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堂姐有一个土特产一般笨拙的名字:秀英。但人长得漂亮,端庄,秀气,皮细肉嫩,肤色白皙,身高也让人羡慕,上下很匀称,尤其是鼻子不像堂婶那样扁得像用烫斗烫过,而是像一根青涩的香蕉那样蓬勃地隆起,弧度恰到好处。单单凭这根鼻梁在米庄也可鹤立鸡群,何况她还有一双让人称羡的丹凤眼;她整齐而洁净的牙齿被米庄所有人引以为样板。堂姐根本不像一个农村姑娘,而像当年上海来的女知青。堂姐文凭很低但也有文化,喜欢读书看报,喜欢看电影。只要方圆四十公里内有露天电影,她从不缺席。她像是某个电影明星。而且,为了不让人有捕风捉影、猜疑造谣的机会,她常常带上我。因此,我跟随堂姐奔跑在黑夜里,看过很多电影,同时我在无数闲人面前以铿锵之言证明过堂姐从没有借看电影之机跟任何一个男人约会,也拒绝过无数男人死皮赖脸的追求。
堂姐坚持明媒正娶。因此,远近的媒婆川流不息,踏破了堂叔家的门槛。但一直没有成功。要么是堂叔堂婶看不上,要么是堂姐死活不同意。
其中有一个媒婆姓叶,不像其他媒婆那样口舌如簧,嘴吐莲花,她不甚说话,不故意拔高男女任何一方,实事求是,但善于抓住要害,直抵人心,在做媒这个行当,她的成功率一骑绝尘,在蛋镇可谓德高望重。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个媒婆,在堂叔和堂姐面前也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滑铁卢。她已经第八次踏进堂叔的家门了,给堂姐介绍第八个对象。前面七个,条件相当不错,有三个过了堂叔堂婶这一关,但都入不了堂姐的法眼。
“秀英实在是太挑剔了。”村里的人都这样说。
“我能不挑剔吗?是我嫁人,又不是你们!”堂姐深知嫁人不是儿戏,村里的姐妹们嫁错了男人,结果生活奔波劳碌,过得像一条母狗,如花似玉的年纪嫁出去,不到三五年便变成了黑黑瘦瘦的黄脸婆,除了身后多了几个孩子像尾巴一样跟着、沾着,想甩也甩不掉外,什么也没捞着。心一软成千古恨,这样的悲剧绝对不能在她身上发生。堂姐说。
堂叔的家境很不好,因为堂婶生下第五个孩子后,身体每况愈下,堂叔向来干不了重活,脑子的结构估计比木瓜复杂不了多少,而且从不思考发家致富的事情,唯一显示他聪明过人的是,他把大女儿,也就是堂姐奉若至宝,千方百计让她找一个好婆家,顺便提升他家的生活水平。因为堂姐有这个条件。而且,堂姐也是这么想的。堂姐已经过够了贫困的生活,连买一条最便宜的喇叭裤都得攒半年。她希望一嫁过去就能成为阔太太,一改目前贫困的窘境。
媒婆们给堂姐介绍过家境不错的,但也不能让她满意。比如长江村养猪大户谢天全的儿子,万元户都连续当了两三年了,参加过县的政协会。但堂姐嫌养猪的人太臭,隔着一座山也能闻得到他身上散发的猪气味。“如果跟他睡在一起,肯定就像睡在猪栏里。”还有黄坡村的黄大鱼,前几年养鱼积攒了些许家底,现在改行做了布匹生意,在镇上开布行,如果嫁给他,新衣服随便做,而且,黄大鱼年龄并不比堂姐大多少,人也敦实,无不良爱好。但堂姐说,黄大鱼的门牙太长,像一根雪亮而锋利的鱼刺,无论那两片厚厚的嘴唇如何努力也包不住。
“一想到他的门牙,我就害怕他把我吃了。”堂姐说,“而且,他长得一副败家的相,富不过三代。”祖父懂麻衣相法,堂姐从小耳濡目染,多少也学到了一点,单凭这一条就比不学无术的堂叔强。
平政镇上梯村有一柳姓人家,人丁兴旺,世代以挖矿为业,中途虽有沉浮,但现在家境蒸蒸日上。媒婆说了,柳姓子弟三人,个个相貌堂堂,均可与堂姐相配,随便她择其一。堂姐对柳姓人家的家境和子弟都很满意,经再三对比,选中了老大,差不多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最后堂姐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柳姓这户,祖上虽然富甲一方,但从没出过读书人。
“不出读书人的地方,决不能嫁。”堂姐说。我无法理解才小学毕业学历的堂姐为什么如此苛刻。堂叔也觉得堂姐所言极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祖训就有这一条。”祖训有二十三条,但堂姐独独遵循这一条。
还有一户人家,家庭条件不错,男方长得也中规中矩,没有特别的短板,各方面都经得起挑剔,祖上出过一个秀才,书法在县内小有名气,而且一辈子与官府合作,没做过叛逆之事,获得善终,虽是历史人物,声名却一直流传。但男方家离米庄太近,梁村的,就隔着一条河,如果嫁给他,每天早晨醒来睁开眼睛就能看到自己的娘家。
“相当于,从自己家的厅堂走到厨房;相当于,吃饱了上趟厕所又回来;相当于,没嫁。”堂姐说。也就是说,堂姐希望嫁得远一些。家里的是是非非、家长里短不想让娘家人知道太多、太快。要有些陌生感、差异性,不能嫁人后,那边的人跟娘家的人连蹲厕所的姿势都一模一样。
于是,媒婆给她介绍的对象换了地域,不是附近村落的,也不是本镇或邻镇的,甚至不是本县的。堂姐希望介绍的對象是广东的,靠近香港更好。广东人门路多,生活过得相对比较好,嫁到广东去是村里女孩子的第一选择。她们觉得只要嫁到了广东便有了盼头。然而,似乎是,广东男人嫌弃米庄的女人,这些年,只有极少数的女人嫁到了广东,而且男方的家境在那边都是最差的,男人也是最猥琐的。曾经有媒婆介绍一个广东高州牛贩的儿子,长得帅气,性格阳光,也跟父亲学会了相牛,但堂姐还是看不上。
“我讨厌他大热天穿丝袜凉鞋的样子,像个女人。”堂姐说。
“人家广东就流行这样的穿着打扮。有的男人还留长发,穿花花绿绿的衣裳。”媒婆说。
“这样的男人会下田干活吗?”堂姐说,“况且,我打听过了,他家已经三代单传。他的一个祖父、曾祖父都是年纪轻轻死于癌症,家族遗传。”
媒婆无话可说。媒婆们知难而退,不再轻易踏进堂叔的家门,只有叶姓媒婆仍为堂姐的婚事锲而不舍地奔走。只是,堂姐的挑剔、苛刻之名已经传遍周边数镇,常常被拿来作“反面”典型。堂姐闻之,并不觉得丢人:“不偷不抢,不贪占男人的礼金,不上男人的床,我有什么可丢人的?”
