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历史选考首考后教学有效性探讨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yh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历史学科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格局,面对两次考试机会,对于学生首考后至成绩出来前这段时间迷茫的学习现状,笔者充分利用问卷星和微信平台,从调查问卷的制作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出发,尝试探索该时段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这对即将全面铺开的全国新高考改革选考学科涉及两次考试机会的省份和地区均有一定的先行实践探索意义。
  一、调查问卷编制
  (一)调查问卷编制背景——基于选考现状的理性分析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制定的《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规定“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选用其中1次成绩。” 实际上许多学生会根据个人情况不一定两次考试机会都要,可能会在第一次选考前确定一到两门的主攻科目进行冲刺,如果成绩理想,学生就会放弃第二次选考机会,转而去攻克另外几门学科。因此对于已经选择并尝试首考冲刺了的学科,在考后到出成绩之前这段时间(二十多天)的学生,其考后低迷矛盾的心理现状在问卷中的前两问得到真实的反映。调查显示:
  数据显示:52.37%的学生选择C项,还有21.32%学生选择的是B项,以及21.58%学生选择的是E项,可谓五味杂陈。从这可以看出,学生考前考后精神状态变化巨大,所以此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都亟待调整,只有这样方可能把学生重新拉回到课堂。
  从数据看,选C项的比例最高,为35.26%,这就说明:这个阶段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化失败为动力,并且继续保持高昂的斗志,所以老师们上课也必须切实关注这部分学生,规划好这三个星期的教学内容,让每一堂课出实效。
  (二)调查问卷编制过程——科学合理有效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当下信息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已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教育教学,“互联网 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而“微信已成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安装率较高的手机应用之一,其交流模式主要是一对一,也可进行群聊。学生通过微信,可以发送文字、图片、语音或者视频……其碎片化、轻阅读和亲密化的特点”[1][2][3]使得当下的师生互动可更便捷有效。与此同时“问卷星作为一种免费的专业调查、测评平台……可以轻松完成在线调查、调研和信息收集等复杂工作……”。[4]
  此次调查问卷的制定、调查、分析就充分利用了这两者便捷高效的特点。
  问卷制作先由教研员牵头提出问题,召开县教研组长会议;每个教研组长回校召开校教研组会议,发动老师和学生,形成文本;教研员再次牵头召开县教研组长会议,修改、整合问卷题目;再放在县高中历史微信群中讨论修改;最后形成问卷调查文本定稿。
  调查统计环节:先是利用微信平台中的小程序问卷星中“文本导入”功能,快速生成调查问卷,然后点“分享”—“转发”(县高中历史微信群——各班家长微信群——家长或学生手机作答)—“生成数据”。
  由此可以看出,此次调查问卷制作参与范围广泛、过程酝酿充足、最终决策民主、细节讨论充分、实施技术先进,这就保证了调查内容的科学有效。
  二、基于调查问卷数据的有效教学探索
  基于一線问卷调查数据结果,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尝试,去精准提高该时段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一)在课堂类型选择上:打破常规,尝试不同类型,出奇效
  从数据看,选B项最高为40%,其次是D项为22.37%,再次是A项为18.42%,最后是C项为15%。统计数据表明此阶段学生期待并乐于接受一些寓学于乐的、自主性多一点的课堂形式。一项针对中国青少年注意力状况调查也显示:“四成学生承认自己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五成学生在上课时不能全神贯注,六成学生不能坚持集中精力听课30分钟以上”。[5]上个阶段的复习高压和此阶段的迷茫低沉更加容易使得此阶段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若在此阶段能从学情出发,尝试不同复习课堂类型去再次燃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并进一步去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那么在下一个复习阶段必将点燃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依托视频,坚持合理分配,出实效
  那么如何保证视频课的有效性呢?紧接着,笔者又设计了第四题问卷调查的题目和内容:
  数据显示,选C项最多为39.47%,这也很好的印证了“现代教学论的核心议题那就是‘启发式’教学”。[6]启发式教学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而提问无疑就是一个最直接有效的启发方式。其次是A项为28.16%,再次是B项为19.47%。选D项只占6.32%。
  基于此,笔者以为此阶段采用 “视频 ”模式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从时间分配上来看,观看视频与研、讨、练的比例各占1/2较为适宜。以我县的育青中学为例,在考后该校选择了用“视频 问题”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大国国别史复习。如英国,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如下:1.新选考以来,英国已经考过哪些考点?2.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审视,英国不甘落后的表现(如何思想解放,如何政治改革,有哪些关键人才推动,作为动力的工业革命的面貌介绍)有哪些?课堂先播放视频,而后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然后老师讲解并加以总结归纳完善,效果较好。
