同的主要来源。”教会致力于“满足教区居民的所有需求,处理所有问题。”教会的目的是宗教性质的,但爱尔兰社区的教会已经超出了宗教功能。它逐渐拥有类似于社会机构的功能,全面服务于社区。教会资助业余队、教育机构、慈善组织等,吸引每一个年龄段的居民。教会组织乐队、棒球俱乐部、戏剧俱乐部、郊区野餐、集市等。教会还扮演着包办从出生洗礼、婚礼、教育、工作到葬礼等人生重要事件的角色。
  1860年开始,美国的天主教堂致力于创办教会学校。教会学校提供从初级到大学的系統教育,类似于公立学校的职能。来自爱尔兰的修女们,拿着极其微薄的薪水,担负起教师的责任。教会学校收费低廉,为贫困的爱尔兰移民子女接受教育提供机会。教会学校把蓝领阶层的孩子培养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白领,步入中产阶层。据统计,初代爱尔兰移民中只有2%从事专业性工作,而第二代爱尔兰人中已有16%的人从事专业性工作。1900年在美国出生的二代爱尔兰移民数量超过在爱尔兰出生的初代移民,爱尔兰人在美国沿着社会阶梯不断前进,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不断攀升。教会在社区的核心地位影响着爱尔兰族裔的历史。   (三)工会。初到美国的爱尔兰人被称为“白色的黑人”,处于社会底层。银行等招工广告中明确标示的:“爱尔兰人无须申请。”他们做着黑人都不屑做的艰苦工作,沟渠运河、铁路、矿山等,在远离城市的中西部旷野中工作。铁路工人每天工作10-12小时,日薪1.5美元。勞动繁重、生活条件差、保护措施不完善,修路工作致伤致残率很高。1877年,经济下滑,铁路公司为转移财务压力,降低工资。铁路工人听说已被克扣的薪水要再被削减10%的时候,他们再也无法忍受,罢工开始。愈演愈烈的罢工运动逐渐席卷全国。随后罢工被镇压,造成一百多人死亡。此次罢工造成一千多万美元的资产被损坏。
  由于从事艰苦工作的工人大部分是爱尔兰人,而爱尔兰人在踏上美国国土之前就在奥康奈尔的带领下革命,拥有良好的政治组织能力。19世纪50年代,刚刚踏上美国的爱尔兰人已经在纽约两大主要劳动者联盟中获得领导位置。70年代至90年代,现代工会运动开始发展,“到80年代,美国主要的工会都被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控制。”20世纪初,美国劳工联合会成为主要工会组织,联合会下属的110个工会中,爱尔兰人当主席的工会占50个。
  (四)政治机器。爱尔兰人紧密团结在社区、教会、工会周围,在民主政体之下,他们利用手中的选票为团体牟利。80%的爱尔兰后裔是民主党坚定的支持者。纽约市市长、波士顿市市长、费城市市长位置长期被爱尔兰人把持。
  爱尔兰人不但团结统一,而且排外。由于在祖籍国长期斗争形成的观念,每见到一个人,爱尔兰人立即就会将其区分为:(1)要么是另一个爱尔兰同胞,(2)要么是一个死敌。在犹太人、意大利人、波兰人早已构成城市市民的大多数之后,领袖人物仍然是爱尔兰人。在爱尔兰人操控的市政部门中,非爱裔人士极少有晋升机会。
  爱尔兰人群体不是美国最富有的群体,但他们的政治成就却是无与伦比的。以肯尼迪家族为例,第一代肯尼迪是饥荒难民,而第四代肯尼迪则成为美国总统:第35任美国总统约翰·费茨杰拉德·肯尼迪的曾祖父是爱尔兰威克斯福德人,1848年逃荒到了美国的波士顿。祖父帕特里克·J·肯尼迪从一家小酒馆开始经营,逐渐发展到经营银行,任马萨诸塞州众议员(1884年—1889年)、参议员(1889年—1895年)。父亲老约瑟夫·帕特里克·肯尼迪,从事银行业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他资助富兰克林·罗斯福竞选总统,并于1937年出任美国驻英国大使,母亲罗丝则是波士顿市长的女儿。肯尼迪纯正的爱尔兰血统和天主教信仰,让他获得了爱尔兰后裔团体的支持,继而获得了被爱尔兰人把持的美国劳工联合会的支持。1960年肯尼迪就任总统,爱尔兰后裔在国会、内阁占比极高,爱尔兰团体势力达到最高点。
  美国政界十分重视爱尔兰力量,前任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访问爱尔兰获取美国爱尔兰团体的支持。现任美国总统拜登则公开表明自己的爱尔兰后裔的身份和天主教信仰。
  三、结语
  团结带来社区互助、工会互助,解决生存和立足问题。团结带来爱尔兰族裔的崛起,形成撼动美国政坛的力量。弱小爱尔兰族裔凭借团结一致成长为强大的爱尔兰团体。
  每个民族都有着世代相传、独一无二的文化,这种文化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之中,并不随迁移而改变。在新的国度中,文化特性迸发出新的活力。爱尔兰人世代相传的天主教信仰、团结一致、巧言善辩、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特征,给予了爱尔兰人操纵政治机器的能力,让爱尔兰人获得阶层跃升的力量。
  参考文献:
  [1]Kevin Kenny,Irish American:A History[M]Addison-Wesley,2000.