说实话,堂姐一直守身如玉,不像村里的一些女的,认识男的才三天,便在男方家过夜了,即使后来很快分手也不觉得羞耻。而且,如果堂姐看不上,相亲时获赠的礼物她一定会通过媒婆退还给男方,互不相欠。因此,除了挑剔、苛刻,堂姐的名声和尊严并没有受损。 叶姓媒婆似乎已经把为堂姐找到婆家作为她职业生涯的最高成就,也作为与同行拉开差距的最重要的标志,为此她绞尽了脑汁。这一次,她又带来了新的消息,虽然同样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堂姐依旧首先问:男方是何方神圣?
“浦北的。”姓叶媒婆说。
堂姐和堂婶在堂屋,坐在叶姓媒婆的对面,中间与叶姓媒婆隔着一小堆黄豆。母女惊讶地面面相觑:“浦北在哪里?”
“浦北是广西的一个县,与广东一河相隔。广东那边炒菜,在浦北这边能闻得出是番茄还是黄豆。只要他们愿意,一脚踏过去就变成广东户籍了。”
叶姓媒婆费了差不多一顿饭的工夫才将浦北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说清楚,堂姐和堂婶这才似懂非懂地说:“浦北没有问题,嫁人不是嫁县。”
堂姐和堂婶在这方面惊人地一致:哪个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境。家境不好的话即使嫁到北京又怎么样?在北京靠涮厕所啃馒头为生,还不如嫁个阔绰一点的乡下人。只要这个男人有力气,肯干活。
堂姐和堂婶说得真透彻,因为想得透彻。
叶姓媒婆拿出男方照片。照片在堂姐和堂婶、堂叔之间来回传递,被仔细端详、审视。堂叔说,人不错,清秀,老实,本分,关键是不像农民,倒像一个读书人。堂姐认同堂叔的看法:“长得一副读书人的模样,前世应该是个秀才。”她加上了一条:“看上去也不像是一个短命的。”
“他们村祖上出过进士、知县。”叶姓媒婆说,“他们家没有出现过三代单传的情况,甚至没有人死于癌症。他的祖父活到了91岁,他的奶奶93岁了,现在一顿还能啃三斤香蕉。”
这很好。已经无限接近完美。
“男方有三十亩香蕉!”叶姓媒婆说。
堂姐和堂婶同时眼放亮光:“三十亩?”
叶姓媒婆坚定地说,明年还要扩种十几亩!
这次,堂姐和堂婶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只要男方没意见,下个月就可以订婚。”
我们都知道,香蕉是好东西,能换钱。香蕉种得越多,就能换越多的钱。我们村里,我家,也种了一些香蕉,也赚了一些钱,但都是小打小闹,一家最多也就种三五亩。而且,我们村人多地少,一家最多也就五六亩地。当听说“三十亩”时,他们都仿佛受到了惊吓,但哪怕惊魂未定,他们也能迅速准确地估算出“三十亩”每年能带来多少银两。
堂姐出嫁那天我才第一次见到堂姐夫,黑黑瘦瘦的,腰板挺不直,左肩膀比右肩膀低,脑袋又小又扁,在我见过的堂姐相过的所有对象中,他是长相和体格最令人沮丧的一个。而且,哪像一个读书人?村里的人甚至说:“他那身体能护理三十亩香蕉?”
他们多虑了。堂姐夫虽然瘦小,但像广东人那样精明能干。不仅有力气,还有智慧;不仅精打细算,还目标远大。他雇了三个越南长工护理他的香蕉园,长工们都称他为卢老板。堂姐夫姓卢,长得像一副广东老板的模样,瘦得像猴,精得也像猴。那些肥头大耳的,往往没有什么出息,最多也就是一个屠户。所以,米庄的乡亲们对堂姐夫还能接受。
堂姐夫出手大方,堂姐的婚礼办得很风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按顶格办,排场宏大,热热闹闹,米庄的姑娘羡慕地直叹息。婚礼那天,全村的孩子们口袋里都装满了堂姐夫的糖果;男人们的耳根上挂满了堂姐夫的香烟;不论老少,女人们每人获赠香港产的一双尼龙袜子和一条印花全棉手绢。这是让人无法攀比的慷慨。堂姐夫仅用一天时间便赢得了米庄所有人的认可和尊重。女人们都称他为“香蕉王子”,而堂姐当仁不让地被捧为“香蕉夫人”。
此后,堂叔家的生活水准果然直线上升。每天,堂叔都到村头的肉摊买最好的肉,出手就是两斤。放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此时,也无人可比。堂妹堂弟们很快从面黄肌瘦变得生机盎然。堂叔甚至放话说,明年,至多后年,他家的房子便要拆旧建新了,因为他实在无法再容忍破旧和逼仄的房子。
“浦北人的猪栏都比我家的房子好。”堂叔说。其实,他家祖上建的房子还算不错,至少比我家的房子好,比我家的房子多。但他看过堂姐夫家的房子后,心里起了波澜。堂姐嫁过去后,堂姐夫家更是多了一把干活和经营的好手,如虎添翼,家境蒸蒸日上,堂婶和堂叔不断从浦北带回好消息,令米庄的人都羡慕得紧。
“秀英家的香蕉园获得了丰收,卖得也好。收入……保密!”堂婶说。
但堂叔永远无法保守秘密,他说:“两万元三千。”
这个数字在米庄及周边村落引起轩然大波:原来种香蕉这么能赚钱了!
