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藩属”与“东方问题”r——重审近代西北边疆危机的两个视角

来源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elie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藩属”与“东方问题”可以作为考察近代中国西北边疆危机产生与发展的两个关键视角.一方面,清代“西北藩属”作为传统帝国形态支配下的区域与国家关系,西北边疆的复杂形态受到“西北藩属”体系“内-外”二元性结构的影响,而藩属体系的瓦解是引发西北边疆危机的重要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从更普遍的意义而言,“东方问题”是一个不断转换的新问题,其实质是欧洲国家秩序的东方化,主要体现为亚洲大部分国家的近代化与被殖民化问题,同时“东方问题”也是反观近代中亚及中国西北边疆地缘格局变迁的国际背景.通过“西北藩属”与“东方问题”两个彼此联系的视角,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近代西北边疆危机的演变逻辑.
其他文献
庆祝仪式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举行国庆庆祝是一种典型的政治仪式.国庆庆祝仪式的动态表达或静态呈现,都有赖于仪式谱系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精心建构国庆庆祝
生态损害赔偿磋商制度作为我国本土内生且有别于传统环境行政方式的新型环境治理制度创新成果,彰显公权行使特征与私法自治内涵的融合,旨在更好地实现损害赔偿、生态修复之目标。政府即赔偿权利人在磋商制度运行中既担任着行政机关管理者的身份,同时扮演着民事求偿权利人的角色,体现“行政机关+民事权利人”的双阶构造,若将赔偿权利人分别定位为纯粹的行政主体或民事主体均难以解决其在整个磋商过程中复杂的身份混同困境,应以双阶构造理论具体剖析生态损害赔偿磋商的法律性质以及赔偿权利人特殊的双重法律地位,并反思学界各派理论纷争之利弊,
土地流转过程是一个权益生成和空间关系生产的过程.通过对浙江省W村“村留地”流转后有效治理现象的研究发现,“村留地”的土地之争是不同主体(村委、开发商、村民)在空间实
经济因素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发展史充分证明,经济发展加强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使中华民族不断从多元走向一体。因此,我们要重点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各族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使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坚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前学界一致认为西夏历史上存在“蕃礼汉礼之争”,这是受了《西夏书事》里几条伪史料的误导.西夏自建国以后始终如一地推行“汉化”政策,王族和后族的权力斗争并非发端于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成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党的民族工作成功经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法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
清末译诗对“女郎”是一种情绪化、抽象化的呈现,“女郎”摆脱了经验实体,成为特殊情感取向和精神气质的功能载体,兼具中国与西方、古典与浪漫的双重文化特征.这为五四新诗提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道路具有核心作用,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了彻底反帝、反封建主义纲领,具备了发动和组织人民大众的能力,政治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唤起了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先进的执政理念和卓越的执政能力建设新社会新国家,组织和动员各族人民投身伟大事业,使人民获得当家作主的公民地位,中华民族成为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产生了新的国家动力,这种动力深深根源于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由此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政治认同。中
西夏文献中广泛存在的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西夏语内部引发的通假、汉语内部引发的通假,以及与西夏语和汉语同时相关的通假。通假以语音形式的相同或相近为基础,其间表现出的现象超出了已知的语音转换规则范围。通假现象多见于佛教作品,是西夏时代承袭唐宋佛经译场组织形式的产物。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族地区独特的经济条件、政策和制度条件,以及社会结构条件决定了其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的发展轨迹,在国家治理的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地区政治安全、推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从社会治理的维度审视,当前民族地区应从乡村治理、社区治理、企业治理、宗教治理、社团治理、校园治理六个维度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今后应从激活乡村内生力量、重塑社区共同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宗教法治化发展、完善社团法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