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流金融作为一项创新型的物流增值服务,它是物流业与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在,全面分析物流金融对融资企业、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三方的价值基础上,探讨了目前物流金融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风险控制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物流金融;价值;风险控制;对策
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金融实现了物流企业、资金需求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了融资与放贷的有效连接,从而形成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合理流动的一体化整体。
一、物流金融概念与产生背景
从广义上讲,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就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纷纷视库存为一大负担,因为大量的库存意味着流动资金被占用,资金运作效率低,企业其他交易活动可能无法进展。企业在物流和现金流管理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现金流的断裂,支付现金和接受应收账款之间的时间段就是现金流发生断裂的时间。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发生生产困难或者拖延应付账款的时间,而对于应付账款的拖延,也将导致供应链上游的企业发生更大的资金断裂,尤其当供应链的成员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时,该资金断裂效应将从供应链由下游至上游扩大,造成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资金困难的连锁效应,而物流企业如能利用金融工具,盘活这部分资金,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能壮大自身的实力;对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来说,加速了资金的流转,争取了更大的商机;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整合了资金资源,提升了供应链的竞争力。物流金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实现了物流企业、资金需求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了融资与放贷的有效连接,从而形成了一个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合理流动的一体化整体。
二、物流金融的价值分析
物流金融业务创新的实质在于“多方共赢”。物流金融业务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和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也是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物流金融可以提高企业一体化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业务规模,增加高附加值的服务功能,扩大企业的经营利润。对于供应链企业而言,物流金融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的资本占用率,提高企业资本利用率,实现资本优化配置;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或扩大销售规模,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为金融机构放贷提供安全保证,过去可能是固定的抵押物比较多,现在流动的抵押物变现能力比较强,能迅速回收资金,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最后,对中小企业而言,物流金融业务允许这些中小企业利用原材料和在市场上经营商品作质押进行贷款,解决了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与扩大发展的融资问题,有效地盘活了沉淀资金,提高资金的流转效率、降低结算风险。
三、物流金融风险分析
(一)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是合同的条款规定和对质物的所有权问题。因为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物的所有权在各主体间进行流动,很可能产生所有权纠纷。其次,目前我国的物流金融还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物流公司以及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操作进行规范整合,这就会使物流金融业务无法可依,可能形成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影响物流金融业务的顺利进行。中国的《担保法》和《合同法》中与金融物流相关的条款并不完善,又没有其他指导性文件可以依据,因此业务合同出现法律问题的机率也不低。另外,我国法律规定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可以并购银行,如何在不违背我国金融法规的前提下利用自有资金和信用开展业务对物流企业来说依然是一个难题。
(二)操作风险
物流金融业务是通过对出质人的资金流和物流的全程控制来控制风险的,其业务流程较复杂,操作节点较多,物流金融业务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相关金融业务,还要熟练掌握质押物及其所属的行业情况,对市场走势要有准确的判断,并具备敏捷的思维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层决策发生错误,运输、存储不当造成质押物损毁、丢失,由于监管企业资质差、监守自盗,以及对质物的定价评估不够公正、准确等,都会造成质物不足或落空的风险。
对于银行来说,物流金融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仓单甚至物流过程纳入质押对象,这势必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对银行内部来说,由于内部人员作弊和操作失误,使得银行的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失。由于介入物流金融业务的时间不长,金融机构在贷款工具设计、资金筹集、风险管理方法和内部监控方面经验不足,又受到各种制度、法律的瓶颈制约,也难以避免操作疏漏和失误。
(三)信用风险
