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电影和电视,是透视香港的一扇窗户,折射着香港社会的风云变化。许多人认为,近些年来,香港本土电影逐渐褪色,港剧也进入了日落时代。然而,随着《冲上云霄II》《使徒行者》等热门港剧的播出,又掀起了收视热潮。在北京举办的2016年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上,众多商家把目光对准了香港TVB的经典老剧,准备拍摄它们的续集。
郑少秋、袁咏仪、邓萃雯、黎姿、黄宗泽、古天乐、吴镇宇、宣萱、陈法拉、佘诗曼、罗嘉良、蔡少芬、郭可盈、关咏荷等艺人,曾在那些成功的影视剧作品中扮演了不少经典角色,让那么多70后80后念念难忘。前几年,TVB艺人不断“离巢”,让粉丝们惆怅不已。在2016年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上,香港TVB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之克表示,2015年底开始已经有超过10名艺人回TVB拍戏。他说,与视频网站爱奇艺共同合拍制作《再创世纪》,会邀请TVB当家明星艺人主演,内地知名演员共同参与拍摄。
港剧可以分成家族商战剧、宫斗剧、职业剧、警匪剧、女人剧等,其中又以家族商战剧、宫斗剧和职业剧最为经典。许多人对2000年的新旧世纪之交时TVB推出的几部商战大戏印象深刻,比如《创世纪》《天地豪情》《天地男儿》;对宫斗剧的鼻祖《金枝欲孽》中的薄命红颜唏嘘不已;对《妙手仁心》中的医者仁心赞不绝口。在记住这些经典作品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成就这几部热播港剧作品的幕后监制——戚其义。他的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香港的商战、权谋和疗伤文化。
天地系列与香港的商战
香港无线制作的家族商战剧可谓是商战剧的“祖师爷”,香港无线金牌制作人戚其义的家族商战剧更被称作商战剧“经典中的经典”。香港的家族商战剧能够叱咤风云,这与香港的经济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香港从一个区域型的商业中心荣升为国际经济中心,香港的两大电视台制作电视剧的过程中,几乎都会涉及到香港的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例如,1992 年由韦家辉执导的香港无线的大制作《大时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时代》的播出,让香港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丁蟹效应”现象(亦称为“秋官效应”)。香港著名演员郑少秋自1992 年出演香港无线商战剧《大时代》里的“丁蟹”这一角色之后,凡是再播出由郑少秋出演的影视剧,香港股市中的A 股或者恒生指数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并给股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郑少秋因此也被封上了“股患”的称号。作为韦家辉的得意门生,戚其义的“天地三部曲”是继《大时代》之后的商战剧的力作,戚其义延续了韦氏的遒劲笔力,成就了香港家族商战剧的巅峰。
在新旧世纪之交,戚其义用“天地三部曲”三部大戏颠覆了观众的眼球。《天地男儿》(1996)《天地豪情》(1998)和《创世纪》(2000)能够当之无愧地荣登香港家族商战剧的巅峰殿堂,恰恰是因为它们还原了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面貌,让观众触摸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香港社会。香港的银行业、珠宝业、地产业、保险业、证券业都是香港经济的支柱,而香港这个大都市的血脉无时不刻与国际的经济、政治的变化息息相关。
从197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开始腾飞,拉动香港民众的收入增长,为数众多的地产公司在香港股市挂牌上市,造就了香港股市与香港地产业之间的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股地拉扯”也是香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戚其义在家族商战剧中细致入微地反映香港社会的商业气息,地产界的瞬息万变、证券界的此起彼伏、银行业的风云变幻都折射出香港社会浓厚的商业气息。在这充满浮华与喧嚣的社会中,拜金的社会风气日渐充斥着香港社会,人性的畸形与扭曲、人性在物化社会中的异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主题。如果说天地三部曲中的《天地男儿》(1995)和《天地豪情》(1998)只是戚其义家族商战剧的序曲的话,那么戚其义在千禧年的大制作《创世纪》则是把商战的元素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创世纪》就是一次又一次冠冕堂皇的商业角逐和较量,香港社会中的商业气息在《创世纪》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金枝系列与权谋文化
