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素材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写作便是无源之水。写作素材的摄取、加工、输送依靠观察。只有具备观察意识,增强观察力,才能保障养料的充分供给,也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有生活气息的美文。
然而,对于学生而言,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人们往往会熟视无睹,导致他们面对作文无话可说,脑海中一片茫然,或者写出来的作文言之无物、苍白无力、枯燥乏味,有的记流水账,有的只会瞎编乱造。这就是因为他们不会发现,缺乏观察力。
现在的孩子所缺的就是这种发现。这里有一例子,比较有代表性。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同学请梁老师给他正在读高三的孩子辅导高考作文,梁老师答应了,接着,梁老师就要孩子陪他去了商场,然后回来问:“刚才在商场里有什么样的事情或者什么样的人使你留意过?”孩子神情黯然,不知所言。经过梁老师引导,孩子想起来了:门口有计算机算命的,有老同志买大蒜砍价的,里面有宰杀幼鸽的,还有一位杀黄鳝的女孩子杀完之后洗净手背英语单词的。梁老师认为,观察应该成为作家一个本能的习惯,写好一篇作文也需要这样的能力。由此事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现在的孩子作文难、作文差的重要原因就是不熟悉生活,缺乏观察意识,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熟视无睹,充耳不闻。
由此可见,若要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使孩子写得一手内容丰富多彩、情节曲折生动、见地鞭辟入里的好文章,作文教学中,在孩子的观察方面作努力是很有必要的。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运用感官和借助某些科学仪器有计划、有选择地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细致地、系统地考察的一种方法。观察,作为一种独立的认知方式,对获取材料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杨为珍主编《写作》)
笔者认为,在观察方面中学生最起码能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要具备观察意识。所谓观察意识就是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周围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这种意识会增强观察力的敏感度。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有所见的,但不能称之为“观察”,因为我们不是有意识的,没有明确目的,没有强烈的动机,所以观察的效果微乎其微,不会有深刻印象,更谈不上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即熟视无睹,这只是对浮光掠影的感知而已,只有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地观察才会有所认识、有所发现。上面所述梁晓声老师提到的事情中的那位学生就是在一种无意识、无计划、无目的的情况下去的商场,所以不知所言,如果梁老师事先明确目的,或者学生自己留意周围的人的事物,效果就截然不同了。生活中,孩子们若能够多留心,便可以摆脱作文时举笔艰难、下笔不前的窘境了。
其次,要充分调动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即在观察时,要运用眼、耳、口、鼻、舌、身等感官,感官之间是互补互助、互相合作的关系,而科学仪器则是人感官需要的有力助手,是人感官功能的一种延伸。观察,要全面,不留死角,要综合,要组织、要重构,就需要五官的配合运作。而观察事物的浅层的表象性的方面是感官基本能够做到的,而深层的本质性方面则需要借助外物。观察树叶,我们可以对其颜色、形状、质感、纹理、味道等方面运用感官观察,若要得知其细胞结构特点、所含物质成分等,则须借助科学仪器了。我们写作说明文时,往往会借助科学仪器,才能触及规律性的东西,进行真实、准确、透彻说明。
第三,根据目的和需要,抓重点,抓主要特征,又要全面掌握,做到取舍得当。一棵松,在一个木商的眼里是木料,考虑树的价值用途;在一个植物学家眼里是“显花植物”,考虑物种分类、生长规律;在画家的眼里,是美的载体,考虑外形、精神。可见,视角不同、目的不同则会有不同的观察效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但也应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情况。所以,孩子们的观察要有明确目的,采撷所需,同时又要兼顾其他,全面了解,这样才能对人、事、物有正确的认识,作文时,要主次分明,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把握本质。
观察是一门科学,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必经之路,也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是观察引领着人们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摆脱落后,走向先进。鲁班观察锯齿状叶片,发明了锯子;阿基米德洗澡时观察溢出浴缸的水而发现浮力定律;瓦特烧水时观察烧开的水壶,发明了蒸汽机等等。可见观察可以开启智慧之门。生活中我们会称赞像鲁班、阿基米德等“聪明”,就是很有智慧,“聪明”即耳朵灵敏眼睛明亮,说明生活中人们也认识到了观察与智慧的关系,学会观察,则可以破碎禁锢智慧的外壳,激发智慧的活力,进行发明创造。学生学会了观察,不仅仅能解决占有第一手充分鲜活的材料,而且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笔者认为,学会观察,对于中学生作文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学会观察,便可以深入而全面地了解生活,为写作积累第一手真实、鲜活而又丰富的人事物的资料。
生活是“源”,书是“流”,死读书是永远不会有所发现、发明的。学会观察,将使写作扎根于生活,扎根于社会,走出校园课堂的小天地而走向社会生活的大天地,作文才会更加真实而富有表现力。
