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促进学生在数学上的获得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灵动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的实施。
一、数学课堂现状
1.教师的自信与权威造成了课堂的整肃、呆板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教师工作的特点就是每天在讲台上,面对着学生,教会他们掌握知识,告诉他们哪是对的,哪是错的。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潜意识中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习惯于为人师,习惯于指点别人,习惯于做裁判员,而疏于反省自己。部分教师甚至会苛求别人,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课堂教学缺乏互动,使得整个课堂死水一潭。
2.课堂违背教育规律,缺乏人文关怀,学生思维受阻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责任是陪伴学生一起成长,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在还是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观点,而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教学预设能否完成。
3.应试味道较浓,三维目标缺失,课堂死水一潭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凸现了应试教育的味道,对知识的产生过程没有很好的展示,没有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练习不少题目来巩固所学知识。笔者不反对数学做题,题目是掌握数学概念的载体,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要寓问题于知识体系的建构之中。
二、灵动的初中数学课堂架构
1.概念界定
所谓“灵动的初中数学课堂”,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2.灵动的初中数学课堂操作架构
■
从这个框架中可以看出,灵动的数学课堂是在有效的问题牵引下,学生多向互动的结果。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参与学习作好铺垫引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多向交流”,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采用“导、索、促、评”的指导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就是引导、指导、诱导学生自学、给学生搭桥辅路,促使学生自己“走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索”就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以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评”就是收集反馈信息,教师通过耳闻目睹等多种途径,把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整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三、培养学生灵动思维的数学课堂实施策略
1.在导入中激发灵动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精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整个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成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目标,激发学生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初一年级学习“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为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可先引入:(1)(a+b)m;(2)(a+b)(x+y);(3)(2x+y)(x-2y)。在学生做好第一题后,教师可以这样启示:“第二题怎样计算?如果把(x+y)看作一个整体m,可以按照上一题的方法算吗?”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的问题,学生感觉自己可以解决,不仅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去尝试解决”的欲望,激发学生灵动地学习。
2.以问题作引导开展多样的教学
按照新课标的教育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开展以问题为切入点、以问题为主线教学活动,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借用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导引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中激发自身思维的灵动。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借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或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性问题,能使学生的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有了可供他们思索、表达、开拓、发展和发表见解的源泉,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例如,在讲“已知P是△ABC内任意一点,判断∠BPC和∠A的大小”一题时,如果直接给出题目,肯定会有许多学生对这个题目不感兴趣,思想开小差。学生对足球感兴趣,尤其是一些男生,就可以把题目改成:在绿茵场上,足球队员带球进攻,如果BC是球门,那么队员总是尽力向BC冲近,这是为什么?
■
马上就有学生说:距离球门越近,射门就越有力,而且对球门BC的张角就越大,球更容易射中。
教师借机问:“从图1上看,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
此时,学生显然能很快回答:“∠BPC>∠A”。
因为学生已经对这个实际问题感兴趣了,所以自然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并且自动地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教师还没说怎么进行证明,学生已经在开始动脑筋自己证明了。
有学生证:“连结AP并延长交BC于D……。”
也学生证:“延长BP交AC于D……。”
有学生证:“延长CP交AB于D……。”
立足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问题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氛围中,灵动的思维得以涌现。
运用探索方式设计问题引导教学,学生在参与中促发自身思维的灵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師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的类型变换问题的形式,选择和设计学生探索的问题,使问题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大胆去“再创造”,从行动上激励每一位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在参与中抒发自身的思维的灵气。
例如,图2中有多少条线段?把它们写出来。
■
很显然,学生只要慢慢地一条一条地数,肯定可以找到线段AC、AD、AB、CD、CB、DB六条线段。还可以到了这一步就此摆休,这个问题就没有什么新意了。教师还可以运用探索方式设计问题再展开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很好!同学们都很认真。但是你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感觉有什么规律吗?也就是说,如果在A、B两点之间有49个点,那会有多少条线段呢?
这里就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在参与中抒发自身思维的灵动。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后得到寻找线段的不同规律:
①51个点的线段总条数=50+49+48+47+…+3+2+1
②51个点的线段总条数=■×50
师:如果线段上总共有N个点呢?
此时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并且学习热情也很高涨。教师再引入问题:
师:同学们刚刚解决的问题很了不起哦!它有很多用处的。例如杭州到北京的高铁动车在中途有8个停靠站,请你帮铁路部门解决一下,总共需要印制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这个问题解决得很好。那老师想请你再思考一下,仿照刚刚即制车票的方法,你还可以将“数线段的方法”应用于哪些问题当中?
这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开展自己的思维。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思维受阻,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关键是能将学生的思维灵动性抒发出来就行。
最后可以得出:
①全班有51个人,如果需要两两握手一次,总共有多少次握手?
②学校卫生大扫除,要在全班51位同学中抽2人负责搬运垃圾,总共有多少种抽法?
③平面内有51个点,最多可以确定几条线段?
④在1、2、3、…51这51个数中任选2个求和,有多少种不同的答案?