2003 年,戚其义以一部《金枝欲孽》在香港掀起了一阵收视热潮。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戚其义的《金枝欲孽》,将中国历史传统中的权谋文化深深植根于其内,又融合了香港现代都市社会中办公室政治的味道。戚其义以他的神来之笔,将这两种不同时空交错的文化在《金枝欲孽》天然偶合,这不但成就了宫斗剧的经典,还让观众深谙了都市社会的文化政治。
《金枝欲孽》的历史背景是清代嘉庆十五年,康熙、乾隆和雍正开创的盛世让嘉庆王朝依然笼罩在封建帝制的落日余晖之中,朝廷内外一片太平之景。然而,在有着三千佳丽的后宫之中,却上演着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斗争,后宫之中各种肮脏龌龊的手法比起男人在前朝政坛上的争斗更加触目惊心、血肉模糊:心狠手辣的皇后为保住后位,煞费苦心、机关算尽,尔淳入宫之时便身负义父之托,精明干练而暗藏心机;玉莹看似柔弱实则大智若愚,暗中养精蓄锐、暗敛锋芒。
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入深宫,唯有冷雨敲窗、青灯照壁。霸气的如妃,有着凌驾于万千之上的非凡气度——从十六岁入宫时的纯真烂漫到三十多岁时的呼风唤雨,十五年间的血雨腥风和荣辱得失非一言可以尽之。深宫的斗争练就了如妃心狠手辣的性格。正如如妃坦言:十多年来,自己学会的一样本领就是如何去竞争角逐和谋算人心。在《金枝欲孽》中,如妃有如欲火的凤凰、尔淳有如孤独的烟花、玉莹有如永生的昙花、安茜有如坚毅的藤蔓、福雅有如浸毒的玫瑰,她们为了明哲保身,不得不放弃本心而投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深宫斗争之中——机智、权变、圆滑,无一不折射出深深植根于其中的中国传统权谋文化。
宫斗剧本身就是历史文本书写的一种变异形式,在《金枝欲孽》中,权谋文化的书写可谓是“登峰造极”——充斥着政治斗争中斡旋运作的智慧与阴谋。这种政治斗争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折射出现代办公室变奏的味道。后宫之中为了“上位”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尔虞我诈、篡权猜忌、笼络弹劾,就是把个人作为想象历史和社会的起点,这是典型的消费主义时代中产阶级自我寓言的特征。权谋文化折射出的正是香港当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深宫之中的斗争所形成的个人与秩序、个人与权力、个人与体制二元对立的图景,都遵循着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每一次斗争都是新一轮后宫大戏的开幕。 妙手仁心系列与香港疗伤
1967年香港无线电视正式开播,并在4年之后转为彩色播映。伴随着电视在香港的普及,1970年代、1980年代成为香港电视发展的巅峰时期。早期的香港无线以大量的播放国外的配音剧集为主,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侧重于本土剧的制作。这一转型不但标志着香港意识本土化的过程,同时,电视剧以其特殊的故事、典型的叙事和意识形态,成为当时香港民众的道德标准及价值取向,曾经风靡一时的港剧,诸如《狮子山下》《家变》等,有的反映了香港社会日常生活的现象与气息,有的寄寓了普罗大众期待经济发家的梦想,有的嘲讽了香港社会的贫富分化与不公,这些无一不与香港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同样,我们可以以香港电影与香港社会的关系作为借鉴。1970年代中期,以许冠文、许冠杰和许冠英的喜剧电影为代表的一系列电影,或嘲讽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无情的剥削,或反映香港社会劳工阶层的捉襟见肘的窘境,或讽刺股票热潮导致的人性贪婪投机……电影中的故事无一不折射出1970年代香港社会的黑暗面,并揭示出了香港民众在各类经济及社会问题的困扰之下的生活处境的荒谬形态。在戚其义以《妙手仁心》为代表的医疗题材剧中也能深刻感触到这种电视文化与香港社会血脉相连的关系。