观察生活所作的文章,即使你如实记叙所见,也可以达到再现生活的效果,最起码它是真实的,有可读性的,若能精心选材,科学组织,也会是很好的文章。
从写人而言,以描写同学为例,比如打扫卫生,在打扫过程中,你观察到同学甲打扫前用毛巾把头抱起来,然后把凳子上到桌子上,接着洒水,轻起轻落扫地,角角落落都不放过,打扫一遍之后再检查一遍,到处都干干净净的;同学乙打扫时,不包头,不上凳子,不洒水,挥舞着扫帚,三下五去二便结束了战斗,满屋乌烟瘴气,自己也蓬头垢面。这两位学生的不同做法就说明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劳动态度。有了这第一手材料,在写作校园生活方面的文章的时候,文章中你所描写的同学肯定会给人血肉丰满、形神兼备、呼之欲出的感觉。
其次,学会观察,能够激发情感,情感愈强烈则表达的欲望愈强烈,写作时便会充满热情,情真意切。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毛诗序》)。学会观察,便会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心灵的震撼,强烈的情感的波动对于写作而言是极其可贵的,往往因此而创作出美诗美文。诗仙李白遥望庐山瀑布,雄浑、奇异、壮丽的庐山瀑布触发了李白的创作激情,从而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雄奇瑰丽、想象奇特的诗句。朱自清也是因为看到了父亲为他买橘子时老态龙钟、艰难蹒跚的背影,碰到了他内心柔软的地方,从而打通了父与子之间厚重的隔阂,激发了他对父亲的感激、热爱之情,从而创作出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背影》。
第三,学会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有效地筛选信息,使学生学会动脑,学会思考,创造创新,作文角度灵活多变、见解独辟蹊径,联想想象丰富,富有真知灼见。
在我们周围林林总总的事物中,很多事物本身就暗藏玄机、蕴含着某种暗力量,会启迪你、帮助你,给你提供无限宽广的联想想象的空间,赐予你能量与智慧。学会了观察,开动思维,会有更多的发现,获得更多的灵感。蜘蛛织网,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而正是这只不断地织网的蜘蛛,给予了屡屡失败、濒临绝境的惠灵顿将军以莫大的精神力量:要坚持下去,不能气馁。最终在滑铁卢打败了军事天才拿破仑。学会观察,就能发现一只蜘蛛的智慧与能量。不仅如此,学会观察,方可认识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崇高,体悟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发展变化,感悟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廉洁自律等等。如果能够把你观察到的蕴含智慧与哲理的精彩瞬间写进自己的作文,一定会令人震撼、信服。
观察不仅是认识生活,还是挖掘生活;不仅是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还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深入挖掘;不仅是擦亮孩子们的双眼,还是对情感、智力、思维的有效开发。学会观察,为孩子们写得一手好文章提供了题材的保障和深入、全面、持续思考的助力。
王庆宇,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然而,对于学生而言,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人们往往会熟视无睹,导致他们面对作文无话可说,脑海中一片茫然,或者写出来的作文言之无物、苍白无力、枯燥乏味,有的记流水账,有的只会瞎编乱造。这就是因为他们不会发现,缺乏观察力。
现在的孩子所缺的就是这种发现。这里有一例子,比较有代表性。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同学请梁老师给他正在读高三的孩子辅导高考作文,梁老师答应了,接着,梁老师就要孩子陪他去了商场,然后回来问:“刚才在商场里有什么样的事情或者什么样的人使你留意过?”孩子神情黯然,不知所言。经过梁老师引导,孩子想起来了:门口有计算机算命的,有老同志买大蒜砍价的,里面有宰杀幼鸽的,还有一位杀黄鳝的女孩子杀完之后洗净手背英语单词的。梁老师认为,观察应该成为作家一个本能的习惯,写好一篇作文也需要这样的能力。由此事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现在的孩子作文难、作文差的重要原因就是不熟悉生活,缺乏观察意识,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熟视无睹,充耳不闻。
由此可见,若要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使孩子写得一手内容丰富多彩、情节曲折生动、见地鞭辟入里的好文章,作文教学中,在孩子的观察方面作努力是很有必要的。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运用感官和借助某些科学仪器有计划、有选择地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细致地、系统地考察的一种方法。观察,作为一种独立的认知方式,对获取材料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杨为珍主编《写作》)
笔者认为,在观察方面中学生最起码能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要具备观察意识。所谓观察意识就是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周围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这种意识会增强观察力的敏感度。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有所见的,但不能称之为“观察”,因为我们不是有意识的,没有明确目的,没有强烈的动机,所以观察的效果微乎其微,不会有深刻印象,更谈不上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即熟视无睹,这只是对浮光掠影的感知而已,只有有意识、有目的、主动地观察才会有所认识、有所发现。上面所述梁晓声老师提到的事情中的那位学生就是在一种无意识、无计划、无目的的情况下去的商场,所以不知所言,如果梁老师事先明确目的,或者学生自己留意周围的人的事物,效果就截然不同了。生活中,孩子们若能够多留心,便可以摆脱作文时举笔艰难、下笔不前的窘境了。