大半年后,堂姐第一次回娘家。她长胖了一些,壮实了,脸上有刚被海风扫荡过的痕迹,但胸脯更丰腴了,眼神也更妩媚,穿着出嫁时穿的花格子白衬衣,比出嫁前更像一个美女。妇人们惊呼:“香蕉夫人”回来了!浑身上下都是贵妇气!看来浦北的水土并不比米庄差。
堂姐夫给村里带来了一麻袋香蕉,供乡亲品尝。打开麻袋时,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剥皮入口,大伙赞叹不已:“秀英的香蕉怎么这么香?”
是的,堂姐带来的香蕉比我们自己种的香蕉皮更薄、肉更嫩,香甜得多,而且表皮漂亮干净,金黄金黄的,尤其是它的身材,圆润、饱满、修长,弯度合适,像一个个身材高挑、脸容姣好、晶莹剔透的小美人,跟我们村自产的香蕉放在一起,简直是鹤立鸡群,让人舍不得将它们的皮剥脱,舍不得将它们一口吃掉。
堂姐骄傲地说:“这是著名的浦北香蕉。像香港一样有名。”
小孩子吃过香蕉后赞不绝口:“浦北香蕉像香港一样香!”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浦北香蕉,印象是那么美好,因为是堂姐种的,它更让我自豪。
堂姐说,很多浦北人就靠种香蕉成为万元户、十万元户。
“浦北”经米庄人口耳相传后,闻名遐迩,妇孺皆知,像高州、化州、信宜一样变得赫赫有名,威风凛凛,一时间,名气直逼广州。而浦北香蕉让我们村的香蕉相形见绌,村民们感觉这些年活白干了,香蕉白种了,如果不是堂姐嫁到浦北,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好的香蕉。村里的一个民办老师说:当年昭君出塞,从西域帶回来香蕉品种,中国才有香蕉。现在,秀英嫁到浦北,也可以给我们带回来浦北蕉苗。他的意思是说,堂姐秀英嫁浦北的意义堪比当年昭君出塞。大家纷纷恳求堂姐把浦北的蕉苗引进我们村,他们迫不及待了。 后来我才知道,关于昭君从西域引进香蕉之事纯属胡说八道。香蕉起源于亚洲南部,原产地是东南亚,包括中国南部,其中心可能是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诸岛。目前在马来西亚的森林里还可找到香蕉的野生祖先。我国是香蕉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香蕉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两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堂姐没有立即答应我们的请求,而是请我们先去浦北参观一下香蕉园,见识什么叫规模种植,如何护理,如何经营,那边的人们是如何靠种植香蕉发家致富的。第二天,村里十几号致富心切的人跟随堂姐到镇上后乘班车到县城,然后辗转到了浦北福旺镇。因为我跟堂姐的关系好,她点名让我跟随她回浦北。
费了很大的周折,我们才到达堂姐家。浦北跟我们村不一样,这里靠近海边,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一路上,我们对几乎一望无际的香蕉林惊叹不已。长势茂盛、亭亭玉立的蕉树把大地变成绿油油的一片。宽阔的蕉叶遮风挡雨,在烈日下傲然招展。堂姐家的香蕉园真有三十亩之多,我从东头穿越到西头,足足走了十三分钟。蕉树上挂着硕大的蕉果,每一串蕉果的长度堪比我的身高。然而,蕉树并不高,蕉果差不多跟它等长,蕉树自身无法支撑蕉果,像一个个生养了众多孩子的母亲无法承受生命之重一样,每一串蕉果都必须借助一根木条苦苦支撑。
“如果风调雨顺,今年又将是一个好收成。”堂姐说。
在这里,所谓的风调雨顺,最重要的是没有在快收获的时节遇到台风。台风经常光顾,像强盗一样。台风一来,香蕉园便犹如大象闯进瓷器店,几乎所有的蕉树都被放倒,蕉果便随之夭折了,一年的辛苦将随风而逝。
我们村来的人在堂姐的香蕉园里流连忘返,仔细观察,咨询堂姐夫如何护理蕉树。因为祖祖辈辈种植香蕉,堂姐夫年纪虽轻,却已经是香蕉种植的专家了,他有问必答,有理有据,答案令人信服。他们对堂姐夫刮目相看,说他像一个精明的广东老板。在堂姐家的两天时间里,我吃了无数香蕉,仿佛把一辈子要吃的香蕉都吃完了。这些香蕉,清甜可口,唇齿留香,饱食不厌。我尝试着各种吃法,大口吞,小口啃,用牙齿噬,用嘴唇吸,用舌头舔……像酷暑天吃冰棍,食相销魂。大家都笑我快要被香蕉撑死了。可是,我对这些香蕉消化得特别好,吃得多,拉得也多,大便顺畅,痛快淋漓。
我喜欢浦北的香蕉和香蕉林。我跟堂姐说要留下来,将来当一个像堂姐夫一样的蕉农,拥有属于自己的三十亩香蕉园。堂姐说,蕉农也是农民,很辛苦的,还是读书好,你必须回去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当干部。
