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氯化钾;外渗;组织坏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60-02
本文报告1例由静脉滴注氯化钾外渗引起皮肤、皮下组织坏死患者的护理。氯化钾外渗可能是由于反复输液或滴注氯化钾引起血管损害,造成血管壁脆性、通透性增加所致。一旦发生外渗,局部应尽早用生理盐水清洗和25%碘伏持续湿敷。对高龄、昏迷、慢性病需长期输液等易发生氯化钾外渗的高危人群应给予高度重视,慎重选择血管,避免同一静脉通路连续多次输入氯化钾。
临床上静脉补钾是纠正低钾血症及电解质失衡的常用方法,较口服而言具有起效快、疗效确切的特点.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静脉炎,外渗可引起皮肤坏死 。我院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曾治疗1例脑炎后遗症患者,在静脉滴注氯化钾过程中由于药物外渗引起皮肤、皮下组织坏死,经积极治疗护理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8岁,2013年11月20日因发作性肢体抽搐伴木僵状态1年余入院,入院时神志淡漠、木僵状态,担架抬入病房,少动不言、无法与其沟通,查体欠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园、直径约2.5mm大小、对光反应存在,自带留置鼻饲管、导尿管各1根、均在位通畅,四肢肌力无法测、肌张力增高。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2年、反复“尿路感染”史1年。入院诊断:脑炎后遗症、继发性癫痫、尿路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入院后给予控制癫痫发作、抗感染、保护胃粘膜等对症支持治疗及防止压疮等常规护理。住院期间,因患者病程长、家庭经济条件差而不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仅限于姑息对症处理,同时放弃深静脉置管等护理,尿路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均得到控制,但出现的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未纠正而颜面部及四肢肢体浮肿明显。于12月11日(住院第22天),静脉滴注5%GNS250ml+10%KCL7.5ml时,出现输液缓慢不畅、右足背近踝关节处自静脉穿刺进针点向近端呈长椭圆形约6cm×8cm大小的皮肤发红、发热、周边可见苍白带、但肿胀与输液前基本相同,即给予重新穿刺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未予特殊处理,并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外渗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预后等,家属表示理解。2h后局部皮肤苍白、但仍发热。6h后局部肿胀加重,出现散在小水泡、并逐渐扩大,局部用生理盐水清洗、25%碘伏消毒、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液体、抬高患肢等综合处理。次日,创面表皮苍白透亮、皮下组织颜色由红到暗红逐渐变成紫褐色,再次与患者家属沟通,家属表示尽量配合治疗和护理。数日后出现约5cm×7cm大小的黑色坏死组织,且表皮剥脱、渗液明显。经抗生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局部清除坏死组织, 每天换药,25%碘伏纱布24h保持湿敷状态10天,局部肿胀缓解、创面干燥且肉芽组织新鲜 ;20天后创面结痂,每天仍予25%碘伏消毒换药;2月左右结痂脱落、伤口愈合。
2 护理措施
2.1 患肢护理
发现外渗后即给予抬高患肢并制动,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局部皮肤颜色的变化、皮肤温度、趾端血运、感觉等。局部于6h后给予生理盐水清洗、25%碘伏消毒,48h后给予25%碘伏纱布24h保持湿敷状态。经以上处理,局部肿胀逐渐缓解,皮肤颜色由红变暗到紫褐色,最后呈黑色坏死,坏死组织与周边正常皮肤交界处液化分离,界限清楚。
2.2 外科处理
抗生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局部经清创处理,坏死区与周围正常皮肤界限清楚并有渗出时,损伤处先予生理盐水棉球擦拭消毒、再用无菌纱布轻轻擦干后予25%碘伏纱布24h保持湿敷状态,周围皮肤每日2次用25%碘伏外涂,10天后局部肿胀缓解、创面干燥且肉芽组织新鲜 ;20天后创面结痂,每天仍予25%碘伏消毒换药;2月左右结痂脱落、伤口愈合。
2.3 心理护理
由于造成患者皮肤坏死是由于护理不当引起的,同时患者病程长加之原有的基础疾病,全身情况极差。患者家属对疾病的治疗缺乏信心,因此产生了紧张、焦虑、烦躁心理,对治疗和护理也产生了抵触情绪。护理人员耐心解释,说明使用氯化钾是治疗的需要,由于患者患慢性病,长期卧床、反复输液使血管壁受到损伤,血管的弹性降低,通透性、脆性增加,输液时发生外渗的机会明显增大;并向家属说明了皮肤坏死的治疗过程,预后情况,使能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也承认护理工作中的不足。护理人员除了细心地做好护理工作、关心体贴患者外,还经常与患者家属沟通,用真挚热情的服务,赢得了患者家属的理解和信任,从而配合治疗护理,在住院期间未与医护人员发生一次争执,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2.4 健康宣教与指导
