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动态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一种重要形式,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推崇。“巧妙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同时又能够拨动学生心弦,与作者感同身受;诱发学生思考,领悟文章内涵;激发学习兴趣,触动表达欲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设计于课文中的“问点”,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着眼于文章的“补白点”提问
  精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描写细腻,内容丰富,感情色彩浓重的文章,但在某些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神态,物体描绘等方面也留下空白,给学生提供了遐想、体味、补白的空间。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这些“空白点”精心设计“补白式”的提问,就能够唤起学生无限遐想,激发学生思维,建立起师生、生生、文本与学生、学生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学生就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展开想像,进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丰富对课文知识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由此,巧妙利用课文中的“补白点”发问,给学生提供可以展开想像的余地,成为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焦点”。
  比如:《坐井观天》一课教学,在学生学完全文之后,紧接着发问:“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像,补充青蛙与小鸟的第四次对话。”老师根据情节的空白处设计了这个问题,在充分理解青蛙和小鸟两个动物形象的基本上让学生进行再加工,进而创造出新的形象——青蛙不再是那只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通过游历学习,成了一只见多识广的旅行家。通过想像补白,学生进一步明白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领会了《坐井观天》的寓意。这样的“补白式”提问,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了学生对文本寓意的感知。
  二、着眼于文章的“疑难点”提问
  课文中的疑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通过自读自悟快速弄清楚的,必须依靠教师的巧问设疑,深入剖析,層层引导,才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解除疑点,突破点,留下深刻印象。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当学生了解“五光十色”本身的词意后,紧接着问:“海水为什么是五光十色的呀?”是呀,水是无色的,为什么到了海里就变成“五光十色”呢?一时没人举手回答。我校洪老师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反复读了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明白了是海底高低不平,海水有深有浅的缘故。洪老师进一步追问:那可以用“五颜六色”呀,为什么要用“五光十色”呢?学生又陷入了沉思,这时老师及时地点拨:大家“想想天上的太阳?”学生猛然间悟出:海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瑰丽无比,给人们强烈的光感,所以用“五光十色”能写出了海水特有的美丽光泽。接着洪老师趁热打铁用简笔画,进一步让学生理解“阳光、海面、海底高低不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产生“五光十色”的原因,此时学生不但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还体会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课堂上的问点要立足突破难点。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进行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着眼于文章的“趣味点”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提问”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求知欲望会得到有效激发,就能够集中注意力,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趣味点”提问是有效提问一个重要点。
  如:《小小的船》一课,可以根据文本意境美和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像小女孩一样飞上天,你会看见什么?心情怎样?”像小鸟一样飞上天,这是一年级小朋友最渴望的梦想了。因此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小手纷纷举起,有的说:“看见了流星雨”;有的说:“看见了外星人”;有的说:“看见了长城”;有的说:“我看见了宇宙飞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升华了对课文理解与感悟。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可见,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出有价值、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尤为重要。该师的提问妙在对老问题变换个角度提问,课堂一下子变得妙趣横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着眼于文章的“发散点”提问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思维方式。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点”,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发现,并充分利用,使之形成“问题点”,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的多端性。
  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学,在学到老人去世后海鸥在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不肯离去的不同寻常的场面后,提问:“如果当时你在现场,看到这样的场面有什么感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浮想联翩,仿佛真的来到当时的现场,心灵受到震撼,从他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海鸥的灵性与情义,感受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关爱,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感受到“大爱”可以创造奇迹,感受到善待一切,就会收获物价情义……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努力从多角度去思考,去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高大、丰满起来,海鸥的情义也深深植根在学生的心中,针对发散点提问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下文做了铺垫。
  五、着眼于文章的“对比处”提问
  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经常看到作者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表现文章的主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就是通过旁人的放弃与父亲的坚持进行对比描写,来表现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在上这一课时,可以抓住了“阿曼达的父亲是怎么做的,其他人又是怎么做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抓住父亲“疾步走到、动手挖、埋头接着挖”,其他人“匆匆赶来、痛哭、绝望离开”等关键词,通过反复的比较阅读,体会父亲不放弃的坚韧品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进而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文本的内涵一下子就凸显出来,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更好的熏陶。
  如果我们老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顺藤摸瓜也能找到答案,但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的单独重复的提问“为什么说父亲了不起?”,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提问时找准“对比点”切入,从旁观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回答问题。这种“对比式”提问的妙处在于借助相对的两组描写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如果问得巧妙,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并能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意识。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双桥镇双桥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其他文献
“以问导学”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把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方法、过程、结果以至情感统一起来,通过“解决”问题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为本。“以问导学”又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以问题促进学生学习,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他们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
期刊
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新授前善于激问,引起学生的兴趣——新授时善于引问,帮助学生疏导难以理解的问题——新授后善于追问,加深学生对某个结论的印象。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是一节既扎实有效,又生动活泼的课堂。  参加了“教师有效提问行为”课题研究后,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课堂提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研究,用心去体会,认真地总结,取长补短,才能使课堂提问真正发挥
期刊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的质疑能力,笔者想就此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    创设氛围,敢于质疑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很大程度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当引起的。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只偏重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的教育方式,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做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
期刊
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纵观我镇的小学数学问题设计和课堂提问的现状,还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
期刊
师范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跟新时代,立德树人是百年大计,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祖国的发展运势。结合本学校完善学生德育培养体系的工作,思考具有普适性的师范院校德育体系,对形成行业指导意见提供参考,有效提升师范院校德育工作能力,促进学生规范德育认知、深厚德育情感、专坚德育意志、师范德育行为。重点梳理本学校“三个途径三个着力三全育人”的德育模式,主要探索师范院校构建德育体系的途径、方法。
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下,我国高校通过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探索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与目标的教学形式,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旨在实现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协同育人目标.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发挥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作用,同时,民办高校在管理和办学定位上又有着特殊性,即兼具企业运营和公共事业性,因此,本文对课程思政概念与内涵作了介绍,结合民办高校的性质从多方面分析了“大思政”格局下民办高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提供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思考.
编者按:美国学者帕森斯·布洛克在谈到艺术教育时指出,“艺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艺术世界,学生可以学到在其他学科领域学不到的东西。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所不可缺少的。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一幕:老师带领幼儿收集各式各样生活中的素材,给幼儿提供创作材料
期刊
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改工作中最外显与最活跃的因素,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既是落实教育目标的必要前提,更是优化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针对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展开深入、系统探析,不仅是促进思政理论课程教改工作的核心环节与重要内容,亦是整体推进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方法落实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困境入手,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对策。
随着现今社会高等教育普及的不断深化,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与机遇。如果说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式是高校发展的关键点,那行政管理工作就是服务于这些关键点的奠基石。本文通过SWOT法分析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优势、劣势、挑战,引出高校行政服务能力提升战略研究,更新高校行政管理创新路径,转变服务与管理思维,进一步推进高校规范化管理与专业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要重点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顺应改革发展的潮流进行自我改变与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人才培养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商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专业教师匮乏和实践经验有限等问题,需要从个体层面和团队层面进行“双师型”素质建设,并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引进行业专才、充实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评聘机制、建立商务英语科研团队,从而有效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