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lldong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七年级“部编本”教材增加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融入和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本文通过对七年级“部编本”综合性学习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分析,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加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七年级;“部编本”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成果,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延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作为义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语文素养自产生之初就受到语文界的广泛关注,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语文素养日渐成为语文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应该积极提倡。”2016年9月投入使用的“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素养和综合性学习三者有机融合,试图通过在综合性学习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对“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重点分析,试图探索出“部编本”综合性学习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的作用。
  一、语文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再一次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语文知识,即“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二是语文能力,即“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三是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是否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检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三个基本标准。语文教材作为沟通学生和语文课程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语文课程的文本载体和语文教材的基本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因此“部编本”教材在编写时也充分考虑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不断加大了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部编本”综合性学习中的呈现
  “部编本”语文教材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相比有一个显著 的变化就是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指出:“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约占所有选篇的51.5%,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教材的初中主编王本华在介绍此套教材的总体思路时也指出:“(部编本)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部编本”在编写时不但从数量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同时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丰富了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编写时融入和吸收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部编本”与“人教版”相比,在综合性学习上有一个明显变化,主要有三点:一是综合性学习不再与写作和口語交际融合成一个板块,而是独立形成“综合性学习”板块,综合性学习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得到凸显;二是减少了综合性学习的课时,每册书安排三次综合性学习,这样在教学中有利于将综合性学习这一课型做得更加实在;三是“部编本”综合性学习有一个显著新变化,就是增设了“传统文化”专题。
  王本华指出:“(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专题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关键词展开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人教版”综合性学习也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但都是零散分布,并未形成系统。“部编本”单独设立“传统文化”专题使综合性学习在主题设置和内容编排上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这是综合性学习自进入语文教材以来首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立固定专题,目前正在投入使用的“部编本”七年级上册中的“有朋自远方来”和七年级下册的“天下国家”就是属于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专题的内容。其中“有朋自远方来”主题选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让学生围绕“交友之道”展开一次学习活动。同时此次综合性学习在内容编排中大量引用古代诗文、名言、警句和故事等。如在引导语中引用《庄子·山木》中的名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记·学记》中的名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并将“伯牙绝弦”和“割席断交”的故事编排到参考材料中。“天下国家”主题选自《孟 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参考材料中给出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诗人的著名诗词,及春秋管子、东晋葛洪、明代顾炎武等人的爱国名言。   “部编本”综合性学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除了在“传统文化”专题有所体现之外,在其他主题的综合性学习中也有所体现。如七年级下冊第二次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围绕“孝”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开活动,活动引导语中分别引用《诗经·小雅·蓼莪》中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和《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名句,且在“资料夹”中大量引用古籍《说文解字》《礼记》《论语》《孟子》《庄子》中关于“孝”的论述。七年级下册第三次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中的参考资料引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对联文化,增加“名联欣赏”。再如“人教版”和“部编本”主题相同的一次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部编本”对这次综合性学习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不但对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变,而且在活动引导语中和“资料夹”中分别引用了苏轼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和张载的名句“心中苟有所开,即便札记。不则还塞之矣”。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部编本”综合性学习从内容和形式上对综合性学习做了精心安排,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次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综合性学习中,并在其他专题中也有意识地嫁接和融入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开展活动时会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上产生作用,并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拓展和丰富语文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厚,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在增加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知识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张志公先生在论及语文知识的重要性时就指出:“(语文课)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归依的课。”“部编本”综合性学习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一是在内容编排中直接呈现古诗词、古文典籍、名言警句、古代故事、对联等,如“有朋自远方来”主题中引用了《吕氏春秋》中“伯牙绝弦”和《世说新语》中“割席断交”的故事,学生在开展活动前会先阅读材料,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会在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进入学生视野,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二是在任务要求中让学生主动收集和阅读与主题相关的古诗词、古文典籍、名言警句、古代故事、对联等,如“我的语文生活”主题活动任务;三是让学生寻找“最美对联”,并分组完成查找有关对联的资料、广泛搜集对联、评选“最美对联”的子任务。这种通过让学生搜集、阅读和整理的方式开展活动,相当于在无形中就拓展和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