……
像这样,教师通过接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进行引导,一步步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性,激励每一位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积极地参与数学课堂的学习活动,从而掌握数学知识,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初中数学课已不是教师讲数学,学生听数学的老模式了,一堂数学课就是一次活动,师生都要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活动的内容,关注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结果。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灵动的课堂,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能得以迅速提高。
一、数学课堂现状
1.教师的自信与权威造成了课堂的整肃、呆板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教师工作的特点就是每天在讲台上,面对着学生,教会他们掌握知识,告诉他们哪是对的,哪是错的。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潜意识中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习惯于为人师,习惯于指点别人,习惯于做裁判员,而疏于反省自己。部分教师甚至会苛求别人,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课堂教学缺乏互动,使得整个课堂死水一潭。
2.课堂违背教育规律,缺乏人文关怀,学生思维受阻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责任是陪伴学生一起成长,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在还是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观点,而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教学预设能否完成。
3.应试味道较浓,三维目标缺失,课堂死水一潭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凸现了应试教育的味道,对知识的产生过程没有很好的展示,没有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练习不少题目来巩固所学知识。笔者不反对数学做题,题目是掌握数学概念的载体,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要寓问题于知识体系的建构之中。
二、灵动的初中数学课堂架构
1.概念界定
所谓“灵动的初中数学课堂”,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2.灵动的初中数学课堂操作架构
■
从这个框架中可以看出,灵动的数学课堂是在有效的问题牵引下,学生多向互动的结果。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参与学习作好铺垫引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多向交流”,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采用“导、索、促、评”的指导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就是引导、指导、诱导学生自学、给学生搭桥辅路,促使学生自己“走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索”就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以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评”就是收集反馈信息,教师通过耳闻目睹等多种途径,把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整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三、培养学生灵动思维的数学课堂实施策略
1.在导入中激发灵动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精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整个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成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目标,激发学生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初一年级学习“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为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师可先引入:(1)(a+b)m;(2)(a+b)(x+y);(3)(2x+y)(x-2y)。在学生做好第一题后,教师可以这样启示:“第二题怎样计算?如果把(x+y)看作一个整体m,可以按照上一题的方法算吗?”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的问题,学生感觉自己可以解决,不仅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去尝试解决”的欲望,激发学生灵动地学习。
2.以问题作引导开展多样的教学
按照新课标的教育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开展以问题为切入点、以问题为主线教学活动,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借用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导引教学,使学生在参与中激发自身思维的灵动。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借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或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性问题,能使学生的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有用武之地,有了可供他们思索、表达、开拓、发展和发表见解的源泉,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例如,在讲“已知P是△ABC内任意一点,判断∠BPC和∠A的大小”一题时,如果直接给出题目,肯定会有许多学生对这个题目不感兴趣,思想开小差。学生对足球感兴趣,尤其是一些男生,就可以把题目改成:在绿茵场上,足球队员带球进攻,如果BC是球门,那么队员总是尽力向BC冲近,这是为什么?
■
马上就有学生说:距离球门越近,射门就越有力,而且对球门BC的张角就越大,球更容易射中。
教师借机问:“从图1上看,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呢?”
此时,学生显然能很快回答:“∠BPC>∠A”。
因为学生已经对这个实际问题感兴趣了,所以自然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并且自动地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教师还没说怎么进行证明,学生已经在开始动脑筋自己证明了。
有学生证:“连结AP并延长交BC于D……。”
也学生证:“延长BP交AC于D……。”
有学生证:“延长CP交AB于D……。”
立足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问题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氛围中,灵动的思维得以涌现。
运用探索方式设计问题引导教学,学生在参与中促发自身思维的灵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師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的类型变换问题的形式,选择和设计学生探索的问题,使问题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大胆去“再创造”,从行动上激励每一位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在参与中抒发自身的思维的灵气。
例如,图2中有多少条线段?把它们写出来。
■
很显然,学生只要慢慢地一条一条地数,肯定可以找到线段AC、AD、AB、CD、CB、DB六条线段。还可以到了这一步就此摆休,这个问题就没有什么新意了。教师还可以运用探索方式设计问题再展开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很好!同学们都很认真。但是你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感觉有什么规律吗?也就是说,如果在A、B两点之间有49个点,那会有多少条线段呢?
这里就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在参与中抒发自身思维的灵动。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后得到寻找线段的不同规律:
①51个点的线段总条数=50+49+48+47+…+3+2+1
②51个点的线段总条数=■×50
师:如果线段上总共有N个点呢?
此时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并且学习热情也很高涨。教师再引入问题:
师:同学们刚刚解决的问题很了不起哦!它有很多用处的。例如杭州到北京的高铁动车在中途有8个停靠站,请你帮铁路部门解决一下,总共需要印制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这个问题解决得很好。那老师想请你再思考一下,仿照刚刚即制车票的方法,你还可以将“数线段的方法”应用于哪些问题当中?
这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开展自己的思维。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思维受阻,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关键是能将学生的思维灵动性抒发出来就行。
最后可以得出:
①全班有51个人,如果需要两两握手一次,总共有多少次握手?
②学校卫生大扫除,要在全班51位同学中抽2人负责搬运垃圾,总共有多少种抽法?
③平面内有51个点,最多可以确定几条线段?
④在1、2、3、…51这51个数中任选2个求和,有多少种不同的答案?
……
像这样,教师通过接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进行引导,一步步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性,激励每一位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积极地参与数学课堂的学习活动,从而掌握数学知识,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初中数学课已不是教师讲数学,学生听数学的老模式了,一堂数学课就是一次活动,师生都要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活动的内容,关注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结果。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灵动的课堂,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能得以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