其次,要充分调动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即在观察时,要运用眼、耳、口、鼻、舌、身等感官,感官之间是互补互助、互相合作的关系,而科学仪器则是人感官需要的有力助手,是人感官功能的一种延伸。观察,要全面,不留死角,要综合,要组织、要重构,就需要五官的配合运作。而观察事物的浅层的表象性的方面是感官基本能够做到的,而深层的本质性方面则需要借助外物。观察树叶,我们可以对其颜色、形状、质感、纹理、味道等方面运用感官观察,若要得知其细胞结构特点、所含物质成分等,则须借助科学仪器了。我们写作说明文时,往往会借助科学仪器,才能触及规律性的东西,进行真实、准确、透彻说明。
第三,根据目的和需要,抓重点,抓主要特征,又要全面掌握,做到取舍得当。一棵松,在一个木商的眼里是木料,考虑树的价值用途;在一个植物学家眼里是“显花植物”,考虑物种分类、生长规律;在画家的眼里,是美的载体,考虑外形、精神。可见,视角不同、目的不同则会有不同的观察效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但也应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情况。所以,孩子们的观察要有明确目的,采撷所需,同时又要兼顾其他,全面了解,这样才能对人、事、物有正确的认识,作文时,要主次分明,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把握本质。
观察是一门科学,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必经之路,也是发现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是观察引领着人们摆脱愚昧,走向文明,摆脱落后,走向先进。鲁班观察锯齿状叶片,发明了锯子;阿基米德洗澡时观察溢出浴缸的水而发现浮力定律;瓦特烧水时观察烧开的水壶,发明了蒸汽机等等。可见观察可以开启智慧之门。生活中我们会称赞像鲁班、阿基米德等“聪明”,就是很有智慧,“聪明”即耳朵灵敏眼睛明亮,说明生活中人们也认识到了观察与智慧的关系,学会观察,则可以破碎禁锢智慧的外壳,激发智慧的活力,进行发明创造。学生学会了观察,不仅仅能解决占有第一手充分鲜活的材料,而且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笔者认为,学会观察,对于中学生作文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学会观察,便可以深入而全面地了解生活,为写作积累第一手真实、鲜活而又丰富的人事物的资料。
生活是“源”,书是“流”,死读书是永远不会有所发现、发明的。学会观察,将使写作扎根于生活,扎根于社会,走出校园课堂的小天地而走向社会生活的大天地,作文才会更加真实而富有表现力。
观察生活所作的文章,即使你如实记叙所见,也可以达到再现生活的效果,最起码它是真实的,有可读性的,若能精心选材,科学组织,也会是很好的文章。
从写人而言,以描写同学为例,比如打扫卫生,在打扫过程中,你观察到同学甲打扫前用毛巾把头抱起来,然后把凳子上到桌子上,接着洒水,轻起轻落扫地,角角落落都不放过,打扫一遍之后再检查一遍,到处都干干净净的;同学乙打扫时,不包头,不上凳子,不洒水,挥舞着扫帚,三下五去二便结束了战斗,满屋乌烟瘴气,自己也蓬头垢面。这两位学生的不同做法就说明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劳动态度。有了这第一手材料,在写作校园生活方面的文章的时候,文章中你所描写的同学肯定会给人血肉丰满、形神兼备、呼之欲出的感觉。
其次,学会观察,能够激发情感,情感愈强烈则表达的欲望愈强烈,写作时便会充满热情,情真意切。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毛诗序》)。学会观察,便会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心灵的震撼,强烈的情感的波动对于写作而言是极其可贵的,往往因此而创作出美诗美文。诗仙李白遥望庐山瀑布,雄浑、奇异、壮丽的庐山瀑布触发了李白的创作激情,从而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雄奇瑰丽、想象奇特的诗句。朱自清也是因为看到了父亲为他买橘子时老态龙钟、艰难蹒跚的背影,碰到了他内心柔软的地方,从而打通了父与子之间厚重的隔阂,激发了他对父亲的感激、热爱之情,从而创作出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背影》。
第三,学会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有效地筛选信息,使学生学会动脑,学会思考,创造创新,作文角度灵活多变、见解独辟蹊径,联想想象丰富,富有真知灼见。
在我们周围林林总总的事物中,很多事物本身就暗藏玄机、蕴含着某种暗力量,会启迪你、帮助你,给你提供无限宽广的联想想象的空间,赐予你能量与智慧。学会了观察,开动思维,会有更多的发现,获得更多的灵感。蜘蛛织网,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而正是这只不断地织网的蜘蛛,给予了屡屡失败、濒临绝境的惠灵顿将军以莫大的精神力量:要坚持下去,不能气馁。最终在滑铁卢打败了军事天才拿破仑。学会观察,就能发现一只蜘蛛的智慧与能量。不仅如此,学会观察,方可认识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崇高,体悟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发展变化,感悟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廉洁自律等等。如果能够把你观察到的蕴含智慧与哲理的精彩瞬间写进自己的作文,一定会令人震撼、信服。
观察不仅是认识生活,还是挖掘生活;不仅是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还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深入挖掘;不仅是擦亮孩子们的双眼,还是对情感、智力、思维的有效开发。学会观察,为孩子们写得一手好文章提供了题材的保障和深入、全面、持续思考的助力。
王庆宇,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