目前,我国完整的信用体系尚未形成,金融机构无法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包括货物的合法性,客户的诚信度等,中小企业在采购数据、生产数据、销售数据等方面,也可能对金融机构采取虚假或不实信息的行为,使金融机构因无法获得真实数据,而不能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介入融资过程,一方面可能会为拉拢自己的客户而向金融机构提供虚假数据,从而给金融机构造成误导;另一方面由于物流企业所搜集的信用风险管理数据信息只是原始数据,在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社会的金融生态密切相关,而我国既未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评估系统,也没有严厉的失信惩罚,这就使得物流金融这一金融业务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社会信用保障,当物流金融进入社会金融生态系统时,信用坍塌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会导致这种失衡现象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出现。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质押物的价格风险和变现风险等。具体表现为政策制度、经济环境的改变引起质押财产价格波动,金融汇率造成的变现能力改变等。在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质押商品的品牌或质量如出现重大负面影响事件,也会严重影响其销售。质押物变现风险是指银行在处置质物时,可能出现质物变现价值低于银行授信质押物价值或无法变现。由于这种环境的变化带给物流金融的风险是发生在企业以及银行的外部,并且是无法控制的,因此对企业和银行来说,由于市场因素带来的各种损失是难以避免的。
四、加强物流金融的风险管理
我国物流金融业还处在发展中,且有巨大潜力,但是在业务量激增的同时也暴露了风险所在,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实体的风险都成为限制物流金融发展以及影响物流金融收益的重要因素,因此风险管理将是推动物流金融正规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物流金融业务。需要在逐步的摸索中建立物流金融的法律,并完善物流金融过程中的相关法律,如担保法。在法律约束的同时应该建立由中央银行和物流管理委员会牵头的宏观管理机构,对业务实行规范管理,并制定合理的惩罚程序和措施。
其次,设计更加丰富的物流金融产品。现在我国进行的物流金融业务大多是仓单质押业务和保兑仓业务,应该适当创新业务,寻求利润增长点。比如,可以把保证金率、抵押率、期限和信用评级相结合,针对不同期限、不同产品和不同公司信用设计多种产品;可以和银行进一步合作拓宽业务对象,只要是有能力的企业和机构都可以参与进来。
再次,金融投资的创新。在供应链运行之中会产生一定的资金沉淀期,在资金沉淀期如何利用资金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其中的风险更是一定要考虑的因素。现在的操作都是将这笔款项贷给资信客户,还可以由银行设计一些信用衍生工具,在套期保值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润。
最后,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评级体系和信息系统。首先,银行和物流公司应该建立统一并且规范的信息系统,将客户资料、信用情况、产品信息等一系列信息指标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形成联网操作。其次,在信息体系之上建立风险评级体系,针对指标和数据以及专业部门的实地考察、业务监管进行信用评级,并且事后备案,以减少风险。
此外,适时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物流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业务。因为我国现在的物流金融必须是靠物流企业和银行的合作进行,依靠优势互补来进行操作,但这仍然会因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或种种风险存在诸多弊端。再者,我国现阶段的银行间业务以及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仍然有衔接的诸多不便和漏洞。如果建立物流金融公司将二者合二为一,那么风险必将大大减少,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使物流金融业务更加专业化,也给监管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胡剑,李伟杰.物流金融实务操作与风险管理[J].研究与探讨,2009(7).
[2]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物流[J].物流技术,2005(3).
关键词:物流金融;价值;风险控制;对策
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金融实现了物流企业、资金需求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了融资与放贷的有效连接,从而形成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合理流动的一体化整体。
一、物流金融概念与产生背景
从广义上讲,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就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纷纷视库存为一大负担,因为大量的库存意味着流动资金被占用,资金运作效率低,企业其他交易活动可能无法进展。企业在物流和现金流管理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现金流的断裂,支付现金和接受应收账款之间的时间段就是现金流发生断裂的时间。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发生生产困难或者拖延应付账款的时间,而对于应付账款的拖延,也将导致供应链上游的企业发生更大的资金断裂,尤其当供应链的成员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时,该资金断裂效应将从供应链由下游至上游扩大,造成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资金困难的连锁效应,而物流企业如能利用金融工具,盘活这部分资金,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能壮大自身的实力;对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来说,加速了资金的流转,争取了更大的商机;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整合了资金资源,提升了供应链的竞争力。物流金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实现了物流企业、资金需求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了融资与放贷的有效连接,从而形成了一个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合理流动的一体化整体。
二、物流金融的价值分析
物流金融业务创新的实质在于“多方共赢”。物流金融业务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和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也是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物流金融可以提高企业一体化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业务规模,增加高附加值的服务功能,扩大企业的经营利润。对于供应链企业而言,物流金融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的资本占用率,提高企业资本利用率,实现资本优化配置;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或扩大销售规模,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为金融机构放贷提供安全保证,过去可能是固定的抵押物比较多,现在流动的抵押物变现能力比较强,能迅速回收资金,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最后,对中小企业而言,物流金融业务允许这些中小企业利用原材料和在市场上经营商品作质押进行贷款,解决了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与扩大发展的融资问题,有效地盘活了沉淀资金,提高资金的流转效率、降低结算风险。