住院期间,向患者家属重点介绍了脑炎后遗症、继发性癫痫、尿路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相关疾病的知识,指导患者家属肢体的康复训练、留置鼻饲管及导尿管的护理要点,告知平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加强个人卫生、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3 讨论
3.1 发病原因
氯化钾静脉滴注时对血管壁刺激性强,局部易产生疼痛,严重者引起静脉炎,大量渗透至皮下则可引起局部组织的坏死。患者为脑炎后遗症患者,全身情况极差、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而长期卧床,经常输液而反复穿刺后血管弹性下降,脆性、通透性增加,静脉腔变小,血管阻力增大,加之肢体频繁发作性抽搐而穿刺点在右足背近踝关节处,药液易自进针点或血管壁渗漏。患者神志淡漠 ,对药物外渗引起的疼痛反应迟钝,且不能言语、无法表达疼痛。当发现渗漏时已经较晚,加之认识不足,局部处理不及时,因此引起较大面积的皮肤损害。
3.2 护理体会
3.2.1 输液的观察:对高龄、昏迷、慢性病的患者在静脉输入氯化钾时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和渗出、输液处皮肤颜色是否正常等,对有陪护的患者也应介绍氯化钾外渗的严重性,请予注意以期望早发现、早处理。当发现输液部位有可疑渗出时,即使回血良好,也应停止在该处继续滴注氯化钾,局部予以妥善处理。 3.2.2血管的选择:输入氯化钾时应先评估血管,尽量选择使用少、弹性好且较粗的静脉,避免在下肢、肌力较弱、感觉麻木的肢体滴注。输液时间已超过24h的静脉通路,在输入氯化钾时要慎重,尽量避免同一静脉通路连续多次输入氯化钾。氯化钾中的钾离子对血管刺激性较大,此患者因长期卧床、肢体肿胀、微循环障碍,静脉滴注氯化钾进入静脉后,不能被血液迅速稀释,局部钾离子浓度显著升高导致血管收缩痉挛,静脉壁缺血缺氧,通透性增加以致药物外渗。所以滴注氯化钾应尽量选择近心端的上肢静脉通路,这样因血管阻力相对较低,可减低药液在局部静脉停留时间,减少对血管壁的损害,降低外渗的风险。对神志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要避免在近关节处穿刺 ,以防在活动时发生外渗。临床上应采用套管针输注氯化钾,并在局部用75%的酒精湿敷,因酒精具有催眠和消毒防腐的作用兼有局部麻醉及止痛功效,因此可以预防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2.3外渗的处理:一般处理:在使用氯化钾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静脉炎或外渗,应立即给予妥善处理。停止在该处继续输液,抬高患肢,外渗时局部应尽早用生理盐水清洗和25%碘伏持续湿敷。生理盐水清洗是利用渗透原理减少氯化钾的吸收;碘伏主要成分为碘和聚醇醚复合,其中游离碘具有广谱抗微生物作用,能够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微生物,由于其具有无味、无刺激性、无致敏性、渗透性强、药效持久、作用迅速的特点,目前临床常用于伤口的消毒。此病人用碘伏治疗氯化钾静脉滴注引起的组织损伤、坏死有一定的疗效,其主要作用是细菌对碘伏不易产生耐药性,机体也不易产生变态反应;碘对皮肤粘膜无刺激性,能迅速减少创面的分泌物,并在创面表层形成一层保护膜,不易被细菌侵入,起到保护创面的作用,从而达到修复、收敛、消炎的作用;碘伏本身具有组织脱水、促进创面干燥的作用,进而改善组织细胞代谢,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3.2.4护患沟通:静脉滴注氯化钾治疗的患者很常见,使用前要向患者或家属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一旦发生渗漏和局部组织损害,就应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还要由护士长或有经验的护士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也要说明,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病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配合治疗,必要时也应委婉承认工作中的不足,以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谅解。同时,应向院相关部门汇报以得到支持和配合。观察不仔细,早期处理不妥当,对氯化钾外渗引起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是造成该患者局部皮肤坏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高龄、昏迷、慢性病需长期输液等易发生氯化钾外渗的高危人群应予高度重视,多巡视、多观察、早发现、早处理,以避免发生由静脉滴注氯化钾外渗造成的皮肤坏死。
参考文献
[1] 梅芳,杨玲.1例静脉滴注甘露醇外渗致皮肤坏死患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23):2132.
[2] 段才碧. 1例脑溢血患者静脉输注氯化钾后引起组织坏死的观察及护理[J].当代护士,2010,4(下旬刊,专科版):140.