我听从了堂姐的劝告,跟随他们回家。村里的人从堂姐家带回了好些蕉苗,种到自己的田地里。第二年,这些蕉苗长高了,长壮了,结了果,但这些“浦北香蕉”到了我们村,也许是水土不服,蕉果没有堂姐家的甜香,皮也厚很多,还带有酸味。村民们有些沮丧,雄心勃勃的香蕉致富计划就此搁浅。我要想吃到世界上最香的香蕉,只有等堂姐从浦北来。
因为农活太忙,又生了孩子,堂姐探亲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每次回来,她总要带些浦北香蕉给我。我总是如获至宝,舍不得跟别人分享。这是我最喜欢的食物,它的味道强势地刻在我的脑海。逐渐地,堂姐的形象越来越模糊、生疏,一想到堂姐,总是从脑海里蹦出“浦北香蕉”,把堂姐变成了一个慢慢淡去的背影。
终于,“浦北香蕉”取代了堂姐。
我到了镇上读书。其间堂姐回来,我一次次错过,自然也没吃上她的香蕉。但听说,自从我离开米庄后,堂姐再也不带香蕉回来了,而是带孩子。先是一个,然后是两个,后来是五个。她再也没有多余的手和肩膀带香蕉了。
大概是四年后。我考上高中那年夏天,堂姐回来了。她一个人。我在村口挖沙砌猪栏,被人叫了一声。我抬头看,一个似曾相识的女人在热情亲切地对我笑。
“是我。你姐,秀英。”
我仔细辨认。果然是。我快认不出堂姐来了。
又黑又瘦,毛发又长又乱,脸上爬满了雀斑,眼神无力,身体干瘪瘪的,海风风干了堂姐身上的水分,像一副隔夜的香蕉皮。而且鼻梁也坍塌了,像一座桥被抽掉了柱梁。还是穿着出嫁时穿的那件花格子白衬衣,衣裳旧了,还算干净,但穿在堂姐身上已经不合适了,过于青春,过于肥大,过于耀眼,过于白。
我赶紧喊一声“姐。”刚喊完,我的泪水便在眼里打转。
堂姐转身瞧瞧四下无人,从挎包里掏出三根香蕉,递给我说:“只带了三根。”
我从堂姐手里接过三根香蕉。皮是青的,但软软的已经熟透了。
堂姐匆匆往村里走去。这次,是堂婶病重,她回来看。
从背后看堂姐,背有点驼了,走路没有了章法,哪像才三十出头一点点的人,更不要说“香蕉夫人”了。
我剥开香蕉皮,吃一口香蕉,这哪像是浦北的香蕉呀?没有了香气,没有了口感,完全是一种陌生的味道,我甚至吃出了一股酸味,可能是因为心酸。简直像一坨狗屎。
我丢下挖沙的锄头,跑回家问母亲:“秀英怎么啦?”
母亲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呀,人好好的呀。
我是说她为什么变成那样了?
母亲愕然。
“像一个穷要饭的!”我说。
母亲明白了我的意思。“她的香蕉园没了。”母亲说,“前年被台风扫平了。去年,没遇到台风,但香蕉一毛钱一斤也没有客商问津,香蕉烂在树上。”
一个好端端的香蕉园就那样没有了?
母亲说,关键是你姐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就那样没了。
这几年,因为香蕉园的失败,堂姐家道中落,欠了很多的债。大多数的债是夫家亲戚的,也有银行的。堂姐还想恢复香蕉园。她说,种植香蕉就像是赌博,我不相信输的总是我。她回米庄借左邻右舍的,也向我家借了一些,全村借款加起来数目不少了。我们米庄人虽穷,但也爱面子,不能让堂姐夫家的人瞧不起,每次总要挤一点给堂姐。可是,香蕉园重建得怎么样啦?村里没有谁去浦北看过。自從堂姐家衰败后,村里人再也不提浦北,甚至不能提“香蕉”。即便提到浦北,也听得出不是赞美,而是鄙视。那些债,开始还小心翼翼地提醒她还,后来懒得催了,因为堂姐穷得连米都要向堂叔要回浦北。 堂姐夫三年没到过米庄,堂姐说他去广州发展了。要翻身还得去广东。村里人对堂姐夫的评价开始走下坡路,不再说他像广东老板,也不说他像读书人,不称他卢老板,更不称“香蕉王子”,说他呆头呆脑的,表面精明实际上有点傻,还靠不住,最后所有的评价定格在一个称号上:黑猴。
“那只浦北黑猴又没跟你一起回来?”他们的语气里明显有了嘲笑的意味。
堂姐说,他在广州做生意呢。
村里人暗地里说:“浦北黑猴在广州哪做什么生意,是逃债去了,在一家餐馆当保安,还找了一个女服务员。”他们说梁村有人也在那家餐厅当保安,堂姐夫还向他借过钱给女服务员买衣服。
堂叔和堂婶在村里已经无地自容,把责任推到了叶姓媒婆的身上。叶姓媒婆从一个恩人迅速变成了一个仇人,这辈子积攒起来的好名声土崩瓦解,发誓说,从此宁愿给母猪找公猪,也不再给女人找对象。包括其他媒婆,再也不敢给姑娘们介绍浦北的对象,对“浦北”退避三舍。
然而,也有人為“浦北”辩护:“秀英没嫁之前,人家浦北不是好好的吗?是秀英败坏了浦北的名声。”
村里有人反驳:“秀英非奸非盗,怎么败坏了浦北?”
“你没有发现她长着一副败家的相吗?”