三、物流金融风险分析
(一)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是合同的条款规定和对质物的所有权问题。因为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物的所有权在各主体间进行流动,很可能产生所有权纠纷。其次,目前我国的物流金融还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物流公司以及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操作进行规范整合,这就会使物流金融业务无法可依,可能形成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影响物流金融业务的顺利进行。中国的《担保法》和《合同法》中与金融物流相关的条款并不完善,又没有其他指导性文件可以依据,因此业务合同出现法律问题的机率也不低。另外,我国法律规定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可以并购银行,如何在不违背我国金融法规的前提下利用自有资金和信用开展业务对物流企业来说依然是一个难题。
(二)操作风险
物流金融业务是通过对出质人的资金流和物流的全程控制来控制风险的,其业务流程较复杂,操作节点较多,物流金融业务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相关金融业务,还要熟练掌握质押物及其所属的行业情况,对市场走势要有准确的判断,并具备敏捷的思维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层决策发生错误,运输、存储不当造成质押物损毁、丢失,由于监管企业资质差、监守自盗,以及对质物的定价评估不够公正、准确等,都会造成质物不足或落空的风险。
对于银行来说,物流金融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仓单甚至物流过程纳入质押对象,这势必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对银行内部来说,由于内部人员作弊和操作失误,使得银行的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失。由于介入物流金融业务的时间不长,金融机构在贷款工具设计、资金筹集、风险管理方法和内部监控方面经验不足,又受到各种制度、法律的瓶颈制约,也难以避免操作疏漏和失误。
(三)信用风险
目前,我国完整的信用体系尚未形成,金融机构无法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包括货物的合法性,客户的诚信度等,中小企业在采购数据、生产数据、销售数据等方面,也可能对金融机构采取虚假或不实信息的行为,使金融机构因无法获得真实数据,而不能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物流企业作为第三方介入融资过程,一方面可能会为拉拢自己的客户而向金融机构提供虚假数据,从而给金融机构造成误导;另一方面由于物流企业所搜集的信用风险管理数据信息只是原始数据,在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社会的金融生态密切相关,而我国既未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评估系统,也没有严厉的失信惩罚,这就使得物流金融这一金融业务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社会信用保障,当物流金融进入社会金融生态系统时,信用坍塌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会导致这种失衡现象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出现。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质押物的价格风险和变现风险等。具体表现为政策制度、经济环境的改变引起质押财产价格波动,金融汇率造成的变现能力改变等。在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质押商品的品牌或质量如出现重大负面影响事件,也会严重影响其销售。质押物变现风险是指银行在处置质物时,可能出现质物变现价值低于银行授信质押物价值或无法变现。由于这种环境的变化带给物流金融的风险是发生在企业以及银行的外部,并且是无法控制的,因此对企业和银行来说,由于市场因素带来的各种损失是难以避免的。
四、加强物流金融的风险管理
我国物流金融业还处在发展中,且有巨大潜力,但是在业务量激增的同时也暴露了风险所在,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实体的风险都成为限制物流金融发展以及影响物流金融收益的重要因素,因此风险管理将是推动物流金融正规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物流金融业务。需要在逐步的摸索中建立物流金融的法律,并完善物流金融过程中的相关法律,如担保法。在法律约束的同时应该建立由中央银行和物流管理委员会牵头的宏观管理机构,对业务实行规范管理,并制定合理的惩罚程序和措施。
其次,设计更加丰富的物流金融产品。现在我国进行的物流金融业务大多是仓单质押业务和保兑仓业务,应该适当创新业务,寻求利润增长点。比如,可以把保证金率、抵押率、期限和信用评级相结合,针对不同期限、不同产品和不同公司信用设计多种产品;可以和银行进一步合作拓宽业务对象,只要是有能力的企业和机构都可以参与进来。
再次,金融投资的创新。在供应链运行之中会产生一定的资金沉淀期,在资金沉淀期如何利用资金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其中的风险更是一定要考虑的因素。现在的操作都是将这笔款项贷给资信客户,还可以由银行设计一些信用衍生工具,在套期保值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润。
最后,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评级体系和信息系统。首先,银行和物流公司应该建立统一并且规范的信息系统,将客户资料、信用情况、产品信息等一系列信息指标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形成联网操作。其次,在信息体系之上建立风险评级体系,针对指标和数据以及专业部门的实地考察、业务监管进行信用评级,并且事后备案,以减少风险。
此外,适时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物流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业务。因为我国现在的物流金融必须是靠物流企业和银行的合作进行,依靠优势互补来进行操作,但这仍然会因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或种种风险存在诸多弊端。再者,我国现阶段的银行间业务以及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仍然有衔接的诸多不便和漏洞。如果建立物流金融公司将二者合二为一,那么风险必将大大减少,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使物流金融业务更加专业化,也给监管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胡剑,李伟杰.物流金融实务操作与风险管理[J].研究与探讨,2009(7).
[2]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物流[J].物流技术,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