  [2]Kerby A. Miller,Emigrants and Exiles: Ireland and the Irish Exodus to North America[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11.
  [3]John F.Kennedy,[EB/OL].[2020-03-12].https://en.wikipedia.org/wiki/
  [4]托马斯·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6,45.
  作者简介:
  烟小康,女,汉族,河南南乐人,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爱尔兰国别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在最跌宕起伏的那一年,曹操写下了《短歌行》。整首诗以“忧”为情感脉络,运用借代、比兴、用典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求贤若渴的强烈愿望。本文从“忧”的背景、“忧”其什么、何以解“忧”三个方面来探讨“忧”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曹操;《短歌行》;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11-02 
期刊
【摘要】孙犁的《铁木前传》是其生前最后一部小说,也是非常特殊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里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之下,仍然保持了自我生命的本真,依然坚守住了独特个性。本文就小满儿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设定上所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情怀,进行浅要地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铁木前传》;小满儿;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
期刊
【摘要】《狗儿爷涅槃》是新时期以来极具历史内涵和文化批判的现实主义力作。全剧以中国几十年以来农村的发展变迁为背景,叙写了一个典型的封建小农民的故事。剧作结合了中国传统戏剧的特点以及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通过构建物理、历史、心理三层空间,展示了一幅深刻而逼真的农村历史画卷。  【关键词】狗儿爷;农民形象;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叙事空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本文集中考察了韦应物乐府诗在其别集中的著录情况;分析了韦应物诗歌是否为朝廷音乐机构采录,辨析《乐府诗集》与《韦应物集》所收韦应物乐府的差异,并分析王钦臣编辑《韦苏州集》时所透露出的编者的歌行观和乐府观等问题。  【关键词】《韦应物集》;乐府;《乐府诗集》;文献留存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39-03
期刊
【摘要】郭氏在《西曲歌·采桑度》题解中所引的《唐书·乐志》《水经》、梁简文帝《乌栖曲》三则文献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使得《采桑度》所指地名难以确证。本论文通过对“吴歌西曲”产生地域、《三洲歌》所言“巴陵三江口”、《巴陵县志》所载“采桑湖”、《农政全书》所记“采桑养蚕”等问题进行梳理考索,证实了《采桑度》所指地名非是“采桑津”“采桑渡”,而是巴陵(今岳阳)西南洞庭湖中的“采桑湖”,这里多产山桑,能
期刊
【摘要】乡愁作为民族情感的一部分,从古至今都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母题。在梁实秋近百篇的饮食散文中,把对故乡饮食的书写当作一种承载着文化乡愁的载体,从闲适怀旧的文风和博学多识的饮食文化素养中,抒发着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谊,同时也构建出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审美价值。  【关键词】梁实秋;文化乡愁;散文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柳永的词作特点主要是以女性为主要叙述对象,其中的情感更是趋于隐晦、内敛。而“泪”意象作为其中情感的载体,柳永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法,来寄托自己丰富的思想情感。同时比较分析了柳永词与南唐二主、冯延巳和花间词相同意象的区别以及联系。  【关键词】柳永;《乐章集》;“泪”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08-03
期刊
【摘要】浸没式戏剧的出现是对传统叙事“第四面墙”的一次颠覆,参演的界限不再囿于一方舞台,文本的结构与重置更使得观赏者的能动性大大提升,不仅仅是剧情的被动旁观,更可以在不同的故事线之间穿梭并行,从而把零散的叙事片段通过空间导向去拼接形成不同的故事线。区别于线性叙事,使得多核心角色牵引故事发展成为可能。本文将以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以及国产沉浸式戏剧代表作《死水边上的美人鱼》为例,分析浸没式戏剧中故事
期刊
【摘要】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缓慢而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发展的,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一段独特的历程。本文探讨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以史为鉴,为当前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052-02  基金项目:辽
期刊
【摘要】从魏晋玄学的三个发展阶段来看,正始玄学关注的主要是社会秩序的整合因而可归结为政治问题;竹林玄学关注的主要是个人如何安身立命,因而可归结为人生问题,玄学自此由政治主题转向人生主题;西晋玄学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即将政治问题与人生问题合二为一,达到所谓“内圣外王”之道。魏晋玄学的哲学主题转换对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精神的形成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当代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儒道互补”的文化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