作者简介:
杭英(1971-)女,大专,护士长/主管护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60-02
本文报告1例由静脉滴注氯化钾外渗引起皮肤、皮下组织坏死患者的护理。氯化钾外渗可能是由于反复输液或滴注氯化钾引起血管损害,造成血管壁脆性、通透性增加所致。一旦发生外渗,局部应尽早用生理盐水清洗和25%碘伏持续湿敷。对高龄、昏迷、慢性病需长期输液等易发生氯化钾外渗的高危人群应给予高度重视,慎重选择血管,避免同一静脉通路连续多次输入氯化钾。
临床上静脉补钾是纠正低钾血症及电解质失衡的常用方法,较口服而言具有起效快、疗效确切的特点.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静脉炎,外渗可引起皮肤坏死 。我院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曾治疗1例脑炎后遗症患者,在静脉滴注氯化钾过程中由于药物外渗引起皮肤、皮下组织坏死,经积极治疗护理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8岁,2013年11月20日因发作性肢体抽搐伴木僵状态1年余入院,入院时神志淡漠、木僵状态,担架抬入病房,少动不言、无法与其沟通,查体欠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园、直径约2.5mm大小、对光反应存在,自带留置鼻饲管、导尿管各1根、均在位通畅,四肢肌力无法测、肌张力增高。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2年、反复“尿路感染”史1年。入院诊断:脑炎后遗症、继发性癫痫、尿路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入院后给予控制癫痫发作、抗感染、保护胃粘膜等对症支持治疗及防止压疮等常规护理。住院期间,因患者病程长、家庭经济条件差而不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仅限于姑息对症处理,同时放弃深静脉置管等护理,尿路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均得到控制,但出现的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未纠正而颜面部及四肢肢体浮肿明显。于12月11日(住院第22天),静脉滴注5%GNS250ml+10%KCL7.5ml时,出现输液缓慢不畅、右足背近踝关节处自静脉穿刺进针点向近端呈长椭圆形约6cm×8cm大小的皮肤发红、发热、周边可见苍白带、但肿胀与输液前基本相同,即给予重新穿刺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未予特殊处理,并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外渗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预后等,家属表示理解。2h后局部皮肤苍白、但仍发热。6h后局部肿胀加重,出现散在小水泡、并逐渐扩大,局部用生理盐水清洗、25%碘伏消毒、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液体、抬高患肢等综合处理。次日,创面表皮苍白透亮、皮下组织颜色由红到暗红逐渐变成紫褐色,再次与患者家属沟通,家属表示尽量配合治疗和护理。数日后出现约5cm×7cm大小的黑色坏死组织,且表皮剥脱、渗液明显。经抗生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局部清除坏死组织, 每天换药,25%碘伏纱布24h保持湿敷状态10天,局部肿胀缓解、创面干燥且肉芽组织新鲜 ;20天后创面结痂,每天仍予25%碘伏消毒换药;2月左右结痂脱落、伤口愈合。
2 护理措施
2.1 患肢护理
发现外渗后即给予抬高患肢并制动,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局部皮肤颜色的变化、皮肤温度、趾端血运、感觉等。局部于6h后给予生理盐水清洗、25%碘伏消毒,48h后给予25%碘伏纱布24h保持湿敷状态。经以上处理,局部肿胀逐渐缓解,皮肤颜色由红变暗到紫褐色,最后呈黑色坏死,坏死组织与周边正常皮肤交界处液化分离,界限清楚。
2.2 外科处理
抗生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局部经清创处理,坏死区与周围正常皮肤界限清楚并有渗出时,损伤处先予生理盐水棉球擦拭消毒、再用无菌纱布轻轻擦干后予25%碘伏纱布24h保持湿敷状态,周围皮肤每日2次用25%碘伏外涂,10天后局部肿胀缓解、创面干燥且肉芽组织新鲜 ;20天后创面结痂,每天仍予25%碘伏消毒换药;2月左右结痂脱落、伤口愈合。
2.3 心理护理
由于造成患者皮肤坏死是由于护理不当引起的,同时患者病程长加之原有的基础疾病,全身情况极差。患者家属对疾病的治疗缺乏信心,因此产生了紧张、焦虑、烦躁心理,对治疗和护理也产生了抵触情绪。护理人员耐心解释,说明使用氯化钾是治疗的需要,由于患者患慢性病,长期卧床、反复输液使血管壁受到损伤,血管的弹性降低,通透性、脆性增加,输液时发生外渗的机会明显增大;并向家属说明了皮肤坏死的治疗过程,预后情况,使能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也承认护理工作中的不足。护理人员除了细心地做好护理工作、关心体贴患者外,还经常与患者家属沟通,用真挚热情的服务,赢得了患者家属的理解和信任,从而配合治疗护理,在住院期间未与医护人员发生一次争执,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2.4 健康宣教与指导