《妙手仁心》的英文剧名为Healing Hands,是以一家香港的公立医院作为故事背景,通过剧中的一群白衣天使对待亲人或病人的生命、自己和他人的工作的不同的态度,道尽生命中的人情冷暖与悲欢离合。这些白衣天使坚守内心的善良和爱心,温暖整个社会,向观众传递了妙手仁心的正能量。医疗题材的剧集,除了在医疗上的作用之外,医学和药物在广义的层面上还反映了“疗伤文化”的社会政治特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电视或电影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是让受众关照社会医疗文化的一面明镜。有学者指出,电视剧中将医疗职业理想化是反映了观众对这个职业的愿景和期待:“医生人格化了一个病人想要的任何的东西:卓越的救死扶伤的能力,在各种医疗知识上面的博学,以及好莱坞明星般的外表。生活在一个与时间和经济相互较量的世界里,这些医生能够处理和安抚好他们身边几乎每一个人所焦虑的问题。”(《疗伤者与形象:医药科学的视觉历史》,Cohen.M 和Shafer A著)
同样,在香港的影视文化中,有关现代医疗的主题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妙手仁心》之外,有关现代医疗主题的港剧还包括近年来由杨怡、马国明主演的港剧《On call 36小时》以及由杨怡、方中信主演的《仁心解码》等。
然而,将这个地域上的医疗电视剧理想化的过程,其实是建立在历史上对医生的看法再加上现代医疗的进步的基础之上的。电影和电视,已经成为把医生的“妙手仁心”高度理想化的一种媒介,相比于愚昧无知和顽固不化的病患来说,医生就是救死扶伤的典范。这种观念在香港的影视剧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除了戚其义和邓特希的《妙手仁心》系列持续了三季外,《天涯侠医》这部讲述香港的医疗志愿者到非洲进行医疗志愿服务的电视剧,展现了香港足以和西方世界相匹敌的先进的医疗水平。这种观念同样被戚其义以其神机妙笔植入了古代的宫廷剧中,比如在《金枝欲孽》中的孙白杨就是行医世家。如此发达的香港医疗题材剧,用白衣天使的“妙手仁心”的形象来安抚香港民众内心对社会动荡或找不到身份归属的焦虑情绪。
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出口贸易退缩、工商业经营困难,带来物价与租金的高涨,削弱了香港民众的购买力,加上青年暴力犯罪的直线上升,加重了香港社会的负担。亚洲金融风暴导致香港股市的狂泻,严重阻碍了香港经济的发展,香港市场一片萧条,工厂倒闭带来的狂飙突进的失业率直接导致了香港社会巨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和日渐恶劣的社会治安问题。1970 年代开始,港英政府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也露出端倪——城市破坏、交通混乱、历史文物荡然无存、环境污染……香港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在殖民化、解殖民化和回归的过程中从“受伤”到“疗伤”的过程。
责任编辑:张蕾磊
郑少秋、袁咏仪、邓萃雯、黎姿、黄宗泽、古天乐、吴镇宇、宣萱、陈法拉、佘诗曼、罗嘉良、蔡少芬、郭可盈、关咏荷等艺人,曾在那些成功的影视剧作品中扮演了不少经典角色,让那么多70后80后念念难忘。前几年,TVB艺人不断“离巢”,让粉丝们惆怅不已。在2016年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上,香港TVB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之克表示,2015年底开始已经有超过10名艺人回TVB拍戏。他说,与视频网站爱奇艺共同合拍制作《再创世纪》,会邀请TVB当家明星艺人主演,内地知名演员共同参与拍摄。
港剧可以分成家族商战剧、宫斗剧、职业剧、警匪剧、女人剧等,其中又以家族商战剧、宫斗剧和职业剧最为经典。许多人对2000年的新旧世纪之交时TVB推出的几部商战大戏印象深刻,比如《创世纪》《天地豪情》《天地男儿》;对宫斗剧的鼻祖《金枝欲孽》中的薄命红颜唏嘘不已;对《妙手仁心》中的医者仁心赞不绝口。在记住这些经典作品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成就这几部热播港剧作品的幕后监制——戚其义。他的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香港的商战、权谋和疗伤文化。
天地系列与香港的商战
香港无线制作的家族商战剧可谓是商战剧的“祖师爷”,香港无线金牌制作人戚其义的家族商战剧更被称作商战剧“经典中的经典”。香港的家族商战剧能够叱咤风云,这与香港的经济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香港从一个区域型的商业中心荣升为国际经济中心,香港的两大电视台制作电视剧的过程中,几乎都会涉及到香港的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例如,1992 年由韦家辉执导的香港无线的大制作《大时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时代》的播出,让香港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丁蟹效应”现象(亦称为“秋官效应”)。香港著名演员郑少秋自1992 年出演香港无线商战剧《大时代》里的“丁蟹”这一角色之后,凡是再播出由郑少秋出演的影视剧,香港股市中的A 股或者恒生指数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并给股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郑少秋因此也被封上了“股患”的称号。作为韦家辉的得意门生,戚其义的“天地三部曲”是继《大时代》之后的商战剧的力作,戚其义延续了韦氏的遒劲笔力,成就了香港家族商战剧的巅峰。