  (三)在课堂主体设定上:以生为本,激励主动参与,出高效
  从数据看,选A项最多为39.21%,说明高三的满堂灌课堂教学对很多学生的依赖性是很强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但从另外几项选项看,B项为22.89%,C项为20.26%,D项为8.68%,三项加起来共计51.83%,这说明半数以上的学生还是喜欢老师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让他们自己来查漏补缺,整理、消化知识。根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学习金字塔”理论,他认为:“以语言学习为例,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看图能够记住30%;看影像,看展览,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7]所以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效果更佳,教师尽可大胆放开,以学生为主体和根本,在此时段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   (四)在课堂活动选择中:多元形式,涵养学生素养,出卓效
  从数据分析,A项最高为46.8%,其次是C项为13.42%,再次是B项为12.11%,最后是D项为5.53%。
  新课标要求“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应成为评价主体。综合运用课堂提问、纸笔测试、实践活动、自我反思、同伴互评、互教等方式,多方面呈现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8]通过故事演讲活动锻炼学生史料收集、整理、解释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绘制地图、制作幻灯片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合作探究能力。在时间安排上,老师觉得如果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搞这个活动实在是舍不得的话,也可以在正式上课讲解前抽出5—10分时间也可。
  另外要注意的是,选E项还有20.26%,这说明学生并不满足于以上提供的几种活动类型,教师还须寻求多样的途径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涵养途径,要充分挖掘历史辩论课、历史故事课、课前微论坛、历史小论文比赛、历史漫画比赛、绘制思维导图比赛、撰写调查报告、编制试题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的涵养渠道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多思考,积极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特别是要下沉到学生中去,多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五)在课后作业安排上:着眼全局,让步语数两科,出疗效
  从数据看,考前学生主要的作业形式中,A项比例已经下降到23.42%,说明已经出现了做题疲劳症,而考前做得较少的C项比例最高,为37.37%,B项占比次之为28.95%。对此,教师可指定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跟教材适当关联的又有一定趣味性的图书,比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书籍来汲取历史知识,拓宽视界,阅读后还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进行交流。
  我们还应看到还有6.05%的学生选择了D项,这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说,学校会在距考前一两个月作出课务调整,会增加七选三科目的课时减少语数科目课时,有学校甚至把原本属于语文的早读时间都分配给了七选三科目,考后阶段七选三科目又适当让步语数科目。如浙江湖州某重点中学,在11月历史选考后至来年1月底这个阶段就制定了“语文数学提升黄金期,选考学科减课时”的阶段战略部署。
  因此,考后这阶段作业量和形式问题,个人觉得应该灵活处置,不做过多的硬性规定,以便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升语数英学科上来。
  由于问卷制作比较匆忙,理论水平有限,内容设计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问题设置不够科学、全面,没有全面考虑校际、区域、生源差别等问题,还有只能选一個备选项等等。笔者在这里更多的也就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为浙江历史第一次选考后师生的迷茫、困顿提供些许亮光和思路,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注释】
  [1]何秀莲:《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师范生基本语文素养》,《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第5期。
  [2]杨春:《论教师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
  [3]但武刚:《论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郭子峰、邓江祁、匡代军:《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古典诗文教学改革探讨》,《湖南科技人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
  [5]周荣杰:《高三英语复习课效率提高教学初探》,《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一线论坛》2009年第5期。
  [6]张红娟:《采用读图启发式教学,提高高三复习质量的一些尝试》,《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第235-237页。
  [7]臧青:《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 改进高中数学教学》,《数学教学》2011年第5期。
