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人们更注重的是它的工具性。可是在多元化的今天,语文课是一门综合人文、审美、语言等个方面知识的课程。语文课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好的语文课给学生创造的是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可以激荡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
从教一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审美教育在我的语文课上充当重要元素。尝试了近一年,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适宜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课文
美,有自然美,有社会美和艺术美。审美是主体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的把握。描写自然美的诗文,兼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多种美质。如何引导学生感知课文是教师的一个难题,但是效果也很明显。
首先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例如H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几篇文章,讲解《爱莲说》、《陋室铭》时,我先介绍作者生平及其爱好、人生态度,进而转到对文章内容的认知、把握,十分注意引导对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的感知,进而体验作者的心灵。对《国际歌》《生命》两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崇高的意向。
其次,赏析课文美的语言。品位语言是引领学生的感知力,领悟力通向课文的艺术世界的桥梁。虽然学生的语言经验系统尚未建立,但是学生完全可以把品味语言作为入口,探入课文内蕴,感受作者情怀。品味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诵读。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大声朗读优美的语段。例如在学第二册《再给我十年》一文中,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诵文章中描写景物和人物心理的语句。读得多了,自然能体会作者在绝症来临时的那种恐惧、绝望心情,也能体会出他对这个世界的留恋之情和与病魔作斗争的坚强毅力。这篇文章告诉学生的不仅是与绝症战斗的勇气,更有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因而,学完这篇文章,同学们都深有感触。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激发情感,体会课文情境,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欣赏文学作品的活动中的体验,最重要的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联想和想象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必经之路,脱离了这两者,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了。学生往往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
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上《老界山》时,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满天的星星与红军的火把连在一起是多么壮观的奇景;当红军夜里睡在狭窄的山腰上醒来时看到的夜景是多么迷人;想象红军在下山时的喜悦心情。在学《丰碑》时,我让同学们想象将军在看到冻死的战士时那种痛入心扉的神情和他愤怒的样子;想象将军得知死的人正是军需处长时的惊愕与敬佩之情;想象在冰天雪地里,军需处长像晶莹的丰碑一样挺立的身躯。想象完之后,同学们纷纷交流自己的感受,接着再进入主题探讨、思想分析的阶段,如果忽略了中间的想象与联想,学生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不会很深刻。
联想和想象的基础和动力是感情,感情对文学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以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代语文教学的讨论中,对情感培养、情感教育的呼声日见其高,那种“无情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当被否定,革除。我时常注意发掘课文的情感源泉,引导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起来。
进入优美文章的欣赏状态,实际上就意味着进入审美情感的状态。在这个方面我经常提醒学生,提升和美化平常的、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也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如在学习《天气陛下》这篇说明文时,我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对天气进行的一系列拟人化的描叙情境中来;在学习《驿落犁花》时,我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文中关于犁花的描写;学习《荔枝蜜》时我让同学们理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诵;在《社戏》中有感情地大声朗诵并体会描绘景物的句子;学习《一面》时,我让学生找出鲁迅外貌描写的语句和作者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并有感情朗读,且结合课文结尾体会文章思想。因此,在这方面我最深的体会就是让学生在美读中进入情境,在欣赏和讨论课文时注意认知、体会作者的情感,将课文的?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力求与作者的心灵贴在一处。教师应该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情境与氛围,这样,学生才会相互激发、相互交流,并对作者的情感有独到的体验。
虽然审美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但是可以激荡学生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坚持将审美教育作为语文课堂里的一块重地!
从教一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审美教育在我的语文课上充当重要元素。尝试了近一年,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适宜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课文
美,有自然美,有社会美和艺术美。审美是主体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的把握。描写自然美的诗文,兼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多种美质。如何引导学生感知课文是教师的一个难题,但是效果也很明显。
首先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例如H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几篇文章,讲解《爱莲说》、《陋室铭》时,我先介绍作者生平及其爱好、人生态度,进而转到对文章内容的认知、把握,十分注意引导对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的感知,进而体验作者的心灵。对《国际歌》《生命》两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崇高的意向。
其次,赏析课文美的语言。品位语言是引领学生的感知力,领悟力通向课文的艺术世界的桥梁。虽然学生的语言经验系统尚未建立,但是学生完全可以把品味语言作为入口,探入课文内蕴,感受作者情怀。品味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诵读。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大声朗读优美的语段。例如在学第二册《再给我十年》一文中,我让同学们反复朗诵文章中描写景物和人物心理的语句。读得多了,自然能体会作者在绝症来临时的那种恐惧、绝望心情,也能体会出他对这个世界的留恋之情和与病魔作斗争的坚强毅力。这篇文章告诉学生的不仅是与绝症战斗的勇气,更有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因而,学完这篇文章,同学们都深有感触。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激发情感,体会课文情境,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欣赏文学作品的活动中的体验,最重要的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联想和想象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必经之路,脱离了这两者,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了。学生往往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
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上《老界山》时,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满天的星星与红军的火把连在一起是多么壮观的奇景;当红军夜里睡在狭窄的山腰上醒来时看到的夜景是多么迷人;想象红军在下山时的喜悦心情。在学《丰碑》时,我让同学们想象将军在看到冻死的战士时那种痛入心扉的神情和他愤怒的样子;想象将军得知死的人正是军需处长时的惊愕与敬佩之情;想象在冰天雪地里,军需处长像晶莹的丰碑一样挺立的身躯。想象完之后,同学们纷纷交流自己的感受,接着再进入主题探讨、思想分析的阶段,如果忽略了中间的想象与联想,学生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不会很深刻。
联想和想象的基础和动力是感情,感情对文学欣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以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代语文教学的讨论中,对情感培养、情感教育的呼声日见其高,那种“无情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当被否定,革除。我时常注意发掘课文的情感源泉,引导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起来。
进入优美文章的欣赏状态,实际上就意味着进入审美情感的状态。在这个方面我经常提醒学生,提升和美化平常的、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也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如在学习《天气陛下》这篇说明文时,我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对天气进行的一系列拟人化的描叙情境中来;在学习《驿落犁花》时,我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文中关于犁花的描写;学习《荔枝蜜》时我让同学们理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诵;在《社戏》中有感情地大声朗诵并体会描绘景物的句子;学习《一面》时,我让学生找出鲁迅外貌描写的语句和作者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并有感情朗读,且结合课文结尾体会文章思想。因此,在这方面我最深的体会就是让学生在美读中进入情境,在欣赏和讨论课文时注意认知、体会作者的情感,将课文的?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力求与作者的心灵贴在一处。教师应该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情境与氛围,这样,学生才会相互激发、相互交流,并对作者的情感有独到的体验。
虽然审美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但是可以激荡学生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坚持将审美教育作为语文课堂里的一块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