未嫁之前,堂姐的相貌有目共睹,经得起麻衣相法的严苛量度。
“一个人的真面目,要等到破败以后才能看得清楚。”
是的,自从家道衰败后,堂姐的相貌像洪水退却后的河床,千疮百孔,颧骨、下巴、鼻梁等等都变形了,“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可是我偏不相信什么麻衣相法,哪怕它是老祖宗赖以生存的伎俩。无论怎样,我依然认为堂姐是村里最漂亮的,也应该是浦北最漂亮的。
堂姐曾经要把村里的姐妹介绍嫁到浦北去,好歹互相有个照应。况且浦北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搞生产的条件比米庄、比周边各县都好得多。但此时的“浦北”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反义词,她没能说服一个姐妹“前仆后继”,哪怕是村里长相最丑陋的。从此,堂姐在浦北更加举目无亲,孤单无援。
我明白了。我看穿了。
我想去看看堂姐的香蕉园是否重建了起来。如果没有,我愿意像她家曾经雇佣的越南长工那样帮助她,恢复香蕉园当年的景象。
堂姐离开米庄回浦北那天,我真在村口把堂姐拦住了。
“姐,我跟你回去,帮你重建香蕉园。”
堂姐吃惊地看着我,笑了笑。笑的时候,薄而苍白的嘴唇完全让位于发黄的有蕉垢的牙齿。那是典型的“香蕉牙”。香蕉吃多了,牙齿就会变成那样。堂姐夫的牙齿也是这样。
“好好读你的书!”堂姐用命令的语气对我说,有点凶。说完,她急匆匆地走了。此时,我才幡然觉得只有这种说话语气才像我的堂姐。
堂姐沿着大路一直往前。路两边田里的稻子开始变黄,变坚实,变得沉重。堂姐过去是收割稻谷的一把好手,现在对频频向她点首示意的稻谷毫无兴趣,只顾低头急匆匆地走路,像当年拉着我的手奔走在去看露天电影的途中。直到过了石拱桥,转弯,被一堵山挡住,堂姐才彻底消失。
堂姐坚持明媒正娶。因此,远近的媒婆川流不息,踏破了堂叔家的门槛。但一直没有成功。要么是堂叔堂婶看不上,要么是堂姐死活不同意。
其中有一个媒婆姓叶,不像其他媒婆那样口舌如簧,嘴吐莲花,她不甚说话,不故意拔高男女任何一方,实事求是,但善于抓住要害,直抵人心,在做媒这个行当,她的成功率一骑绝尘,在蛋镇可谓德高望重。但即便是这样的一个媒婆,在堂叔和堂姐面前也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滑铁卢。她已经第八次踏进堂叔的家门了,给堂姐介绍第八个对象。前面七个,条件相当不错,有三个过了堂叔堂婶这一关,但都入不了堂姐的法眼。
“秀英实在是太挑剔了。”村里的人都这样说。
“我能不挑剔吗?是我嫁人,又不是你们!”堂姐深知嫁人不是儿戏,村里的姐妹们嫁错了男人,结果生活奔波劳碌,过得像一条母狗,如花似玉的年纪嫁出去,不到三五年便变成了黑黑瘦瘦的黄脸婆,除了身后多了几个孩子像尾巴一样跟着、沾着,想甩也甩不掉外,什么也没捞着。心一软成千古恨,这样的悲剧绝对不能在她身上发生。堂姐说。
堂叔的家境很不好,因为堂婶生下第五个孩子后,身体每况愈下,堂叔向来干不了重活,脑子的结构估计比木瓜复杂不了多少,而且从不思考发家致富的事情,唯一显示他聪明过人的是,他把大女儿,也就是堂姐奉若至宝,千方百计让她找一个好婆家,顺便提升他家的生活水平。因为堂姐有这个条件。而且,堂姐也是这么想的。堂姐已经过够了贫困的生活,连买一条最便宜的喇叭裤都得攒半年。她希望一嫁过去就能成为阔太太,一改目前贫困的窘境。
媒婆们给堂姐介绍过家境不错的,但也不能让她满意。比如长江村养猪大户谢天全的儿子,万元户都连续当了两三年了,参加过县的政协会。但堂姐嫌养猪的人太臭,隔着一座山也能闻得到他身上散发的猪气味。“如果跟他睡在一起,肯定就像睡在猪栏里。”还有黄坡村的黄大鱼,前几年养鱼积攒了些许家底,现在改行做了布匹生意,在镇上开布行,如果嫁给他,新衣服随便做,而且,黄大鱼年龄并不比堂姐大多少,人也敦实,无不良爱好。但堂姐说,黄大鱼的门牙太长,像一根雪亮而锋利的鱼刺,无论那两片厚厚的嘴唇如何努力也包不住。
“一想到他的门牙,我就害怕他把我吃了。”堂姐说,“而且,他长得一副败家的相,富不过三代。”祖父懂麻衣相法,堂姐从小耳濡目染,多少也学到了一点,单凭这一条就比不学无术的堂叔强。
平政镇上梯村有一柳姓人家,人丁兴旺,世代以挖矿为业,中途虽有沉浮,但现在家境蒸蒸日上。媒婆说了,柳姓子弟三人,个个相貌堂堂,均可与堂姐相配,随便她择其一。堂姐对柳姓人家的家境和子弟都很满意,经再三对比,选中了老大,差不多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最后堂姐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柳姓这户,祖上虽然富甲一方,但从没出过读书人。
“不出读书人的地方,决不能嫁。”堂姐说。我无法理解才小学毕业学历的堂姐为什么如此苛刻。堂叔也觉得堂姐所言极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祖训就有这一条。”祖训有二十三条,但堂姐独独遵循这一条。
还有一户人家,家庭条件不错,男方长得也中规中矩,没有特别的短板,各方面都经得起挑剔,祖上出过一个秀才,书法在县内小有名气,而且一辈子与官府合作,没做过叛逆之事,获得善终,虽是历史人物,声名却一直流传。但男方家离米庄太近,梁村的,就隔着一条河,如果嫁给他,每天早晨醒来睁开眼睛就能看到自己的娘家。
“相当于,从自己家的厅堂走到厨房;相当于,吃饱了上趟厕所又回来;相当于,没嫁。”堂姐说。也就是说,堂姐希望嫁得远一些。家里的是是非非、家长里短不想让娘家人知道太多、太快。要有些陌生感、差异性,不能嫁人后,那边的人跟娘家的人连蹲厕所的姿势都一模一样。
于是,媒婆给她介绍的对象换了地域,不是附近村落的,也不是本镇或邻镇的,甚至不是本县的。堂姐希望介绍的對象是广东的,靠近香港更好。广东人门路多,生活过得相对比较好,嫁到广东去是村里女孩子的第一选择。她们觉得只要嫁到了广东便有了盼头。然而,似乎是,广东男人嫌弃米庄的女人,这些年,只有极少数的女人嫁到了广东,而且男方的家境在那边都是最差的,男人也是最猥琐的。曾经有媒婆介绍一个广东高州牛贩的儿子,长得帅气,性格阳光,也跟父亲学会了相牛,但堂姐还是看不上。
“我讨厌他大热天穿丝袜凉鞋的样子,像个女人。”堂姐说。
“人家广东就流行这样的穿着打扮。有的男人还留长发,穿花花绿绿的衣裳。”媒婆说。
“这样的男人会下田干活吗?”堂姐说,“况且,我打听过了,他家已经三代单传。他的一个祖父、曾祖父都是年纪轻轻死于癌症,家族遗传。”
媒婆无话可说。媒婆们知难而退,不再轻易踏进堂叔的家门,只有叶姓媒婆仍为堂姐的婚事锲而不舍地奔走。只是,堂姐的挑剔、苛刻之名已经传遍周边数镇,常常被拿来作“反面”典型。堂姐闻之,并不觉得丢人:“不偷不抢,不贪占男人的礼金,不上男人的床,我有什么可丢人的?”