  (二)培养和提升语文能力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能力考验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部编本”综合性学习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在丰富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语文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首先,学生在阅读古诗词、古文典籍、古代故事、名言警句等既能获得传统文化知识、文化常识、成语典故,又能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诗词鉴赏能力和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力等。其次,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相关古诗词、古文典籍、古代故事、名言警句时,需要在繁浩的文献典籍中搜集和整理自己所需的内容,这样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文献鉴别、搜集和整理能力。再者,学生能从教材中和自己搜集的古代故事、名人事迹、成语典故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的体现,培养良好、健全的个性和人格则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通过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文化”最早出现在《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化成”,是指用优秀文化的力量来感染人、教化人、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使人能够明礼仪、懂道德。今天,文化除了发挥“人文化成”的作用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提升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部编本”在综合性学习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旨在用优秀传统 文化的力量来熏陶感染学生,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达到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目的。一首爱国诗词,一个爱国故事,一句爱国名言能使学生明白“天下国家”的理念,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腹有诗书气自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使学生明白阅读和读书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人格魅力……
  “部编本”综合性学习中增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能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究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能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语文教师认真领会“部编本”教材编排的精神,深入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素养的关系,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语文课堂的路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4]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介绍[EB/OL].http://www.pep.com.cn/zt/16pxh/2016czyw/jy/201608/t20160802_1325079.htm
  [5]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5).
  [6]韩世姣.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5.
  [7]周明生.易经·贲卦·彖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附 注
  本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疆内初班语文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模式建构研究”的阶段性论文成果。
  作者简介:林英,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学科教学-语文;吴新锋,北京大学博士,石河子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语文教育等。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研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时,必须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来进行分析,寻找有效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小说评论的方法首先必须是建立在小说鉴赏的审美基础之上的,它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是审美的。作家的个性气质决定作家的审美观。个性气质不同,审美倾向也就完全不一致。因此,高中生如若能对作家的审美观进行考量、研究,不失为小说评论中有效的路径之一。  【关键词】审美观念;人物评论;《呐喊》;风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征。再加上近年来语文已形成“动”多于“静”的教学局面,导致许多小学生极为缺乏课堂的倾听能力。本文追溯这一症结的根源,提出具体的应对思路,希望能够帮助孩子懂得有效傾听,实现优质学习。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堂;倾听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倾听,是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小学生懂得在课堂认真倾听,才能领悟他人所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赏析】《燕子来舟中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极写漂泊动荡的忧思,看似咏燕,实是慨叹诗人的茫茫身世。此詩是杜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一篇诗作,已经淡去了早些年强烈的时代和政治主题,而弥漫出一片萧索、苍凉、悲怆的身世之慨。首联点明时间并引出所咏
(浙江省宁波市孔浦中学,浙江 宁波 315021)  【摘要】想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人类开展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从人类进步角度分析,想象力甚至要比知识更加重要。相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学生的想象力对学习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合理以及灵活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激发自身的想象力。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学生想象力培养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教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中生课外阅读随着各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学生渐渐湮没在快速浏览、快速阅读当中,传统阅读教学已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信息时代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一是学校与家庭并行,共建课外阅读平台;二是共享与互助融合,打造虚拟阅读共同体;三是点拨与引导交互,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信息时代;指导
【摘要】送别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尝试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送别诗整合教学,让学生对送别诗这类题材形成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送別诗;整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7-0067-01  【本文著录格式】汪婷.别意与之谁短长——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送别诗整合
【摘要】语文就像开篇的“混沌”一样,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状态。我们要准确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总结规律,引一米阳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他们提供动手动口的机会,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探索规律,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让课堂里有学生发问的声音,讨论的声音,思想的声音,研究的声音。打造生命高效课堂,构筑亮丽的课堂风景线,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探究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摘要】《家乡文化生活》属于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它包括三个任务: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本文结合苏州特色文化,通过三个活动:寻访手艺人,寻访美食,寻访“我”的村庄,引导学生参与到家乡生活中去。  【关键词】家乡;苏州;调查;寻访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5-057-0
【摘要】“学本课堂”需要我们高段语文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超越教材、整合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感受体验。本文按照对“点”的理解、对“练”的操作、对“学”的思考等三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高年级语言训练的重要性。立足教材,找准语言训练点,有效地落实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值得高年级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高段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