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山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所以概括文章段意时,常常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本人用“编”的方法指导学生概括段意,不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写出正确的段意。是提高山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山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编段意
“编”,就是根据文章段落的内容,编写一个完整的句子为段意。用“编”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概括出段意,能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紧锁着概括段意大门的金钥匙,给他们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活水,让他们快速而又正确地概括出文章段意。
采用编写句子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归纳文章的段意,教师在执教前必须深入了解教材,熟悉文章内容,在授课时,首先指导学生读通读懂文本,理解各个段落的内容,再结合其内容按不同类型的文章,向学生提出恰当的既与文段内容有关,又起到概括段意提示作用的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给予学生“穿针引线”,铺开让学生走上概括段意方法的道路。如:属于写景的文章,可提示学生思考:“文段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怎样的景色?”、“文段描写有哪些景物?各具什么特点?”、“作者通过什么的景色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等。若是状物的文章,可提示学生思考:“文段写的是什么物品,来历怎样?”、“文段写的物品形状如何?它的结构有什么特征?”、“文段写的物品有何作用或价值?”、“所写的物品与作者有何密切的关系?”等。要是叙事的文章,提示学生思考:“事情的起因是什么?”、“事情的经过怎样?”、“事情的结局如何?”、“这件事给人们一个怎样的启示(道理)?”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便提示学生思考:“文段写谁?他(她),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文段写谁,在哪里,在怎样的环境中做些什么事情?”、“文段写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优秀品质),是个怎样的人?”等。这样,学生通过朗读,熟悉了文章内容,再经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把思考的结果转化为文字表达,并可编写出正确的文章段意。
笔者在指导学生概括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的第三、第四段的段意时,通过授课前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得知在第三段的十个自然段所描写的人物有雨来、雨来的爸爸和妈妈、鬼子、交通员李大叔,人物虽然之多,但是,与课题有联系和表现人物品质相关的主要人物只是雨来与李大叔。于是,我设计了:“第三段写雨来做了些什么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这样的思考题,提示学生去思考编写段意。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段落内容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很快就编写出:“第三段写的是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这个意思的段意。第四段有十七个自然段,辅导学生概括该段落的段意时,我抓住段落中描写雨来和鬼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句子来指导学生品析体会,并设计了:“第四段写了谁与谁进行了怎样的斗争?”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最终能根据该段落的内容,编写出:“第四段写雨来与鬼子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这个意思的段意。从课堂检查结果看,全班四十五位同学,两段的段意都能正确地概括出来的有四十二人,概括出意思不太相近的有二人,只有一位同学编写的段意的意思完全不相符。
事实证明,用“编”的方式指导山村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概括文章段意时,如果老师在指导学生读懂文段内容的前提下,会结合文本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就会正确地编写出段意。
例如,指导学生编写四年级下册《琥珀》这篇课文的第二部分(十三至十七自然段)的段意时,老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逐段阅读去理解各段的内容:十三段写海浪把琥珀带泥土卷上岸;,十四段写渔民孩子发现琥珀;,十五至十七段写父子的对话,父亲认出了琥珀。在学生熟悉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再用课件提问:淹没在海中泥沙的琥珀是怎样被谁发现的?学生通过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总会理解得出;被淹没在海中泥沙的松脂球,是被海浪卷到岸边,被赤着脚的渔民孩子踩着而挖出来,父亲认得出这是琥珀。此时,老师因势利导去指点学生根据段落内容组织文字编写段意。学生便可编出:“第二部分写琥珀被渔民和儿子发现的过程。”这样意思的段意。
用“编”的方法指导山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根据段落的内容来概括段意,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情境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学习方法启迪來取代长期以来由教师一味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这是一种“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的非常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总之,用“编”的方法去指导山村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概括段意的教学好比演出的舞台,教师必须当好“导演”角色,当好引路人。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导演”下,自我体验,自我探索,不断自求而获得新知。课堂教学就会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边作用,教师的教法便会“点石成金”,学生也获得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刘旭辉,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指头,全国教师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5