说实话,堂姐一直守身如玉,不像村里的一些女的,认识男的才三天,便在男方家过夜了,即使后来很快分手也不觉得羞耻。而且,如果堂姐看不上,相亲时获赠的礼物她一定会通过媒婆退还给男方,互不相欠。因此,除了挑剔、苛刻,堂姐的名声和尊严并没有受损。 叶姓媒婆似乎已经把为堂姐找到婆家作为她职业生涯的最高成就,也作为与同行拉开差距的最重要的标志,为此她绞尽了脑汁。这一次,她又带来了新的消息,虽然同样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堂姐依旧首先问:男方是何方神圣?
“浦北的。”姓叶媒婆说。
堂姐和堂婶在堂屋,坐在叶姓媒婆的对面,中间与叶姓媒婆隔着一小堆黄豆。母女惊讶地面面相觑:“浦北在哪里?”
“浦北是广西的一个县,与广东一河相隔。广东那边炒菜,在浦北这边能闻得出是番茄还是黄豆。只要他们愿意,一脚踏过去就变成广东户籍了。”
叶姓媒婆费了差不多一顿饭的工夫才将浦北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说清楚,堂姐和堂婶这才似懂非懂地说:“浦北没有问题,嫁人不是嫁县。”
堂姐和堂婶在这方面惊人地一致:哪个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境。家境不好的话即使嫁到北京又怎么样?在北京靠涮厕所啃馒头为生,还不如嫁个阔绰一点的乡下人。只要这个男人有力气,肯干活。
堂姐和堂婶说得真透彻,因为想得透彻。
叶姓媒婆拿出男方照片。照片在堂姐和堂婶、堂叔之间来回传递,被仔细端详、审视。堂叔说,人不错,清秀,老实,本分,关键是不像农民,倒像一个读书人。堂姐认同堂叔的看法:“长得一副读书人的模样,前世应该是个秀才。”她加上了一条:“看上去也不像是一个短命的。”
“他们村祖上出过进士、知县。”叶姓媒婆说,“他们家没有出现过三代单传的情况,甚至没有人死于癌症。他的祖父活到了91岁,他的奶奶93岁了,现在一顿还能啃三斤香蕉。”
这很好。已经无限接近完美。
“男方有三十亩香蕉!”叶姓媒婆说。
堂姐和堂婶同时眼放亮光:“三十亩?”
叶姓媒婆坚定地说,明年还要扩种十几亩!
这次,堂姐和堂婶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只要男方没意见,下个月就可以订婚。”
我们都知道,香蕉是好东西,能换钱。香蕉种得越多,就能换越多的钱。我们村里,我家,也种了一些香蕉,也赚了一些钱,但都是小打小闹,一家最多也就种三五亩。而且,我们村人多地少,一家最多也就五六亩地。当听说“三十亩”时,他们都仿佛受到了惊吓,但哪怕惊魂未定,他们也能迅速准确地估算出“三十亩”每年能带来多少银两。
堂姐出嫁那天我才第一次见到堂姐夫,黑黑瘦瘦的,腰板挺不直,左肩膀比右肩膀低,脑袋又小又扁,在我见过的堂姐相过的所有对象中,他是长相和体格最令人沮丧的一个。而且,哪像一个读书人?村里的人甚至说:“他那身体能护理三十亩香蕉?”
他们多虑了。堂姐夫虽然瘦小,但像广东人那样精明能干。不仅有力气,还有智慧;不仅精打细算,还目标远大。他雇了三个越南长工护理他的香蕉园,长工们都称他为卢老板。堂姐夫姓卢,长得像一副广东老板的模样,瘦得像猴,精得也像猴。那些肥头大耳的,往往没有什么出息,最多也就是一个屠户。所以,米庄的乡亲们对堂姐夫还能接受。
堂姐夫出手大方,堂姐的婚礼办得很风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按顶格办,排场宏大,热热闹闹,米庄的姑娘羡慕地直叹息。婚礼那天,全村的孩子们口袋里都装满了堂姐夫的糖果;男人们的耳根上挂满了堂姐夫的香烟;不论老少,女人们每人获赠香港产的一双尼龙袜子和一条印花全棉手绢。这是让人无法攀比的慷慨。堂姐夫仅用一天时间便赢得了米庄所有人的认可和尊重。女人们都称他为“香蕉王子”,而堂姐当仁不让地被捧为“香蕉夫人”。
此后,堂叔家的生活水准果然直线上升。每天,堂叔都到村头的肉摊买最好的肉,出手就是两斤。放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此时,也无人可比。堂妹堂弟们很快从面黄肌瘦变得生机盎然。堂叔甚至放话说,明年,至多后年,他家的房子便要拆旧建新了,因为他实在无法再容忍破旧和逼仄的房子。
“浦北人的猪栏都比我家的房子好。”堂叔说。其实,他家祖上建的房子还算不错,至少比我家的房子好,比我家的房子多。但他看过堂姐夫家的房子后,心里起了波澜。堂姐嫁过去后,堂姐夫家更是多了一把干活和经营的好手,如虎添翼,家境蒸蒸日上,堂婶和堂叔不断从浦北带回好消息,令米庄的人都羡慕得紧。
“秀英家的香蕉园获得了丰收,卖得也好。收入……保密!”堂婶说。
但堂叔永远无法保守秘密,他说:“两万元三千。”
这个数字在米庄及周边村落引起轩然大波:原来种香蕉这么能赚钱了!
大半年后,堂姐第一次回娘家。她长胖了一些,壮实了,脸上有刚被海风扫荡过的痕迹,但胸脯更丰腴了,眼神也更妩媚,穿着出嫁时穿的花格子白衬衣,比出嫁前更像一个美女。妇人们惊呼:“香蕉夫人”回来了!浑身上下都是贵妇气!看来浦北的水土并不比米庄差。
堂姐夫给村里带来了一麻袋香蕉,供乡亲品尝。打开麻袋时,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剥皮入口,大伙赞叹不已:“秀英的香蕉怎么这么香?”