  [8]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7-58页。
其他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 唐任伍  北师大中国民生发展课题组在连续追踪中国民生发展的基础上,2020年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发布第四部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在我们和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联合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发布这一报告,特别具有意义。  2020年的民生发展报告主要有几个亮点:  第一,我们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这是中央对2020年中国民生发展取得成就的一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因为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1]。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以论带史”的现象,存在伪“学生生成”现象。本文拟重构美国“三次序材料教学法”次序,探讨“史料实证”素养落地的思考。  一、“史料实证”重在“证”的过程  早在五大核心素养正式公布之前
课堂教学不是技巧的呈现,而是生命的相遇。相遇是平等的相待,是用同理心去对待。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历史中的人和事的对话,同时也是阅读者的自我对话,更是一次生命的相遇。只有对生命怀有敬意,才能更多体悟历史中的人和事,才能让我们的课堂饱满;这种敬意更需要通过阅读来保持和丰富。教学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阅读,积累,再阅读,再积累,反复循环,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是勤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反思的过程;
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时,对安康市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采取“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给予肯定,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安康市自2011年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以来,全市累计搬迁群众26.73万户、93.78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15.16
在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考试中,文言文延续了“变中求稳”的基本思路。我们有必要掌握它趋于稳固的特点,为新一年的高考备考服务。  一、选文特点  今年的文言文阅读仍然采取了与2014年、2015年相同的题材——人物传记,选取的历史人物均出自正史。全国Ⅰ卷的《曾公亮传》出自《宋史》,全国Ⅱ卷的《陈登云传》、Ⅲ卷的《傅珪传》都出自《明史》。整体来看,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故事可读性强,符合大纲对高中生
语文相比其他部分学科,广东省一直以来的备考布局与全国卷的导向并没有冲突,甚至没有太大的分歧。语文教学一纲多本已经很多年,更容易适应全国卷。就2016年高考考生的反馈来看,除了作文出乎预料,其他考项都是平时复习备考可以覆盖到的,所以,未来一届的考生们更应该消除困惑,按部就班,从容应考。  平时同学们比较头疼的是写作,现代文阅读似乎拿来就能做,但实际上做了却没有把握。其实,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水平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第25题,以《步辇图》入题,通过品读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发掘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来考查学生在艺术审美与史料实证之间的适切性和综合性,立意新颖,形式活泼,体现了“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的课标要求。试题如下:  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审辩式教学,是基于审辩式思维的学科育人模式。它是由陕西省特级教师周宏老师在对一线教学实践及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新的教学主张,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学科育人模式,它有两重含义,第一是基于审辩式思维的中学历史教育的简称。第二是基于审辩式思维的教学操作模式的名称。经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反复实践,摸索,提炼,审辩式教学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具体包含
2012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秉承新高考的特点,以“鲜活见长”,学术味和时代气息浓厚,而非选择题更是突出时代感,重在考查运用历史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科学分析命题规律、评分和答题规律,拓展思维,做到精准打击,对于提升非选择题的解题和备考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把握命题规律,抢占制高点  1. 历史概念大热门。  历史概念是最基本元素,为历年考查不容忽视的要点,今年更是大热门。例如第38题考查
成分残缺,是指句子不完整,缺漏了组成句子必不可少的句子成分。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关联词残缺、介词残缺。成分赘余,是指句子里有多余的成分,造成了语句重复或语意纠缠。句子结构已经完整了,句意已经明确了,如果再多出些不必要的词语,就会出现成分赘余的毛病。  【高考真题】  例1.(2011年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