在新旧世纪之交,戚其义用“天地三部曲”三部大戏颠覆了观众的眼球。《天地男儿》(1996)《天地豪情》(1998)和《创世纪》(2000)能够当之无愧地荣登香港家族商战剧的巅峰殿堂,恰恰是因为它们还原了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面貌,让观众触摸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香港社会。香港的银行业、珠宝业、地产业、保险业、证券业都是香港经济的支柱,而香港这个大都市的血脉无时不刻与国际的经济、政治的变化息息相关。
从197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开始腾飞,拉动香港民众的收入增长,为数众多的地产公司在香港股市挂牌上市,造就了香港股市与香港地产业之间的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股地拉扯”也是香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戚其义在家族商战剧中细致入微地反映香港社会的商业气息,地产界的瞬息万变、证券界的此起彼伏、银行业的风云变幻都折射出香港社会浓厚的商业气息。在这充满浮华与喧嚣的社会中,拜金的社会风气日渐充斥着香港社会,人性的畸形与扭曲、人性在物化社会中的异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主题。如果说天地三部曲中的《天地男儿》(1995)和《天地豪情》(1998)只是戚其义家族商战剧的序曲的话,那么戚其义在千禧年的大制作《创世纪》则是把商战的元素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创世纪》就是一次又一次冠冕堂皇的商业角逐和较量,香港社会中的商业气息在《创世纪》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金枝系列与权谋文化
2003 年,戚其义以一部《金枝欲孽》在香港掀起了一阵收视热潮。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戚其义的《金枝欲孽》,将中国历史传统中的权谋文化深深植根于其内,又融合了香港现代都市社会中办公室政治的味道。戚其义以他的神来之笔,将这两种不同时空交错的文化在《金枝欲孽》天然偶合,这不但成就了宫斗剧的经典,还让观众深谙了都市社会的文化政治。
《金枝欲孽》的历史背景是清代嘉庆十五年,康熙、乾隆和雍正开创的盛世让嘉庆王朝依然笼罩在封建帝制的落日余晖之中,朝廷内外一片太平之景。然而,在有着三千佳丽的后宫之中,却上演着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斗争,后宫之中各种肮脏龌龊的手法比起男人在前朝政坛上的争斗更加触目惊心、血肉模糊:心狠手辣的皇后为保住后位,煞费苦心、机关算尽,尔淳入宫之时便身负义父之托,精明干练而暗藏心机;玉莹看似柔弱实则大智若愚,暗中养精蓄锐、暗敛锋芒。
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入深宫,唯有冷雨敲窗、青灯照壁。霸气的如妃,有着凌驾于万千之上的非凡气度——从十六岁入宫时的纯真烂漫到三十多岁时的呼风唤雨,十五年间的血雨腥风和荣辱得失非一言可以尽之。深宫的斗争练就了如妃心狠手辣的性格。正如如妃坦言:十多年来,自己学会的一样本领就是如何去竞争角逐和谋算人心。在《金枝欲孽》中,如妃有如欲火的凤凰、尔淳有如孤独的烟花、玉莹有如永生的昙花、安茜有如坚毅的藤蔓、福雅有如浸毒的玫瑰,她们为了明哲保身,不得不放弃本心而投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深宫斗争之中——机智、权变、圆滑,无一不折射出深深植根于其中的中国传统权谋文化。
宫斗剧本身就是历史文本书写的一种变异形式,在《金枝欲孽》中,权谋文化的书写可谓是“登峰造极”——充斥着政治斗争中斡旋运作的智慧与阴谋。这种政治斗争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折射出现代办公室变奏的味道。后宫之中为了“上位”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尔虞我诈、篡权猜忌、笼络弹劾,就是把个人作为想象历史和社会的起点,这是典型的消费主义时代中产阶级自我寓言的特征。权谋文化折射出的正是香港当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深宫之中的斗争所形成的个人与秩序、个人与权力、个人与体制二元对立的图景,都遵循着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每一次斗争都是新一轮后宫大戏的开幕。 妙手仁心系列与香港疗伤