是的,堂姐带来的香蕉比我们自己种的香蕉皮更薄、肉更嫩,香甜得多,而且表皮漂亮干净,金黄金黄的,尤其是它的身材,圆润、饱满、修长,弯度合适,像一个个身材高挑、脸容姣好、晶莹剔透的小美人,跟我们村自产的香蕉放在一起,简直是鹤立鸡群,让人舍不得将它们的皮剥脱,舍不得将它们一口吃掉。
堂姐骄傲地说:“这是著名的浦北香蕉。像香港一样有名。”
小孩子吃过香蕉后赞不绝口:“浦北香蕉像香港一样香!”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浦北香蕉,印象是那么美好,因为是堂姐种的,它更让我自豪。
堂姐说,很多浦北人就靠种香蕉成为万元户、十万元户。
“浦北”经米庄人口耳相传后,闻名遐迩,妇孺皆知,像高州、化州、信宜一样变得赫赫有名,威风凛凛,一时间,名气直逼广州。而浦北香蕉让我们村的香蕉相形见绌,村民们感觉这些年活白干了,香蕉白种了,如果不是堂姐嫁到浦北,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好的香蕉。村里的一个民办老师说:当年昭君出塞,从西域帶回来香蕉品种,中国才有香蕉。现在,秀英嫁到浦北,也可以给我们带回来浦北蕉苗。他的意思是说,堂姐秀英嫁浦北的意义堪比当年昭君出塞。大家纷纷恳求堂姐把浦北的蕉苗引进我们村,他们迫不及待了。 后来我才知道,关于昭君从西域引进香蕉之事纯属胡说八道。香蕉起源于亚洲南部,原产地是东南亚,包括中国南部,其中心可能是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诸岛。目前在马来西亚的森林里还可找到香蕉的野生祖先。我国是香蕉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香蕉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两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堂姐没有立即答应我们的请求,而是请我们先去浦北参观一下香蕉园,见识什么叫规模种植,如何护理,如何经营,那边的人们是如何靠种植香蕉发家致富的。第二天,村里十几号致富心切的人跟随堂姐到镇上后乘班车到县城,然后辗转到了浦北福旺镇。因为我跟堂姐的关系好,她点名让我跟随她回浦北。
费了很大的周折,我们才到达堂姐家。浦北跟我们村不一样,这里靠近海边,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一路上,我们对几乎一望无际的香蕉林惊叹不已。长势茂盛、亭亭玉立的蕉树把大地变成绿油油的一片。宽阔的蕉叶遮风挡雨,在烈日下傲然招展。堂姐家的香蕉园真有三十亩之多,我从东头穿越到西头,足足走了十三分钟。蕉树上挂着硕大的蕉果,每一串蕉果的长度堪比我的身高。然而,蕉树并不高,蕉果差不多跟它等长,蕉树自身无法支撑蕉果,像一个个生养了众多孩子的母亲无法承受生命之重一样,每一串蕉果都必须借助一根木条苦苦支撑。
“如果风调雨顺,今年又将是一个好收成。”堂姐说。
在这里,所谓的风调雨顺,最重要的是没有在快收获的时节遇到台风。台风经常光顾,像强盗一样。台风一来,香蕉园便犹如大象闯进瓷器店,几乎所有的蕉树都被放倒,蕉果便随之夭折了,一年的辛苦将随风而逝。
我们村来的人在堂姐的香蕉园里流连忘返,仔细观察,咨询堂姐夫如何护理蕉树。因为祖祖辈辈种植香蕉,堂姐夫年纪虽轻,却已经是香蕉种植的专家了,他有问必答,有理有据,答案令人信服。他们对堂姐夫刮目相看,说他像一个精明的广东老板。在堂姐家的两天时间里,我吃了无数香蕉,仿佛把一辈子要吃的香蕉都吃完了。这些香蕉,清甜可口,唇齿留香,饱食不厌。我尝试着各种吃法,大口吞,小口啃,用牙齿噬,用嘴唇吸,用舌头舔……像酷暑天吃冰棍,食相销魂。大家都笑我快要被香蕉撑死了。可是,我对这些香蕉消化得特别好,吃得多,拉得也多,大便顺畅,痛快淋漓。
我喜欢浦北的香蕉和香蕉林。我跟堂姐说要留下来,将来当一个像堂姐夫一样的蕉农,拥有属于自己的三十亩香蕉园。堂姐说,蕉农也是农民,很辛苦的,还是读书好,你必须回去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当干部。
我听从了堂姐的劝告,跟随他们回家。村里的人从堂姐家带回了好些蕉苗,种到自己的田地里。第二年,这些蕉苗长高了,长壮了,结了果,但这些“浦北香蕉”到了我们村,也许是水土不服,蕉果没有堂姐家的甜香,皮也厚很多,还带有酸味。村民们有些沮丧,雄心勃勃的香蕉致富计划就此搁浅。我要想吃到世界上最香的香蕉,只有等堂姐从浦北来。
因为农活太忙,又生了孩子,堂姐探亲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每次回来,她总要带些浦北香蕉给我。我总是如获至宝,舍不得跟别人分享。这是我最喜欢的食物,它的味道强势地刻在我的脑海。逐渐地,堂姐的形象越来越模糊、生疏,一想到堂姐,总是从脑海里蹦出“浦北香蕉”,把堂姐变成了一个慢慢淡去的背影。
终于,“浦北香蕉”取代了堂姐。
我到了镇上读书。其间堂姐回来,我一次次错过,自然也没吃上她的香蕉。但听说,自从我离开米庄后,堂姐再也不带香蕉回来了,而是带孩子。先是一个,然后是两个,后来是五个。她再也没有多余的手和肩膀带香蕉了。
大概是四年后。我考上高中那年夏天,堂姐回来了。她一个人。我在村口挖沙砌猪栏,被人叫了一声。我抬头看,一个似曾相识的女人在热情亲切地对我笑。
“是我。你姐,秀英。”
我仔细辨认。果然是。我快认不出堂姐来了。
又黑又瘦,毛发又长又乱,脸上爬满了雀斑,眼神无力,身体干瘪瘪的,海风风干了堂姐身上的水分,像一副隔夜的香蕉皮。而且鼻梁也坍塌了,像一座桥被抽掉了柱梁。还是穿着出嫁时穿的那件花格子白衬衣,衣裳旧了,还算干净,但穿在堂姐身上已经不合适了,过于青春,过于肥大,过于耀眼,过于白。
我赶紧喊一声“姐。”刚喊完,我的泪水便在眼里打转。
堂姐转身瞧瞧四下无人,从挎包里掏出三根香蕉,递给我说:“只带了三根。”
我从堂姐手里接过三根香蕉。皮是青的,但软软的已经熟透了。
堂姐匆匆往村里走去。这次,是堂婶病重,她回来看。
从背后看堂姐,背有点驼了,走路没有了章法,哪像才三十出头一点点的人,更不要说“香蕉夫人”了。
我剥开香蕉皮,吃一口香蕉,这哪像是浦北的香蕉呀?没有了香气,没有了口感,完全是一种陌生的味道,我甚至吃出了一股酸味,可能是因为心酸。简直像一坨狗屎。
我丢下挖沙的锄头,跑回家问母亲:“秀英怎么啦?”