[2]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2014.9重印)
关键词:山村小学;中年级学生;编段意
“编”,就是根据文章段落的内容,编写一个完整的句子为段意。用“编”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概括出段意,能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紧锁着概括段意大门的金钥匙,给他们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活水,让他们快速而又正确地概括出文章段意。
采用编写句子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归纳文章的段意,教师在执教前必须深入了解教材,熟悉文章内容,在授课时,首先指导学生读通读懂文本,理解各个段落的内容,再结合其内容按不同类型的文章,向学生提出恰当的既与文段内容有关,又起到概括段意提示作用的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给予学生“穿针引线”,铺开让学生走上概括段意方法的道路。如:属于写景的文章,可提示学生思考:“文段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怎样的景色?”、“文段描写有哪些景物?各具什么特点?”、“作者通过什么的景色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等。若是状物的文章,可提示学生思考:“文段写的是什么物品,来历怎样?”、“文段写的物品形状如何?它的结构有什么特征?”、“文段写的物品有何作用或价值?”、“所写的物品与作者有何密切的关系?”等。要是叙事的文章,提示学生思考:“事情的起因是什么?”、“事情的经过怎样?”、“事情的结局如何?”、“这件事给人们一个怎样的启示(道理)?”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便提示学生思考:“文段写谁?他(她),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文段写谁,在哪里,在怎样的环境中做些什么事情?”、“文段写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优秀品质),是个怎样的人?”等。这样,学生通过朗读,熟悉了文章内容,再经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把思考的结果转化为文字表达,并可编写出正确的文章段意。
笔者在指导学生概括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的第三、第四段的段意时,通过授课前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得知在第三段的十个自然段所描写的人物有雨来、雨来的爸爸和妈妈、鬼子、交通员李大叔,人物虽然之多,但是,与课题有联系和表现人物品质相关的主要人物只是雨来与李大叔。于是,我设计了:“第三段写雨来做了些什么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这样的思考题,提示学生去思考编写段意。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段落内容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很快就编写出:“第三段写的是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这个意思的段意。第四段有十七个自然段,辅导学生概括该段落的段意时,我抓住段落中描写雨来和鬼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句子来指导学生品析体会,并设计了:“第四段写了谁与谁进行了怎样的斗争?”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最终能根据该段落的内容,编写出:“第四段写雨来与鬼子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这个意思的段意。从课堂检查结果看,全班四十五位同学,两段的段意都能正确地概括出来的有四十二人,概括出意思不太相近的有二人,只有一位同学编写的段意的意思完全不相符。
事实证明,用“编”的方式指导山村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概括文章段意时,如果老师在指导学生读懂文段内容的前提下,会结合文本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就会正确地编写出段意。
例如,指导学生编写四年级下册《琥珀》这篇课文的第二部分(十三至十七自然段)的段意时,老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逐段阅读去理解各段的内容:十三段写海浪把琥珀带泥土卷上岸;,十四段写渔民孩子发现琥珀;,十五至十七段写父子的对话,父亲认出了琥珀。在学生熟悉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再用课件提问:淹没在海中泥沙的琥珀是怎样被谁发现的?学生通过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总会理解得出;被淹没在海中泥沙的松脂球,是被海浪卷到岸边,被赤着脚的渔民孩子踩着而挖出来,父亲认得出这是琥珀。此时,老师因势利导去指点学生根据段落内容组织文字编写段意。学生便可编出:“第二部分写琥珀被渔民和儿子发现的过程。”这样意思的段意。
用“编”的方法指导山村小学中年级学生根据段落的内容来概括段意,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情境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学习方法启迪來取代长期以来由教师一味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这是一种“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的非常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总之,用“编”的方法去指导山村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概括段意的教学好比演出的舞台,教师必须当好“导演”角色,当好引路人。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导演”下,自我体验,自我探索,不断自求而获得新知。课堂教学就会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边作用,教师的教法便会“点石成金”,学生也获得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刘旭辉,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指头,全国教师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5
[2]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2014.9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