1967年香港无线电视正式开播,并在4年之后转为彩色播映。伴随着电视在香港的普及,1970年代、1980年代成为香港电视发展的巅峰时期。早期的香港无线以大量的播放国外的配音剧集为主,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侧重于本土剧的制作。这一转型不但标志着香港意识本土化的过程,同时,电视剧以其特殊的故事、典型的叙事和意识形态,成为当时香港民众的道德标准及价值取向,曾经风靡一时的港剧,诸如《狮子山下》《家变》等,有的反映了香港社会日常生活的现象与气息,有的寄寓了普罗大众期待经济发家的梦想,有的嘲讽了香港社会的贫富分化与不公,这些无一不与香港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同样,我们可以以香港电影与香港社会的关系作为借鉴。1970年代中期,以许冠文、许冠杰和许冠英的喜剧电影为代表的一系列电影,或嘲讽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无情的剥削,或反映香港社会劳工阶层的捉襟见肘的窘境,或讽刺股票热潮导致的人性贪婪投机……电影中的故事无一不折射出1970年代香港社会的黑暗面,并揭示出了香港民众在各类经济及社会问题的困扰之下的生活处境的荒谬形态。在戚其义以《妙手仁心》为代表的医疗题材剧中也能深刻感触到这种电视文化与香港社会血脉相连的关系。
《妙手仁心》的英文剧名为Healing Hands,是以一家香港的公立医院作为故事背景,通过剧中的一群白衣天使对待亲人或病人的生命、自己和他人的工作的不同的态度,道尽生命中的人情冷暖与悲欢离合。这些白衣天使坚守内心的善良和爱心,温暖整个社会,向观众传递了妙手仁心的正能量。医疗题材的剧集,除了在医疗上的作用之外,医学和药物在广义的层面上还反映了“疗伤文化”的社会政治特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电视或电影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是让受众关照社会医疗文化的一面明镜。有学者指出,电视剧中将医疗职业理想化是反映了观众对这个职业的愿景和期待:“医生人格化了一个病人想要的任何的东西:卓越的救死扶伤的能力,在各种医疗知识上面的博学,以及好莱坞明星般的外表。生活在一个与时间和经济相互较量的世界里,这些医生能够处理和安抚好他们身边几乎每一个人所焦虑的问题。”(《疗伤者与形象:医药科学的视觉历史》,Cohen.M 和Shafer A著)
同样,在香港的影视文化中,有关现代医疗的主题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妙手仁心》之外,有关现代医疗主题的港剧还包括近年来由杨怡、马国明主演的港剧《On call 36小时》以及由杨怡、方中信主演的《仁心解码》等。
然而,将这个地域上的医疗电视剧理想化的过程,其实是建立在历史上对医生的看法再加上现代医疗的进步的基础之上的。电影和电视,已经成为把医生的“妙手仁心”高度理想化的一种媒介,相比于愚昧无知和顽固不化的病患来说,医生就是救死扶伤的典范。这种观念在香港的影视剧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除了戚其义和邓特希的《妙手仁心》系列持续了三季外,《天涯侠医》这部讲述香港的医疗志愿者到非洲进行医疗志愿服务的电视剧,展现了香港足以和西方世界相匹敌的先进的医疗水平。这种观念同样被戚其义以其神机妙笔植入了古代的宫廷剧中,比如在《金枝欲孽》中的孙白杨就是行医世家。如此发达的香港医疗题材剧,用白衣天使的“妙手仁心”的形象来安抚香港民众内心对社会动荡或找不到身份归属的焦虑情绪。
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出口贸易退缩、工商业经营困难,带来物价与租金的高涨,削弱了香港民众的购买力,加上青年暴力犯罪的直线上升,加重了香港社会的负担。亚洲金融风暴导致香港股市的狂泻,严重阻碍了香港经济的发展,香港市场一片萧条,工厂倒闭带来的狂飙突进的失业率直接导致了香港社会巨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和日渐恶劣的社会治安问题。1970 年代开始,港英政府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也露出端倪——城市破坏、交通混乱、历史文物荡然无存、环境污染……香港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在殖民化、解殖民化和回归的过程中从“受伤”到“疗伤”的过程。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