母亲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呀,人好好的呀。
我是说她为什么变成那样了?
母亲愕然。
“像一个穷要饭的!”我说。
母亲明白了我的意思。“她的香蕉园没了。”母亲说,“前年被台风扫平了。去年,没遇到台风,但香蕉一毛钱一斤也没有客商问津,香蕉烂在树上。”
一个好端端的香蕉园就那样没有了?
母亲说,关键是你姐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就那样没了。
这几年,因为香蕉园的失败,堂姐家道中落,欠了很多的债。大多数的债是夫家亲戚的,也有银行的。堂姐还想恢复香蕉园。她说,种植香蕉就像是赌博,我不相信输的总是我。她回米庄借左邻右舍的,也向我家借了一些,全村借款加起来数目不少了。我们米庄人虽穷,但也爱面子,不能让堂姐夫家的人瞧不起,每次总要挤一点给堂姐。可是,香蕉园重建得怎么样啦?村里没有谁去浦北看过。自從堂姐家衰败后,村里人再也不提浦北,甚至不能提“香蕉”。即便提到浦北,也听得出不是赞美,而是鄙视。那些债,开始还小心翼翼地提醒她还,后来懒得催了,因为堂姐穷得连米都要向堂叔要回浦北。 堂姐夫三年没到过米庄,堂姐说他去广州发展了。要翻身还得去广东。村里人对堂姐夫的评价开始走下坡路,不再说他像广东老板,也不说他像读书人,不称他卢老板,更不称“香蕉王子”,说他呆头呆脑的,表面精明实际上有点傻,还靠不住,最后所有的评价定格在一个称号上:黑猴。
“那只浦北黑猴又没跟你一起回来?”他们的语气里明显有了嘲笑的意味。
堂姐说,他在广州做生意呢。
村里人暗地里说:“浦北黑猴在广州哪做什么生意,是逃债去了,在一家餐馆当保安,还找了一个女服务员。”他们说梁村有人也在那家餐厅当保安,堂姐夫还向他借过钱给女服务员买衣服。
堂叔和堂婶在村里已经无地自容,把责任推到了叶姓媒婆的身上。叶姓媒婆从一个恩人迅速变成了一个仇人,这辈子积攒起来的好名声土崩瓦解,发誓说,从此宁愿给母猪找公猪,也不再给女人找对象。包括其他媒婆,再也不敢给姑娘们介绍浦北的对象,对“浦北”退避三舍。
然而,也有人為“浦北”辩护:“秀英没嫁之前,人家浦北不是好好的吗?是秀英败坏了浦北的名声。”
村里有人反驳:“秀英非奸非盗,怎么败坏了浦北?”
“你没有发现她长着一副败家的相吗?”
未嫁之前,堂姐的相貌有目共睹,经得起麻衣相法的严苛量度。
“一个人的真面目,要等到破败以后才能看得清楚。”
是的,自从家道衰败后,堂姐的相貌像洪水退却后的河床,千疮百孔,颧骨、下巴、鼻梁等等都变形了,“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可是我偏不相信什么麻衣相法,哪怕它是老祖宗赖以生存的伎俩。无论怎样,我依然认为堂姐是村里最漂亮的,也应该是浦北最漂亮的。
堂姐曾经要把村里的姐妹介绍嫁到浦北去,好歹互相有个照应。况且浦北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搞生产的条件比米庄、比周边各县都好得多。但此时的“浦北”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反义词,她没能说服一个姐妹“前仆后继”,哪怕是村里长相最丑陋的。从此,堂姐在浦北更加举目无亲,孤单无援。
我明白了。我看穿了。
我想去看看堂姐的香蕉园是否重建了起来。如果没有,我愿意像她家曾经雇佣的越南长工那样帮助她,恢复香蕉园当年的景象。
堂姐离开米庄回浦北那天,我真在村口把堂姐拦住了。
“姐,我跟你回去,帮你重建香蕉园。”
堂姐吃惊地看着我,笑了笑。笑的时候,薄而苍白的嘴唇完全让位于发黄的有蕉垢的牙齿。那是典型的“香蕉牙”。香蕉吃多了,牙齿就会变成那样。堂姐夫的牙齿也是这样。
“好好读你的书!”堂姐用命令的语气对我说,有点凶。说完,她急匆匆地走了。此时,我才幡然觉得只有这种说话语气才像我的堂姐。
堂姐沿着大路一直往前。路两边田里的稻子开始变黄,变坚实,变得沉重。堂姐过去是收割稻谷的一把好手,现在对频频向她点首示意的稻谷毫无兴趣,只顾低头急匆匆地走路,像当年拉着我的手奔走在去看露天电影的途中。直到过了石拱桥,转弯,被一堵山挡住,堂姐才彻底消失。