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这么一个显眼的标题—“我读文章我做主”,感触很深。无形之中,开始反思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教学行为,学生主体地位从本质上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学生一直在被动地阅读,学生一直是在接受“灌输式”教学。反思教学行为,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阅读策略的微调,以促使阅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一、优化材料,让学生喜欢阅读
学生主体性阅读兴趣的激发,首先要从阅读材料开始,如果学生对阅读材料感兴趣了,学生自然就会参与到阅读中,而且这种阅读行为是自发的、潜意识的、主动乐意的。因此,在阅读材料的优化上面,我们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
1材料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对于初一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阅读难度,从而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让他们觉得阅读并非难事,能够轻松阅读不费力,这样就从学生思维层面上做到“能读”的要求。学生只有能读了,才可能喜欢阅读。如《昆虫记》、《繁星·春水》、《贾里日记》等。初二、初三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文句优美、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来读,让学生既能欣赏到如诗如画的风景,又能获得人生感悟。这样,学生阅读过程就会是一次快乐之旅和丰富心灵的过程。如《泰戈尔诗选》、《朝花夕拾》、《子夜》等。
2迎合学生内心需求
“以学定教,按需施教”是素质教育的原则之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迎合学生的需要,选择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材料。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对情感方面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他们对情感小说的选材是没有任何经验的,这会直接导致学生选择一些没有营养且没有积极正面意义的阅读材料。这时,教师应该正面引导学生,向他们推荐一些表现情感的专著,比如毕淑敏的散文、张晓风的散文、丁立梅的散文等。
3丰富阅读题材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对阅读还是比较生疏的,他们没有自己的阅读兴趣,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阅读什么。在平日里的阅读,都是教师给什么他们就读什么,自己平日的阅读也是很随意地选择。而且许多学生的阅读内容比较单一,偏爱同一类型的文章。这时,教师应该丰富一些阅读题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甚至找到自己的情感支撑点,从而提升阅读的兴趣。只有对阅读真正感兴趣了,才会在阅读中找到自信,这是自信阅读的基本要求。
二、幸福阅读,让学生收获快乐
想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深层兴趣就需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读到其中的快乐,学生一旦收获了阅读的快乐,他们就会沉迷于阅读之中,无论是阅读什么文章,学生都会身临其境。
例如,学生在阅读《飞红滴翠及黄山》的时候,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正是一个真正攀登一线天的勇者。置身黄山,看千峰竞秀,赏奇松怪石,观千里烟海,眺瑰丽日出,好一幅缥缈、壮观、辉煌的图画,真是人间仙境!学生不免心中会想:黄山果真是祖国大地上一块瑰宝,那么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也就实至名归了。
再如,在阅读《背影》之时,学生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心中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真实情况,也能品味到父亲每句话的深层含义。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去车站时,“我”劝他不必去送,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里的“他们去不好”、“不要走动”都倾注了父亲那真挚的爱。父亲为“我”去买橘子之时的动作,如“探身”、“穿过”、“攀”、“缩”、“微倾”等,也都是父爱的体现。这时学生明白了: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包含了浓浓的父爱,这如山的父爱甚至可以凝聚在一件铺座位的紫色大衣中。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不需要轰轰烈烈,这就是父亲爱孩子的方式,由此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更是感受到其中细腻的情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到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情感体验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阅读教会了他们如何欣赏人间的美、丑、善、恶,阅读还教会了他如何为人处世。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真正在幸福中阅读着,这是自信阅读的内在驱动所在。
三、体悟内容,让学生自信阅读
在当下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看到使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阅读。如告知文章中心思想的突破口在哪,教导如何解读文本,教导学生如何将书本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也把自己的阅读变成一种应试环节,把自己阅读能力等同于试卷中阅读短文部分的得分率。最终,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未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却得到机械化的巩固,甚至学生的解读都是千篇一律的答题格式,阅读变成了一种形式,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学生的思维甚至进入一种僵化的状态。
其实,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并不是教师反复的讲解和一味的灌输,而是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在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资源的积累,在于学生置身文章当中的深刻体会。
仍然以《背影》的阅读来分析,作者第二次落泪是因为父亲跨过月台去帮自己买几个橘子。在整个过程中,父亲因为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的动作无形之中触动了作者的内心,作者也无形之中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感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而学生如何才能真正读懂作者那种“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的细腻情感呢?这时,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阅读慢慢来品味。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类似经历的回忆等。如果教师不耐其烦,迫不及待地采用反复地讲解,让学生强化性地记忆,甚至背诵那些学生根本无法理解的情感,这样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强烈的排斥和厌恶的感觉,学生会因为教师的强迫式阅读和强迫式记忆而彻底远离阅读,失去阅读的兴趣。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阅读习惯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品读,自己去揣摩,教师适度地进行点拨和引领,让学生真正欣赏到优美的语言,领悟到深邃内涵,感受到真挚的情感,最终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拓展了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自信,那是自信阅读的目标,也是阅读能力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