住院期间,向患者家属重点介绍了脑炎后遗症、继发性癫痫、尿路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相关疾病的知识,指导患者家属肢体的康复训练、留置鼻饲管及导尿管的护理要点,告知平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加强个人卫生、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3 讨论
3.1 发病原因
氯化钾静脉滴注时对血管壁刺激性强,局部易产生疼痛,严重者引起静脉炎,大量渗透至皮下则可引起局部组织的坏死。患者为脑炎后遗症患者,全身情况极差、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而长期卧床,经常输液而反复穿刺后血管弹性下降,脆性、通透性增加,静脉腔变小,血管阻力增大,加之肢体频繁发作性抽搐而穿刺点在右足背近踝关节处,药液易自进针点或血管壁渗漏。患者神志淡漠 ,对药物外渗引起的疼痛反应迟钝,且不能言语、无法表达疼痛。当发现渗漏时已经较晚,加之认识不足,局部处理不及时,因此引起较大面积的皮肤损害。
3.2 护理体会
3.2.1 输液的观察:对高龄、昏迷、慢性病的患者在静脉输入氯化钾时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和渗出、输液处皮肤颜色是否正常等,对有陪护的患者也应介绍氯化钾外渗的严重性,请予注意以期望早发现、早处理。当发现输液部位有可疑渗出时,即使回血良好,也应停止在该处继续滴注氯化钾,局部予以妥善处理。 3.2.2血管的选择:输入氯化钾时应先评估血管,尽量选择使用少、弹性好且较粗的静脉,避免在下肢、肌力较弱、感觉麻木的肢体滴注。输液时间已超过24h的静脉通路,在输入氯化钾时要慎重,尽量避免同一静脉通路连续多次输入氯化钾。氯化钾中的钾离子对血管刺激性较大,此患者因长期卧床、肢体肿胀、微循环障碍,静脉滴注氯化钾进入静脉后,不能被血液迅速稀释,局部钾离子浓度显著升高导致血管收缩痉挛,静脉壁缺血缺氧,通透性增加以致药物外渗。所以滴注氯化钾应尽量选择近心端的上肢静脉通路,这样因血管阻力相对较低,可减低药液在局部静脉停留时间,减少对血管壁的损害,降低外渗的风险。对神志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要避免在近关节处穿刺 ,以防在活动时发生外渗。临床上应采用套管针输注氯化钾,并在局部用75%的酒精湿敷,因酒精具有催眠和消毒防腐的作用兼有局部麻醉及止痛功效,因此可以预防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2.3外渗的处理:一般处理:在使用氯化钾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静脉炎或外渗,应立即给予妥善处理。停止在该处继续输液,抬高患肢,外渗时局部应尽早用生理盐水清洗和25%碘伏持续湿敷。生理盐水清洗是利用渗透原理减少氯化钾的吸收;碘伏主要成分为碘和聚醇醚复合,其中游离碘具有广谱抗微生物作用,能够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微生物,由于其具有无味、无刺激性、无致敏性、渗透性强、药效持久、作用迅速的特点,目前临床常用于伤口的消毒。此病人用碘伏治疗氯化钾静脉滴注引起的组织损伤、坏死有一定的疗效,其主要作用是细菌对碘伏不易产生耐药性,机体也不易产生变态反应;碘对皮肤粘膜无刺激性,能迅速减少创面的分泌物,并在创面表层形成一层保护膜,不易被细菌侵入,起到保护创面的作用,从而达到修复、收敛、消炎的作用;碘伏本身具有组织脱水、促进创面干燥的作用,进而改善组织细胞代谢,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3.2.4护患沟通:静脉滴注氯化钾治疗的患者很常见,使用前要向患者或家属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一旦发生渗漏和局部组织损害,就应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还要由护士长或有经验的护士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也要说明,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病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配合治疗,必要时也应委婉承认工作中的不足,以得到患者和家属的谅解。同时,应向院相关部门汇报以得到支持和配合。观察不仔细,早期处理不妥当,对氯化钾外渗引起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是造成该患者局部皮肤坏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高龄、昏迷、慢性病需长期输液等易发生氯化钾外渗的高危人群应予高度重视,多巡视、多观察、早发现、早处理,以避免发生由静脉滴注氯化钾外渗造成的皮肤坏死。
参考文献
[1] 梅芳,杨玲.1例静脉滴注甘露醇外渗致皮肤坏死患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23):2132.
[2] 段才碧. 1例脑溢血患者静脉输注氯化钾后引起组织坏死的观察及护理[J].当代护士,2010,4(下旬刊,专科版):140.
作者简介:
杭英(1971-)女,大专,护士长/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