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一种由来已久且流传甚广的圣典化诠释,它强调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及其与知识传授之间的密切关系。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的特征,它通过学习强化和潜移默化等有效性途径,对于形成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个性修养和性格气质等,具有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铸造功能。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主体,语文教师应当并必须拥有自身资源优势——“学高身正”且与时俱进,才能保证德育渗透的有效进行和成功效果。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德育有效渗透 教师素养提升 教学相长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重要性,而且明确了在课程实践活动中予以加强文化素养和情感态度的重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初中学龄一般介于12—15周岁之间,正处于思想品质塑造和各类价值观趋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对学生实行德育元素的渗透与强化,既具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又有非常重要的深远影响。这不仅是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反映,而且是考量师德师风的最根本标准之一,更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的发展性课题。如何才能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与教师专业素养有效提升的和谐共融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希望能为更多实践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简析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德育发展目标的要求。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力量型人才。学校教育既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也是缔造社会核心生产力的摇篮基地。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而言,初中学龄正是身体发育和思想培育的最重要阶段,如果错过了这一黄金时期,无论对于个体、社会还是民族、国家来说,都是一场难以完全挽回的损失现象和事倍功半之举。也正因为如此,国家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中学阶段的德育发展目标和工作开展情况,尤其强调要在各类课程教学中认真落实对学生的渗透教育和德育养成措施。
2、语文课程教学的需要。从中学德育目标来看,在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有着一致性。因此说,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元素,可以有效地发挥相辅相成、和谐共进的功能——合则共荣、分则互损。更为根本的是,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人文情感培育”的失谐现象,长期以往,这既是对课程德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又是对学生全面健康型成长的人为性破坏,同时也是在变相削减或者弱化科任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准。这些与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学的要求是不和谐的。
二、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师素养提升与德育渗透的和谐
1、要全面加强现代理念精神教育活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新课程理念鲜明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在强调全面转换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倡导开展综合一体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社会人才。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学校及其广大教师片面地重视教学业务的自我提升和学生能力的积极培养,依然把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思品教育作为“软性任务”加以消极以待、简单应付。“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庄稼长势良好。同样要想让人的思想没有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要想快速有效地给予“纠偏改错”,必须首先强化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教育,促使他们全面成熟和健康起来,努力做到“学高身正、为人师表”,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为促进教学相长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元素。
2、要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开展双提活动。所谓“双体”,就是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提升学生德育发展水平。要鼓励教师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并通过各类座谈会、研讨会和培训班等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激励、唤醒、引导、推动”广大教师把所学理论用来指导工作实践,在学用结合中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以“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为主题,积极有效地开展校本研讨活动。通过理论研讨和实践展示,不断加强辐射推广力度,逐步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灵相通,努力形成最大化教育教學合力,从中赢得“双提互促”效应。再如教学《乡愁》时,可以祖国统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和祖国大陆无尽的思念,激发他们期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强烈愿望。还有,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开展“鲁提辖为了行侠仗义而打人致死是否可行”的研讨会,让教学双方从寓教于乐中同时收获“1+1>2”的综合效果。
3、要认真组织开放教学加强德育渗透。有人说过:“过去教科书是语文学习的全部生活,如今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教科书。”这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大语文教育观”有同工异曲之妙。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在初中语文课程活动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开放性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从“工具性特征”体现中激发课程学趣,提升教学质效;另一方面,则能从“人文性特征”体现中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如通过《十三岁的际遇》,在与同龄人田晓菲对话中,联系目前学习和思想等状况,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热爱学习、向往飞翔和渴望创造的精神意识;通过《枣树》《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晏子使楚》等课程学习,联系古今中外“有国才有家”的历史现象,让学生从中深受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背影》《父母的心》《人琴俱亡》等学习,联系现实家庭生活情况,可对学生进行温馨怡人的亲情教育……
综上所述,“有了爱,就有了爱的一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全面提升专业素养,既强学健技,又让心中充满情爱,才能游刃有余地开展德育渗透活动,并从中取得相应的思想教育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德育有效渗透 教师素养提升 教学相长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重要性,而且明确了在课程实践活动中予以加强文化素养和情感态度的重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初中学龄一般介于12—15周岁之间,正处于思想品质塑造和各类价值观趋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对学生实行德育元素的渗透与强化,既具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又有非常重要的深远影响。这不仅是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反映,而且是考量师德师风的最根本标准之一,更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的发展性课题。如何才能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与教师专业素养有效提升的和谐共融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希望能为更多实践者提供一些借鉴。
一、简析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德育发展目标的要求。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力量型人才。学校教育既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也是缔造社会核心生产力的摇篮基地。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而言,初中学龄正是身体发育和思想培育的最重要阶段,如果错过了这一黄金时期,无论对于个体、社会还是民族、国家来说,都是一场难以完全挽回的损失现象和事倍功半之举。也正因为如此,国家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中学阶段的德育发展目标和工作开展情况,尤其强调要在各类课程教学中认真落实对学生的渗透教育和德育养成措施。
2、语文课程教学的需要。从中学德育目标来看,在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有着一致性。因此说,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元素,可以有效地发挥相辅相成、和谐共进的功能——合则共荣、分则互损。更为根本的是,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人文情感培育”的失谐现象,长期以往,这既是对课程德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又是对学生全面健康型成长的人为性破坏,同时也是在变相削减或者弱化科任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准。这些与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学的要求是不和谐的。
二、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师素养提升与德育渗透的和谐
1、要全面加强现代理念精神教育活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新课程理念鲜明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在强调全面转换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倡导开展综合一体的“三维目标”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社会人才。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学校及其广大教师片面地重视教学业务的自我提升和学生能力的积极培养,依然把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思品教育作为“软性任务”加以消极以待、简单应付。“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庄稼长势良好。同样要想让人的思想没有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要想快速有效地给予“纠偏改错”,必须首先强化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教育,促使他们全面成熟和健康起来,努力做到“学高身正、为人师表”,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为促进教学相长源源不断地输入活力元素。
2、要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开展双提活动。所谓“双体”,就是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提升学生德育发展水平。要鼓励教师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并通过各类座谈会、研讨会和培训班等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激励、唤醒、引导、推动”广大教师把所学理论用来指导工作实践,在学用结合中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以“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为主题,积极有效地开展校本研讨活动。通过理论研讨和实践展示,不断加强辐射推广力度,逐步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灵相通,努力形成最大化教育教學合力,从中赢得“双提互促”效应。再如教学《乡愁》时,可以祖国统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和祖国大陆无尽的思念,激发他们期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强烈愿望。还有,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开展“鲁提辖为了行侠仗义而打人致死是否可行”的研讨会,让教学双方从寓教于乐中同时收获“1+1>2”的综合效果。
3、要认真组织开放教学加强德育渗透。有人说过:“过去教科书是语文学习的全部生活,如今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教科书。”这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大语文教育观”有同工异曲之妙。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在初中语文课程活动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开放性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从“工具性特征”体现中激发课程学趣,提升教学质效;另一方面,则能从“人文性特征”体现中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如通过《十三岁的际遇》,在与同龄人田晓菲对话中,联系目前学习和思想等状况,可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热爱学习、向往飞翔和渴望创造的精神意识;通过《枣树》《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晏子使楚》等课程学习,联系古今中外“有国才有家”的历史现象,让学生从中深受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背影》《父母的心》《人琴俱亡》等学习,联系现实家庭生活情况,可对学生进行温馨怡人的亲情教育……
综上所述,“有了爱,就有了爱的一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全面提升专业素养,既强学健技,又让心中充满情爱,才能游刃有余地开展德育渗透活动,并从中取得相应的思想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