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更多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通过老师的引领和指导,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并不断地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选择自己有效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最终真正达成“我读文章我做主”的自信阅读。
一、优化材料,让学生喜欢阅读
学生主体性阅读兴趣的激发,首先要从阅读材料开始,如果学生对阅读材料感兴趣了,学生自然就会参与到阅读中,而且这种阅读行为是自发的、潜意识的、主动乐意的。因此,在阅读材料的优化上面,我们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
1材料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对于初一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阅读难度,从而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让他们觉得阅读并非难事,能够轻松阅读不费力,这样就从学生思维层面上做到“能读”的要求。学生只有能读了,才可能喜欢阅读。如《昆虫记》、《繁星·春水》、《贾里日记》等。初二、初三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文句优美、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来读,让学生既能欣赏到如诗如画的风景,又能获得人生感悟。这样,学生阅读过程就会是一次快乐之旅和丰富心灵的过程。如《泰戈尔诗选》、《朝花夕拾》、《子夜》等。
2迎合学生内心需求
“以学定教,按需施教”是素质教育的原则之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迎合学生的需要,选择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材料。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对情感方面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他们对情感小说的选材是没有任何经验的,这会直接导致学生选择一些没有营养且没有积极正面意义的阅读材料。这时,教师应该正面引导学生,向他们推荐一些表现情感的专著,比如毕淑敏的散文、张晓风的散文、丁立梅的散文等。
3丰富阅读题材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对阅读还是比较生疏的,他们没有自己的阅读兴趣,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阅读什么。在平日里的阅读,都是教师给什么他们就读什么,自己平日的阅读也是很随意地选择。而且许多学生的阅读内容比较单一,偏爱同一类型的文章。这时,教师应该丰富一些阅读题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甚至找到自己的情感支撑点,从而提升阅读的兴趣。只有对阅读真正感兴趣了,才会在阅读中找到自信,这是自信阅读的基本要求。
二、幸福阅读,让学生收获快乐
想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深层兴趣就需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读到其中的快乐,学生一旦收获了阅读的快乐,他们就会沉迷于阅读之中,无论是阅读什么文章,学生都会身临其境。
例如,学生在阅读《飞红滴翠及黄山》的时候,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正是一个真正攀登一线天的勇者。置身黄山,看千峰竞秀,赏奇松怪石,观千里烟海,眺瑰丽日出,好一幅缥缈、壮观、辉煌的图画,真是人间仙境!学生不免心中会想:黄山果真是祖国大地上一块瑰宝,那么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也就实至名归了。
再如,在阅读《背影》之时,学生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心中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真实情况,也能品味到父亲每句话的深层含义。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去车站时,“我”劝他不必去送,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里的“他们去不好”、“不要走动”都倾注了父亲那真挚的爱。父亲为“我”去买橘子之时的动作,如“探身”、“穿过”、“攀”、“缩”、“微倾”等,也都是父爱的体现。这时学生明白了: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包含了浓浓的父爱,这如山的父爱甚至可以凝聚在一件铺座位的紫色大衣中。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不需要轰轰烈烈,这就是父亲爱孩子的方式,由此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更是感受到其中细腻的情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到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情感体验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阅读教会了他们如何欣赏人间的美、丑、善、恶,阅读还教会了他如何为人处世。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真正在幸福中阅读着,这是自信阅读的内在驱动所在。
三、体悟内容,让学生自信阅读
在当下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看到使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阅读。如告知文章中心思想的突破口在哪,教导如何解读文本,教导学生如何将书本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也把自己的阅读变成一种应试环节,把自己阅读能力等同于试卷中阅读短文部分的得分率。最终,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未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却得到机械化的巩固,甚至学生的解读都是千篇一律的答题格式,阅读变成了一种形式,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学生的思维甚至进入一种僵化的状态。
其实,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并不是教师反复的讲解和一味的灌输,而是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在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资源的积累,在于学生置身文章当中的深刻体会。
仍然以《背影》的阅读来分析,作者第二次落泪是因为父亲跨过月台去帮自己买几个橘子。在整个过程中,父亲因为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的动作无形之中触动了作者的内心,作者也无形之中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感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而学生如何才能真正读懂作者那种“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的细腻情感呢?这时,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阅读慢慢来品味。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类似经历的回忆等。如果教师不耐其烦,迫不及待地采用反复地讲解,让学生强化性地记忆,甚至背诵那些学生根本无法理解的情感,这样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强烈的排斥和厌恶的感觉,学生会因为教师的强迫式阅读和强迫式记忆而彻底远离阅读,失去阅读的兴趣。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阅读习惯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品读,自己去揣摩,教师适度地进行点拨和引领,让学生真正欣赏到优美的语言,领悟到深邃内涵,感受到真挚的情感,最终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拓展了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自信,那是自信阅读的目标,也是阅读能力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
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更多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通过老师的引领和指导,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并不断地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选择自己有效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最终真正达成“我读文章我做主”的自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