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估算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该如何理解估算的意义,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呢?
一、转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
作为数学老师,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从而增强估算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如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后可让学生试着估算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个……比如:去超市购物,买了一些东西,价格分别是56,21,98,大致估计不到200元,可收银员收费时却报出了231元。这显然是错误的,查看小票发现收银员将56元的物品刷了2次,多收了56元。由于有了估算意识的存在,才避免了收银员的错误收费,可见,估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估算教学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对问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容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上去。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的,我们可以总结出估算的一般策略:第一,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第二,对所得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了“简化”,结果可能会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合理。在具体的估算过程中,包括凑整估算,根据口诀估算,根据位数估算,根据尾数估算,根据经验估算,根据规律估算等几种估算方式。
在估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便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交流时,有的学生的估算方法对其他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有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启发下,又能得到新的估算方法。交流可以让大家取长补短,认识到另外视角的观点和策略。例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时,要让学生体会1亿有多大时,学生在乍听到要1亿这个大数时都会被唬住,但如果这时渗透估算方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先让学生跳100下绳大约要1分钟,那如果要跳1亿下该多累啊,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计算出来跳1亿下在多少分钟呢?学生经过交流得出:“跳100下绳大约要1分钟,那么跳1000下绳就要10分钟,跳10000下绳在100分钟,以此类推,跳1亿下绳要1000000分钟,也就是大约要695天。”很快大家就想到了跳1亿下绳一直不停地跳大约要695天,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到1亿是个很大的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不是准确的1亿下,而是一种估计,根据单量估计出相应数量,“据零求整”整个实验不仅让学生感受1亿的大小,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一种量化估计的方法,便于他们以后进行较大数量的估测。
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估算。这样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还会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的身边。比如:二年级的加、减法估算中,通过一个模拟的购物活动进行专项练习。课件出示十余种商品的价钱,每组发一张50元、70元、80元、100元不等的购物卡,任意购物。要求记录下每张购物卡最多可以购得哪些商品,看哪个组购物方案多。学生的兴趣高涨,每个小组都设计了多种的购物方案。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既提高了估算兴趣,又运用了估算的方法。比如:学生练习时出现的,小明的身高是4米50厘米;四年级一班人数为48.6人;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等等。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估计和判断,这样的结果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思维方式或计算过程已经出现了错误,需要重新检验解题的方法或运算过程,通过估算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和规律,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估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有的教学价值和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捕捉一切可利用的估算教学的课程资源,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科学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一、转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
作为数学老师,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从而增强估算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如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后可让学生试着估算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个……比如:去超市购物,买了一些东西,价格分别是56,21,98,大致估计不到200元,可收银员收费时却报出了231元。这显然是错误的,查看小票发现收银员将56元的物品刷了2次,多收了56元。由于有了估算意识的存在,才避免了收银员的错误收费,可见,估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估算教学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对问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容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上去。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的,我们可以总结出估算的一般策略:第一,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第二,对所得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了“简化”,结果可能会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合理。在具体的估算过程中,包括凑整估算,根据口诀估算,根据位数估算,根据尾数估算,根据经验估算,根据规律估算等几种估算方式。
在估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便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交流时,有的学生的估算方法对其他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有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启发下,又能得到新的估算方法。交流可以让大家取长补短,认识到另外视角的观点和策略。例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时,要让学生体会1亿有多大时,学生在乍听到要1亿这个大数时都会被唬住,但如果这时渗透估算方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先让学生跳100下绳大约要1分钟,那如果要跳1亿下该多累啊,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计算出来跳1亿下在多少分钟呢?学生经过交流得出:“跳100下绳大约要1分钟,那么跳1000下绳就要10分钟,跳10000下绳在100分钟,以此类推,跳1亿下绳要1000000分钟,也就是大约要695天。”很快大家就想到了跳1亿下绳一直不停地跳大约要695天,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到1亿是个很大的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不是准确的1亿下,而是一种估计,根据单量估计出相应数量,“据零求整”整个实验不仅让学生感受1亿的大小,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一种量化估计的方法,便于他们以后进行较大数量的估测。
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以确定解决问题的大致范围,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估算。这样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还会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的身边。比如:二年级的加、减法估算中,通过一个模拟的购物活动进行专项练习。课件出示十余种商品的价钱,每组发一张50元、70元、80元、100元不等的购物卡,任意购物。要求记录下每张购物卡最多可以购得哪些商品,看哪个组购物方案多。学生的兴趣高涨,每个小组都设计了多种的购物方案。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既提高了估算兴趣,又运用了估算的方法。比如:学生练习时出现的,小明的身高是4米50厘米;四年级一班人数为48.6人;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等等。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估计和判断,这样的结果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思维方式或计算过程已经出现了错误,需要重新检验解题的方法或运算过程,通过估算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和规律,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估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有的教学价值和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捕捉一切可利用的估算教学的课程资源,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科学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